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

选择区域:>>

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总揽,大力实施“开放活县、工业富县、农业稳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人才强县”战略,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创近年新高,2005年,全县GDP为47174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10051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557万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04612万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185573万元,增长10.8%。三次产业结构为17.29:43.37:39.34,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5.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3.06个百分点。

“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为36.81%,比上年提高5.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9.44%;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46.6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增长74.54%。全县69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47653万元,增长59.16%,带动基地总产值52657万元,增长59.2%,其中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2152万元,增长39.38%,带动基地总产值4065万元,增长30.83%,上缴税金21.7万元,增长95.65%;“加法”牌脐橙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并在省第七届农博会上获得金奖。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3.75万人(含在本乡镇内),比上年增加1.69万人,劳务总收入89375万元。城镇化率为29.74%,比上年提高2.56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经济普查、计生信息化建设、城南乡工会示范、梅田司法所评为全国先进。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质量兴县、史志、档案、检察院、法院、麻田松柏村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八件实事均获省先进单位。农村医疗卫生、民办教育、农经合作组织、文物保护、统计等工作均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非税收入改革经验在全省推行,2005年在全市经济和社会综合目标考核中获得三等奖。宜章正在以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发展实力、潜在魅力的“南大门”形象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经济结构调整仍待加强,农产品加工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工业产业层次不高,可持续发展后劲不强。城乡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亟需改善。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农作物面积全面增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5.1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61千公顷,其中:稻谷面积30.74千公顷,增加2.32千公顷;优质稻面积21.57千公顷,增加8.72千公顷。经济作物中,油料、烤烟、药材种植面积分别为2.29千公顷、1.9千公顷,0.25千公顷;蔬菜和瓜类面积10.26千公顷,增长15.41%。全县粮食总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总产量260841吨,增长6.58%,其中:稻谷200091吨,增长9.69%;旱粮72045吨,增长15.6%;油料5333吨,增长6.21%;烤烟4679吨,增长15.98%;茶叶134吨,增长21.81%;水果26476吨,增长1.44%。畜牧水产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出栏肉猪62.51万头,增长4.18%;出栏牛2.52万头,增长29.9%;出栏羊2.22万只,增长31.36%;水产品产量6493吨,增长13.91%。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全县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920处,投入资金1670万元,投工投劳272万个,完成土石方268万立方米,新建水电站5座,装机1690KW,解决饮用水0.54万人。农业机械总动力57.2万千瓦,增长16.24%,全年人工造林1286公顷。农村用电量5488万千瓦时,增长15.5%。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2005年,全县农业实现总产值133600万元。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例为50.79:5.6:41.59:3.6,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扶贫工作取得成效。2005年,投入扶贫资金261万元,年内又有0.7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新建农村沼气768个。

三、工业、交通、邮电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部工业总产值527179万元,增长43.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57114万元,增长57.47%,县乡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1283万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为8.76%,比上年增加6.59个百分点;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70065万元,增长21.17%。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234万吨;水泥128万吨,增长13.14%;发电量20844万千瓦时。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173636万元,比上年增长22%,人均县乡工业增加值增加额1106元,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35%,拉动GDP增长6.1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2家,实现增加值120587万元,增长30%。民营工业引领增长,2005年,全县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142480万元,增长27.7%,高于全部工业增幅5.7个百分点。县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3852万元,增长74.54%,县乡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69.83%,比上年提高46.63个百分点,综合能耗产出率1.36万元/吨标准煤。

交通、邮电业稳步发展。

2005年,交通运输客运量5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94%,交通运输货运量2994万吨,比上年增长16.8%。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2538万元,增长14.5%。年末全县固定电话用户59547户。其中:农村用户48418户;城镇用户11129户。小灵通用户5879户,手机用户88098户,增长32.08%。互联网用户5350户。邮政函件45.2万件,订销报纸34.3万份,订销杂志14.8万份。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906万元,增长22%,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512元,人均增加625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56656万元,增长41.9%,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2865元;农村固定资产完成投资40250万元。年内新开工项目137个,竣工项目47个。工业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工业项目完成投资72315万元,增长105.6%。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县2个省调度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500万元,占年计划的30.7%。。

五、国内贸易、外经外贸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2005年,消费品市场在继大市民超市、老百姓大药房之后金鹰超市、生源百货陆续开业,现代物流逐渐融入百姓生活。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569万元,增长13.4%。其中:县的零售额70706万元,增长13.13%,县以下零售额100863万元,增长13.58%。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3720万元,增长13.4%;餐饮业25962万元,增长12.83%;其他行业1888万元,下降21.4%。

