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

选择区域:>>>

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圆满收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一、综合

总体经济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85.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19亿元,增长7.0%,拉动总体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35.49亿元,增长14.8%,拉动总体经济增长10.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8.74亿元,增长11.0%,拉动总体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0 %。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6∶70.8∶21.6调整为8.0∶71.8∶20.2。预计人均生产总值为41093元,折合6198美元。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125.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1%,其中农业产值99.07亿元,增长7.2%;林业产值2.9亿元,下降10.7%;牧业产值19.43亿元,增长11.9%;渔业产值0.32亿元,增长2.6%;服务业产值3.44亿元,下降1.9%。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71.19亿元,增长7.0%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14.35万亩,比上年增加0.87万亩,增长0.3%,粮食总产82.04万吨,比上年增加4.94万吨,增长6.4%,创近10年新高。全年园林水果总面积为391.16万亩,增长6.2%,其中:苹果面积282.78万亩,增长11.3%。水果总产233.3万吨,比上年增加26.32万吨,增长12.7%,其中:苹果总产为221.52万吨,比上年增加24.61万吨,增长12.5%,苹果优果率达到78.0%。全市蔬菜面积29.31万亩,增长3.2%,蔬菜总产88.14万吨,比上年增加17.13万吨,增长24.1%。年末蔬菜大棚累计达到12.48万座,比上年同期净增加2.61万座,增长26.5%,其中温室大棚达到8.91万座,占蔬菜大棚71.4%。

畜牧业生产发展态势较好。全年全市牛存栏14.39万头,牛出栏4.06万头,分别增长4.5%和9.6%;生猪存栏60.85万头,生猪出栏63.32万头,分别增长16.5%和10.6%;羊存栏54.11万头,羊出栏33.38万头,分别增长8.2%和5.8%。家禽存栏324.27万只,增长10.1%;家禽出栏321.02万只,增长12.2%。全市肉类总产量6.19万吨,增长13.8%;禽蛋产量2.4万吨,奶类产量0.71万吨,分别增长9.1%和8.3%。

林业生产稳步推进。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5.95万亩,比上年下降1.9%;零星四旁植树1002万株,下降7.1%;育苗面积3.11万亩,增长35.8%。  

三、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14.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02.48亿元,增长15.1%,拉动全市总体经济增长10.6%,对全市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8.2%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225.1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7.2%。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属企业完成产值1149.15亿元,增长27.8%;地方工业完成产值76.01亿元,增长18.5%。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完成产值1195.1亿元,增长27.7%;轻工业完成产值30.06亿元,增长7.5%。按行业分:煤炭工业完成产值126.24亿元,增长32.9%;石油工业完成产值1021.63亿元,增长28.0%;烟草业完成产值24.27亿元,增长8.8%;电力工业完成产值27.74亿元,增长15.9%;其他工业完成产值25.28亿元,增长5.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生产原煤2559.93万吨,比上年增长23.0%;生产原油1602.01万吨,增长5.8%,其中:延长油田股份公司生产原油921.33万吨,增长4.0%;加工原油1023.27万吨,增长6.1%;生产卷烟34.2万箱,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8.12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实现利润149.9亿元,增长1.5倍;税金总额207.05亿元,增长25.1%。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与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4.53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27.23亿元,增长29.5%;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5.81亿元,增长7.4%。在城镇投资中(不含跨地市项目),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11.68亿元、330.36亿元和185.1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1%、35.3%和20.0%。在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297.11亿元,增长30.3%,其中,石油开采加工业222.99亿元,增长31.8%;煤炭工业34.27亿元,增长26.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29.42亿元,增长35.3%。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邮政及仓储业投资54.37亿元,增长72.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2.22亿元,增长3.0倍。     

