凉山州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

选择区域:>>>

2002年是我州历史上颇具重要意义的一年。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契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不懈地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改革步伐,采取了一系列适合凉山特点的有效措施。全州呈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效益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状况。

一、综合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达到1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增幅上升了1.4个百分点,比全省10.5%的增幅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7亿元,增长4.9%,增幅上升了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6.3亿元,增长18.3%,增幅上升了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9亿元,增长11.5%,增幅上升了0.3个百分点。从生产角度看,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比价,下同)由上年的19.3%下降到16.4%,工业的贡献率由上年的35.9%下降到29.3%,建筑业的贡献率由上年的7.9%上升到20.64%,第三产业的贡献率由上年的36.9%下降到33.6%。从拉动情况来看,一产业拉动GDP增长1.8个百分点,二产业拉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三产业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人均GDP达4360元,比上年增加391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现价)的比重,由2000年的37:30:33调整为35:32:3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59.41亿元,增长26.5%,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3.4%,上缴税金达3.75亿元。市场物价水平低位运行。2002年物价水平呈现低位运行的态势,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为99.5%,下降了0.5个百分点。在消费品价格指数中:粮食类、烟酒类、交通通讯类、衣着类、居住类分别下降3.9%、3.9%、3.7%、0.6%、0.1%,肉禽及制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各上涨1.7%、1.2%、1.1%。

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州委、州政府狠抓扶贫攻坚,加大投入力度,形象扶贫、百乡扶贫、科技扶贫等龙头工程进展顺利,带动了整个扶贫工程的开展。各县市建立了一批温饱工程和富民富县项目,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2002年全州参加定点包户扶贫的各级干部1.5万人,包户建卡贫困户户数13.4万户,移民扶贫户数0.25万户,实施新村建设扶贫工程110个。省切块下达我州扶贫资金为2.31亿元,其中新增加财政扶贫资金0.46亿元。到年末累计有170万贫困人口越过“五八”标准,12个贫困县实现了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四川省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颇具成效。据统计,“百乡千村扶贫工程”定点乡有134个,联乡单位165个,国家下达我州教育扶贫资金达0.30亿元,参加教育扶贫的各级干部人数为0.62万人。

2002年,我州在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中,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下一年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质量仍不够理想;工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较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增收难度较大;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企业下岗职工增多,再就业压力加大;县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治安、环境保护仍需继续加强。

二、农业

2002年,各级党委、政府继续以“稳粮增收调结构,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指导思想,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大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开发农业生产资源,狠抓科教兴农,发展特色农业,确保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88亿元,增长5.8%。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受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去年调减0.58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为172.23万吨,比去年减少0.50万吨,下降0.29%。但优质稻的推广使得粮食单产水平有所提高,全年单产为4355公斤/公顷,比去年增加51公斤/公顷,增长1.18%。

建成了烟、丝、糖、果、菜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年油菜籽产量0.75万吨,增4.59%;水果产量26.16万吨,增9.00%;蚕茧产量1.13万吨,增11.95%;烤烟产量达6.32万吨,增39.68%;甘蔗产量63.57万吨,增5.74%。花卉、白魔芋、花椒、蓖麻、水果、蔬菜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也不断发展壮大。

绿化造林工作全面推进。2002年我州的营林造林工作以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重点,加大投入,各县市紧紧抓住造林的黄金季节,掀起植树造林的高潮。同时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9.33万公顷,较上年增加3.78万公顷;完成天保、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3.42万公顷和4.73万公顷。

森林防火克服了林区连续干旱、无雨、雪火险等级偏高等困难,取得了连续20年全面达到10‰控灾指标的好成绩,森林火灾损失控制在0.06‰以内。

年度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96.91万亩,有效防治面积93.86万亩,防治率达到96.54%。

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随着草畜“3150”工程的实施,畜禽病疫防治力度的加大,科学饲养方法的推广,使全州畜牧业生产呈现较快发展的好势头。2002年肉类总产量达36.74万吨,增长2.25%,其中猪牛羊肉产量34.16万吨,增长12.34%;牛奶产量0.88万吨,增长24.59%;羊毛产量0.34万吨,增长13.57%。

