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

选择区域:>>>

二〇〇五年,全州各级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的要求,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攀西资源开发的机遇,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实施“立足资源,拓展‘两线’、开发‘三江’、发展‘三带’、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0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比全省12.6%的增幅高1.2个百分点。在全省21个市州中,总量指标由上年的9位升至8位,增幅由5位升至4位。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2.07亿元,增长6.9%,增幅提高1.0个百分点;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8.17亿元,增长26.0%,增幅提高2.8个百分点;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9.99亿元,增长9.2%,增幅下降3.7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产业为15.4%,比上年下降19.3个百分点,二产业为59.7%,上升16.7个百分点,三产业为24.9%,上升2.6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6934元,比上年增加1251元。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3.3:35.5:31.2调整为30.7:36.0:33.3,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0.5和2.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十五”期间,全州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和300亿大关,年均增长12.0%,是前十个“五年计划”发展最快的时期。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9.01亿元,增长18.8%。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0.11亿元,增长10.1%;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2.71亿元,增长31.7%;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6.19亿元,增长12.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2%。

市场物价涨幅回落,总体态势趋于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2.0%,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2.3%,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1.9%。在八大分类指数中:食品类、烟酒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分别上涨3.0%、1.8%、0.6%、0.9%、6.2%,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则下降0.2%、0.7%、0.3%。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大成效。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从凉山实际出发,构建统筹型、捆绑式扶贫开发机制,重点抓好“五大扶贫”工程。全州“百乡千村扶贫工程”定点乡140个,联乡单位161个。完成移民扶贫1247户,124个村的新村建设工程。省下达我州扶贫资金16910万元,其中新增财政扶贫资金1610万元。到年末,全州又有5.1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基础不够牢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科技推动力较弱;城乡居民就业和保障压力增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加重。

二、农业

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经济呈现出增产增收、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92.07亿元,增长6.9%。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经济作物增产增效。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85万公顷,增加2.0万公顷,增长4.9%,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70.2%降为69.6%;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优质水稻播面4.27万公顷,增长15.7%,优质小麦播面3.51万公顷,增长244.7%,优质玉米播面3.05万公顷,增长42.5%。全年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84.12万吨,比上年增产4.61万吨,增长2.6%,平均亩产286公斤。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增多减少,其中:油料播种面积1.17万公顷,增长8.0%,产量1.71万吨,增长11.7%;烤烟播种面积3.55万公顷,增长25.8%,产量9.02万吨,增长37.3%;蔬菜播种面积3.91万公顷,增长4.7%,产量130.31万吨,增长5.8%;水果产量34.98万吨,增长8.0%;甘蔗产量49.95万吨,下降9.2%。

生态建设进展顺利。以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为重点,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64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包括配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0.60万公顷,天然林保护造林面积1.19万公顷,人工造林面积2.12万公顷,飞播造林面积0.52万公顷。年末全州森林覆盖率达32.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森林保护工作继续巩固,森林火灾损失控制在0.64‰以下,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到100.0%。

畜牧业发展加快,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大力扩大种草养畜、肉羊圈养规模,积极推广科技运用,提高牲畜出栏率,发展畜牧加工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全州畜牧生产发展加快。全年出栏肉猪491.67万头,增长11.2%;羊出栏322.36万只,增长14.5%;牛出栏28.97万头,增长14.5%;家禽出栏2239万只,增长14.7%。全年肉类总产量达52.71万吨,增长14.1%;其中猪肉产量39.45万吨,增长14.1%,羊肉产量6.18万吨,增长15.3%,牛肉产量3.33万吨,增长15.6%,禽肉产量3.55万吨,增长11.5%。奶类产量2.21万吨,增长45.8%,蚕茧产量1.30万吨,下降3.7%,水产品产量2.12万吨,增长11.6%。实现畜牧业产值63.39亿元,增长11.8%,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43.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力量。

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累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98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85万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0.34万吨,增长6.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3.17万千瓦小时,增长20.0%;农村用电量为37683万千瓦小时,增长11.8%;全州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9.82万千瓦,增长2.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坚持实施“工业兴州”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继续深化工业企业体制改革和资产重组,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加大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我州工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2.72亿元,增长25.2%,增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2%,比上年提高16.1个百分点。独立核算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20亿元,增长48.8%;实现增加值63.55亿元,增长31.7%。支柱产业增长强劲,其中黑色、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增加值18.85亿元,增长69.2%,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0.25亿元,增长34.6%,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7.99亿元,增长24.7%,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16.50亿元,增长41.8%,产销率95.33%,下降4.67个百分点。完成新产品产值8.0亿元,增长78.1%。

3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3种产品产量增加,其中原煤产量108万吨,增长20.6%,铁矿石原矿产量572万吨,增长43.7%,生铁产量83万吨,增长40.1%,成品钢材产量75万吨,增长12.2%,啤酒产量2.36万吨,增长18.3%,发电量33万千瓦小时,增长14.1%。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工业企业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方面效果突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为10.61亿元,增长55.9%,利税总额为18.75亿元,增长46.6%,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7.7,比上年提升28.8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2.0%,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82次,比上年加快0.1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0.34%,提高1.6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2821元,增长30.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6.4%,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亏损额0.81亿元,增长156.8%;

