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

选择区域:>>

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开放活县、工业强县、科技兴县、农业稳县、生态立县、依法治县”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宜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加快、效益提高、结构优化、活力增强、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运行质量提高。2007年,全县GDP为64111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383万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95580万元,增长14.38%;第三产业增加值235154万元,增长13.9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GDP12668元,比2000年增长218.29%,翻了一番多。企业效益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59亿元,增长26.63%。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县财政总收入40966万元,增长15.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29万元,增长15.08%;上划中央“两税”和中省“两个所得税”分别增长15.5%和16.3%。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比上年提高3.02个百分点,达到80.32%。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2007年,在全县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为17.22:46.10:36.68,与上年比较,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4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68%;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8.1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42.53个百分点。全县8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8417万元,增长65.3%,带动基地总产值9745万元,增长51.18%,上缴税金18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4.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9.41%。城镇化率为33.83%,比上年提高2.01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7年,在全市经济和社会综合目标考核中我县荣获第五名;计生工作进入一类县行列;全县社会治安大局稳定,县检察院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县法院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法院;“八件实事”被省政府评为先进集体;新农村建设在全市排名第一;成功举办了郴州市第三届盘王节暨莽山瑶族乡建乡50周年庆典活动。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大项目少,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税增长后劲乏力;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部分居民生活仍较困难。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恢复发展。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5.41千公顷,与上年持平,其中:稻谷面积30.78千公顷,减少0.3千公顷,其中优质稻面积24.02千公顷,增加0.81千公顷。经济作物中,油料、烤烟、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2.59千公顷、1.53千公顷、0.02千公顷;蔬菜和瓜类面积13.47千公顷,增长3.93%。粮食总产量269336吨,减产9.1%,其中:稻谷190871吨,增产13.11%;旱粮78465吨,增长0.43%;油料6529吨,减少3.36%;烤烟3320吨,减少29.15%;茶叶138吨,减少5.5%;水果41931吨,增长6.4%。畜牧水产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出栏肉猪64.17万头,增长1.2%;出栏牛2.79万头,增长6.5%;出栏羊2.51万只,增长1.2%;水产品产量6434吨,增长1.8%。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全县完成各类水利工程4206处,投入资金3783万元,投工投劳390.5万个,完成土石方280万立方米,解决饮用水3600人,通自来水的行政村达85.3%。农业机械总动力66.55万千瓦,增长5.47%。全年人工造林1000公顷。

    新农村建设得到加强。2007年,全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8060万元,增长79.95%。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10263万元,增长21%。全县建成县到乡镇公路23公里,建成乡镇到村水泥路196.35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2个,农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解决了1.6万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新增10个自然村通电话,完成16个农村“乡乡能上网”信息工程,促进了城乡信息资源共享。新建农村沼气池659口,新建45家标准化乡村农家店,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农村实用人才由上年的3903人增加到9614人,农民素质得到提高。

    三、工业、交通、邮电业

    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全部工业总产值840717万元,增长23.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13543万元,增长29.81%;规模以下工业产值227174万元,增长10%。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235万吨,水泥105.49万吨,发电量2.5亿千瓦时。

    工业效益大幅提高。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74377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3家,实现增加值191294万元,增长20.13%。民营工业引领增长,2007年,全县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7.27%,高于全部工业增幅0.67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中,人均县乡工业增加值增加额779.43元,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95%,拉动GDP增长6.49个百分点,县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42亿元,增长37.05%,县乡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46.58%,比上年提高42.5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100.73%。

    交通、邮电业稳步发展。 2007年,交通运输客运量6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交通运输货运量3949万吨,比上年增长15%。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6279万元,增长13.21%。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7.2万户,其中农村用户4.05万户,城镇用户3.15万户;小灵通用户1.1万户;手机用户18.2万户,增长76.36%;互联网用户8980户。邮政函件11.26万件,订销报纸375.68万份,订销杂志13.86万份。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3906万元,增长28.3%,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951元,人均增加1004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45846万元,增长33.7%,占比重86.6%,比上年提高3.53个百分点,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4367元;农村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8060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117745万元,增长42.9%,占城镇以上投资比重47.89%,比上年提高3.07个百分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92453万元,增长46.1%;基础设施投资33299万元,增长4.3%。

