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在金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决扛牢打造“新型工业化的现代之城、创新开放的活力之城、美丽宜居的生态之城、共同富裕的幸福之城、和合善治的文明之城”的使命任务,聚焦“2+4”现代化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凝心聚力谋发展,铆足干劲抓落实,克难奋进稳增长,全市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质效兼具、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20.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7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418.25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168.03亿元,增长5.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4:67.5:27.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3784元,比上年增长14.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0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4.6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0.54%,比上年末提高0.71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0.31万人,出生率为7.30‰;死亡人口0.46万人,死亡率为10.6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3‰。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024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829人。全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8.03万人,其中:省外输转0.84万人,省内输转4.76万人,就地转移2.43万人。创劳务收入25.75亿元。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0.0%,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1.0%,衣着类价格上涨0.9%,居住类价格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2%。

二、农业

全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35.13万亩,比上年下降2.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4.20万亩,下降0.2%;粮食产量49.25万吨,增长1.4%。蔬菜播种面积27.09万亩,下降7.1%;蔬菜产量102.54万吨,增长6.2%。

全年全市肉类产量2.60万吨,比上年增长52.0%。牛奶产量14.46万吨,增长1.6%。

年末牛存栏6.73万头,比上年末下降1.4%;牛出栏2.63万头,增长44.1%。年末羊存栏86.82万只,下降1.4%;羊出栏68.20万只,增长11.7%。年末生猪存栏24.27万头,增长41.2%;生猪出栏14.08万头,增长5.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4.6%。分隶属关系看,中央、省属企业增长20.8%,地方企业增长48.2%。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3.4%,重工业增长26.1%。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5.2%,制造业增长26.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3%。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92.82亿元,比上年下降1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93.68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9.1%。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2.52元。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3.7天。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0%。

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63户。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8.55亿元,比上年增长7.6%。

四、服务业

全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4.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6.1%,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0%,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9.1%。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1%。

全年全市铁路货运量698.63万吨,比上年增长3.9%,其中:发送量228.78万吨,下降25.4%;到达量469.85万吨,增长28.5%。道路交通货运量1373.34万吨,增长12.5%;货运周转量416259.55万吨公里,下降1.0%。道路交通客运量187.09万人次,增长16.7%;客运周转量13639.49万人公里,增长19.0%。金昌机场全年累计完成运输起降1900架次,下降21.3%;旅客吞吐量195414人次,下降12.8%;货邮吞吐量84.1吨,下降61.2%。全市公路总里程2534.443公里,增长0.7%,其中高速公路里程226.893公里。

年末全市注册机动车总量150471辆,比上年末增加5555辆。年末个人汽车保有量116141辆,比上年末增加7599辆。

全年全市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699.16万件,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快递业务量672.83万件,增长26.8%;邮政普遍服务业务量1026.33万件,增长2.8%。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含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19767.74万元,增长15.3%,其中快递业务收入14201.49万元,增长24.0%;邮政普遍服务业务收入457.78万元,增长7.7%。

全年全市邮政函件业务8.36万件,比上年增长30.6%;包裹业务1.30万件,增长519.0%;报纸业务987.89万份,增长2.5%;杂志业务28.51万份,增长3.7%。

全年全市电信行业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14.8%。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3.6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4.67万户,其中:2G用户0.72万户、3G用户1.28万户、4G用户16.16万户、5G用户36.51万户。截至2024年末,全市宽带互联网用户26.56万户。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2%。

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4.7%,烟酒类增长27.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5.2%,化妆品类增长12.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6.9%,石油及制品类下降7.4%,汽车类增长19.8%。

年末全市共有经营主体57172户,比上年末增长3.6%,其中:企业15055户,增长4.5%;个体工商户40641户,增长3.5%;农民合作社1476户,下降1.3%。全年新增经营主体7558户,比上年下降8.9%,其中:企业1816户,个体工商户5705户,农民合作社37户。

