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

选择区域:>>>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一主线,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26.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增幅连续11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14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76.17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112.39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5:62.8:27.7调整为8.9:64.7:26.4。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1.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3%、67.3%和29.4%。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201.45亿元,增长14.3%,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7.2%,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37754元,增长11.4%,按年均汇率折算为5845美元。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71.11亿元,增长28.9%,收入总量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的3.6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6.7%,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38.82亿元,增长31.6%。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实现财政总收入60.90亿元,增长23.3%,其中贵溪市财政总收入达30.1亿元,同比增长13.5%;余江县、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园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财政收入均实现两年翻番,余江达10.67亿元,增长18.5%,鹰潭高新区达12.05亿元,增长73.8%。全市过亿元的乡镇由去年的6个增加到8个。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民生领域支出继续加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住房保障、农林水事务等民生性支出达36.75亿元,增长19.5%,占财政支出的53.9%。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2551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08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25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4亿元,扶持创业2450人,带动就业9978人。

物价总水平得到有效调控。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1%,上涨5.1%,涨幅比前三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5.8%,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3.1%,均比前三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八项分类指数呈“七升一降”特征。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8%,居住类次之,上涨4.9%,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3.7%,衣着上涨2.0%,而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0.1%。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中向好。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3%。其中,种植业产值22.49亿元,增长3.3%;林业产值3.31亿元,增长1.5%;牧业产值27.61亿元,增长5.5%;渔业产值6.48亿元,增长4.6%。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2429公顷,增长1.8%,其中粮食产量喜获丰收,实现“八连增”,全年突破65万吨,达65.47万吨,增长2.3%。“一大四小”工程深入开展,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积4746公顷,四旁(零星)植树253万株。养殖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12.22万吨,增长2.8%,其中猪牛羊肉10.59万吨,增长2.9%,禽蛋产量1.98万吨,增长8.8%。生猪出栏127.48万头,增长2.1%。年末生猪存栏64.67万头,增长3.1%。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水产养殖面积8053公顷,增长7.0%,水产品总产量4.58万吨,增长4.7%,其中养殖业产量4.13万吨,增长5.3%。

农业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87.55万千瓦,增长10.0%,机耕面积占总播种面积79%,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77.18万亩,与上年持平。农村用电量9537万千瓦小时,增长19.0%。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125吨,增长54.7%。完成中型和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6座。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省、市级龙头企业97家,新增2家,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增长18.0%。农民专业合作社445家,新增114家,带动农户2.2万户。

农村生活设施不断改善。全市353个村委会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自来水受益村达到92个,增长16.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60.4亿元,增长12.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39.55亿元,增长15.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0.8%,集体企业增长2.65%,股份制企业增长27.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1.2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36.0%,重工业增长13.7%。分产业看,铜产业增长13.6%,非铜产业增长23.3%。分行业看,在统计的24个行业大类中,有20个行业的增加值实现了增长,其中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3.9%、医药制造业增长20.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4.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5.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长75.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5%。

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8.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其中:电解铜94.04万吨,增长4.3%;铜材加工111.28万吨,增长25.6%;中成药1475.9吨,增长6.0%;化学农药8463.2吨,增长19.1%;水泥39.47万吨,下降4.0%;节能灯管2.33亿只,增长25.0%;皮革鞋靴379.8万双,增长28.7%;针织袜14618万双,增长7.2%。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983.07亿元,增长47.1%,其中铜产业实现收入1822.52亿元,增长48.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31.44亿元,增长33.0%,实现利润95.37亿元,增长32.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452.49%,提高7.2个百分点。

园区产业聚集不断加快。2011年,全市入园投产工业企业达239家,新增27家。安置从业人数41632人,增长15.5%。全年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94.43亿元,增长14.3%;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86.66亿元,增长40.2%,实现利税24.22亿元,增长19.2%,其中实现利润15.42亿元,增长44.3%。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贵溪工业园区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4.91亿元和280.67亿元,分别增长37.0%和36.3%,余江工业园实现新突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达121.07亿元,增长60.6%。

