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全力做好“十个统筹”,突出抓好“八大行动”,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7.5:46.4:46.1。全市人均GDP为101497元,增长5.9%。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幅的贡献率分别为4.4%、66%和29.5%。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9 %,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

2024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383.78万人,较上年减少1.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3.09万人,较上年增加2.53万人;乡村人口100.69万人,较上年减少3.95万人;城镇化率为73.76%,较上年提升0.93个百分点。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20.8千公顷,增长0.3%;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89.6千公顷,增长3.7%;油料种植面积64.7千公顷,增长2.3%。
全年粮食产量155.4万吨,增长0.4%;蔬菜产量364.1万吨,增产3.1%;油料产量12万吨,增产6.6%;水果产量47.2万吨,增产3.4%;茶叶产量0.3万吨,增产2.1%。全年猪、牛、羊肉总产量24.9万吨,比上年下降2.3%。其中,猪肉产量23.4万吨,下降2%。年末生猪存栏190.4万头,比上年末下降5.8%。全年生猪出栏309.5万头,比上年下降4.9%;牛出栏4.1万头,增长2.5%;羊出栏57.7万只,下降14.8%;水产品产量11.4万吨,增长4.5%。
全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8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2.7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66万千瓦,增长2.6%。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1358.9亿元,增长8.1%;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利润31.4亿元,增长14.7%。休闲农业经营收入27.3亿元,增长7.9%。

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占规模工业比重为78.2%。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1%,占规模工业比重为39.9%。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占规模工业比重为39.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5%,占规模工业比重为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2.1亿元,增长3.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74.2亿元,增长14.8%;集体控股企业3.9亿元,增长15.6%;私人控股企业132.2亿元,下降2.3%;外商控股企业1.2亿元,增长11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919.1亿元,增长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0.3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3.9%,较上年提升3.2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54.5亿元,增长3.0%。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产值1277.9亿元,增长4.5%;利润总额24.8亿元,下降11.3%。

全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2.9亿元,增长7.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9.5亿元,增长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28.2亿元,增长0.4%。全年公路客运量922.3万人次,下降1.8%;公路货运量1.9亿吨,下降0.1%;公路运输总周转量112.3亿吨公里,增长1.1%。全年水路客运量13.4万人次,增长10.8%;水路货运量976.6万吨,增长17.7 %;水路运输总周转量25.3亿吨公里,增长15.6%。
年末民用车辆保有量105.5万辆,本年新注册车辆7.1万辆。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7.2亿元,增长4.4%。全年电信业务总量43亿元,增长13.7%。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3.02亿元。其中,教育支出71.18 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0.61亿元,科学技术35.46亿元,住房保障支出8.14亿元。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00亿元,下降1.3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7个。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80.7亿元,签订技术合同1288项,授权专利5476件。
全年国内旅游总收入679.7亿元,国内旅游人数6420.5万人次,国内游客花费679.6亿元,入境旅游收入116.5万美元。全市旅游等级区(点)39家,其中4A级及以上11家。
年末有卫生机构3082个,其中医院11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3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104个,村卫生室1587个。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540人。卫生技术人员3.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万人,注册护士1.5万人。医院拥有床位总数21198张,乡镇卫生院94个,乡镇卫生院床位数5469张,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0.3万人。
年末有体育场地11075个,其中运动场623个,游泳池132个,各种训练房(综合房及专项训练房)209个,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35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189万人。获得世界冠军1个、全国冠军19个。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登记参保人数174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128.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53.3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75.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7.5万人。发放城镇居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分别为1亿元和2.6亿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人数1.6万人,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人数7.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48.6万人。完成农村“三路”提质改造141.8公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22个。提供住宿民政机构床位数1.8万张,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0.2万个。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3万公顷。截至年末,全市共有国家地质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3.4万公顷。
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157处,水利工程投入资金11.3亿元,下降41%。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1136万立方米,下降30%。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2千公顷,增长5%。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80起,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90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2人,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6.3人。全年道路交通死亡率2.1人/万辆,下降14.7%。
1、本公报2024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规模工业及其分行业数据均不包含军工企业数据。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对人口及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3、按照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株洲地区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修订为368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
4、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划分进行了修订,将“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采矿业”中的“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和“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三个大类调入第三产业,2024年三次产业数据按照此标准进行统计。
5、数据来源:本公报中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数据来分别来自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和应急管理局;农业部分数据来自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交通运输局和公安局;邮政、电信数据来自邮管局和电信公司;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商务局和海关;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金融保险数据来自市政府办(金融)、人民银行和保险协会;生态环境数据来自林业局;城市建设数据来自住建局;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数据分别来自教育局、卫健委、科技局和文旅广体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社局;水利建设数据来自水利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株洲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