渔业生产继续稳步发展。渔业生产因势利导,扶持水产营销大户,大搞池塘、稻田和水库养鱼,激活了水产品流通市场。全年渔业产值为1.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7%。水产品产量达到1.42万吨,比上年增长13.61%。莼菜、银鱼、河蟹、罗非鱼等名优新水产品的养殖规模继续扩大。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07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2.10万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达9.06万吨,下降11.08%;农村用电量27023万千瓦小时,下降4.9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2.96万千瓦小时,增长5.92%。全州地方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45.96万千瓦,有10个县市实现了农村初级电气化,大桥水库枢纽、宁南竹寿水库、布拖牛角湾大堰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竣工投产。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2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7%,其中20个亿元乡镇总产值为47.14亿元,增长12.85%;净利润2.02亿元,增长4.06%;实缴税金1.30亿元,增长5.62%。

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2002年农民人均减负22.75元,减负率达49.03%,切实做到了“三个确保”。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州工业继续坚持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抓大铸强、放小促活的原则,狠抓企业“三改一加强”,进一步提速增效,工业生产保持了良好增长态势。2002年全部工业实现总产值114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增加值41.97亿元,增长13.64%。独立核算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80亿元,同比增长20.37%,其中:重工业增长25.62%,轻工业增长10.52%;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增长12.4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下降24.62%,其它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增长24.89%。西昌卷烟厂、广丰公司、西昌新钢业公司、北大方正稀土新材料公司、西昌锌业公司等重点工业企业支柱作用进一步凸现。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在全社会主要工业产品中:稀土精矿增长56.94%,电锌增长45.77%,味精增长43.92%,水泥增长20.34%,机制糖增长12.58%,发电量增长8.19%,铁矿石(成品矿)增长1.23%,原煤增长0.96%;化学肥料(折纯)下降32.60%,丝下降22.51%,铅精矿下降15.79%。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57亿元,同口径相比增长16.48%;实现利税9.09亿元,增长17.83%,其中:实现税金6.68亿元,增长16.69%;赢利企业赢利额3.07亿元,增长35.82%;赢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2.41亿元,增长21.09%。全年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为122.37%,比上年提高7.17个百分点;资产贡献率10.35%,比上年下降1.0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9.17%,比上年降低3.19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1.27次,与上年基本持平;成本费用利润率5.46%,比上年上升0.1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也由上年的33364元/人提高到42399元/人。

建筑业发展情况良好。全社会建筑业生产完成增加值14.35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35.85%。全州78户资质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0.31亿元;施工面积17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9万平方米,亏损企业个数也由上年的20个减至今年的12个;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8186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年初以来,州委、州政府加强了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力度,在强化对上年接转工程的督促、检查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步伐,成绩斐然,有效地拉动了生产和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53.34亿元,比上年增长30.09%。

从构成情况看,更新改造投资6.68亿元,增长1.42倍;基本建设投资31.05亿元,增长59.65%;房地产投资2.49亿元,下降9.63%;其他投资13.12亿元,下降18.19%。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投资28.85亿元,增长52.97%,非国有经济投资24.49亿元,增长10.60%。从筹资渠道看:国债资金达11亿元。从行业看:主要有公路、水利、通讯网络、教育等。

通过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新增固定资产24.55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9.27%。2002年投资的重头戏主要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完成投资1.02亿元;108道国道及通县油路的改造和建设、州庆献礼工程、农网改造、安宁河流域治理工程、大桥水库灌区一期工程以及移动、电信、联通、凉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西昌新钢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四川省盐源县平川铁矿的技术改造项目几方面投资完成额就达24.95亿元;随着小集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普格、宁南和越西等县加快旧城改造步伐,进一步改善了我州的软、硬件环境,为凉山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国内贸易

生产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消费的繁荣。2002年全州消费品市场保持旺销势头。全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5.36亿元,增长12.90%。全州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50亿元,增长14.29%。

分城乡看,农村市场好于城镇市场,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41亿元,增长18.59%,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09亿元,增长11.50%。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为6.49亿元,增长5.96%,在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仅为12.36%;而非国有经济以其灵活、便捷的经营管理方式占领了市场,其零售额达46.01亿元,增长15.57%,所占比重为87.64%,尤其是个体经济增势比较明显,增长了16.84%。分行业看,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独占鳌头,保持了较快的增速,全年各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31亿元、30.34亿元,分别增长42.77%、12.49%。

城乡集市贸易呈现品种繁多,交易活跃的特点。全年成交额达17.69亿元,增长20.50%。

六、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17个县市都实现了对外全境开放,瑞士雀巢公司、日本丰田公司、泰国正大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和国内一些大企业已在凉山投资开发。全年新批三资企业3户。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06个,其中:外商投资项目11个,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5个。全州协议引进资金18.3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0%,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的28.0%。分行业看,房地产开发项目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能,到位资金占31.23%。对外贸易也略有回升。全年出口创汇841万美元,比上年增加98万美元,增长13.19%。

