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福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

选择区域:>>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培植和增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6.6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18.9亿元,增长11.0%。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411元,比上年增长11.9%。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22.1∶44.5∶33.4调整为20.5∶46.5∶33.0。

市场价格总水平继续在低价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0.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6.1%。在八大类商品与服务中,食品价格上升1.3%,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2.2%,衣着价格下降4.2%,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价格上升3.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升3.0%,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2.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升7.4%,居住价格上升3.3%。

劳动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城镇以上单位从业人员32930人,城镇在岗职工31551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29114人。全市全年筹集再就业资金180万元,开发就业岗位4667个,发放《再就业优惠证》4500本,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0.9万人,城镇新增就业6233人。积极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加大对“4050”人员帮扶力度。全年全市帮助困难企业30家,职工1300多人,发放慰问金26万元;组织市领导、市直科级单位、乡镇正科级领导挂钩帮扶150户。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发展中结构性、体制性、基础性的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较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不快;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较弱,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就业再就业压力没有根本缓解,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比较薄弱,部分群众生活仍有困难。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6.48万亩,比上年减少7.85万亩,下降14.45%;非粮作物种植面积29.17万亩,增加0.93万亩,增长3.29%。主要农产品产量除粮食、甘蔗、茶叶比上年减产外,油料、蔬菜、药材、水果、食用菌等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水果生产增速明显,产量比上年增长11.44%,葡萄产量增长12.14%。

林业生产较为稳定。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057亩,迹地更新面积6887亩,幼林抚育实际面积25840亩,成林抚育面积18000亩。油桐籽、山苍籽、竹笋干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均有所增长。

畜牧业生产相对平稳。全年肉蛋奶总产量25509吨,比上年下降1.03%。但肉蛋奶价格明显上扬。

渔业生产克服了干旱缺水的影响,仍有较好收成。全年水产品产量64508吨,比上年增长2.9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57938吨,增长2.45%,海洋捕捞12403吨,减少2.84%;淡水产品产量6570吨,增长7.62%,淡水捕捞825吨,增长36.36%。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0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5%。

三、工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75.4亿元,增长21.7%,其中,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8.22亿元,增长38.9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2.34亿元,增长10.73%;集体企业0.13亿元,增长32.6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0.76亿元,增长39.87%;股份及其他经济类型工业24.99亿元,增长44.62%。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0.7%,首次超过一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76%;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47.66%,比上年下降4.87个百分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一些行业保持高速增长,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09.3%、27.1%和46.1%。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2.66%,比上年提高11.67个百分点。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63%,比上年上升1.21个百分点。年末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0.13%,比上年上升2.1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加率为116.28%。全年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36.9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741万元(含高速公路连接线),比上年增长57.2%。分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44515万元,增长48.3%;更新改造投资25650万元,增长45.2%;房地产开发投资21576万元,增长108.3%。此外城镇私人建房19069万元,增长5.2%。

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制造业完成18848万元,增长179.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2406万元,增长19.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受山区道路发展工程(双湖线)、粮食储备库、邮政大楼等项目投资已接近尾声的影响,本年完成投资5210万元,下降52.7%;信息传输业完成760万元,下降67.5%;批发和零售业完成36万元,下降62.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4828万元,下降10.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1376万元,增长13.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完成2163万元,去年无工作量。

房地产开发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投资21576万元,比上年增长108.3%;房屋施工面积24.2万平方米,增长95.2%。

国债项目建设良好。全年共安排国债项目4个,共完成投资4763万元。在重点项目中,河道堤防洪本年完成206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3570万元;城区第二水厂完成投资210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3800万元;邮政大楼、赛岐经济开发区的粮食储备库、枫湖线公路改造都已竣工。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稳步提高。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12063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3.86%,其中公路19043万吨公里,下降9.57%;水运101589万吨公里,增长77.15%。旅客周转量完成7297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4%,其中公路71569万人公里,增长5.49%;水运1408万人公里,增长1.48%。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90万吨,增长18.37。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6亿元,比上年增长9.6%。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1.85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6.60万户(含市话通),比上年末增加3.37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8.0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8.56万户,城乡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27.3户。移动电话用户约8.56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14.1户。数据通讯业稳定发展,年末数据基本业务用户326户,互联网用户1.51万户。

旅游业克服“非典”影响,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接待过夜旅游人数11.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68%,其中国内旅游人数11.26万人次,增长26.8%;境外游客342人次,减少107人次。接待境外游客中,外国人182人次,增加44人次;港澳台同胞160人次,减少146人次。

