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的生态型港口工业城市建设,有效抵御“桑美”超强台风等严重自然灾害,积极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端。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6亿元,增长1.9%;第二产业增加值44.78亿元,增长25.8%;第三产业增加值29.39亿元,增长7.9%。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7.6∶47.3∶35.1调整为16.3∶50.5∶33.2。
市场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3.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2%。在八大类商品与服务中,衣着价格上升6.7%,酒及用品价格上升4.6%,食品价格上升4.5%,居住价格上升4.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8.4%,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1.7%,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1.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下降0.4%。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改善就业环境,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年末全市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28808人,城镇在岗职工27804人。全市全年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437本,城镇新增就业602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02人;继续加大对“4050”人员帮扶力度,“4050”人员再就业732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936人次。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5%以内。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25.60亿元,比上年增长4.5%。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43.10万亩,比上年下降6.1%;经济作物除麻类、甘蔗、食用菌、减产外,茶叶、水果、油料、蔬菜、水产品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茶叶、水果产量增幅明显,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17.7%。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147亩,迹地更新面积2826亩,幼林抚育实际面积24571亩,成林抚育面积989亩。主要林产品中,除油桐籽、油菜籽减产外,棕片、板栗、竹笋干、茅草等产量均有所增长。
畜牧业价格持续增高,全年畜牧业现价产值35393万元,可比价增长5.69%。
渔业产业结构调优。全年水产品产量62842吨,比上年增长0.67%,但由于加大养殖结构调整,渔业产值增长了11.34%,其中海水产品产量56673吨,增长0.85%;淡水产品产量6169吨,下降0.98%。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1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34%。
三、工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32.40亿元,增长27.0%,其中,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04.82亿元,增长38.7%。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6.95亿元,增长55.6%;集体企业0.22亿元,下降11.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4.95亿元,增长13.0%;股份及其他经济类型工业82.70亿元,增长43.1%。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9.2%,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3%;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33.2%。电机电器和船舶修造两大支柱产业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到86.13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2.2%。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1.07%,比上年提高23.39个百分点。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3%,比上年提高0.92个百分点。年末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1.3%,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47.73%。全年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44.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房地产开发复苏。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不含大唐、铁路),可比口径增长26.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月报口径,下同)14.85亿元,增长35.3%。其中,城镇以上项目投资完成10.40亿元,增长16.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45亿元,增长117.4%。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成效。全年全市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5个(含大唐),动工在建的有22个,完成投资23亿元,重点项目和工业性生产项目成为投资的主导力量。
五、交通和旅游
交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综合运输能力稳步提高。全年完成农村路网路面水泥硬化228公里。年末全市共有营业性客、货运车辆2045辆,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21077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0%。其中公路26494万吨公里,增长12.3%;水运184280万吨公里,增长1.7%。旅客周转量完成11420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其中公路113436万人公里,增长1.2%;水运766万人公里,下降21.4%。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10万吨,增长44.2%。
接待旅游人数继续下降,但境外旅游人数上升。全年接待过夜旅游人数59581人次,比上年减少7134人次,其中国内旅游人数58529人次,减少7653人次;境外游客1052人次,增加519人次。接待境外游客中,外国人670人次,增加294人次;港澳台同胞382人次,增加225人次。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国内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0%。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平稳,至年末,全市登记的各类市场共有27个,其中消费市场25个,木材市场1个,建材市场1个。全年商品市场成交额7.15亿元,其中成交额超过亿元的有两个。
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利用外资稳定增加。全市年末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135家。境外投资进一步发展,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出口总值2.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2%。“走出去”发展已成趋势,当年新批2家电机企业到境外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增加,全年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家,全年合同外资3651万美元,增长5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21万美元,增长40.0%。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5.2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7.9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82亿元,可比增长20.55%。财政总支出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财政总收入中税性收入比重增加,不稳定性收入比重继续下降,财政收入结构趋向合理。
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53亿元,比年初增加10.55亿元,增长24.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45亿元,增长19.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83亿元,比年初增加10.94亿元,增长29.7%。货币投放量稳定,全年银行现金净投放7269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所,在校学生5142人,比上年减少增加241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1872人,增加3772人;小学在校学生55317人,减少6436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37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900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6.81%,比上年下降1.11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被列入省、宁德市新增长点企业3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专利示范企业1家,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企业2家,宁德市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2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影剧院1个。积极开展社会文化艺术活动,实施精品创作,艺术创作硕果累累,许多文艺作品在全国、省、宁德市的各类比赛中获奖。全市乡镇广播站21个,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站15个,有线电视用户达到7.2万户,有线电视行政村(居)联网率达63.7%,广播覆盖全市96%的人口,电视覆盖全市95%的人口,扩大了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共播出广播新闻稿12650条,电视新闻稿1203条,送中央、省、宁德市电视台271条。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5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1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精神病人疗养院1个。年末病床位1369张。全市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461人,其中医生1382人(含乡村医生),护师、护士603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获得8枚金牌、9枚银牌、7枚铜牌、11个第四名的好成绩。继续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农村和社区体育工作,逐步建立健身网络,为广大群众健身提供科学指导。为十三个行政村配置了农民健身工程,改善全民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基本条件,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普及。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事业不断发展。市区空气污染API指数平均值为56,空气质量状况为良,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达到国家二类标准。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状况,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和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居全省前列。声学环境质量得到控制,其中交通干线噪声70.2分贝,区域环境噪声55.4分贝,与上年持平。烟尘、粉尘、二氧化硫等六项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控制在目标值内。
十一、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户籍统计年报,年末全市总人口614730人,比上年末增加3635人,机械增长率为5.94‰;全年出生人口5649人,死亡人口108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10145元,比上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人均消费性支出6932元,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4364元,比上年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人均生活费支出3257元,增长5.6%。城镇人均居住面积35.1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88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6%和46.9%,分别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和降低2.7个百分点。
社会保险稳步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全年为7645名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发放退休金5743万元;为868名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发放退休金1082万元。全年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3018万元;全年为337人支付工伤保险待遇160万元。完善救助体系,巩固农村低保和城市低保工作。2006年常年享受农村低保对象13390户28745人,发放低保金1196万元;常年享受城市低保对象1727户5054人,发放保障金278万元。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均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部分指标计算口径变动,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