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

选择区域:>>>

2004年,是景德镇千年华诞之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建设“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综合

总体经济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5.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03亿元,比上年增长9.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7.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10842元,比上年增长15.0%,以上年末汇率换算达1311美元,突破1300美元。

价格水平温和上涨。2004年是我国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的第一年,我市认真贯彻国家调控政策,保持了调控与经济协调发展,物价涨幅处于调控范围。2004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在经历了前6个月逐月上升后逐渐趋稳,7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比6月回落1.9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为3.2%,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在引发价格较快上涨的食品类价格中,粮食类价格上涨27.4%,水产品价格上涨23.5%,肉禽及其制品和蛋类价格均上涨20.1%,但鲜菜和鲜果价格则分别下降8.1%和13.6%。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2004年,我市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重点骨干企业改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华意与TCL的冰箱合作项目正式投入生产;得雨公司国有股减持工作基本完成;焦化改制股权设置方案确定,黑猫股份上市工作加快推进;首都机场并购景德镇机场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红旗瓷厂依法破产工作准备就绪,宇宙瓷厂政策性破产工作取得突破。全市209户市县属国有企业完成改制108户,63户正在改制,改制面达82%。城市信用社改制开始启动,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交通投资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农村税费配套改革推向深入,减负成果得到巩固,全市核减农业税1803万元,人均调减20多元。

千年庆典成果丰硕。2004年是景德镇千年华诞之年,按照“陶瓷文化搭台,经贸旅游唱戏,市场方式运作,国内外共同参与”的思路,成功组织了各项庆典活动,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举办了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日本、英国等23个国家及国内9大产瓷区的政要、参展商、采购商、陶艺家参加了博览会,有近6万人参加了博览会期间的各项活动。举办了部省共建国家陶瓷科技城?陶瓷材料与工程国际研讨会、国际知名陶瓷产区市长(景德镇)峰会、国际陶瓷教育艺术交流大会、中国古陶瓷学会2004景德镇年会、世界陶艺家瓷都行、首届瓷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国际性陶瓷科技文化旅游交流活动,促进了景德镇与国际先进产瓷国家和地区在陶瓷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景德镇的瓷都形象和地位。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83.03万人,比上年增加3.15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05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9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低于4.5%的调控数。

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经济总量不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缓慢;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利用外资形势严峻,招商引资面临新的挑战。

农业

农业实现丰产丰收。中央“一号文件”的东风吹绿了农村广阔田野,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效益提高。2004年农业实现增加值14.03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比上年加快5.4个百分点。尤其可喜的是粮食生产一举扭转了多年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据统计,200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29.6万亩,比上年增加14.2万亩,增长12.3%,早、中、晚单产分别达到350公斤,444公斤,416公斤,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总产达4.92亿公斤,比上年增加1.05亿公斤,增长27.0%,创下近7年来的新高,成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林业产值1.37亿元,比上年增长2.9%;畜牧业产值为6.78亿元,增长6.3%,主要畜产品生产好转,全年肉类总产量4.28万吨,增长1.1%,生猪年末存栏40.05万头,下降4.4%,家禽存笼271万羽,下降16.1%;渔业产值1.59亿元,增长11.4%。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27.24亿元,增长6.1%。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95.92亿元,下降6.8%,非国有企业产值31.32亿元,增长70.2%;轻工业产值54.3亿元,增长28.4%,重工业产值72.94亿元,下降8.0%。地方工业地位彰显。2004年我市地方工业发展加快,重点企业和园区工业发展引人注目。焦化、华意、中景、德宇、陶瓷股份“五朵金花”竞放;“高新开发区、乐安江工业园、浮梁县工业园”“三匹黑马”竞驰。全年规模以上地方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0.79亿元,同比增长47.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55.64%,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55.9%。

