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平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全县经济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民生就业保障有力,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县生产总值为293.5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2.67亿元,比上年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9.94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0.97亿元,增长5.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9:34.0:48.1。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575人,完成市定任务的117.3%,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271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99人。

物价水平平稳运行。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平,较去年同期收窄1.4个百分点,处于稳定运行态势。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非食品价格下降0.3%;消费品价格下降0.2%,服务价格上涨0.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同比持平。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五涨三降”。食品烟酒、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分别上涨1.0%、0.1%、1.1%、0.7%、5.7%,衣着、居住、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0.6%、0.7%、2.7%。

人口总量稳中略降。年末常住人口41.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5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4.84%,比上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2023年人口出生率4.7‰,死亡率6.32‰,自然增长率-1.62‰。

二、重点战略和改革

重大战略深入推进。深化服务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完善“一县一区”对接机制,打造京津产业转移优选地。新开工京津冀过亿元项目11个,到位资金3.4亿元。全面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9项市级黄河示范城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27亿元;深入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建立农业用水节水奖励机制,入选山东省区域综合水价改革试点县;创建省、市美丽幸福示范河湖4条,全市最多。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新签约省会经济圈项目6个,总投资15.1亿元,柔性合作省会经济圈高层次人才8人。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开发区“二次创业”启动区、“恩城再突破”“三大平台”加快推进,在建拟建项目达到65个,总投资近260亿元。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建成5G基站744座,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20.5个,接近全市平均水平。新增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23家、省DCMM贯标试点企业9家、5家企业通过DCMM贯标AA级认证。

重大改革事项加快推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国企改革、“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等市级系列集成改革18项,以及我县“平原好人”新风公益基金、开发区“二次创业”等自主探索开展的集成改革事项。“信用就医”典型经验在中央改革办简报组稿刊发,实现历史性突破。“育选督”重点提案工作机制在省委改革办专报刊发推广,并上报中央改革办。玉米密植新模式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推广。争取2023年全国玉米(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第四批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督查激励县等省级以上荣誉表彰12项。承办全国加快省级水网建设现场会、中国(德州)“食品名市”建设推介会等市级以上会议活动60余场次。承接第二批团费制度改革、全省区域综合水价改革等省级以上改革试点16项。

三、农业

农业供给持续向好。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83亿元,同比增长5.3%,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2.98万亩,总产量85.8万吨,粮食单产达到496.03公斤/亩。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33.3万吨,增长2.6%,园林水果产量2.43万吨,增长2.9%。年末存栏生猪34.68万头、牛2.25万头、羊6.67万头、家禽1194.84万只。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11.09万吨,禽蛋产量6.86万吨,牛奶产量1.26万吨。

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增强。截至2023年末,创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69家;培植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个(王杲铺、德原),示范村1个(德原叶庄);培植省级“一村一品”示范镇1个(前曹镇),示范村1个(前曹镇鸣鸡店村);省级产业强镇4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47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产品2个、面积366.5亩。农机总动力1287112.2千瓦,比上年增加33310千瓦;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92%。

四、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承压稳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3%。分三大门类看,制造业增长1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7%,全县2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5.2%,4个行业增速超过全县水平。其中,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3.9%,纺织业增长40.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9.5%。

企业效益有所下滑。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303.35亿元,同比下降0.25%。实现利润总额9.08亿元,同比下降1.1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下降51.26%;股份制企业同比增长42.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71.52%;私营企业增长0.8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8.06元,比上年下降0.57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99%,提高0.14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拓展。全年资质内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8家,比上年增加7家。完成总产值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6.52%;竣工产值4.46亿元。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18家,比上年增加1家,完成产值11.08亿元,增长2.4%;竣工产值4.36亿元。

五、服务业

服务业平稳增长。2023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7.14亿元,增长18.3%。交通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4.38亿元,同比增长19.88%,占全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61.3%;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实现营业收入1729万元,同比增长13.84%,占全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2.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190万元,同比增长24.4%,占全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11.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8.2%,占全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14.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32万元,同比增长27.1%,占全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1.3%;教育业实现营业收入3993万元,同比增长14.7%,占全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2331万元,同比增长25.8%,占全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3.3%。

邮政电信持续向好。2023年,全县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0.23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快递业务收入0.1亿元,增长45%。全县同城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9.6861万件,增长-27%;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185.2769万件,增长31%。全年电信业务总量2100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0.17万户,下降80.20%;移动电话用户19万户,增长61.02%。互联网固定宽带接入用户7万户,增长2.94%。

交通运输稳步恢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2191.262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020.656公里,国省道145.233公里,高速公路25.373公里。公路客运量1.98万人,同比降低70.4%,客运周转量249.9万人公里,降低76.28%;公路货运量295.7万吨,增长16%,规模以上货运企业公路货运周转量268605.9万吨公里,增长30.6%。年末公交营运车辆37辆,营运线路14条,运客量21.43万人次。年末营运出租汽车181辆,运客量287.52万人次。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6.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0.3%。重点投资领域中,民间投资增长3.6%,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9.3%,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2.3%,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建安投资增长24.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2.0%,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8.8%。房屋施工面积108.83万平方米,下降11.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84.24万平方米,下降11.4%。房屋竣工面积4.80万平方米,下降26.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87万平方米,增长7.4%。商品房销售面积20.89万平方米,增速下降2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7.96万平方米,下降21.5%。商品房销售额10.24亿元,下降23.3%。其中,住宅销售额8.90亿元,下降22.5%。