建筑业稳步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5.45亿元,增长29.7%。全州资质等级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74个,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1.11万平方米,增长16.3%。实现利润总额0.31亿元,下降24.4%。

四、固定资产投资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和能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逐步升温,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36.80亿元,比上年增长41.2%。

在投资构成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92.10亿元,增长35.4%,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2.54亿元,增长47.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43亿元,增长150.0%。其中: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完成69.79亿元,增长78.9%;采矿业投资完成6.82亿元,增长90.4%;制造业投资完成9.18亿元,下降5.5%;教育投资完成2.90亿元,增长57.2%;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完成7.22亿元,增长12.8%。

全年基建和更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率达到48.95%,新增固定资产37.5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35.92%。

年内溪洛渡、锦屏电站正式开工,官地电站开始前期工程。境内在建的还有瀑布沟、柳洪、新马、木里河、鸭嘴河、西溪河等一批大中型水电站工程,以及西攀高速公路、大桥水库、通乡通村公路、民族地区十年教育行动计划、城市改造、西康水泥厂、新钢业、金川磷化工等工程。其中当年投资完成额千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达140个,比上年增加28个,亿元以上的达16个,增加4个。

五、国内贸易

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新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热点的带动下,全州消费品市场繁荣、购销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1.3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3.80亿元,增长8.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6.08亿元,增长9.5%。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市场零售额为68.71亿元,增长13.7%;农村市场零售额为32.60亿元,增长11.5%。

在行业结构中,批零贸易业零售额为74.50亿元,增长8.6%;餐饮业零售额为20.91亿元,增长36.5%。

在经济类型结构中,国有经济零售额8.42亿元,下降5.0%,比重由上年的8.9%降为8.3%。非国有经济零售额92.89亿元,增长13.7%,比重由上年的91.9%提高为91.7%,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增长17.4%。

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完成销售总额147.75亿元,增长22.5%,其中:批发额73.25亿元,增长40.9%;零售额74.50亿元,增长8.6%。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扩大,招商引资成绩突出。全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56个,协议引进资金38.04亿元,增长30.0%,实际到位资金26.97亿元,增长29.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个,协议引进外资0.27亿美元;省外投资项目30个,协议引进资金20.29亿元;签约总投资在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1个,具体项目有西昌城南印象花园、会东6万吨黄磷厂、德昌新马电站、冕宁县长兴电站、盐源巴基河流域和永宁河水电开发、金阳河流域水电开发、凉山州乃托水泥有限公司租赁等。投资主要集中于采矿、电力生产、房地产开发、制造等行业。

全年出口创汇1444万美元。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继续改善,运输生产稳步发展。全州通乡通村公路、西攀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52亿元,新建公路298公里,年末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990公里,新增22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为694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1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80422万吨公里,下降0.3%,公路旅客周转量88019万人公里,增长2.4%。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新增光缆256皮长公里,光缆总长度达到12333皮长公里,增长10.6%;新增长途业务线路1240路,累计达到7632路,增长1.1%;电话网程控交换机容量128.83万门,增长18.2%;年末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数6.29万户,增加1.56万户,增长33.0%。全年完成邮电主营业务收入73657万元,增长22.0%;年末邮电公网电话用户达41.93万户,增长12.3%,其中:市话用户24.43万户,农话用户17.50万户;移动电话“村村通”工程顺利竣工,实现了全部乡镇的通讯,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0.18万户,增长26.1%。全州电话普及率达到21.49%,比上年提高3.31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9.78%。

旅游市场全面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38.26万人次,增长38.7%;旅游总收入11.72亿元,增长42.4%;旅游外汇收入8.25万美元。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9.5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0.22亿元,增长22.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0.95亿元,增长17.0%。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08.70亿元,增加8.33亿元,增长8.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9.89亿元,增长11.7%;中长期贷款余额46.54亿元,增长8.8%。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512.25亿元,增长16.6%;现金支出519.35亿元,增长15.4%;现金净投放7.11亿元,下降33.8%。

证券市场经营正常。年末全州证券经营机构2个,从业人员41人。全年证券交易量19.88亿元,下降24.7%,日均交易量792万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机构保费收入2.99亿元,增长20.8%;其中财产险收入1.42亿元,增长19.8%;人身险收入1.57亿元,增长21.7%。各种赔案支付金额1.19亿元,增长35.6%,其中财产险支付0.80亿元,增长39.7%,人身险支付0.39亿元,增长27.8%。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积极推进。落实“科教兴凉”和“人才强州”战略,全面推进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教育扶贫计划,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工作的实施,有力地推动我州教育事业的发展。2005年末,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422所,在校学生数73.19万人,比上年增长6.6%,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3.43万人,增长12.4%;教职工人数3.8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35万人,分别增长4.6%和6.3%。