七、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发展平稳。2002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9.90亿元,增长12.50%。

交通运输生产稳步增长。交通部门抓住机遇,全面提高公路等级质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把公路建成舒适、快捷、安全的文明路而做了大量工作。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466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0公里。公路运输部门继续开展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年活动,运输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年完成营运性货物周转量70791万吨公里,完成营运性旅客周转量81765万人公里。

横跨凉山南北,穿越境内6个县市的成昆铁路实现了电气化。西昌青山机场夜航设施建成营运,已开通了西昌至成都、至昆明、至广州、至北京航线,每周有往返成都的7个固定航班。

邮电通讯业上涨势头强劲,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2002年全州完成邮电主营业务收入4.73亿元,增长23.37%。17个县市及大部分农村乡镇全部实现光纤通信。全年新增光缆1550皮长公里,光缆总长度达7744皮长公里;新增长途业务电路858路,累计长途业务电路11136路;新增本地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48.30万门,达到111.84万门;国际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数为1.96万户,比上年增加0.40万户。年末公网电话用户25.28万户,增4.54万户,其中:市话用户16.11万户,增1.54万户;农话用户9.17万户,增3.00万户,增速高达48.52%。移动电话用户达29.15万户,增6.53万户。全州固定电话普及率达6.16%,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普及率为32.45%,提高了2.62个百分点。

旅游业发展日趋成熟,假日效应明显。我州加快了螺髻山、泸沽湖等重点旅游境区的开发建设步伐,旅游环境不断改善,吸引了不少游客。全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5.75%,其中,接待境外游客0.07万人次,比上年增0.0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85亿元,增长6.46%,旅游外汇收入25万美元,增177.78%。凉山以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特色享誉省内外,吸引了众多游客,假日更是旅游旺季,据统计“火把节”期间,仅西昌市就接待游客7.69万人,比上年增长55.67%,旅游总收入达912万元,增长8.29%。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2002年金融机构围绕凉山经济工作重点,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继续深化改革,努力改进信贷管理和金融服务,增加有效信贷投入,支持了全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势良好。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160.92亿元,增长13.91%,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9.79亿元,比年初增长4.59%。各项贷款稳定增长,年末贷款余额为81.15亿元,比年初增长7.4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增长10.66%,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9.81%。不良贷款实现?双降?目标,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赢利能力增强,全年不良贷款占比下降6.75个百分点。

现金投放适度。2002年末,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47.10亿元,现金支出357.56亿元,累计现金收支品迭净投放10.46亿元。

证券行业逐步走向正轨。2002年末,全州共有证券经营机构2个,从业人员67人。全年证券交易量13.23亿元,日均交易量0.06亿元。

保险业发展迅速。今年是实行保险三项制度改革的第一年,保险行业以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为宗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保险险种的增加及人们投保意识的增强,保费收入大幅度提高。全年保费收入1.99亿元,增长34.38%,其中:财产险收入0.72亿元,增长8.19%;寿险收入1.27亿元,增长55.65%。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额0.65亿元,增长17.01%,其中:财产赔付金额0.39亿元,增长20.14%;寿险给付金额0.26亿元,增长12.7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州继续实施?科教兴凉?战略,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四川省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教育先行”的宗旨。2002年末,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597所,招生数16.33万人,在校学生61.04万人,教职工3.6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12万人.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年末在园幼儿数5.74万人,比上年增0.1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46.54万人,增2.65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2.35%,比上年提高了2.00个百分点。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5.14%;小学生辍学率5.34%,比上年减少2.60个百分点。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2.5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56万人,增长14.17%。

中等教育进一步加强,各类高级中学学校(含技工校)61所,在校生3.28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8所,在校生0.52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15.85%。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普通高校3所,在校生9177人,比上年增加1039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889人,增加129人。

成人教育形势喜人。成人中等教育在校生2645人;成人初等学校在校生为6.10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生29.03万人。

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数1.99万人,减少0.33万人;参加继续教育(教育系统)人数2.64万人,增加0.23万人。

