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

选择区域:>>>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总揽工作全局,凝心聚力谋发展,攻坚克难抓落实,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一、综  合

总体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13.3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6.69亿元,增长7.4%,拉动总体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15.45亿元,增长10.9%,拉动总体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1.21亿元,增长12.8%,拉动总体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0∶71.8∶20.2调整为7.8:73.2:19.0。人均生产总值为50807元,折合8060美元。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152.2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4%,其中农业产值118.24亿元,增长8.0%;林业产值3.88亿元,增长14.4%;牧业产值26.34亿元,增长6.7%;渔业产值0.31亿元,下降2.0%;服务业产值3.49亿元,下降2.6%。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86.69亿元,增长7.4%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94.37万亩,比上年减少20万亩,下降6.4%,粮食总产量68.47万吨,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0%。全年园林水果总面积为404.64万亩,增长3.5%。水果总产量256.55万吨,比上年增加23.25万吨,增长10.0%,其中:苹果产量为243.81万吨,比上年增加22.3万吨,增长10.1%。全市蔬菜面积30.85万亩,增长5.3%,蔬菜产量93.01万吨,比上年增加4.87万吨,增长5.5%。年末蔬菜大棚数量达到15.14万座,比上年末净增加2.66万座,增长21.3%,其中温室大棚达到9.07万座,占蔬菜大棚的59.9%。

畜牧业生产发展态势较好。年末全市牛存栏14.09万头,下降2.1%,全年出栏4.42万头,增长8.8%;生猪存栏68.70万头,出栏69.78万头,分别增长12.9%和10.2%;羊子存栏57.94万只,增长7.1%,出栏33.14万只,下降0.7%;家禽存栏361.83万只,增长11.6%,出栏347.1万只,增长8.1%。全市肉类总产量6.84万吨,增长10.4%;禽蛋产量2.59万吨,奶类产量0.76万吨,分别增长8.2%和6.5%。

林业生产稳步推进。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2.28万亩,零星四旁植树939万株,育苗面积3.78万亩。

三、工  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789.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74.45亿元,增长10.8%,拉动全市总体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对全市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6%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477.41亿元,按现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21.0%。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属企业完成产值1381.73亿元,增长20.5%;地方工业完成产值95.68亿元,增长30.1%。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完成产值1439.45亿元,增长20.8%;轻工业完成产值37.96亿元,增长28.9%。按行业分:煤炭工业完成产值146.31亿元,增长16.7%;石油开采业完成产值598.82亿元,增长27.2%;石油加工业完成产值638.73亿元,增长16.0%;烟草业完成产值30.33亿元,增长25.0%;电力工业完成产值32.74亿元,增长18.5%;其他工业完成产值30.49亿元,增长36.8%。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煤2917.86万吨,比上年增长14.6%;生产原油1623.14万吨,增长1.3%,其中:延长油田股份公司生产原油926.01万吨,增长0.5%;加工原油996.93万吨,下降2.6%;生产卷烟33.3万箱,下降2.6%;生产天然气7.86亿立方米,增长1.2倍;生产水泥69.87万吨,增长14.8倍。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实现利润177.43亿元,增长46.6%;税金总额283.82亿元,增长14.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0%。 

四、固定资产与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5.21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64.35亿元,增长30.2%。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20.18亿元、408.15亿元和236.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9.4%、28.8%和29.7%。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完成投资374.39亿元,增长29.7%,其中,石油开采、加工业完成投资279.5亿元,增长35.9%;煤炭工业48.41亿元,增长31.5%;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41.45亿元,增长14.2%。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邮政及仓储业投资55.39亿元,增长28.6%;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完成投资108.78亿元,增长34.8%。

建筑业生产情况良好。全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全市91个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66.58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4.98亿元,增长26.7%。全年共签订合同额70.23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8.6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旅游、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13.17亿元,增长17.6%;住宿和餐饮业16.57亿元,增长15.5%。

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050万人次,增长41.3%,其中:海外旅游人数12.01万人次,增长40.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05亿元,增长43.8%,其中:外汇收入908.5万美元,增长37.9%。

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扬。受粮食、肉禽、蛋等食品类涨价幅度较大影响,全市CPI持续上扬。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1%从居民消费八大类看,呈现出“七升一降”态势,食品类涨幅较高,上涨12.1%,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8个百分点,其中:粮食类上涨10.2%、蛋类上涨18.0%、肉禽及其制品涨幅高达26.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烟酒及用品也保持着较高的上涨态势,分别上涨4.1%、3.2%、2.4%、2.4%;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分别上涨0.4%和0.6%;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6%。从城乡看:城市上涨5.4%,农村上涨4.8%。