    五、国内贸易、外经外贸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2007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142万元,增长17.2%,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其中县的零售额70266万元,增长19.3%,县以下零售额159876万元,增长16.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90305万元,增长16.3%;住宿和餐饮业37579万元,增长22%;其他行业2259万元,增长14.3%。

    外经外贸发展加快。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3226万美元,增长47.71%;实际利用内资106118万元,增长9.4%。外贸出口实现1281万美元,增长11.88%。
? ? 旅游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莽山生态旅游为代表的绿色旅游,以湘南起义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一六温泉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96.66万人次,增长22.31%;实现旅游总收入65202万元,增长8.49%。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40966万元,同比增长15.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29万元,同比增长15.08%,上划中央“两税”13403万元,增长15.5%。地方税收17468万元,增长23.75%,地方税收中的工商各税收入11614万元,增长18.79%。财政支出60001万元(包括上级补助支出),比上年增长23.88%。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94024万元,同比增长28.4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7454万元,同比增长20.99%。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6557万元,增长24.11%,比上年加快10.34个百分点,全年累计发放贷款77375万元,比上年多增28946万元。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1236万元,比上年增长72.46%。全年保险赔付额1569万元,比上年下降19.21%。

    七、科学技术和环保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全年专利申请数22项,其中授权专利5项。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全年科技三项费用1122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1.87%。全县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9984万元,增长57.4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7.71%,比重比上年增加4.87个百分点。

    耕地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93.75%,比上年下降1.76个百分点;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执行率100%。饮用水源水质监测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为95%。年度基本农田保有量保持上年水平,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率为108.8%;单位工业用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率24.8%。

    八、教育和卫生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年末实有学校所数291所,其中普通中学37所,小学244所。年末实有民办学校10所,其中普通中学6所,比上年减少4所;小学4所。全县教职工5366人,其中民办学校教职工645人。全县新招学生21382人,其中民办学校新招学生947人。全县在校学生数77758人,其中民办学校在校学生数4045人。初中在校生辍学率1.56%,每万人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303人,高考本科上线643人。

    医疗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687个,其中:国有医院30个,民办医院1个,农村卫生室629个,个体诊所23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2417人,其中医生数1279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384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数895张,县级卫生机构床位数349张。每万人拥有执业医生17.041人,孕产妇死亡率为10万分之30.6,计划免疫覆盖率100%。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参合人员36.8万人,参合率90.04%。

    九、文化、广播电视、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共计送戏下乡30余场次,送电影下乡3100场次,观众近108万人;组织了城关“夜故事”,积极申报并使其获评为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组织参加了全市民乐比赛活动,取得了三银两铜的好成绩,极大地丰富了我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刘光红同志创作的歌词《为爱插上翅膀》获中国第四届群众创作征歌大赛金奖;罗兆东作词、王佑贵作曲的歌曲《莽山韵》入选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

    广播影视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卫星地面接收站116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8.6%。有线电视用户4.3万户。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7年,全县运动员在市级以上运动会获金牌2枚,银牌5枚,铜牌9枚。全县达到等二级标准的运动员25名。全年输送本科体育人才14人。

    十、人口、计划生育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8.51万人(公安户籍人数)。全县11个小城镇镇区市镇人口19.79万人,城市化率为33.83%,比上年提高2.01个百分点。

    人口进一步得到控制。据计划生育统计报表,年内出生人口5229人,人口出生率为9.08‰,比上年下降0.38个千分点;年内死亡人口2062人,人口死亡率为3.58‰, 比上年下降0.5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比上年上升0.2个千分点。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0.27%,比上年上升0.35个百分点。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规定奖励扶助条件的341名对象兑现奖励扶助金37.78万元;对7039户农村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家庭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 4.96万元,发放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补助金12户共1.44万元;全县有1544人次享受了计划生育奖励助学金23.72万元。

    十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

    劳动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2007年,全县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7.04%,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7年,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保单位432个,实保人数26350人。征收养老保险金9168万元,征缴率为100%;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9188万元,发放率为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保人数35030人,比上年增长3.67%。城镇失业率为3.78%。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61元,增长13.8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96元。农民居住质量指数57.38%。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3.819。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07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