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选择区域:>>>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和省政府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全市总体经济在上年高速运行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和构建和谐延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 合

总体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50亿元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达453.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2%,其增速高于全国、全省5.5和3.5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04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356.21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61.86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5.3%、86.1%和8.6%,分别拉动GDP增长0.5、14.1和1.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8:77:15调整为7.7:78.6:13.7。

二、农业

粮食喜获丰收,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含服务业)57.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4%。其中,农业产值44.0亿元,增长9.3%;林业产值2.06亿元,增长3.8%;牧业产值9.14亿元,下降3.6%;渔业产值0.18亿元,增长15.07%。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年初全市遭受严重的冻灾,但由于积极做好各种补救工作,粮食作物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喜获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1.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887公顷;粮食总产达75.93万吨,增长1.94 %,总产量连续三年保持在70万吨以上。蔬菜规模不断扩大。蔬菜产量达51.98万吨,增长3.8%,年末拥有大棚7.44万座,增长0.5%;水果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水果总产达122.56万吨,增长20.8%,其中苹果总产117.82万吨,增长23.6%。

林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3.65万公顷,增长20.2%,扭转了造林面积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零星四旁植树2607万株,增长1.14倍;育苗面积0.15万公顷,增长37.4%。

畜牧业生产受市场价格影响有所下降。2006年末全市大家畜存栏28.22万头,下降3.4%。牛存栏19.55万头,下降3.5%,出栏4.74万,增长8.2%;生猪存栏57.15万头,下降2.0%,出栏55.89万头,下降0.2%;羊子存栏66.68万只,下降10.46%,出栏50.64万只,下降23.8%;肉类总产6.09万吨,下降3.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占GDP总量的76.34%,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84.2%,拉动经济增长13.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2.04亿元,增长1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61.79亿元,增长20.1%,其中地方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93.06亿元,增长18.07%。四大主导产业产品三增一减。2006年全市地产原油810.24万吨(不含长庆),增长8.12%,原油加工量877.31万吨,增长12.97%;发电量3.12亿千瓦小时,增长1.29%;卷烟28.5万箱,增长7.55%;原煤696.68万吨,下降4.24%。

建筑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29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2.2%。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5.93亿元,增长1.66%。其中建筑工程14.7亿元,增长3.81%,安装工程0.9亿元,下降20.35%,其他0.33亿元,下降10.81%。施工面积251.07万平方米,增长26.45%;竣工面积97.04万平方米,下降15.62%,其中住宅面积63.93万平方米,下降23.2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06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86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3.08亿元,增长25.2%。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1.74亿元,增长82.7%;工业完成投资135.61亿元,增长31.3%,其中,石油开采加工业完成投资116.1亿元,增长23.1%;交通运输、邮电及仓储业完成投资25.94亿元,下降14.3%。房地产开发投资5.45亿元,增长99.0%。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2.53亿元,增长13.96%;土地开发投资0.29亿元,增长3.83倍。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增长1.66倍,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61.36%,其他商品房投资下降33.33%。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完成客运量1615万人,比上年增长17.0%,旅客周转量13.86亿人/公里,增长23.0%;货运量1336万吨,增长12.0%,货物周转量13.24亿吨/公里,增长9.0%。随着延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市区大桥的竣工通车,市区街道改造完成,人民群众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为全市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邮政通讯业务收入达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48.64万户,增长12.98%,其中住宅用户29.34万户,增长16.52%;电话普及率为 22.94部/百人。国际互联网用户4.3万户,增长61.65%;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9.46万户,增长43.86%。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8%。其中市的零售额22.24亿元,增长14.17%;县的零售额18.21亿元,增长10.08%;县以下的零售额10.99亿元,增长9.0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明显快于批发零售业和其他行业。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75亿元,增长20.58%;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3.99亿元,增长10.34%;其他行业零售额0.69亿元,增长10.03%。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居住、食品类、衣着价格明显上涨;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烟酒及用品价格小幅回升;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小幅回落(见表)。

2006年各类物价指数(以上年为100)

指标名称 指数
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2.5
非食品价格指数 102.1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 102.6
消费品价格指数 102.5
(1)食品类 103.4
(2)烟酒及用品 100.9
(3)衣着 102.1
(4)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 101.7
(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1.4
(6)交通和通信 101.7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8
(8)居住 106.5
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2.3
其中:城市 102.5
农村 102.2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2006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49个(包括19个协议转合同项目),总投资52.38亿元,引进资金51.13亿元,其中履约项目134个,总投资41.51亿元,引进资金40.39亿元,履约项目到位资金16.39亿元,合同项目履约率为89.9%。签订招商引资协议项目50个,总投资21.36亿元,引进资金20.41亿元。

旅游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全市旅游市场不断优化,来延安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有力推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6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81%,旅游综合收入25.61亿元,增长26.0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财政实力跨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60.37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加上上划中省11税全市财政总收入148.15亿元,增长38.08%。地方财政支出82.9亿元,增长47.09%,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5.73亿元,增长60.35%,支援农业支出增长6.66%,教育事业费、卫生事业费分别增长30.22%和46.31%,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40.42%。

金融业运行平稳。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95.15亿元,比年初增加85.65亿元,增长27.0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86.57亿元,增加30.24亿元,增长19.34%。各项贷款余额201.03亿元,比年初增加23.6亿元,增长13.28%,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12.65%。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62.47亿元,现金支出975.45亿元,货币净回笼12.98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保险费收入达3.22亿元,比上年增长8.81%,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65亿元,增长1.02%;人寿险保费收入1.57亿元,增长14.0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成效显著。2006年末全市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7个,其中县级10个,市级7个;获得国家专利27项。实施各类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66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8项;市级31项;全年申请专利78件。

教育事业改革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2006年末全市拥有大学、中学、小学2392所。大学在校生13651人,比上年增长2.0%,当年毕业3367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1.39万人,增长1.71%;小学在校生22.33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318人。幼儿园216所,在园幼儿达6.45万人。教育投入继续增加,2006年地方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达11.39亿元,比上年增长30.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从业人员651人;文化馆(站)185个,从业人员637人;公共图书馆13个,从业人员168人,藏书45.86万册;剧场、电影院14个,从业人员172人。拥有卫星电视地面收转(单收)站22472座,增长16.64%;电视覆盖率96.58%,广播覆盖率94.66%。《延安日报》全年发行365期,共计1204.5万份。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9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1个;床位683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6529张;卫生技术人员7727人,其中医院、卫生院6622人。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达到1347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84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6年全市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杯4樽,银杯3樽,铜杯3樽。金牌90枚;银牌87枚;铜牌104枚。全市共有体育场所14个,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86.7%。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总人口稳步增加。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2.02万人。出生率为10.35‰,死亡率5.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1‰。

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2006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698人。各级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153人。环境监察大队15个,监理人员380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10.01亿元,增长1.18倍。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增加,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425元,比上年净增加230元,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净增加1029元,增长13.8%;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404元,增长16.0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86.57亿元,比年初增加30.24亿元,增长19.34%,年末人均存款8803元,增加1408元。

社会保障工作明显加强。2006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6.89万人,比上年增长0.96%;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2.8万人,增长6.4%;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17.42万人,增长10.88%。2006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 26个,床位941张。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城乡居民为18.77万人,其中城市5.98万人,农村12.79万人,分别增长7.36%和13.19%。

注: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或月快报数;

2、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增加值均为现价,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3、人均指标所用的人口数为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的常住人口数;

4、农民人均纯收入取自市农牧局农经报表;

5、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取自市财政局月快报,且增长速度均按同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