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延安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

选择区域:>>>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西部经济强市为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城市带动、开放带动、产业支撑"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国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农业风调雨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欣欣向荣,实现了产值和效益同步增长,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蒸蒸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消费结构进一步合理,超计划完成了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 综 合
    总体经济健康、快速、有序发展,经济增长率创"九五"以来最高水平。据统计,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1.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80%,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其增长速度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7.3、3.9个百分点,在全省十市中位居第二位,也是我市近几年来最高的一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50亿元,增长6.0%,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4.02%下降到12.25%,下降了1.7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9.72亿元,增长24.0%,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1.57%上升到67.65%,上升了6.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8.54亿元,增长6.8%,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4.41%下降到20.10%,下降了4.3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2%、84.3%和10.5%,拉动力分别为0.9、14.2、1.7个百分点,一、二、三产的比重为12:68:20,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9255元。
二、农 业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出现了近几年来少有的好形势。200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3.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0%,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率提高0.9个百分点;完成总产值(生产者价格)44.35亿元,增长10.15%(按9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其中水果产值达10.47亿元,畜牧业产值4.30亿元,蔬菜产值1.36亿元,分别占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3.61%、9.70%和3.07%。
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明显。2004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75019公顷,比上年增加35998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23346公顷,增加33973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2653公顷,比上年扩大2667公顷,其中大棚菜达到6.37万棚,当年新增13474棚。
    随着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粮食、油料播种面积增加,产量增加。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73.18万吨,比上年增长16.34万吨,增长28.75%,其中秋粮66.35万吨,增长36.38%;薯类(实物量)77.30万吨,增长28.06%;油料总产2.02万吨,增长12.22%。蔬菜、水果在调整结构、优化品质的基础上稳步增长。全年水果产量89.35万吨,比上年增长49.84%,其中苹果82.95万吨,增长49.70%;蔬菜产量达37.65万吨,增长39.60%。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的进一步深入,畜牧业、渔业生产减缓。2004年全市畜牧业产值4.30亿元,比上年下降43.20%。羊子年末存栏95.7万只,比上年下降11.05%,出栏57.24万只,下降9.19%;生猪年末存栏55.77万头,增长10.83%,出栏51.32万头,增长12.50%;禽蛋产量达1.63万吨,下降6.97%;全年肉类总产量5.65万吨,比上年减少0.11万吨。渔业产值833万元,下降23.86%,水产品产量2049吨,增长6.5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仍位居全市总体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2004年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13.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6.90%,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1.95%上升到59.31%,上升了7.3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3.3个百分点,其拉动力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47.35亿元(含长庆油田),按9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1.90%,扣除长庆油田完成产值为292.20亿元,增长29.32%。
    四大主导产业产品产量除发电量有所下降外,其他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油626.43万吨,比上年增长30.62%,原油加工量664.52万吨,增长24.71%;原煤722.72万吨,增长34.58%;卷烟26.3万箱,增长44.11%;发电量2.63亿千瓦小时,下降22.82%。
    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快速提高。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65.50亿元,比上年增长54.49%;实现利润总额49.73亿元,增长71.52%;实现利税总额87.75亿元,增长60.2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76.74%,比上年提高50.89个百分点。
    建筑业长足发展。2004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5%,直接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04年全市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149.94亿元,比上年增长41.30%。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46.54亿元,增长40.71%;按投资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完成投资97.54亿元,增长53.21%;更新改造38.61亿元,增长61.84%;其他6.94亿元,下降37.08%。在总计中,用于石油开采和加工业投资83.88亿元,比上年增长48.50%,用于交通业投资38.44亿元,增长58.20%。
    投资结构得到了明显调整。一是地方投资力度继续加强。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0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8.87%,占到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房地产开发投资的68.23%。二是全市用于第二产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在全市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其他投资中,用于第二产业投资88.39亿元,比上年增长45.53%,其中用于工业方面投资88.17亿元,增长45.51%;用于第三产业方面投资57.03亿元,增长37.37%;用于第一产业方面投资1.13亿元,下降40.47%。三是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开发大幅回落。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45亿元,比上年下降46.49%。
五、交通和邮电业
    受210国道延-黄段的改造,公路客运量呈下降态势。2004年全市完成公路货运量1119万吨,比上年增长39.88%;完成公路客运量1280万人次,下降8.83%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收入达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28.28万户,比上年增长11.78%,其中住宅用户24.73万户,增长9.76%;受ADSL宽带网络的开通,拔号上网的国际互联网用户大幅减少,2004年国际互联网用户2.31万户,下降27.13%;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2.64万户,增长33.28%;电话普及率为 13.65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2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活跃,增速创近几年最好水平。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2.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9%,增幅比上年增长了4.28个百分点。其中市的零售额为13.25亿元,增长16.55%;县的零售额为12.01亿元,增长9.13%;县以下的零售额为7.44亿元,增长5.77%。餐饮业零售额为8.96亿元,增长9.46%;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23.19亿元,增长11.86%。
    市场物价有所回升。食品、居住、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明显上涨;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有所回落(见表)。
2004年各类物价指数
(以上年为100)
 

指标名称 指数
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3.4
 非食品价格指数 100.0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 102.0
