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

选择区域:>>>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继续大力实施“两带动,一支撑”的经济发展战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大关,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 合

总体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70.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9%(下同),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其增长速度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6.0、3.3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47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加值285.19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55.96亿元,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17670元,增长14.5%。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6.1%、83.3%和10.6%,分别拉动GDP增长1.0、13.2和1.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12:68:20改变为8:77:15。“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继续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支农支出力度,制定并落实了扶持粮食生产、产业开发、农村基础建设和农村能源建设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增收。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99亿元(含服务业),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农业产值38.45亿元,增长13.71%;林业产值1.92亿元,下降32.1%;牧业产值9.40亿元,增长13.82%;渔业产值0.17亿元,增长19.95%;服务业产值2.04亿元,增长0.19%。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2005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325.72万亩,在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9.31万亩的情况下,全市粮食总产达74.49万吨,较上年增长1.78%,主要是由于一些高产作物如玉米等增产较大,确保了全市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

蔬菜、草畜、水果三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三大产业实现产值34.6亿元,占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的69.3%。蔬菜播种面积22.77万亩,比上年增长19.97%,蔬菜产量达50.1万吨,增长33.04%,年末拥有大棚7.40万座,增长16.17%,蔬菜产值4.98亿元,增长33.33%。草蓄业稳步发展,全市牛存栏20.26万头,增长0.69%,出栏4.38万头,增长15.39%;生猪存栏58.33万头,增长4.58%,出栏55.97万头,增长9.07%;羊子存栏74.46万只,下降22.19%,出栏66.45万只,增长16.08%;家禽存栏302.98万只,下降16.08%。肉类总产量6.28万吨,增长11.08%。全年畜牧业实现产值9.40亿元,增长13.80%。水果产量再创历史新高。2005年末全市园林水果面积达344.68万亩,比上年增长1.88%,其中苹果面积达191.19万亩,增长4.48%。水果总产达101.46万吨,增长13.56%,其中苹果95.29万吨,增长14.87%。林果实现产值20.22亿元,增长9.0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76.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7%,对全市总体经济的贡献率达83.4%,拉动总体经济增长13.2个百分点,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8.08%上升到74.59%,上升了6.51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37.29亿元(含长庆油田),增长22.58%,其中地方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为427.01亿元,增长22.14%。四大主导产业产品产量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油752.09万吨(含长庆油田),比上年增长20.05%,原油加工量776.57万吨,增长19.37%;原煤734.89万吨,增长14.2%;卷烟26.5万箱,增长0.78%;发电量3.08亿千瓦小时,增长28.35%。

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快速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47.01亿元,比上年增长49.75%;实现利税127.68亿元,增长51.39%,其中利润总额76.01亿元,增长62.87%。

建筑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75亿元,比上年下降0.5%。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15.67亿元,增长70.51%。其中建筑工程14.16亿元,增长58.74%,安装工程1.13亿元,增长4.95倍,其他0.37亿元,增长3.63倍。施工面积198.55万平方米,增长41.25%;竣工面积115.0万平方米,增长77.25%,其中住宅面积83.26万平方米,增长1.09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进一步加大对石油、煤炭等骨干产业以及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明显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60.19亿元,比上年增长6.83%,其增幅比上年回落了34.4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6.94亿元,增长7.09%。投资结构得到了明显调整。一是地方投资力度继续加强。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21.57亿元,增长14.94%,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的比重达77.46%;中省项目完成投资32.63亿元,下降19.97%。二是用于第二产业投资明显加大。在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第二产业的投资103.28亿元,增长17.13%,其中工业103.28,增长17.13%,用于石油开采加工业投资94.31亿元,增长12.43%。

“十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53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7倍,年均增长29.91%。

五、交通和邮电业

公路运输业平稳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货周转量13231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83%。其中公路货运量1191万吨,增长6.43%;公路客运量1376万人次,下降7.5%。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邮政通讯业务收入达8.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43.14万户,增长52.6%,其中住宅用户25.18万户,增长1.82%;国际互联网用户2.66万户,增长15.2%;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3.04万户,增长32.6%;电话普及率为 20.47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步回升。200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从城乡看,市的零售额为19.48亿元,增长16.93%;县的零售额为16.54亿元,增长9.61%;县以下的零售额为10.08亿元,增长7.7%。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39.87亿元,增长12.31%;餐饮业零售额为5.60亿元,增长11.64%;其他行业零售额0.62亿元,增长12.47%。

