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选择区域:>>>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历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总体构想,紧盯年初确立的目标任务,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完成了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综合

总体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4.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84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1.58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2.36亿元,增长12.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14582元,比上年增长13.9%,以上年末汇率换算达1869美元。

价格水平温和上涨。2006年,我市市场物价涨幅处于调控范围。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为1.7%。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看,价格变动呈“五升一平二降”格局,消费弹性较小的食品类价格、部分垄断商品价格涨幅较大,而多数消费弹性较大的日用工业消费品价格仍呈下降趋势。居住、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及用品五类价格指数分别上涨7.7%、1.5%、1.4%、0.3%;烟酒及用品价格与上年持平;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和交通与通信价格均下降1.4%。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深入推进,2006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2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7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107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控制在4.5%的调控目标以内。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86.1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

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一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运行质量还不高,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仍较突出;二是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资源能源集约利用有待提升;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四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五是投资拉动效应有所弱化。

农业

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2006年,我市认真贯彻中央战略部署,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的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了农业生产良性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2.98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49.8万吨,比上年增长1.1%,为我市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6年,我市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种植业、养殖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91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比上年增长7.6%。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林业产值2.4亿元,比上年增长27.2%;畜牧业产值8.18亿元,比上年增长5.2%。主要畜产品生产好转,全年肉类总产量4.67万吨,比上年增长1.83%;渔业产值2.29亿元,比上年增长3.9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工业和建筑业

主攻工业初见成效。2006年,我市继续实施工业第一位发展战略,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工业投入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2.9亿元,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02.91亿元,增长21.28%,增速比上年加快6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132.83亿元,增长14.66%;轻工业产值54.52亿元,增长27.52%,重工业产值148.39亿元,增长19.17。2006年,全市工业领域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为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工业总量不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达到63.3、187.5和6.3亿元。

地方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地方工业完成总产值126.23亿元,增长26.7%,占全市工业比重达62.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焦化、华意、中景、德宇、陶瓷股份“五朵金花”竞放;“高新开发区、乐安江工业园、陶瓷科技园”“三匹黑马”竞驰。部省属工业生产止跌转升,2006年,部省属工业总产值完成76.68亿元,比上年增长7.2%,比上年加快4.7个百分点。

陶瓷振兴进展顺利。2006年,全市完成陶瓷工业总产值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6%,陶瓷出口创汇37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陶瓷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分别引进内资和外资2.21亿元和900万美元。成功举办了2006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吸引12个国家(地区)的27家企业及国内十大产瓷区618家企业前来参加展示、3200名采购商(其中境外1200名)前来采购、约1万名中外游客前来观光。在本届瓷博会上,协议引进外资1亿美元、内资30亿元;经贸洽谈会贸易签约10项,对外交易8000万美元,内贸交易总额2.8亿元,其中现场销售额2000万元,均比上届有较大增长。围绕陶瓷出口向主渠道集中,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陶瓷展销活动,在加大打击非法陶瓷展销力度的同时,先后组织几十余批次陶瓷展团出国办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园区工业蓬勃发展。2006年,我市各工业园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全力搞好招商引资,促进了园区工业健康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9.18亿元,占全市工业的30.4%,同比增长35.27%,增速比全市工业快14.73个百分点。民营工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市已拥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7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0%,完成工业总产值62.98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8.41%,拉动全市工业增长8.9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增长。2006年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9.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3.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8%。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调控政策,采取“有保有压”措施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9亿元,比上年增长0.6%。其中非国有单位投资完成4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占全部投资总额的50.7%,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国有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87亿元,比上年下降12.8%。

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2006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4.51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住宅投资7.84亿元,增长18.8%;全市房屋住宅施工面积221.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商品房住宅施工面积183.9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7%。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分地区看,城市市场增长步伐快于农村市场,全年城市的零售额达5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县及县以下零售额为1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分行业看,饮食业增幅最高,达20.1%,增幅比批发零售业高3.6个百分点。

消费拉动效应增强。住房、汽车、旅游、消费类电子通讯产品、教育和文化体育休闲等成为消费热潮,进而转化为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的需求。消费增长成为经济上升的重要力量。在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中,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62%,拉动GDP增长9.1个百分点,成为“三驾马车”中的主导力量。

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外贸出口总值为1202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总量创历史最高记录。在出口产品中,陶瓷出口总值达379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7%,占全部出口总的比重达31.55%,比上年提高6.68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形势喜人。2006年,全市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5个;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264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1%;实际利用外资593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4%。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迅速发展。2006年,杭瑞高速景德镇段顺利通车,成为我市向东挺进的一条重要通道;济广高速景鹰段建设迅速,南环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实施。全市客、货运输全面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733.46万吨,比上年增长5.1%。全年完成客运量1008.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2%,其中铁路客运量112.41万人次,增长8.4%;公路客运量876万人次,增长3.7%;民航客运量10.54万人次,增长22%。