 消费品价格指数 103.8
 (1)食品类 110.6
 (2)烟酒及用品 99.8
 (3)衣着 100.0
 (4)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 98.2
 (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96.8
 (6)交通和通信 99.9
 (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2.5
 (8)居住 102.0
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3.8
 其中:城市 102.2
    农村 104.7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和对外开放成绩斐然。2004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00个,总投资37.5亿元;协议71个,总投资58.06亿元。已有70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5.6亿元,到位资金8.39亿元,合同履约率71%。2004年招商引资项目成果中,第八届东西洽谈会签约项目已有50个开工建设,总投资14.31亿元,到位资金5.64亿元(其中7个协议项目转化为合同,总投资3.09亿元);另外第八届厦洽会签订11个项目,已有1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9亿元,到位资金1亿元。日常招商签约的28个项目已有19个开工建设,总投资2.29亿元,到位资金1.75亿元。随着我市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治理和完善,为延安招商引资和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快速增长。随着"红色旅游"的深入开展及我市旅游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来延参观学习的人数巨增。据统计,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89.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9.07%,其增速较上年加快了38.56个百分点,其中海外旅游者14185人,增长72.04%,提高了56.39个百分点。旅游综合收入15.38亿元,增长38.68%,提高了32.45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突破60亿元大关。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达2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4.02%。财政总收入达63.07亿元,增长49.70%。人均财政收入达3044元,位居全市省十市第一位。财政支出43.72亿元,增长34.64%,其中:支援农业生产支出3.17亿元,增长43.11%;城市维护费1.62亿元,减少17.99%;基本建设支出7.79亿元,增长1.40倍;行政管理费支出6.64亿元,增长6.84%;文教卫生事业费支出8.58亿元,增长19.45%。
    金融机构及时调整信贷结构,有效地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建设。200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21.38亿元,较年初增加45.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3%。各项贷款余额152.97亿元,比年初增加25.51亿元,增长20.0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2.59亿元,增加6.8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4.85亿元,增加15.32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695.58亿元,比上年增长27.11%,现金支出695.49亿元,增长29.31%,收支相抵表现为货币净回笼868万元。
    保险业稳步展。2004年全市保险费收入达25164万元,比上年增长12.95%;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6892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2004年末全市拥有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0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2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436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市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项;市级重大科技成果28项;获得国家专利20项。实施各类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45项,其中国家级27项;省级7项;市级23项,全年申请专利数达30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3124所。大学在校生13146人,比上年增长72.97%,当年毕业3214人;职业中学在校生11890人,当年毕业3880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9.80万人,增长8.14%;小学在校生26.27万人,减少9.57%;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28%,比上年提高了0.31个百分点;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385人;幼儿园171所,在园幼儿达3.77万人。教育投入继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地方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健康发展。2004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从业人员604人;文化馆(站)157个,从业人员335人;公共图书馆13个,从业人员156人,藏书43万册;剧场、电影院14个,从业人员221人。拥有电视发射(转播)台1987座;卫星电视地面收转(单收)站18584座,增长12.99%;电视覆盖率93.14%,广播覆盖率91.14%,比上年分别提高0.35、0.44个百分点。《延安日报》全年发行363期,共计1128.31万份。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对促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2004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3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3个;床位584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5336张;卫生技术人员7955人,其中医院、卫生院6264人。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村卫生室达到1885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446人。随着卫生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城乡公共卫生设施和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取得明显成效。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4年全市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共获得金杯3樽,银杯3樽,铜杯4樽。金牌84枚;银牌60枚;铜牌67枚。,全市共有体育场所13个,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为86.7%。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08.8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19万人,增长1.55%。全市全年出生人口20668人,出生率为8.7‰,比上年降低1.0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0108人,死亡率5.1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3‰。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末全市环保系统共有职工712人,比上年增加14人。各级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162人。环境监察大队14个,监理人员490人,增加159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1.8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3%。石油开发区污染防治、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深化。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市经济运行状况的进一步好转和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水平的提高,全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宝塔区对区内50户抽样调查表明: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34元,比上年净增加340元,增长5.67%。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687元,增长21.12%;农民人均纯收入1953元,比上年净增加246元,增长14.41%。居民存款持续增加,2004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21.86亿元,比年初增加1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3%,人均存款5836元,比上年末增加793元。
    社会保障工作明显加强。2004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6.45万人,比上年增长1.67%;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10.0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达15.13万人,比上年增长7.53%。2004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 26个,床位940 张。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城乡居民为13.93万人,其中城市5.28万人,农村8.65万人,社会保障覆盖率6.77%。
    注:1、工业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均为公安年报数;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计生委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
    3、人均指标所用的人口数为公安年报的户籍人口数计算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