六、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0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0.73亿元,增长14.8%。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62.93亿元,增长27.2%;非税收收入57.79亿元,增长3.7%。财政支出223.82亿元,增长16.1%,其中:住房保障支出10.27亿元,增长65.1%;教育支出40.92亿元,增长35.1%;医疗卫生支出15.52亿元,增长19.8%;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6.45亿元,增长15.2%;节能环保支出9.58亿元,增长10.7%;农林水事务支出32.89亿元,增长8.9%。

金融业运行基本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不含外币)余额826.26亿元,比年初增加97.71亿元,增长13.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3.03亿元,比年初增加57.29亿元,增长15.7%。年末各项贷款(不含外币)余额410.49亿元,比年初增加49.52亿元,增长13.7%其中:短期贷款129.45亿元,增长5.6%;中长期贷款274.67亿元,增长16.9%。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各类保险机构25个,其中:财险机构15个,寿险机构10个。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1.58亿元,增长1.5%,其中:财产险6.01亿元,增长5.3%,在财产险中机车险占84.5%;人身险5.57亿元,下降2.3%,在人身险中人寿险占92.4%,意外险和健康险仅占7.6%。全年赔款及给付4.21亿元,增长22.9%,其中:财产险赔款3.26亿元,增长18.1%,财产险中机车险赔款2.80亿元,仍居各险种之首,占85.9%。人身险赔款0.95亿元,增长40.6%,人身险中人寿险赔款0.83亿元,占87.4%。

七、交通、邮电

公路运输业发展较快。全年全市完成客运量7662万人次,增长16.0%,旅客周转量29.39亿人公里,增长21.4%;货运量4914万吨,增长17.8%;货物周转量62.48亿吨公里,增长22.1%。完成乡镇五级客运站建设107个;购置68辆节能环保公交车投入营运,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客运运力不足的矛盾,较好地解决了群众乘车难的问题。新修县乡和通村油路504.8公里,投放通村客运车辆550辆。全市境内13个县区实现了二级公路连接,实现了百分之百乡镇通油路、百分之百建制村通公路的目标。干线公路优良里程为1312.46公里,优良率为95.8%。截至2011年年末,县乡实现年均优良里程2863.5公里,其中:县级里程1430.5公里,优良率为77.7%;乡级里程1433公里,优良率为68.8%。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邮电主营业务收入达4.37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8.3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50.2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20.44万户。

八、科技、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共征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1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1项,市级计划项目102项。全市共引进新工艺242项,新技术269项,重点推广新技术81项。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390项,增长23.4%,其中:发明39项;授权量158项,增长19.7%,其中:发明14项。全市共发放知识产权相关资料3万多份,接待群众咨询300多人次,使广大群众更多更好的掌握了知识产权方面的相关知识,营造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

教育事业较快发展,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全市拥有各级各类中小学476所,其中:普通中学130所,普通小学346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5.91万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18.0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2%。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277人。幼儿园428所,在园幼儿达8.52万人。职业中学14所,在校学生2.74万人。“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全市享受“两免一补”学生27.33万人,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3.23亿元。全市通过“双高普九”验收县区达到10个。全年多渠道筹集资金14.7万元,资助特困家庭学生2.57万人。发放助学贷款合同1.62万份,贷款金额9621.4万元,较上年增长11.7%。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目前已有12个县级信息平台、203所中心小学采用光纤线路接入省基础教育专网,接入率达到100%。

九、文化、档案、广播、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766人;文化馆(站)149个,从业人员691人;公共图书馆13个,从业人员166人,藏书55万册;艺术表演场馆3个,从业人员64人。全市创作戏剧作品9部,曲艺、小品24个,歌曲21首。全市拥有综合档案馆14个,馆藏档案57.6万卷(件);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466个,已建立村级档案室194个。

新闻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进一步提高。全年市电视台共播出电视新闻344期,4452条,广播新闻349期,3498条,其中:电视新闻在中、省台播出530条,广播新闻在中、省台播出550条,《百姓关注》播出208期。电影公益放映4.46万场次,行政村放映覆盖率100%,自然村放映覆盖率85.0%以上。截止2011年底,全市广电网络县、乡镇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45.8%。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37.04万户,其中:当年新发展用户2.69万户;数字电视用户发展到35.51万户,其中:当年新发展和整体转换9.55万户,全市县级以上城市实现了有线电视数字化,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已发展到7723户。全市电视覆盖率99.8%,广播覆盖率99.6%。《延安日报》全年发行347期,共计1214.5万份。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

卫生事业有序推进。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1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5个;床位896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8421张;卫生技术人员11286人,其中:医院、卫生院9223人。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村卫生室2905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163人,全市规范化村卫生室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共接呼救电话1.54万次,出动急救车辆1.54万辆次。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民健身和体育竞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已建成国家、省级体育先进县(区)4个,先进乡镇12个、先进社区8个、先进单位27个,市级体育县5个;建立了26个全民健身辅导站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157人;建成全民健身广场76个。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范围内建成35个室内健身房、115条全民健身路径、112个晨晚练点,为群众健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达到74万人。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1.5亿元,筹集公益金915万元;销售网点从去年的240个增加至259个。