全年全市民营企业税收收入1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28.9%,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22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6.0%,其中:出口额11.23亿元,下降4.8%;进口额210.37亿元,增长31.8%。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4%。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74.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4%。

全年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0.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40.5%。

全年项目投资增长2.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59.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下降64.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下降46.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9.7%。

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56.3%,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40.1%。房屋施工面积140.56万平方米,增长33.6%,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08.61万平方米,增长37.5%。在房屋施工面积中,房屋新开工面积36.17万平方米,下降37.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30.15万平方米,下降33.0%。房屋竣工面积5.12万平方米,增长874.8%,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12万平方米,增长874.8%。商品房销售面积18.35万平方米,增长54.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6.76万平方米,增长72.3%。

七、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9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24亿元,增长7.2%。其中,税收收入26.65亿元,增长8.3%;非税收入6.59亿元,增长2.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7.55亿元,增长13.9%。其中,科学技术支出1.28亿元,增长40.1%;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0.56亿元,下降2.5%;卫生健康支出6.52亿元,下降13.3%;节能环保支出4.93亿元,增长10.4%;城乡社区支出9.27亿元,下降7.5%。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41.8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6%;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43.59亿元,增长33.7%。

全年全市证券市场各类证券交易额573.34亿元,比上年增长52.7%。托管资产余额26.54亿元,增长27.5%。营业收入0.32亿元,增长43.2%。年末证券在册账户数139979户,比上年末增加16293户。

全年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2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保险赔款支出7.03亿元,增长14.4%。财险机构综合赔付率66.36%。

八、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37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永昌县40871元,增长5.8%;金川区58971元,增长6.0%。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493元,恩格尔系数为2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59元,增长8.0%,其中:永昌县21393元,增长8.1%;金川区28522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833元,恩格尔系数为31.3%。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33万人,减少0.0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2.82万人,减少0.40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8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9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13万人,增加0.41万人。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0.24万人,增加0.43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1.3万人。

年末全市共有5573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7653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年末全市共有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335个。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1个,城乡社区服务中心18个,城乡服务站182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1所,农村互助幸福院93所。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年末全市共有省级技术创新中心5家。全年登记市级科技成果114项。专利授权1285件,比上年下降2.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66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103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6件。有效发明专利754件,增长25.7%,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7.45件,增长26.4%。

全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29人,在校生2348人,毕业生826人。普通高中招生3351人,在校生9012人,毕业生2893人。初中招生3770人,在校生11964人,毕业生4145人。普通小学招生4278人,在校生24043人,毕业生3888人。特殊教育招生0人,在校生6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0697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9.9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88%,高中阶段入学率为99.88%。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全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149.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7%;国内旅游收入67.77亿元,增长39.4%。接待入境游客1152人次。

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84家,其中:医院13家(包括2家三甲医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7家,乡镇卫生院1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家,卫生计生监督机构3家(已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并),妇幼保健机构3家,采供血机构2家,村卫生室138家,个体诊所255家,其他医疗机构21家。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813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8.04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17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87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4.37人;注册护士2380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护士5.51人。

全年全市体育获得省级各类奖牌数102.5枚,其中金牌35.5枚、银牌31枚、铜牌36枚。

十一、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全市水资源总量6.296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资源量1.146亿立方米,入境径流量4.75亿立方米,引硫济金工程调水量0.4亿立方米。年末全市四座中小型水库蓄水总量1.684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8587亿立方米。

全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4.7%(310天),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25微克/立方米,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28。市区区域声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为较好,平均等效声级50.3dB。全市地表水、地下水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年全市平均气温9.8℃,与上年相比偏低0.7℃。年日照小时数2476.6小时,比上年偏少180.7小时。年降水量191.1mm,比上年偏多141mm。全市气象雷达观测站点1个。

全年全市共发生一般生产安全事故20起,比上年下降9.1%;死亡21人,下降4.5%;受伤10人,增长233.3%;直接经济损失524.5万元,下降16.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34人,下降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