六、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025万元比上年增长10.6%(按同口径计算,下同)。城市消费增长快于农村,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16472万元,增长13.2%;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74552万元,增长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9767万元,增长8.9%,其中限额以上18002万元,增长7.7%;餐饮业零售额31656万元,增长9.9%;其他行业零售额9602万元,增长50.4%。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127337万元,比上年增长8.1%。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平稳。至年末,全市登记的各类市场共有27个,其中消费市场23个,农业生产资料市场1个,旧货市场1个,木材市场1个,粮油市场1个。全年商品市场成交额84378万元,其中成交额超过亿元的有2个。

七、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取得较好成绩。共完成全社会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5.66亿元,增长36.0%;自营出口1.045亿美元,增长78%。电机电器依旧是全社会出口的主要力量,年末共有54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增加,新批三资企业5家,合同外资107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04万美元。强化招商工作,坚持常年性招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上,如港口、码头开发,水电设施建设,支柱重点产业,如电机电器、船舶、冶金、建材、石材加工、化工、打火机等,以及高新技术电子产业、创汇农业和旅游、城市建设、商贸、环保产业等。在闽东6.28大型招商会上我市就拟推介项目45个,涉及工农业、三产、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总投资46亿余元。共签合同项目14项,其中外资项目7项,总投资5014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806万美元,居宁德市九县(市、区)之首。内资项目7项,总投资14.7亿元,其中冷轧钢生产项目总投资10亿元,合同利用区外资金14.15亿元。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67亿元,按同口径计算增长25.4%。财政总支出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0.09亿元,比年初增加5.29亿元,增长21.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45亿元,增长11.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68亿元,比年初增加4.91亿元,增长23.7%。货币投放量增加,全年银行现金净投放1.80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790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306人。全年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项。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得到加强。品牌战略深入实施,本年指导9家企业争创12种“福建省名牌工业产品”,同时指导2家企业的2种产品通过初评;指导帮助3家商店(场)获得省物价局、质监局授予的“价格、计量信得过单位”称号。全年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受理计量、标准、质量和安全监察投诉案件81起;检定检修各种计量器具3650台(件);办理代码(含新办和年检)768份,条码14家。同时加大打假力度。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所,在校学生4021人,比上年减少231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3417人,减少318人;小学在校学生68412人,减少577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5人,在校生8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0550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99.9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8.51%。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健康发展。占地16.98亩、建筑面积7102平方米、总造价900多万元的市文化馆、图书馆于十月投入使用。文化馆已开放多功能展览厅、舞蹈厅及文学、戏曲、美术等室,图书馆开放阅览厅、图书借阅部等。艺术创作硕果累累,许多文艺作品在全国、省、宁德市的各类比赛中获奖。全市乡镇广播电视站21个,全年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290户,我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21万户,有线电视行政村(居)联网率约达61%共273个,广播覆盖全市85%的面积和95%的人口,扩大了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广播电视节目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共播出广播新闻稿1201条,电视新闻稿1277条,送中央、省、宁德市电视台733条。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结构26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18个,卫生防疫机构1个,妇幼保健结构1个,精神病人疗养院1个。年末病床位1235张,其中卫生机构病床位1015张。全市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52人,其中医生1157人(含乡村医生),护师、护士478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中射箭队在全国重点学校射箭锦标赛中夺得中学组6枚金牌、一枚银牌、一枚铜牌和个人六项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全省青少年锦标赛中荣获女子甲组团体第一名、男子乙组团体第二名的成绩;在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宁德市民中代表队表演的项目《打枪担》、《赛竹卜》分别获得综合类一、二等奖;在宁德市第七届中学生运动会上,我市代表队荣获女子团体总分高中组第一名、初中组第二名。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普及。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事业不断发展。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继续控制在优良等级,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为0.06mg/立方米、0.012mg/立方米、0.016mg/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状况,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和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声学环境质量得到控制,其中交通干线噪声70.2dB(A),区域环境噪声55.4dB(A),与上年基本持平。烟尘、粉尘、二氧化硫等12项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控制在目标值内。

十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户籍统计年报,年末全市总人口607074人,比上年末增加2575人。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21元,比上年增长6.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人均消费支出5491元,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3421元,比上年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5%;人均生活费支出3065元,增长11.4%。城乡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4.3%和44.4%,分别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和上升1.5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拓宽,社会保险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全市参保企业820户,参保职工18660人,全年为6143名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发放退休金3357万元;全年累计享受失业保险人数4392名,发放失业保险待遇560万元;有426个单位、27803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1336.5万元;全年为206人支付工伤保险待遇48.54万元,为121人支付生育费用36.78万元。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工作进一步规范,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均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产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部分指标计算口径变动,增长速度按同口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