十、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全年新签合同项目152个,总投资669.27亿元,引进资金662.43亿元。有131个项目开工建设,到位资金102.96亿元,合同项目履约率为86.0%;续建项目112个,本年度累计建成51个,到位资金100.31亿元。新签和续建项目总到位资金203.26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136.0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566万美元。全年共实施经济协作项目25个,项目总投资1796.85万元,争取捐赠资金620万元,捐赠资金到位620万元。其中,市直单位4个项目,捐赠资金到位100万元;县区21个项目,捐赠资金到位520万元。目前,25个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十一、环境保护与市政建设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全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201.68吨,同比下降3.0%;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666.76吨,同比下降3.2%;氨氮排放量削减240.97吨,同比下降1.2%;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222.04吨,同比上升3.6%。全年全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二级以上天数为316天,比上年增加1天。累计建成清洁文明井场32371个,清洁文明井场建成率达到96.0%;建成废水处理及回注站380个,回注率达到83.5%;建成输油管线7779.7公里,年管输原油580万吨,管输率达到45.0%;绿化油区面积4.77万亩,绿化道路7971公里;优质兰炭使用率达到用煤量的10%。环保宣传力度加大,与延安电视台联合制作播出“环保前沿”专题节目38期,与延安日报联合刊发《绿色周刊》24期,编发《延安环境》6期,全年各类媒体、网站宣传报道共计258篇(次),投资18万元建成“环保宣传四条街”,共设置宣传牌800多块。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全年共清运生活垃圾12.27万吨,共处理生活垃圾10.37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4.5%。栽植各类乔灌木76.8万株,新增绿地2.78万平方米,改建绿地1.4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358公顷,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7.7%、36.0%和9.55平方米。完成供水1647.67万吨,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9%。销售液化气6033.68吨、天然气7042万立方米。城镇居民生活用天然气户数6.83万户,入户率59.3%,比上年新增0.89万户。新增供热面积68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04万平方米。全年共处理污水1231万吨,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8.0%以上。

十二、人口与计划生育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低生育水平进一步显现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9.40万人,增长0.2%,人口自增率4.27‰,出生率10.25‰,死亡率5.98‰。

计划生育工作有序推进。年末全市共有计生单位251个,其中:计生机构14个,县区计生服务站13个,乡镇计生服务站182个,其它事业单位42个。共有干部职工2177人,其中:计生行政管理人员218人,县区计生服务站360人,乡镇服务站1193人,其他人员390人。全市年末已婚育龄妇女43.28万人,其中:落实节育措施39.51万人,节育率91.3%。按照国家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提高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优待标准的各项优惠政策,并加大了奖励力度,年末全市已有14周岁以下农村独生子女6.92万户,较上年增加2915户;农村双女绝育户9355户,增加696户。加强对城镇育龄妇女的“三查”,严厉打击“两非”人员,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188元,比上年净增加3308元,增长18.5%。在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4976元,增长21.1%;家庭经营性收入2509元,增长27.9%;财产性收入596元,增长46.4%;转移性收入4408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565元,比上年净增加1392元,增长26.9%,其中:工资性收入1770元,增长23.4%;家庭经营性收入3808元,增长32.6%;财产性收入297元,增长7.9%;转移性收入690元,增长16.5%。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26.15万人;城镇已参加保险人数75.42万人,增长39.1%;城镇已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7.73万人,增长0.6%;城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7.14万人,增长7.0%;城镇已参加生育保险人数6.03万人,下降19.0%;城镇已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53万人,增长32.0%。全年全市农村有86.82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3%。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院42个,其中:敬老院39个(包括八一敬老院),拥有床位6136张。全年保障城市低保对象3.02万户,7.31万人,保障标准为每月310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5.78万户,14.08万人,保障标准为每年1600元。 

注:1、本资料数据为初步统计或月快报数据;

2、生产总值、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粮食总产量为省统计局根据国家调查队抽样调查数据,评估认定的数据;

4、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财务指标数据不含长庆油田、市供电局、卷烟厂、地方电力、声威水泥厂、陕汽延安分公司,含榆林采油厂和炼油厂;

5、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1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本公报比上年增速是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跨地市投资和农户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城镇项目投资、非农户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

6、从2010年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采用新的分组,即将经营单位所在地分组由“市”、“县”、“县以下”改为“城镇”、“乡村”;取消按行业分组。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7、常住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为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8、旅游、交通邮电、财政金融等部门数据由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