七、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逐步回暖。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81亿元,同比增长10.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51亿元,增长13.4%;乡村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0.183亿元,增长18.8%。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1.75亿元,增长10.3%;餐饮收入额0.59亿元,增长33.3%。按行业类别统计,批发业零售额3.17亿元,下降27.0%;零售业零售额14.3亿元,增长11.6%;住宿业零售额0.99亿元,下降24.6%;餐饮业零售额4.94亿元,增长36.7%。限额以上单位主要商品销售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下降6.7%,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4.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0.9%,粮油食品类增长7.3%。

八、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保稳提质。全县进出口总额36.6亿元,同比增长42.7%。其中出口35.5亿元,增长50.1%。按企业性质分,私营企业进出口30.5亿元,增长74.4%。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进出口36.1亿元,增长46.8%。按大类商品分,机电产品进出口13.1亿元,增长91.1%;轻工工艺品进出口8.2亿元,增长95.9%;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5.9亿元,增长9.3%。主要市场中,对亚洲、RCEP市场、东盟、美国分别进出口17.5亿元、10.4亿元、6亿元、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31.3%、48.3%、64.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6亿元,增长44.3%。

对外合作稳中有降。全县对外实际投资2914万美元,同比下降25.7%。

九、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9亿元,同比增长7.22%。其中,税收收入9.04亿元,增长7.7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0.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84亿元,增长6.14%。其中,民生支出达到28.26亿元,占比为83.5%,较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教育支出8.72亿元,增长7.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72亿元,增长6.67%;农林水支出6.6亿元,增长8.25%;住房保障支出0.87亿元,增长45.04%。

信贷投放持续加快。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96.11亿元,同比增长11.7%,比年初增加41.4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43.40亿元,增长13.0%,比年初增加39.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8.58亿元,增长22.7%,比年初增加33.06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91.75亿元,增长32.3%,比年初增加22.42亿元。金融服务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普惠小微贷款余额54.63亿元,比年初增加12.92亿元,普惠贷款占比33.09%。

保险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共有保险公司19家,其中寿险公司7家,财产险公司12家。实现保费收入70856.89万元,同比增长5.29%,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4500.76万元、寿险保费收入46356.13万元。

十、社会事业

教体事业稳步发展。2023年,全县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当年招生689人,在校生1843人,毕业生803人,专任教师133人。普通高中3所,招生2945人,在校生8638人,毕业生2555人,专任教师739人。初中8所,招生4651人,在校生14381人,毕业生4678人,专任教师1195人。小学35所,教学点26个,招生5729人,在校生27537人,毕业生4756人,专任教师2251人。幼儿园104所,在园、班儿童904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19人,在校生53人,毕业生16人。围绕特色体育名县建设目标,构建全民全域体育友好型、健身普及型社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发展的期待和要求。2023年,我县荣获2023赛季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联赛(SCBA)优秀赛区荣誉称号,县教体局获山东省第十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23年德州市第七届运动会,我县获得金牌成绩奖第二名、总分成绩奖第二名的好成绩。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总量达到59家;82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比上年增长22家,增长率36.7%;2家企业入选山东省科小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全年完成4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家企业申报市科技创新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1.98亿元。获批市级科技创新平台6家。2023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示范工程)项目1个。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提升。顺利完成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将恩城镇卫生院打造为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投入300余万元完成18处中心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年末医疗卫生机构409家,比上年增加9家。其中,医院13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院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2533张,同比增长4.5%。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234人,增长7.2%;执业(助理)医师1554人,增长2%;注册护士1327人,增长10.1%。共有省级县域重点专科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市级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4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单位4个,市级中医药县域龙头专科1个。全县所有基层医疗机构达到标准化要求,2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12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基本标准,建成27家中心村卫生室。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年共演出1800场次。文化馆(站)13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3万卷(册)。博物馆1个、纪念馆1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保8处,不可移动文物47处。其中,城市电影院2家,观众13.2万人次,票房收入495.9万元。拥有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播出节目1套(平原县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全年播音时间约8760小时;电视节目2套(综合频道、综艺频道),全年播出时间约11680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0%。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1800场,行政村覆盖率425%。放映公益电影5800场次,“全民阅读”活动3000场次。

十一、民生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94元,同比增长6.3%;人均消费支出17930元,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62元,增长5.4%;人均消费支出19365元,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入22066元,增长8.7%;人均消费支出16783元,增长10.5%。

城市综合承载力持续增强。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38.37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1公里,累计建公海绵城市面积14.36平方公里,新增2.14平方公里。累计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新增城市污水管网3.25公里,新增县城清洁取暖用户5000户。中心城区重点城建项目56个,完成投资20.3亿元。2023年棚户区改造新开工857套,基本建成3671套。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8848、46732人和52393人,年末职工基本医疗(含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58661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59300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45714人,参保率达到96.86%。医疗保障居民缴费标准、政府补助标准分别达到350元、640元,“德州惠民保”投保达到43446人。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13个,其中养老机构数13个,床位2367万张。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6个。

安全底线不断筑牢。2023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起,死亡2人,分别比上年下降40%和33.3%,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

注:

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且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全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一是指区内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二是指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三是指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投资,有开发经营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

6.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7.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是指在辖区内注册且具有建筑业资质(获得建设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的独立核算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的劳务分包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