外经外贸发展加快。2005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资2002.36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75000万元,增长14.27%。外贸出口实现850万美元,增长14.09%。

旅游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莽山生态旅游节为代表的绿色旅游,以湘南起义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一六温泉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6.52万人次,增长104.49%;实现旅游总收入3.97亿元,增长136.3%。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全年财政收入完成35870万元,同口径增长18.4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148万元,同口径增长18.52%,上划中央“两税”9177万元,增长20.2%。地方税收11834万元,增长14.57%,地方税收中的工商各税收入7874万元,增长16.89%。财政支出39676万元,比上年增长8.6%。为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增加可用财力,争取中央省市财政对宜章补助收入,经上级财政审查同意,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常务会议批准,在2005年终决算时,我县在财政总收入的基础上退库调减收入5805万元。调整后财政总收入为30065万元,一般预算收入为19343万元。全年完成财政总支出40688万元(含上级补助支出),比上年增长11.36%。(摘自财政局在县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宜章县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安排(草案)的报告》)

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6089万元,同比增长18.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0029万元,同比增长18.41%。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3793万元,同比增长6.66%。

保险事业平稳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757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全年保险赔付额1326万元,增长9.95%。

七、科学技术和环保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2项,县级6项。全年科技三项费用313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0.77%。全县高新技术企业33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8019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9.05%,比重比上年增加0.66个百分点。全年专利申请数23项,其中:授权专利20项,比上年增加8项。

耕地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环境质量指数为98.26%,比上年提高3.26个百分点。饮用水源水质监测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为100%。全年净减少耕地1350.1亩,其中生态退耕减少1788.1亩,农业结构调整减少76.1亩,建设占用耕地205.7亩;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719.8亩,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八、教育和卫生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5年,年末实有学校所数296所,其中:普通中学37所,小学237所。年末实有民办学校22所,其中:普通中学19所,比上年增加1所;小学3所,比上年减少3所。全县教职工5340人,其中:民办学校教职工763人。全县新招学生20712人,其中:民办学校新招学生3938人。全县在校学生数85963人,其中:民办学校在校学生数14531人。全年初中教育完成率99.14%,每万人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265人。

医疗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720个,其中:国有医院34个,民办医院1个;农村卫生室612个,个体诊所73个。全县卫生技术人员2215人,其中:医生数1385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410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数780张,县级卫生机构床位数340张。每人拥有执业医生1.88人,孕产妇死亡率为10万分之36.56。

九、文化、广播电视、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各类文艺团体面向群众全年文艺演出50次。送电影下乡101场次。全年创作各类文章作品达590多件,其中获国家级奖13件,省级34件,市级26件;获奖作品中,歌曲《莽山韵》入编《文化之春•中国民歌歌曲选(六)》暨“中国民族歌曲演创大奖赛”指定演唱歌曲;《莽山韵》歌词获“中国民歌精品”金奖;戏剧作品《人生如戏》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组建了莽山艺术团,弥补了我县无专业艺术团的空白,现艺术团全体演职人员已在浙江横店“红军长征博览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演出,迄今已演出340多场。

广播影视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卫星地面接收站98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6.6%。有线电视用户3.6万户。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5年,在全省少年运动会中,我县运动员获得120.5分,排名第五。全县运动员在省级以上运动会获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5枚。全县运动员在市级运动会获金牌3枚,银牌7枚,铜牌6枚。全县达到等级标准的运动员57名,其中:破市纪录11名,等二级46名。全年输送本科体育人才25人。

十、人口、计划生育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公安局人口统计年报,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5.97万人。全县11个小城镇镇区市镇人口16.65万人,城市化率为29.74%,比上年提高2.57个百分点。

人口进一步得到控制。据计划生育统计报表,年内出生人口6405人,人口出生率为11.32‰,比上年上升1.96个千分点;年内死亡人口3846人,人口死亡率为6.77‰,比上年上升2.7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5‰,比上年下降0.75个千分点。人口计划生育率为85.25%,比上年下降6.48个百分点。

十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

劳动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县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3.22%,比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全县单位从业人员20129人,年人均劳动报酬12646元,比上年增长4.59%;单位从业人员中在岗职工人数18571人,在岗职工年人平工资13161元,比上年增长7.41%。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5年,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保单位437个,实保人数24738人。征收养老保险金5628万元,征缴率为100%;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5625万元,发放率为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保人数31398人,比上年增长4.05%。城镇失业率为3.7%,下降0.3%。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9元,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35元,增长12%。农民居住质量指数46.04%,农村基尼系数0.24,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17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3.1,比去年同期下降0.0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