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选择区域:>>

2006年,宜章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努力克服“7.15”、“7.26”特大洪灾带来的巨大困难,加压奋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和谐宜章初步凸现。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6年,全县GDP为54768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11110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216万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52287万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209181万元,增长13.4%。企业效益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45亿元,增长61%。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县财政总收入3.55亿元,增长18.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2亿元,增长14.68%。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2006年,在全县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为15.74:46.06:38.20,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42.38%,比上年提高2.3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87%;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2.3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29.05个百分点。全县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5092万元,增长94.43%,带动基地总产值6446万元,增长58.57%,上缴税金3万元;城西万亩生态示范园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绿色食品原料生产示范基地,“加法”牌脐橙再次获得中国˙湖南(国际)农博会金奖。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6.1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5.97%。城镇化率为31.82%,比上年提高2.08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6年,在全市经济和社会综合目标考核中我县荣第五名,计生工作荣获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试点工作先进单位。全县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县法院、县检察院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八件实事”被省政府评为先进集体。科技工作捷报频传,刘贤玉被评为“袁隆平科技致富带头人”、陈远辉主持完成的《莽山烙铁头人工繁殖项目》荣获全市科技进步奖。文化事业好戏连台,承办了“心连心”艺术团来我县慰问演出活动,成功举办了宜章县第二届艺术节。卫生工作独创特色,全面启动与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起步良好,效果显著,我县农村卫生工作经验在全省获得推介。妇联、统计等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金融工作通过三年创建金融安全县,获湖南省金融安全创建工作达标单位,是全省第二个获得创建达标的县市。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产业升级步伐不快,农产品加工精品不多,城乡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6年,受“碧利斯"、“格美”台风的影响,我县遭受特大洪灾,广大农村首当其冲,损毁严重。县委、政府积极争取国家银行贷款3600万元,本级安排救灾资金1397万元,下拨救灾粮1405.9吨,落实经济作物2.04万亩,牲猪补栏4.13万头,修复水库41座,修复渠道139.2公里,2365户因灾倒塌住房户全部迁入新居,灾后重建效果明显,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5.4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26千公顷,其中:稻谷面积31.08千公顷,增加0.34千公顷;优质稻面积23.21千公顷,增加1.64千公顷。经济作物中,油料、烤烟、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2.49千公顷、1.98千公顷,0.2千公顷;蔬菜和瓜类面积12.94千公顷,增长26.12%。全县粮食总产量因灾减产较多。粮食总产量246875吨,减产5.35%,其中:稻谷168743吨,减产15.67%;旱粮78132吨,增长8.45%;油料6756吨,增长26.68%;烤烟4686吨,增长0.15%;茶叶146吨,增长8.96%;水果39401吨,增长48.82%。畜牧水产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出栏肉猪63.42万头,增长1.46%;出栏牛2.62万头,增长3.97%;出栏羊2.48万只,增长11.7%;水产品产量6320吨,减产2.66%。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全县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381处,投入资金3304万元,投工投劳380万个,完成土石方314万立方米,解决饮用水0.21万人,通自来水的行政村达84.77%。农业机械总动力63.1万千瓦,增长10.3%,全年人工造林867公顷。启动建设县到乡镇公路8条78公里,建成通乡公路56公里,通村公路175公里和3个农村客运站,受益群众20余万人。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2006年,全县农业实现总产值130672万元。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例为53.9:4.13:38.3:3.67。

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2006年,全县确立了8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52个新农村建设整治村,县级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引导资金640万元,启动113个行政村、413个组、96个自然村的“六改”工作,完成改路203公里、该水7503户、改厕1366个、改房2018间、改栏2107个,新建农村沼气638个。

三、工业、交通、邮电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679158万元,增长22.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62178万元,增长31.16%,县乡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8828万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1.91%;规模以下工业产值216980万元,增长12.77%。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295万吨;水泥115万吨;发电量2.547亿千瓦时。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232085万元,比上年增长15.8%,人均县乡工业增加值增加额744元,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3.28%,拉动GDP增长6.3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家,实现增加值155077万元,增长19.87%。民营工业引领增长,2006年,全县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6%,高于全部工业增幅0.2个百分点。县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45亿元,增长61%,县乡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89.74%,比上年提高29.0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100.31%。