建筑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77亿元,增长22.7%。全市具有建筑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2.4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竣工产值33.63亿元,增长64.5%;实现利税总额0.93亿元,下降38%。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7.32万平方米,下降58.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8.53万平方米,增长74.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02.69万平方米,增长58.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6亿元,增长30%。其中完成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76.86亿元,增长23.0%。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84.69亿元,下降13.6%,非国有投资192.17亿元,增长51.3%,其中民间投资189.47亿元,增长49.2%。非国有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9.4%,比上年提高14.3个百分点。

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87亿元,下降6.5%,第二产业191.54亿元,增长25.2%,第三产业80.45亿元,增长20.2%。从行业看,工业投资190.78亿元,增长25.6%,其中制造业增长31.1%。三产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65.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7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82.4%。

房地产开发高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21.51亿元,增长65.0%。商品房施工面积204.83万平方米,增长38.2%。商品房屋销售面积65.48万平方米,增长84.5%。商品房销售额23.14亿元,增长96.7%。

重点工程项目加速推进。全市实施重点工程项目57个,市本级重点工程开工率达91%,完成投资56.1亿元,创历史新高。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成运营,信江大桥、龙虎山大桥竣工通车,滨江公园二期开园,市人民医院门诊医技大楼顺利落成,二化廉租房、鹰西棚户区改造、城市规划展示馆等项目正加快推进。信江路网工程快速推进,“三纵三横”路网基本成型,“一江两岸”城市格局初具雏形。贵电“上大压小”、西气东输二线鹰潭段、杭长客运专线鹰潭段等中央、省属项目加速推进。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27亿元,增长17.5%。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4.04亿元,增长17.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23亿元,增长17.0%。分消费形态看,批发业零售额25.7亿元,增长30.3%;零售业零售额62.3亿元,增长13.2%;住宿业零售额1.3亿元,增长26.7%;餐饮业零售额14亿元,增长15.3%。从主要商品类别看: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稳定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增势强劲。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3.5%,服装、鞋帽、针织品类增长33.8%,金银珠宝类增长51.1%,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增长71.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9%。

六、对外经济

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发生进出口实绩企业97家,新增30家,完成进出口总额43.77亿美元,增长10.3%。其中,进口总额37.67亿美元,增长4.5%;出口总额6.1亿美元,增长68.2%。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5.2亿美元,增长1.2倍。民营出口继续占据主体地位,完成出口额4.4亿美元,增长83.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2.5%。2011年,全市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达到218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35家,自营生产企业168家,专业外贸公司15家。

招商引资步伐加快。2011年,全市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64个,增长4.9%,实际进资143.55亿美元,增长30.5%,其中,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2个,增长14.3%,亿元以上项目进资82.62亿元,增长42.7%,占内资比重57.6%,同比提高5.0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增长21.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物流

交通邮电业加快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9.46亿元,增长30.9%。

交通运输业发展良好。境内公路通车里程3811公里,新增8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98公里。全年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客运量6280.74万人,增长2.28%,其中铁路客运量484.94万人,增长5.4%,公路客运量5750万人,增长2.0%,水路客运量45.8万人,增长6.5%;全年完成货运量5384.71万吨,增长9.3%,其中铁路货运量396.11万吨,下降0.36%,公路货运量4632万吨,增长10.6%,水路货运量356.6万吨,增长4.3%。

民用车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44583辆,增长30.6%,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4674辆,增长44.5%,占轿车拥有量的82.1%,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

邮电通信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7414万元,增长10.4%。其中,邮政业务收入6098万元,增长15.4%;电信业务收入51316万元,增长9.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17.03万户,减少1.3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9.31万户,增加15.11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9.55万户,增加1.17万户。

旅游业发展有新突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突破800万人次,达865.1万人次,增长31.1%,入境旅游者15.21万人次,增长28.4%;旅游总收入达60.06亿元,增长33.6%,其中旅游创汇2725.44万美元,增长28.8%,旅游总收入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3.4%,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全市有4A级景区1处,星级酒店17个,旅行社44家。