基础教育成绩显著。全州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7.3%,提高0.3个百分点。共有9个县市和426个乡镇普及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为79.5%,提高11.0个百分点。小学学校数2212所,在校学生53.13万人,比上年增加2.56万人,增长5.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7.50%,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94.38%,提高3.92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6.37%,上升0.46个百分点。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7.38万人,增加1.56万人,增长9.9%。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26.8万人,享受免杂费的学生23.9万人,共免除学杂费5232万元。

中等教育继续扩大。各类高级中学(含技工校)60所,在校学生4.86万人,增加0.72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0.47万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0.28万人。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西昌学院当年招生5133人,增长1.7%;在校学生15076人,增长12.0%,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837人,增长14.0%;输送各类毕业生3525人,增长43.8%。

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全州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0.36万人,成人初等教育在校生人数2.02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人数23.30万人,参加全国统一自学考试的人数达1.76万人。

科技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推广。州级直属科研单位6个,州级各部门全年共承担科研项目57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省部级项目12个;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7项,获得省级重大科研成果奖3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昌盛。文化事业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扎实创作,积极开展,促进我州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州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演出64场次,观众人数达15.08万人次。有公共图书馆8个,馆藏书量52.74万册,文化馆18个,乡镇文化站131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机构8个。

举办各种文艺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凉山彝族火把节,荣获“中国十大民俗节”称号,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团参加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和首届冬旅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组织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火把节开幕式、美姑毕摩文化节等文艺表演。文化“三下乡”活动有声有色,四川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深入一市八县,演出10场,现场观众13.7万人;农村电影”2131”工程稳中有升,州电影公司(译制中心)全年译制故事片、科教片27部;放映农村电影1.86万场,观众达380万人次。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加强。全州共有卫星地面接收站5448座,增加549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93座,增加240座;有线电视用户21.6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0.7%。全州县市广播电视台(站)17个,乡镇广播站568个,广播人口覆盖率82.5%。

新闻出版事业持续发展,档案管理、开发力度加强。全州出版地方报纸彝、汉文版两种,发行量1282万份;出版地方杂志彝、汉文版两种,发行量0.68万册。年末全州共有档案馆19个,馆藏档案量54.48万卷,增加1.69万卷,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21.85万卷。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州有卫生机构802个,病床位数873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248人,其中:医生4839人,护士2474人。在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个,卫生技术人员743人;妇幼保健机构18个,卫生技术人员358人;乡镇卫生院674个,卫生技术人员3191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邛海水校运动员陈莉莉在第七届世界运动会上荣获女子尾波滑水冠军,凉山籍运动员在十运会上获得3金、2银、1铜的良好成绩。获得省级运动会比赛奖牌115枚,其中:金牌49枚。积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举办县及县以上运动会83场次。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州业余体校在校学生1997人,增加64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全面推进。继续实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地建设,与云南联合成立“四川--云南两省环境保护协调委员会”,协调和落实保护泸沽湖、金沙江生态环境。州环保局对76家重点企业实施直接环境监管,重点治理污染严重企业、邛海周边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安宁河流域工业废水直排、饮用水源地的保护落实等重大环保项目。

全州自然保护区达到19个,保护区面积36.24万公顷。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9个,资金投入5306万元,增长90.2%;烟尘控制区5个,控制面积14.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5个。工业废水排放量1269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为39.2%;工业废气排放量1.27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18.4%。

十二、人口

2005年全州出生人口56350人,出生率13.21‰;死亡人口19484人,死亡率4.57‰;人口自然增长率8.64‰,比上年下降0.24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4.24万人,年末户籍人口428.56万人,增长1.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07.95万人,增长2.2%,占总人口的48.5%;彝族人口为192.57万人,增长2.3%,占总人口的44.9%。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州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到32.36亿元,增长14.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7392元,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6元,增长8.6%,人均消费支出5725元,增长9.3%。另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38元,比上年净增282元,增长13.1%;在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346元,增长17.0%;家庭经营纯收入1918元,增长12.1%;财产性纯收入38元,增长48.7%;转移性纯收入136元,增长9.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2元,增长18.7%,其中食品支出增长4.5%,衣着支出增长28.1%,居住支出增长106.5%,交通通讯支出增长68.1%。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稳定增长。2005年末,全州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47.25亿元,增长16.1%,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54.42亿元,增长18.1%;定期储蓄存款余额92.83亿元,增长15.0%;城镇居民储蓄余额118.76亿元,增长15.8%;农村居民储蓄余额28.49亿元,增长17.4%。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广,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9.9万人,当年新增0.89万人,养老金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保持10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4万人,当年新增1.4万人,统筹支付金额1.57亿元,增长16.2%。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6.5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56万人。全年新增就业人员1.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4万人,失业率4.2%,上升0.1个百分点。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86万人,当年新增0.8万人。

社会福利与救助力度加大。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面扩大,纳入保障的人数7.18万人,比上年增加0.36万人,发放保障金5598万元,增长12.5%。全年得到社会保障救济人数12.10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3万人,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178人。全州共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46个,床位数432张,收养人数252人;建立各种社区服务中心33个,建立农村保障服务网络的乡镇34个,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68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97万人。

注: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06年凉山州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