市场物价总体温和回升。居住、衣着、食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明显上涨;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小幅回升;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价格保持平稳(见表)。

2005年各类物价指数(以上年为100)

指标名称 指数
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1.6
非食品价格指数 101.5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 101.6
消费品价格指数 101.6
(1)食品类 101.8
(2)烟酒及用品 100.0
(3)衣着 102.3
(4)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 100.0
(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1.5
(6)交通和通信 100.9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1
(8)居住 103.7
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1.3
其中:城市 101.2
农村 101.4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2005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08个,总投资42.63亿元,引进资金40.94亿元,其中履约项目95个,总投资33.51亿元,引进资金31.83亿元,履约项目到位资金11.77亿元,合同项目履约率为88.8%。签订招商引资协议项目45个,总投资40.77亿元,引进资金40.19亿元。

旅游业快速增长。随着"红色旅游"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来延安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有力推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09.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68%,其中海外游客15251人,增长7.5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23亿元,增长32.1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45.08亿元,比上年增长74.4%;加上上划中省部分财政总收入达107.29亿元,增长51.9%。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2149元,位居全省十市第一。财政支出56.36亿元,增长28.3%,其中基本建设支出9.81亿元,增长30.9%,支援农业支出增长24.2%,教育事业费、卫生事业费分别增长34.3%和26.6%,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1.71倍。 “十五”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达269.4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5.9倍;地方财政收入累计120.44亿元,是“九五”5.1倍。

金融业运行平稳。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10.99亿元,比年初增加86.27亿元,增长40.4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6.33亿元,增加34.47亿元,增长28.29%。各项贷款余额177.46亿元,比年初增加24.49亿元,增长16.01%,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37.22%。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00.84亿元,现金支出807.81亿元,货币净回笼6.97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保险费收入达29602万元,比上年增长17.64%;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63亿元,增长18.29%,人寿险保费收入1.38亿元,下降1.43%。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13385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2005年末全市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9个,其中县级10个,市级9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334人,其中县级75人,市级259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项;市级重大科技成果28项;获得国家专利27项。实施各类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54项,其中国家级14项;省级18项;市级22项,全年申请专利51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拥有大学、中学、小学2581所。大学在校生13383人,比上年增长1.8%,当年毕业330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1.03万人,增长6.21%;小学在校生23.52万人,减少10.47%;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3%。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448人。幼儿园198所,在园幼儿达4.02万人。教育投入继续增加,2005年地方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达8.75亿元,比上年增长34.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从业人员596人;文化馆(站)157个,从业人员351人;公共图书馆13个,从业人员171人,藏书43.11万册;剧场、电影院14个,从业人员191人。拥有卫星电视地面收转(单收)站19266座,增长3.67%;电视覆盖率94.9%,广播覆盖率92.6%。《延安日报》全年发行358期,共计1145.6万份。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促进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2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1个;床位638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6049张;卫生技术人员8368人,其中医院、卫生院6628人。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达到1270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91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5年全市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杯5樽,银杯6樽,铜杯1樽。金牌92枚;银牌81枚;铜牌85枚。全市共有体育场所13个,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86.6%。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总数平稳增加。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10.70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1.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为19553人,死亡9179人。出生率为9.01‰,死亡率4.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8‰。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695人。各级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151人。环境监理站18个,监理人员389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倍。水、大气、土地污染治理和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党中央、国务院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工资制度的改革,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宝塔区对区内50户城镇居民抽样调查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71元,比上年净增加1137元,增长17.95%。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864元,增长15.91%;农民人均纯收入2195元,比上年净增加242元,增长12.3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56.33亿元,比年初增加34.47亿元,比上年增长28.29%,人均存款7453元,比上年末增加1617元。

社会保障工作明显加强。2005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6.73万人,比上年增长1.7%;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0.31万人,增长2.89%;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15.71万人,增长3.83%。2005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 26个,床位941张。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城乡居民为13.93万人,其中城市5.57万人,农村11.3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5.49%和30.64%。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增加值为现价,除注明外,增加值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3、按照省统计局的要求,本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等指标根据经济普查结果作了相应的衔接。

4、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为公安年报数;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计生委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

5、人均指标所用的人口数为公安户籍人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