陶瓷产业呈现振兴之光。2004年,围绕部省共建陶瓷科技城,精心打造陶瓷教育、科研、交流、产业四大基地,陶瓷工业园建设加快,陶瓷科技园全面启动,陶瓷国企改革有序推进。2004年,陶瓷工业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达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园区已初具规模;陶瓷科技园奠基开工,已完成8平方公里总体规模设计和2平方公里起步区控制性详规。全年陶瓷工业总产值完成20.5亿元,同比增长17.1%,占全部产值的比重达10.76%,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

园区工业异军突起。2004年,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乐平乐安江工业园、浮梁县工业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健全完善管理体制,锐意创新工作思路,全力搞好招商引资,促进了园区工业健康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全年三大园区开工投产企业达10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1家,比上年增加29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创利税3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完成工业总产值2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对地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25%。

建筑业持续发展。据年快报统计,2004年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4.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5.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7.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5%。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快速扩张。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比上年增长59%,规模跃上历史新高峰。投资快速增长主要动力来源于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分别拉动投资增长32.8和11.3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61亿元,比上年增长41.8%;第二产业投资29.16亿元,增长72.2%;第三产业投资56.98亿元,增长52.9%。其中房地产开发规模得到有效遏制。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8.1亿元,同比增长5.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5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20.6%,所占比重较上年同期下降11.3个百分点。

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总体向好。在建设领域投资急剧扩张,生产领域稳步增长的同时,流通领域持续旺盛。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加快2.74个百分点,增速创1995年来新高。分地区看,城市市场增长步伐快于农村市场,全年城市的零售额达35.41亿元,增长16.4%;县及县以下零售额为8.67亿元,增长13.2%,低于城市市场增幅3.2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饮食业增幅最高,达18.1%,增幅分别比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高2.25和12.05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升级初现端倪。2004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住”和“行”为代表的新一轮消费升级初步确立。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8%,好于小康水平。在“住”方面,全市住宅投资达7.98亿元,同比增长25.2%,比重上升6.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12.45亿元,同比增长52.8%,其中,个人购买商品房12.25亿元,同比增长50.6%。城镇居民人均房屋使用面积达到19.27平方米,同比增长1.8%。在“行”方面,据相关部门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私家车以每月50辆的速度增加,摩托车已超出城市增容能力,正呈现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并驾齐驱”新景象。

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全年外贸出口为66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4%,总量改写历史记录。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支撑作用明显,出口总值达2194万美元,占全部出口总值的比重达33.1%,同比增长32.7%,增速最快。

利用外资不尽人意。2004年,全市新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8个;合同外资金额646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1.1%;实际利用外资141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82.9%。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2004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2352万吨,比上年增长5.8%。全年完成客运量1987.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其中铁路客运量17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1%;公路客运量1798万人次,增长4.9%;民航客运量9.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倍。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46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6.0%。年末固定电话总用户达32万户,突破30万户,新增5.22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31.18万户,新增用户达1.02万户。同时新兴的信息业务有了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建设等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传统邮电业务有增有降,其中函件业务量增长13.1%,包件业务量下降1.5%,报刊发行量下降12.5%,长途电话业务量增长65.4%。

旅游业生机勃勃。2004年旅游总收入为25.32亿元,占GDP的15.3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为1205万美元,同比增长1.3倍。本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01.73万人次,同比增长66.95%,725.6万人天,同比增长31.9%;接待海外旅游者4.02万人次,同比增长100.78%,9.51万人天,同比增长132.9%。旅游商品收入为10.63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42%。全市旅游饭店客房住宿出租率为78.5%。

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3.2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7.74亿元,同比增长17.2%,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契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企业所得税增幅最高,达60.5%;财政支出14.8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基建支出9410万元,增长31.5%,支农支出9746万元,增长32.8%,教育事业费支出26809万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6650万元,分别增长16.0%和22.0%。

