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

选择区域:>>>

2000年,是实现“九五”最后一年,也是我市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抢抓本士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把增加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结构高速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优化经济结构,加大办事指南力度,促使国民经济在上年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取得了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的新成绩。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07亿元,按可比计算,比上年增长10.0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2和1.2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6亿元,增长2.79%,第二产业增加23.95亿元,增长11.70%,第三5.90亿元,增长7.64%。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一、二、三产业占中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八五”末的13.94:70.53:15.53调整为2000年14.71:68.29:17。第一产业保持稳定,第二产业仍处于龙头地位,第三产业呈上升态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旱情仍然十分严惩农业结构调整较慢,畜牧业化经营水平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不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扭亏增盈任务仍然比较艰巨;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偏小,经营行业、品种单一;城镇就业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大,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支出因素增加,增收相结困难,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

二、农业

2000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初确定的“压粮扩经,压夏扩秋,增收富民”的结构调整思路,面向市场,突出特色,积极组织实施“5522”工程,推动农业产业经进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节水型农业、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干旱缺少,自然灾害频繁、主要农产品价格低迷的情况下,保持了全市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全市在总播种面积(含复种面积)仅增长0.6%的情况下,而经济及其它农作物面积增加3.03万亩,增幅达16.04%.粮、经及其它播种面积比例由上年的72.8:27.2调整为68.5:31.5,小麦和其它作物和其它作物的种植比例由49.7:50.3调整为41.2:58.8,夏秋粮比例由85.9:14.调为82.9:17.1,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作物品种和品质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农产品除粮食、甜菜等受灾害及调整结构影响产量减少外,蔬菜、油料、水果等大部分农产品产量有不同和度的增长。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卓有成效。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市上下反恢复林草植被作为生态环境的根本点和切入战点,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当作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全民动员,广泛参与支持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使林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全年完成退耕还林(草)0.85万亩,为年计划的171%,三荒

地种草0.24万亩.当年完成造林面积987公顷,比上年增长54.22%。其中防护林773公顷,增长43…15%,幼林扶育作业面积1000公顷,增长70…36%,封山育林面积2867公顷,增长7…12倍,林木病虫害等防治工作进一步得到增强。

畜牧业,水产业生产持续增长。

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特种规模养殖也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引进饲养肉狗、肉鸽、狐狸、乌鸡,七彩山鸡等特色养殖品种的农户已有79户,饲养量近1.11万只。优质肉羊、金鳟鱼等特色产业也初具规模。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2000年我市宁远堡、双湾、水源、东寨4个新列省级小城镇挂牌运行。以赵家沟,白家嘴村为代表的宽裕小康住宅示范点建设,扩展到了岳家沟,天生坑等村,新发展不同特色的高标准小康样板房259户,其中二层以上楼房154户,成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亮点。同时,全市农村道路、供水、通讯、有线电视传输等都有了较大发展,其中3个乡镇实现了村村通油路。

三、工业及建筑业

2000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持续作用和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趋好,对我市主导产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带动了与之相关联行业的发展,同时,各级政府通过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全市中小企业改制面达89.7%。狠抓技术改造的技术创新,促使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质量大幅度提高。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1.25万元,同比增长11.63%。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18亿元,同比增长19.16%。地方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4.84亿元,同比增长19.19%,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目标。其中,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1.58亿元,增长2.91%,非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3.26亿元,增长27.86%,地方工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进一步加大,主要产品产量除煤炭因政策性限产压库,化肥因市场需求不足减产外,其余大部分都有程度不同的增加。

工业经济效益持续大幅回升。通过落实扭亏脱困目标责任制,加强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实施“债转股”等措施,使企业扭亏脱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工业企业呈现出亏损面减少,盈亏相抵一举扭亏为盈的特点。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万损面比上年下降12.5%,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51亿元,是上年的5.5倍,利税总额达8.64亿元,是上年的2.62倍。综合效益指数迷103.43%,比上年上升42.16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等均有罗大幅度增长。地方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亏损面比上年下降12.5%,亏损额下降62.91%,综合效益指数为61.03%,上升12.45个百分点。

受国家投资推动政策影响,建安工程量进一步加大,建筑业效益有所回升。2000年全市拥有国有及城镇集体建筑企业13户,实现增加值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1%。年仙投标承包工程230个,比上年增加52个,优良单位工程38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86万平方米。实现工程结算收入5.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42%,利润总额-1013万元,比上年减亏1545万元,亏损额下降60.4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有新发展。2000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67亿元,增长7.29%,更新改造投资3.55亿元,增长47.3%;其它投资1.72亿元,下降9.02%。完成居民住宅投资2.03亿元,占全部投资的128.56%。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引硫济金工程当年完成隧洞掘进686米,衬砌1904.3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05.79%。累计完成掘进7777.7米,为全部工程量的87.73%。衬砌6884.8米,为全部工程量的77.65%。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永昌西河灌区改造,永昌县、金川区以工代赈草场“三化”治理、金川区离风固沙,市区集中供热,垃圾处理等项目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以啤酒麦芽、脱水蔬菜保鲜运销,仿古地毯、专用面粉等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改、扩建,较好地带动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年内,、组织实施的10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氢氧化亚镍和铜管生产工艺改造,1万吨高速公路防护栏板热镀锌工艺改造等项目相继完成,并已初步发挥效益。5万吨硫酸钾生产装置改造,3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改造等相继开工建设。

办事指南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年共签订合同、协议项目117项,其中24个项目已启动和实施。签订合同,协议引进资金共26.3亿元,其中合同引进资金3.23亿元,年末到位资金1亿元。

