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

选择区域:>>>

鹰潭市统计局

2010年,面对后金融危机的复杂局面和罕见的洪涝灾害影响,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各种挑战,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主线,全力推进“四大一新”发展战略,全市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显着提升,民生事业进一步改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十一五”顺利收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

综合实力显着提升。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300亿元,达34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增幅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连续10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7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216.51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93.41亿元,增长15.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1.9∶59.2∶28.9,调整为2010年的9.6∶63.2∶27.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9.8%,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5%、59.87%和36.17%。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59.2亿元,增长16.5%,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6.5%,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加速增长。财政总收入一年跨越40和50亿关口,达55.14亿元,增长48.7%,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7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29.51亿元,增长62.9%,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9.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实现财政总收入49.4亿元,增长44.2%,其中贵溪市财政总收入达26.51亿元,总量位居全省前三甲;余江县财政总收入9.0亿元,增长77.7%,增幅位居全省首位,总量跃居全省26位,比上年前移20位。全市90%以上的乡镇财政收入过千万元,其中滨江、白田、樟坪、邓埠、潢溪、中童6个乡镇过亿元。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全面完成民生工程65件实事。财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住房保障、农林水事务等民生性支出达31亿元,增长33.8%,占财政支出的54%。财政保重点、保环境、保民生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廉租房3160套,新开工建设廉租房1万套,棚户区改造面积23.1万平方米。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培训1.9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0.9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9万人,稳定和安置残疾人就业0.56万人。“光明·微笑·关心”工程取得实效,累计为3957名白内障患者、188名唇腭裂患者、206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了免费手术治疗。

市场物价温和通胀。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3.1%,上涨3.1%。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3.8%,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1.2%。八项分类指数呈“五升一平二降”特征。其中食品价格上涨5.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5%,居住类上涨8.7%;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价格持平;衣着下降5.1%,交通和通讯下降0.3%。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8%。其中,种植业产值20.36亿元,增长1.6%;林业产值3.09亿元,增长2.6%;牧业产值22.61亿元,增长8.1%;渔业产值5.79亿元,增长2.9%。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24.49万亩,增长0.4%,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74.36万亩,增长1.2%,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64万吨,增长0.1%。“一大四小”工程深入开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54万亩,四旁(零星)植树311万株,森林覆盖率达57.3%,提高2.1个百分点。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1.89万吨,增长3.0%,其中猪牛羊肉10.29万吨,增长3.7%,禽蛋产量1.82万吨,增长1.1%。生猪出栏124.87万头,增长0.3%。年末生猪存栏62.76万头,下降6.3%。全年水产品产量4.37万吨,下降7.2%。

农业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79.18万千瓦,增长12%,机耕面积占总播种面积71.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77万亩以上。农村用电量8013万千瓦小时,增长0.4%。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374吨,增长2.1%。完成中型和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座。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省、市级龙头企业95家,新增23家,实现销售收入31.2亿元,增长15%。农民专业合作社331家,新增95家,带动农户13.5万户。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建成234个新农村建设点。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59.4公里,新建沼气池1003个,新村点绿化植树7.5万株,完成村点改水、改厕目标任务90%以上。在全市所有自然村和农村集镇全面推行“2+5”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和“三三六”集镇垃圾处理方式的农村“卫生清洁”工程,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5.04亿元,增长14.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0.84亿元,增长20.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8.4%,集体企业增长7.0%,股份制企业增长16.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37.3%。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38.3%,重工业增长18.8%。分产业看,铜产业增长18.7%,非铜产业增长23.9%。分行业看,在统计的24个行业大类中,有22个行业的增加值实现了增长,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39.4%、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5.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51.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1%。