金融存贷良性扩张。2004年,金融部门认真贯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行业呈现出“发展快、运行稳、趋势好”的特征。至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57.2亿元,比年初净增20.32亿元,同比增长14.8%;各项贷款余额达136.96亿元,比年初净增19.06亿元,同比增长13.9%,值得可喜的是,贷款增量创出近年来的新高,增量与2003年同比多增7亿元,与2002年同比多增6亿元,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增强,支持经济发展的水平提高。至年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较年初下降1.34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较年初下降9.11个百分点,金融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全年金融机构累计回笼现金337.8亿元,投入现金336.3亿元,现金净回笼1.5亿元,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稳步提高。

保险业务有所下降。2004年全市保费收入30554万元,比上年下降3.4%,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3700万元,下降3.1%,财产险保费收入6854万元,下降4.2%。赔款支出5106万元,比上年下降15.6%,其中寿险赔付1576万元,下降26.3%,财产险赔付3530万元,下降9.7%。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达27.43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达10.71万人,比上年增长1.2%,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44万人,增长32.7%。2004年普通中学专任教师达6239人,比上年增长5.4%,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907人,所占比重为14.54%;小学专任教师7753人,比上年增长1.2%,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2736人,所占比重为35.29%。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2004年,全市财政用于科技三项费用投入达190万元,全市组织实施国家级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省级高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72项。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4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群艺馆5个,图书馆3座,广播电台3座,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中波)为90.6%;电视台3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0.2%;《景德镇日报》发行总量586万份,比上年增长3.9%,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2004年,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有所提高。全市拥有卫生机构(含个体)206所,其中医院28所、卫生院39所;拥有病床374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585人,其中执业医生1533人,注册护士1704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2004年,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举办各项体育运动达47次,参加人员超过2万人次;体育竞技水平有新的提高,体育健儿在省级以上体育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据统计,在全省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97枚,银牌73枚,铜牌48枚。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52.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6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72‰,死亡率为5.62‰,自然增长率为8.1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4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呈两位数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93元,比上年增加700.6元,增长10.0%;增幅不仅超过了市政府确定的9.5%的目标,而且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227元,增长21.1%,增收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创近7年来新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生活消费支出也稳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5591元,增长5.7%,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增长12.9%。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上升,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06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食品支出增长22.8%。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2004年末城市居民人均房屋使用面积19.2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农民人均房屋面积34.81平方米,增长13.4%。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5万余人,比上年增加1.1万余人。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140元调高到160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21.63万人、12.19万人和11.5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9.2%、27.2%和0.4%。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4年末,社会福利机构达56个,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443张,收养各类人员1220人。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变化显著。2004年,我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认真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重点建设项目适时、适度进行调整,政府主导性投入继续加大,高标准建设市区出入口大道,城市框架基本拉开,山水、生态、园林城市形态已现雏形。36项重点工程全面启动,10项工程已基本完工,18项工程正在紧张建设,8项工程正在积极筹备,尤其是公路建设成效显著。2004年我市“加紧构建对外快速通道”的战略得到进一步实施,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公路网络日臻完善。一是国道新建工程如期竣工通车。206国道洪源至杨家岭段新建工程于2004年7月28日建成通车,经省交工验收委员会检查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成为全省已竣工和在建工程中质量最好的工程。二是农村公路建设空前高涨。据相关部门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完成460公里,其中国债项目62公里、老区扶贫路项目15公里、通达工程66公里、通村公路项目32公里、油(水泥)路项目285公里,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三是南环高速获得国家立项。绕城公路南环段(湘湖至丽阳)工程全长30.1公里、总投资10.5亿元,是继206国道洪杨段建设之后我市最大的一个公路建设工程,2004年9月29日国家交通部以交规划发[2004]549号文批复,成为国家重点公路组成部分。

环保工作不断加强。2004年我市强化管理,认真执法,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绩,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绿化覆盖面积达1907公顷,比上年增长8.4%,人均绿地面积达7.03平方米,同比增长21.4%,空气环境质量总体继续好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注: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指标、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