科技产业继续发展。州级部门直属科研单位6个,全年共承担省部级和州级科研项目43个,其中州级33个;获省级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延续项目2项;在两年一次的凉山州科技进步奖评选活动中有30项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2002年我州文化工作继续以建设文化昌明的民族文化先进州为奋斗目标,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开展了各种精彩纷呈、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全州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演出127场,观众人数45万人次;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18个,乡(镇)文化站97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机构7个;农村电影“2131”工程稳步推进,全州有电影发行机构18个,农村放映单位191个,全年放映1.44万场次,观众6.4万人次。

各项文化事业成绩斐然。成功举办了“首届凉山州民族艺术节”,并颁发了凉山州政府最高文艺“索玛奖”及优秀组织奖、特别奖共83个,精心编制出版了《凉山州建州五十周年优秀歌曲选》(VCD光盘)、《凉山美术画册》、《凉山文化旅游手册》,这些都为建州五十周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书法家周毛新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在第四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我州的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获一、二、三等奖共62项。全年州电影公司共译制28部故事片、科教片,其中《毛泽东与斯洛》、《宇宙与人》获得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颁发的“优秀制片奖”即“骏马奖”,在全国兄弟译制单位中名列前茅。

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全州卫星地面接收站421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9.00%,比上年提高了1.31个百分点;县、市广播电视台17个,乡镇广播站492个,村通广播率达63.7%,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3.7%,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

地方报刊印量增加。全州出版地方报纸彝、汉文版2种,总印数达1777万份,比上年增加602万份;出版地方杂志彝、汉文版2种,总印数达1.56万册,增加0.36万册。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卫生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卫生部门整顿卫生秩序,取消无证经营机构,全州卫生机构由上年的1466个减少到913个,病床位902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121人,其中:医生5308人,护师护士2692人。预防保健、农村卫生、中医药三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9个,卫生技术人员605人;妇幼保健机构22个,卫生技术人员347人;乡(镇)卫生院692个,卫生技术人员3633人。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全年无一例二号病报告。

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捷报频传,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有所改善。组队参加四川省第九届运动会,获金牌23枚、银牌13枚、铜牌15枚,在全省21个参赛队中,获金牌总数和奖牌总量居第6位、第9位,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代表团”称号。组织全州11名残疾人参加第五届四川省残疾人运动会,取得3金2银和5铜的优异成绩。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凉山民族体育场的修建、省体育局体育彩票公益金“二、一、一工程”等项目使我州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活动场所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州体育局也从体彩公益金中拿出62万元作为场地设计改造维修和添置全民健身路径的费用。继续全面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施行面达91%,合格率为91.4%,学校体育工作被省评为二等奖。老年体育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老年体协还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作为我州唯一一所国家青少年俱乐部的业余体校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2002年向本省、外省优秀运动队以及大专体育院校输送人才25人。体育招生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共有48名学生被省内外大专体育院校录取。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亟待加强。全州经批准的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6.11万公顷。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7个,完成额6982万元;建烟尘控制区5个,控制面积14.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工业废水排放量2138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为37%,下降44.9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量(SQ2)为2.1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58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22%。

十二、人口

2002年我州全年出生人口5.8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4.21‰;死亡人口2.34万人,死亡率为5.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7‰,全年净增人口3.46万人,年末总人口为410.44万人,其中:彝族人口178.81万人,占总人口的43.57%。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州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23.47亿元,增长11.0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036元/人,增长12.90%,主要是受今年行政事业单位调整工资、津贴所致。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29元,人平增收142元,增长9.55%。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尽管银行存款利率很低,但由于股市低迷和防范于未然的思想,促使居民把手中多余的钱存入银行,到12月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94.58亿元,比年初增长15.26%,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增10.72%,定期储蓄存款余额增24.10%。分城乡看,城镇居民储蓄余额76.58亿元,增长16.99%,农村居民储蓄余额18.00元,增长8.43%。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员1.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12.09万人,同比增长0.54%,失业保险费征缴率达92.5%;全年安置失业人员9059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人数为5765人。有13个县、市正式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19.47万人。2002年,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8.63万人,其中当年扩面新增参保职工0.33万人,养老保险费征缴率达100.06%。养老金发放人数为4.40万人,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州有16个县.市实现了工伤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参保人数为2.44万人。生育保险已在11个县、市展开,参保职工1.64万人。社区建设、社会福利和老龄事业稳步发展。全州共有53个乡镇建立了农村保障服务网络。17个县、市均建立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保人数6.36万人,保障资金达2668万元。

全年得到社会保障救济的人数31.49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3万人。全州共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47个,床位数1418张,收养人数1139人。

注: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02年凉山州统计年鉴》为准。

2、国内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