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9.53%,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其中:精炼铜90.22万吨,增长12.5%;铜材加工89.23万吨,增长11.7%;中成药1392.99吨,下降1.9%;化学农药7103.69吨,增长14.4%;水泥46.28万吨,下降35.3%;节能灯管1.86亿只,增长37.6%;运动鞋306.91万双,增长70.9%,针织袜13637万双,增长3.3%。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56.6亿元,增长54.8%,其中铜产业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收入1327.76亿元,增长5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02.1亿元,增长51.1%,实现利润75.3亿元,增长88.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22.17%,提高32个百分点。

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入园投产工业企业达212家,新增12家。安置从业人数36087人,增长21.6%。全年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1.21亿元,增长11.8%;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31.61亿元,增长52.8%,实现利税20.79亿元,增长49.3%,其中实现利润11.03亿元,增长87.6%。

建筑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47亿元,增长19.8%。全市具有建筑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5.2亿元,比上年增长42.3%;竣工产值20.44亿元,增长21.4%;实现利税总额1.59亿元,增长261.4%。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0.6万平方米,增长20.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96.7万平方米,下降25.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4.97万平方米,下降8.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完成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1.97亿元,增长32.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6.37亿元,增长36.1%。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108.54亿元,增长6.5%,非国有投资133.42亿元,增长65.7%,其中民间投资133.17亿元,增长68.4%。非国有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5.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更趋优化。全市完成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为6.35亿元、161.36亿元和74.25亿元,分别增长-21.1%、54.5%和6.1%,其中工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0.67亿元,增长55.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6.4%;基础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基础设施投资30.91亿元,增长89.4%。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市74项重点工程中开工建设69项,开工率达93.2%,完成投资45亿元。以“两桥一堤”为主的信江新区建设项目扎实推进,鹰西大道、胜利西路延伸、月湖岩公园、信江南路全面竣工,“两线六点”景观提升工程圆满完成,滨江公园二期、棚户区改造全面展开。贵电“上大压小”、西气东输二线鹰潭段、杭长客运专线鹰潭段、省天然气管网一期等中央、省属和过境项目有序实施。

房地产开发稳步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13.04亿元,增长18.6%。商品房施工面积148.23万平方米,增长49.7%;商品房屋销售面积35.48万平方米,下降12.2%;商品房销售额11.76亿元,增长0.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62亿元,增长19.4%,增幅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1.06亿元,增长19.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56亿元,增长18.7%。分消费形态看,批发业零售额13.31亿元,增长37.7%;零售业零售额60.49亿元,增长12.9%;住宿业零售额0.88亿元,增长16%;餐饮业零售额11.94亿元,增长39.6%。从主要商品类别看: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稳定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增势强劲。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28.2%,服装、鞋帽、针织品类增长18.4%,家具类增长8.7%,金银珠宝类增长122.8%,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增长58.9%,汽车类增长60.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4.8%。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逆势回升,进出口总额迈上新台阶。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30亿美元,达38.19亿美元,同比增长78.2%。其中,进口总值34.56亿美元,增长77.0%;出口总值3.63亿美元,增长90.8%,在出口中,民营出口占据主导地位,完成出口额2.42亿美元,增长389.0%,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6.7%。新增出口企业拉动强劲,全年新增出口企业35家,新增出口额1.29亿美元,拉动全市外贸出口67.8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达到195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7家,自营生产企业138家,专业外贸公司10家。

招商引资势头良好。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亿美元,增长8.1%;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61个,实际进资110.02亿元,增长32.5%,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个,实际进资57.88亿元,增长34.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物流