  重点项目投资再创佳绩。全年共安排市级重点建设项目117个。截止12月底,已开复工107个,开工率为93.9%,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累计完成投资42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7%。从隶属关系看:中省属项目32个,完成投资251.3亿元;市县属项目82个,完成投资164.2亿元。从进展阶段看:收尾31个,完成投资96.4亿元,增长2.4倍;续建50个,完成投资160.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9.8%;新开工36个,完成投资156.8亿元,增长194.7%。从行业看:交通项目完成投资99.4亿元,增长41.6%;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51.5亿元,增长33.4%;农林水利项目完成投资20.6亿元,增长2.7倍;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40.5亿元,增长8.3%;社会事业及其它项目完成投资9.3亿元,同比下降10.6%。目前建成或基本建成的有:延安声威200万吨水泥粉末加工项目、子长至安塞公路、尹家沟至任家窑子公路、延安卷烟厂异地技改项目、安塞县体育场改造及财富广场建设、安塞县群众文化艺术中心、吴起退耕还林森林公园、甘泉雨岔水库及管网工程、延川县红枣产业开发建设项目、延川县红枣深加工项目、延安电信综合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工程、延安电信无线基站建设及无线网络优化工程、黄陵县实验中学扩建、黄陵建北煤矿、黄陵县店头镇至后烈桥二级公路、省道205姚店至延长白家川公路、省道304洛川至黄龙公路、省道206延安城区北连接线、包西铁路延安段复线建设工程、永炼干气脱硫及磺回收改造工程、县区污水和垃圾处理场项目、西北川环境整治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川地部分)、西北川滨河道路及堤防工程等23个项目。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1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6%。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20.28万平方米,增长0.5%;商品房屋销售额5.78亿元,增长10.4%。

建筑业生产情况良好。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1.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2%。全市51个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53.88亿元,比上年增长29.6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1.82亿元,增长8.2%。全年共签订合同额77.04亿元,比上年增长32.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6.84万平方米,增长10.5%。

五、国内贸易、旅游、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62亿元,增长18.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96.27亿元,增长18.0%;住宿和餐饮业14.35亿元,增长20.6%。

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450.83万人次,增长41.6%,其中:海外旅游人数8.54万人次,增长69.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51亿元,增长42.0%,其中:外汇收入658.9万美元,增长80.8%。

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扬。受粮食、肉禽、菜、蛋等食品类涨价幅度较大影响,全市CPI持续上扬。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8%从居民消费八大类看,呈现出“七升一持平”态势,食品类涨幅较高,上涨8.4%,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6个百分点,其中:粮食类上涨8.8%、蛋类上涨9.2%,蔬菜涨幅高达19.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烟酒及用品、居住类也保持着较高的上涨态势,分别上涨3.4%、2.7%、2.3%、2.1%;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分别上涨0.2%;交通和通讯类与上年持平。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3.4,上涨3.4%,其中城市上涨4.1%,农村上涨2.8%。

 2010年各类物价指数(以上年为100)

 wj2010.jpg

六、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3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19亿元,增长16.3%。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49.48亿元,增长29.9%;非税收收入55.71亿元,增长6.4%。财政支出192.71亿元,增长22.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0.31亿元,增长14.4%;一大批关乎民生的支出大幅增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49亿元,增长19.5%;医疗卫生支出12.96亿元,增长29.9%;环境保护支出8.65亿元,增长35.4%;教育支出30.26亿元,增长15.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8.69亿元,增长35.2%;农林水事务支出30.21亿元,增长36.3%;住房保障支出6.22亿元,增长4.8倍。 