物流产业不断壮大。全市新增物流企业54家,达240家,物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07亿元,上交税收3.1亿元,分别增长29.0%和28.4%。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保持稳健运行。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68.77亿元,增长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92.96亿元,增长12.4%。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38.08亿元,增长8.0%,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9.97亿元,增长4.5%,其中短期贷款103.85亿元,下降14.5%,中长期贷款116.84亿元,增长34.4%。

保险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5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8家,人寿保险公司7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76773万元,比上年下降8.0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8785万元,增长22.5%;人寿险保费收入47988万元,下降20.0%。各类保险赔款支出15612万元,增长12.6%。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4578万元,增长12.7%,人寿险赔款支出1025万元,增长11.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7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成人高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4所,普通中学70所,小学348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幼儿园91所。全市在校学生206155人,其中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达15953人、52102人和110563人,特殊教育在校生444人,在园幼儿27093人。拥有教职工12233人,专任教师10733人。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为101.7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9.86%。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我市连续六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年全市科技成果22项。争取国家科技项目19项,省级项目31项,有13项产品被列为省级重点新产品。6项省级优秀新产品。科技奖项29项,其中省级3项;全年专利申请量336件,比上年增加77件,增长29.7%;授权量273件,比上年增加88件,增长47.6%。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2.9亿元,增长24.3%,占GDP比重7.7%,与上年持平。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4个,博物馆和纪念馆3个,公共图书馆4个。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82%,电视人口覆盖率96.67%。成功承办了江西省首届畲族文化艺术节。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建成了150个农家书屋、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社区文化中心(室)和124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71个,比上年增加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2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机构4个。卫生技术人员4619人,增加158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155人,增加553人;注册护士1480人,增加191人。卫生机构床位3264张,增加36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3075张,增加376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07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2.88张(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2%和11.2%。

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七城会”赛事承办任务,群众体育工作连续第17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竞技体育实现历史性的突破,荣获“七城会”最佳赛区和突出贡献奖称号,2011年,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个;争取到省体育局全民健身路径7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100多项次;新增新农村及社区体育健身网点40个。全市已创建9个省级体育先进社区和3个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780人,其中:国家级8人,一级62人,二级296人,三级420人。全市在训青少年运动员350多名,注册运动员170名。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平稳增长。据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3.46‰,死亡率为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6‰。年末常住总人口为113.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9.44%。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0696元(包括江铜不驻鹰厂矿单位),比上年增长9.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18元,增长12.2%,增幅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136元,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23元,增长22%,同比提高8.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32元,增长22.5%。城镇恩格尔系数为45%;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6.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0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63平方米,增加7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光荣院、社会福利院等50所,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4850张,收养各类人员3289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了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16.73万人和30.2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65万人和0.43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79.58万人,增加2.25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00元/月和130元/月,分别比上年增长36.4%和30%;全市共配套各类民生社会救助资金2252万元,比上年增长17%,困难对象的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全年销售福利彩票5180万元,增长71.3%。

十二、环境、节能与安全生产

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9.67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131.04万亩。城市绿化改造进一步加强。全年实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12平方米,城市绿地率40.3%,城市覆盖率达到45.13%。市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保持在二级标准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98.6%,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达100%。

节能减排成效显着。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万元GDP能耗(2010年可比价)为222.9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5%,超额完成全年下降3.4%的目标任务。其中工业节能取得积极进展,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量133.99万吨标准煤(按照剔除江铜集团以外的用电量核算),比上年增长7.5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79%。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率、二氧化硫排放削减率分别达到1%和0.5%。

安全生产形势相对平稳。全年各类事故236起。其中,道路交通事故85起,工矿商贸事故4起,火灾事故147起。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35人,比上年上升9.4%。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28人,工矿商贸事故死亡4人,均与上年持平;火灾事故死亡3人。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2011年国家统计制度改革,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

4.公报数与年鉴数不一致时,以年鉴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