邮电通信稳定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42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0.1%。年末固定电话总用户达33万户,新增0.4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34.67万户,新增用户达2.8万户。新兴的信息业务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建设等均取得新的进展。传统邮电业务稳定增长,其中函件业务量增长1.5%,包件业务量增长6%,报刊发行量增长1.2%。

旅游产业加速做大。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661.3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54亿元,增长19.01%;接待入境游客5.93万人次,增长23.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903万美元,增长20.73%。旅游总收入达到25.1亿元。全市旅游业带动直接就业人数7000余人,间接就业人数3.5万余人。景区景点建设进一步加快,深度挖掘陶瓷文化博览区等陶瓷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了洪岩仙境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佳洋陶瓷股份公司和新都民营陶瓷艺术公司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申报工作,完善了瑶里、月亮湖等旅游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整理打造金竹山寨景区。我市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旅游质量不断提升,全省星级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再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和3个单项第一,新增具有国家导游员资格人员47人,累计达到374人。根据测算,2006年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旅游业日益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9.7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支出2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基建支出1.94亿元,增长44.5%,支农支出1.39亿元,增长18.6%,教育事业费支出3.77亿元,增长18.6%。

金融存贷良性扩张。2006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居民储蓄存款达137.67亿元,增长12%;各项贷款余额达135.1亿元,增长10.6%。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70.53亿元,增长21%,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稳步提高。

保险业务有序开展。2006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33.5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7亿元,增长6%。赔款支出5393万元,增长5.6%,其中寿险赔付1250万元,比上年下降20.7%,财产险赔付4143万元,增长17.4%。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达27.51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9.58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2.15万人。2006年,全市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33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357人,所占比重为21.4%;小学专任教师705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673人,所占比重为52.1%。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2006年,科技进步不断加强,组织申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0项,已立项43项,争取国家和省科技经费659.7万元,专利申请量164件。组织鉴定验收科技成果24项,3个科技项目分别被省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乐平被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市)试点县。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上年的1家增加为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15家,当年新增3家。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6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群艺馆5个,图书馆3座,广播电台3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中波)为94%;电视台3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景德镇日报》发行总量702万份,比上年增长3.22%,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改版后的《瓷都风情》文艺晚会深受中外宾客和市民欢迎。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女子瓷乐团出访海外获得好评。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2006年,公共卫生体系加快完善,市急救中心、浮梁县传染病区、浮梁疾控中心、昌江疾控中心已投入使用。市直各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争取中央和省建设项目资金468万余元,对9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城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个。全市拥有卫生机构(含个体)275所,其中医院28所、卫生院39所;拥有病床388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589人,其中执业医生1539人,注册护士1765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2006年,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各项体育运动达20次,参加人员超过1万人次;体育竞技水平有新的提高,体育健儿在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据统计,在全省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242枚,银牌147枚,铜牌81枚。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5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6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37‰,死亡率为5.62‰,自然增长率为7.2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呈两位数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2元,比上年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3954元,比上年增长11.2%。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生活消费支出也稳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7029.38元,比上年增长25.7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增长18.7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71.85元,比上年增长15.21%,其中食品支出增长6.15%。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2006年末城市居民人均房屋使用面积20.71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2%;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2.7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23%。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16.8、15.35和11.72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末,全市社会福利机构达50个,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2767张,收养各类人员2600人。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水平提升。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景东大道跨皖赣铁路立交桥贯通,白鹭大桥建设进展顺利,中华北路延伸开发建设项目路南拆迁补偿完成51471平方米,北路拆迁完成23400平方米,人民公园改造项目共引进资金480万美元,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旧城改造成效显著,斗富弄、戴家弄街区改造项目进展加快,对珠山东路、广场北路等30条主次干道进行了沥青路面和下水道维修,对小花蔑弄、太平巷等37条里弄进行了改造,基本实现市区旱厕到水冲式公厕改造,在城区主次干道设置了300多只分类果壳箱。增加了昌江之水、春苗、高岭石、马踏飞燕等一批城市雕塑景观。城市环境更适人居,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3%、绿地率38.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31平方米,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14平方米,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2.63%,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7%,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

环保工作不断加强。2006年,通过强化管理,认真执法,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绩,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再次获得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第一名。全市绿化覆盖面积达2065.5公顷,比上年增长8.31%,人均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14%,空气环境质量总体继续好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注: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指标、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