   金融业运行基本平稳,信贷投放力度增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28.54亿元,比年初增加83.18亿元,增长12.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5.73亿元,比年初增加44.93亿元,增长14.0%。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60.97亿元,比年初增加58.92亿元,增长19.5%其中:短期贷款122.53亿元,增长10.8%;中长期贷款235.05亿元,增长27.1%。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528.09亿元,增长29.1%;金融机构现金支出1590.11亿元,增长27.5%,货币净投放62.03亿元,同比下降2.2%。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各类保险机构24个,其中:财险机构15个,寿险机构9个。全年完成保费收入11.4亿元,增长21.9%,其中:财产险5.71亿元,增长29.9%,在财产险中机车险占82.8%;人身险5.7亿元,增长14.9%。在人身险中人寿险占91.8%,意外险和健康险仅占8.2%。全年赔款及给付3.44亿元,增长4.2%,其中:机车险赔款2.41亿元,机车险占比例依然居各险种之首,占87.3%;人寿险0.51亿元,占75.5%,下降21.5%。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客运量6572万人次,增长9.8%;旅客周转量24.21亿人公里,增长12.4%;货运量4172万吨,增长11.8%;货物周转量51.18亿吨公里,增长16.0%。完成乡镇五级客运站建设107个;购置90辆节能环保公交车投入营运,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客运运力不足的矛盾,较好地解决了群众乘车难的问题。新修县乡和通村油路642.8公里,投放通村客运车辆251辆。全市境内13个县区实现了二级公路连接,实现了百分之百乡镇通油路、百分之百建制村通公路的目标。干线公路优良里程为1386.58公里。优良路率为93.9%。截至目前,县乡实现年均优良里程1403.8公里。优良率67.4%。

邮电通讯业迅猛发展。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达4.21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7.9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13.54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50.67万户。

八、科技、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共征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4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2项,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5项,受理市级各类计划项目192项。全市共引进新工艺238项,新技术263项,重点推广新技术78项。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316项,增长31.9%,其中:发明8项;授权量132项,增长49.2%,其中:发明8项。全市共发放知识产权相关资料5万多份,接待群众咨询3000多人次,使广大群众更多更好的掌握了知识产权方面的相关知识,营造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

教育事业较快发展,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全市拥有各级各类中小学893所,其中:普通中学139所,普通小学386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7万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18.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1%。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278人。幼儿园349所,在园幼儿达6.36万人。职业中学14所,在校学生2.7万名。“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全市享受“两免一补”学生28.09万人,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22亿元。全市通过“双高普九”验收县区达到9个。全年多渠道筹集资金2230.65万元,资助特困家庭学生3.27万人。发放助学贷款合同1.45万份,贷款金额8614万元,较上年增长26.0%。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目前已有11个县级信息平台、253所中心小学采用光纤线路接入省基础教育专网,接入率达到68.0%。全年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30.26亿元,增长15.8%。

九、文化、档案、广播、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繁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从业人员766人;文化馆(站)191个,从业人员726人;公共图书馆13个,从业人员168人,藏书55万册;艺术表演场馆3个,从业人员64人。截至目前,全市创作戏剧作品11部,曲艺、小品30个,歌曲26首。全市拥有综合档案馆14个,馆藏档案53.23万卷(件);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村463个,已建立村级档案室144个。

新闻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进一步提高。全年市电视台共播出电视新闻344期,4128条,广播新闻349期,2922条,其中:电视新闻在中、省台播出491条,广播新闻在中、省台播出127条,《百姓关注》播出98期,纪录片27部。电影公益放映4.3万场次,放映覆盖率占行政村100%,自然村占85.0%以上。截止2010年底,全市广电网络覆盖了13个县(区)、163个乡镇、1182个行政村,县、乡镇覆盖率达100%,行政村光缆覆盖率已达35.0%以上,用户覆盖率达55.0%。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34.35万户,其中:当年新发展用户3.03万户;数字电视用户发展到25.96万户,其中:当年新发展6.52万户,全市县级以上城市实现了有线电视数字化。全市电视覆盖率99.6%,广播覆盖率99.3%。《延安日报》全年发行346期,共计1211万份。九月份正式挂牌成立了陕西中广传播延安分公司,并开设了市内第一家CMMB终端产品营销点。目前,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已发展到近3000户。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