五、通运输和邮电通讯公路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运输能力增强,但客货运量大大超出了全市运力需求。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713.6公里,比上年增加35.6公里。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1亿元,增长47.55%。年末城乡电话达65474户,增加17686户;其中农村达18229户,增9595户,是上年的2.1倍,新增用户比前十年用户的总和还多,标志着我市农村生活水平已有显著提高。城市公用电话1747部,增855户,增长95.85%;IC卡机389部,增长82.63%;无线市话(小灵通)从无到有,目前已达到3507户;移动电话达10731户,增长65.37%。各种信息网各用户迅猛增加,达4600余户,其中个人家庭达4140余户。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商品销售稳步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8.4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6.04亿元,增长56.03%,餐饮业0.64亿元,增长8.86%。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由于我市制定了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加大了经营环境的整治力度,查处了一些影响投资环境的违法违纪问题,进一步完善了“联合办公”制度,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全市个体私营经济达1.02万户,比上年增长46%;从业人员2.67万人,增长64%;上缴税金2300万元,增长35%。

市场消费价格持续小幅走高。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确保了各项事业资金的基本需求。全市完成财税总收入6.79亿元,其中大口径财政收入4.04亿元,增长9.89%,为年初预算的108.6%,地方财政收入2.2亿元,增长6.18%,为年初预算的103.77%。财政支出3.8亿元,增长10.42%。

金融运行平稳,存款大幅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53.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9%。其中:城乡居民存款19.4亿元,增长50.15%。各项贷款受主导行业经营状装饰品好转,货款加笼较快,还贷增强,贷款余额大幅下降。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5.01亿元,下降29.07%。其中工业贷款11.36亿元,下降48.5%,农业贷款2.92亿元,增长24.79%。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年保费收入1.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2%。其中财险保费收入0.47亿元,增长3.98%,保险金额72.56亿元,增长54.7%,赔付金额1898万元。寿险保费收入0.59亿元,增长15.9%,新增保人数达3.24万人,赔付金额342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成果轩化和开发成诳显著。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50项,安排科技三项费140万元。其中农业项目21项,工业项目18项,医疗卫生5项,当年完成39项,取得科技成果38项。尤其是4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微细氧化亚镍生产技术开发,双金属焊接复合板生产技术开发,上引法铜管坯生产技术开好等;5个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硫酸钾生产技术开发,4J43拉磨光杆生产技术开发,拌种剂生产技术开发,日光温室蔬菜多品种开发等分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教育改革全面扒行,逐步形成了良性的导向机制。2000年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8978人,比上年增加3407人。全市初中毕业会考六科合格率为67.8%。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招收普通高中学生2316人,比上年净增275人,入学率为49.64%,比上年提高了10.29个百分点,比来合格率达95.1%,被各类高等院学校录取1212人,录取率48.6%,比上处提高10.4个百分点。高、中等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共开设41个专业,报考人数达6903人,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有了较大提高和发展。目前,共有9所幼儿园进入省级一类幼儿园行列,2所进入市级二类幼儿园行列。各项教育科研成果,学科竞赛成绩显著。“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贡献一等奖;参加全国初中数学、化学竞赛中,分别有29名学生获奖,其中数学竞赛一等奖6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有新发展。2000年在金昌人民文化广场先后开展了内容新颖,风格独特的节庆文化活动。公演戏曲10场,为宣传西部大开发,举办大型文艺演唱会9场,放映电影12场,共计5.5万人次观看或参加了各种活动。同时,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组织编排了由120人组成的《骊轩古韵》大型文艺节目。并在“中国甘肃敦煌百年,黄河风情旅游节”演出,荣获一等奖。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全市各专业书画摄影者创造的作品,有20余件在省级和省级以上展出。其中摄影作品《花海牧歌》获日本主办的国际摄影大赛一等奖。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70.66%和75.54%。广播每日播音时间10小时20分,自办节目3小时48分,有线电视终端用户达3.9万户。用户网络总长达410公里。光缆2600芯公里。

随着进一步失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清理整顿医药市场力度,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年末,全市医疗机构拥有病床位129张,卫生技术人员179人,增长12.58%,乡村医生446人,增长12.63%。依法取缔了35家非法行医的个体医疗机构。同时查没假劣药品、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总价值10余万元。其中药品7.29万元,使全市人民用药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

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第八套广播体操普遍在全市推行。2000年在甘肃省第十届运动会上,我市健儿参加了5个项目,获金牌5.5枚,银牌11枚,铜牌15枚,总记分排名实现了保八目标,进入第六位。

十、人民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名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504元,比上年增长11.69%,人均消费性支出5840元。增长6.37%,市区人均居住面积10.6平方米,增加1.05平方米,农民人均房屋31.24平方米,增加0.64平方米。年末从业人员9.81亿元,在岗职工8.97万人,分别比上年下降9.81亿元,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79亿元,分别增长13.81%和14.64%。

健全完善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福利社会化步伐加快。据统计,全市各级帮扶单位年给受灾群众,贫特困户捐送化肥1337吨,粮食10万斤,现金38.2万元,解决了绝在部分贫困户在春耕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全年共发放保障金50.03万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综合管理机制得到规范。2000年工业污染治理施工项目18个,其中治理废水6个,废气8个;当年完成投资1.41亿元,其中废水0.08亿元,废气1亿元,占全部投资的70.92%。竣工11项,其中废气4项,新增设计处理废气能力达48.49万立方米/时。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完成率75.24%,废水处理利用率42.36%废气处理率达99.71%。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为我市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