交通、邮电业稳步发展。

2006年,交通运输客运量6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5%,交通运输货运量3434万吨,比上年增长14.7%。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4381万元,增长14.7%。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64690户。其中:农村用户50098户;城镇用户14592户。小灵通用户5871户,手机用户103234户,增长17.17%。互联网用户4655户。完成8个移动通信基站,11个联通通信基站和15个“新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建设,移动、联通通讯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0%。邮政函件17.8万件,订销报纸376.16万份,订销杂志17.92万份。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290万元,增长14.3%,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947元,人均增加486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83835万元,增长17.1%,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3455元;农村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7455万元。年内新开工项目68个,竣工项目77个。工业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41219万元,增长17.2%。

五、国内贸易、外经外贸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2006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396万元,增长14.5%。其中:县的零售额58919万元,下降16.67%,县以下零售额137477万元,增长36.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3625万元,增长13.85%;餐饮业30794万元,增长18.61%;其他行业1977万元,增长4.71%。

外经外贸发展加快。2006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资2182万美元,增长8.97%;实际利用内资103725万元,增长38.3%。外贸出口实现1145万美元,增长34.71%。

旅游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莽山生态旅游节为代表的绿色旅游,以湘南起义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一六温泉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9.03万人次,增长38.3%;实现旅游总收入6.01亿元,增长46.9%。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35536万元,同比增长18.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183万元,同比增长14.68%,上划中央“两税”11604万元,增长26.45%。地方税收14116万元,增长19.28%,地方税收中的工商各税收入9777万元,增长16.09%。财政支出48436万元,比上年增长19.04%。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84185万元,同比增长21.5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1973万元,同比增长19.98%。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8088万元,同比增长13.77%。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515万元,比上年增长36.9%。全年保险赔付额1942万元,增长46.46%。

七、科学技术和环保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专利申请数17项,其中:授权专利2项。全年科技三项费用557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1.15%。全县高新技术企业28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7932万元,增长45.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3.35%,比重比上年增加4.3个百分点。

耕地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6年,环境质量指数为95.51%,比上年下降2.75个百分点。饮用水源水质监测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为95%。全年净减少耕地3358.05亩,其中生态退耕减少1087.8亩,建设占用耕地1016.55亩;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八、教育和卫生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年末实有学校所数295所,其中:普通中学37所,小学245所。年末实有民办学校13所,其中:普通中学10所,比上年减少9所;小学3所。全县教职工5104人,其中:民办学校教职工347人。全县新招学生18710人,其中:民办学校新招学生1060人。全县在校学生数78944人,其中:民办学校在校学生数4232人。全年初中教育完成率99.82%,每万人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275人,高考本科上线638人。

医疗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720个,其中:国有医院30个,民办医院1个;农村卫生室612个,个体诊所73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2300人,其中:医生数1170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491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数851张,县级卫生机构床位数340张。每万人拥有执业医生20.9人,孕产妇死亡率为10万分之35.42。全面启动与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参合人员36.7万人,参合率89.89%。

九、文化、广播电视、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8次,开展“联通行,电影行”活动,目前已在校园、社区、厂矿和农村放映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等题材的影片40余部,观众达10万余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承办了“心连心”艺术团来我县慰问演出活动,成功举办了宜章县第二届艺术节,选送的7个表演类节目在市第四届艺术节上全部获奖。

广播影视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卫星地面接收站116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6.6%。有线电视用户3.8万户。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6年,在省十运会中,我县运动员黄贵胜勇夺三枚举重金牌。全县运动员在市级以上运动会获金牌10枚,银牌10枚,铜牌9枚。全县达到等二级标准的运动员40名。全年输送本科体育人才26人。

十、人口、计划生育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公安局人口统计年报,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6.16万人。全县11个小城镇镇区市镇人口17.87万人,城市化率为31.82%,比上年提高2.08个百分点。

人口进一步得到控制。据计划生育统计报表,年内出生人口5408人,人口出生率为9.46‰,比上年下降1.86个千分点;年内死亡人口2375人,人口死亡率为4.15‰,比上年下降2.6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比上年上升0.75个千分点。人口计划生育率为89.92%,比上年下降2.08个百分点,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规定奖励扶助条件的327名对象兑现奖励扶助金36.216万元,对7740户农村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家庭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44.64万元,发放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补助金10户共6000元,全县有1505人次享受了计划生育奖励助学金。

十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

劳动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县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5.18%,比上年提高1.96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保单位437个,实保人数24792人。征收养老保险金6187万元,征缴率为99.8%;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457万元,发放率为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保人数33788人,比上年增长7.61%。城镇失业率为3.75%,下降0.25%。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7元,增长10.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01元。农民居住质量指数53.63%,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3.49。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