卫生事业有序推进。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6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0个;床位851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8009张;卫生技术人员10252人,其中:医院、卫生院8488人。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村卫生室2580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740人,2009-2010年两年共建成规范化村卫生室2815个,使全市规范化村卫生室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共接呼救电话1.42万次,出动急救车辆1.42万辆次,接回伤病员1.21万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民健身和体育竞技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目前,已建成国家、省级体育先进县(区)4个,先进乡镇12个、先进社区5个、先进单位16个,市级体育县3个;建立了90多个全民健身辅导站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960人;建成全民健身广场16个。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范围内建成12个室内健身房、56条全民健身路径、100多个晨晚练点,为群众健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群众体育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达到70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33% 。在陕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各项比赛中,共获得金杯9尊、银杯9尊、铜杯2尊;金牌168枚、银牌99枚、铜牌124枚,团体总分16267.25分,比赛金牌和团体总分均位居全省第三,并被省运会组委会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圆满完成参赛目标任务,创造了我市参加省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1.2亿元,筹集公益金700多万元;销售网点从去年的206个增加至230个。

十、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全年新签合同项目113个,总投资717.30亿元,引进资金714.31亿元。有100个项目开工建设,到位资金85.55亿元,合同项目履约率为88.0%;续建项目91个,本年度累计建成39个,到位资金59.17亿元。新签和续建项目总到位资金144.72亿元,其中:境外和境内省外到位资金81.6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35.77万美元。新签订协议项目44个,总投资143.76亿元,协议引进资金143.70亿元,7个协议项目转化为合同,协议转化率16%。全年共实施经济协作项目29个,项目总投资2221.54万元,争取捐赠资金670万元,捐赠资金到位670万元。其中,市直单位5个项目,捐赠资金到位150万元;县区24个项目,捐赠资金到位520万元。目前,29个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市区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42吨,比上年削减3.5%;二氧化硫排放量18484吨,比上年削减1.5%。全年全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为315天。累计建成清洁文明井场32489个,清洁文明井场建成率达到95.4%;建成废水处理及回注站207个,回注率达到90.8%;建成输油管线6289.6公里,年管输原油580.35万吨,管输率达到45.0%;绿化油区面积11.7万亩,绿化道路7723.44公里;石油伴生气年利用率达到60万立方米。与延安电视台联合开办了绿色家园专栏,播发节目186期,发布空气质量信息预报1826次。在延安环保信息网发布各类信息4.8万余条,网站点击数达43万多人次,成为群众了解环保的窗口和环保部门服务社会的桥梁。

十二、市政建设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全年共清运和处理生活垃圾13.86万吨,垃圾清运率达到98.0%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2.0%。全年共办理建筑渣土清运证54个,发放限改通知书132份,查处违章行为200余次,有效规范了城区建筑渣土的管理。栽植各类乔灌木72.8万株,新增绿地2.2万平方米,改建绿地3.88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6.3%、34.9%和9.58平方米。完成供水1490.72万吨,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9%。销售液化气5830.41吨、天然气6147万立方米,新发展天然气居民用户6907户、餐饮用户120家、锅炉38台。新增供热面积25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45万平方米。全年共处理污水1385万吨,城区污水收集率达到90.0%以上,污水处理综合合格率达到97.0%以上。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880元,比上年净增加2663元,增长17.5%。在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2368元,增长13.5%;家庭经营性收入1962元,增长19.6%;财产性收入407元,增长33.0%;转移性收入4208元,增长30.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73元,比上年净增加915元,增长21.5%,其中:工资性收入1434元,增长25.7%;家庭经营性收入2871元,增长21.3%;财产性收入276元,增长53.9%;转移性收入592元,增长3.7%。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26.43万人,增长15.6%;城镇已参加保险人数54.2万人,增长4.4%;城镇已参加失业保险职工17.62万人,增长0.7%;城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6.02万人,增长12.2%;城镇已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2.14万人,增长8.6%;城镇已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3.37万人,增长2.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行。全年有144.65万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创历史新高,达到94.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100元提高到150元。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院34个,床位2063张。全年保障城市低保对象3.1万户,7.5万人,保障标准由每月180提高到每月310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5.8万户,14.8万人,保障标准由每年1196元提高到每年1600元。

注:1、本资料数据为初步统计或月快报数据。

   2、生产总值、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预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