交通邮电业加快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2.17亿元,增长15.0%。

全年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客运量6140.93万人,增长21.2%,其中铁路客运量459.93万人,增长14.8%,公路客运量5638万人,增长21.9%,水路客运量43万人,增长6.7%;全年完成货运量4926.55万吨,增长40.6%,其中铁路货运量397.55万吨,下降9.0%,公路货运量4187万吨,增长46.1%,水路货运量342万吨,增长68.6%。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3656公里,新增35公里,年末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4公里。机动车保有量保持快速上升势头,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34133辆,增长33.5%,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0154辆,增长49.4%,占轿车拥有量的77.6%。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3554万元,增长8.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6826万元,增长7.0%;电信业务收入46728万元,增长8.4%。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44.8万门,增长2.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18.41万户,减少0.8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4.2万户,增加0.88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8.38万户,增加1.16万户。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龙虎山成功问鼎“世界自然遗产”。旅游业发展有新突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突破600万人次,达660万人次,增长29.4%,入境旅游者11.8万人次,增长31.4%;旅游总收入达45亿元,增长29.3%,旅游创汇2105万美元,增长33.8%,旅游总收入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8.17%,比上年提高1.09个百分点。全市有4A级旅游景区1个,旅游星级饭店19家,旅行社42家。

物流业发展势头迅猛。随着鹰潭海关和“无水港”建成,以及物流园的开工建设,现代物流企业集群加速形成。全市新增物流企业71家,发展到186家,货车车辆总吨位17.29万吨,增长101.1%,物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08亿元,上交税收2.41亿元,分别增长137.5%和103.3%。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存贷运行稳健。全年实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7.07亿元,增长16.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66.07亿元,增长41.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1.07亿元,增长16.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0.37亿元,增长18.8%,其中短期贷款121.85亿元,增长26.1%,中长期贷款89.95亿元,增长47.0%。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82.51亿元,增长13.4%;现金支出473.57亿元,增长13.9%;货币回笼8.94亿元,下降7.8%。

保险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5家,新增1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8家,人寿保险公司7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3458万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500万元,比上年增长65.0%;人寿险保费收入59958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各类保险赔款支出23026万元,增长56.3%。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2943万元,增长91.8%,人寿险赔款支出10083万元,增长32.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3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成人高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4所,普通中学69所,小学356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幼儿园90所。全市在校学生230185人,其中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达17571人、48469人和106667人,特殊教育在校生603人,在园幼儿23868人。拥有教职工13166人,专任教师11954人。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为99.8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2.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38%。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我市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年全市科技成果22项。争取国家科技项目10项,省级项目30项,有6项产品被列为省级重点新产品。科技奖项25项,其中省级3项;全年专利申请量268件,比上年下降1.8%;授权量210件,增长26.5%。全年受理专利申请268件,专利授权210件。

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6.47亿元,增长28.4%,占GDP比重7.7%,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510.86万元,增长51.1%。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4个,博物馆和纪念馆3个,公共图书馆4个。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覆盖率93.37%,电视人口覆盖率95.99%。文艺赛事再创佳绩,大型畲族山歌戏《七彩畲乡》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金孔雀”奖和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综合金奖,填补了我省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全国综合大奖的空白。

卫生事业继续巩固和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366个,比上年增加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3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个;妇幼保健机构3个。卫生技术人员4461人,增加49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606人,增加41人;注册护士1289人,增加38人。卫生机构床位2896张,增加4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699张,增加4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99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2.59张(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0.76%和1.17%。

体育事业成绩斐然。成功承办了江西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投资2.9亿元,新建11个体育场馆,改建1个体育馆,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1.2平方米。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我市代表团共获得金牌83枚、银牌37.5枚、铜牌34枚,奖牌总数154.5枚,金牌总数由上届第九位上升至第五位。全民健身活动继续蓬勃开展。全市共有体育辅导站35个,体育指导员376名,传统体育项目13个,体育公园2个,体育广场4个,共创建9个省级体育先进社区和2个国家级社区体育俱乐部,共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00项次,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16万人。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18元,增长10.5%。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928元,增长11.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91%,下降1.87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03平方米,与上年持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49元,增长13.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28元,增长7.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0%,上升1.61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55.58平方米,增长5.1%。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等50所,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4850张,收养各类人员3289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4.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8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29.86万人,增加2.21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2.45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7.41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77.33万人,增加了1.6万人,参合率达95.38%。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96.6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79.1元。全年发放救济款9767.8万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023.9万元。

十二、环境、节能与安全生产

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9.67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131.4万亩。城市绿化改造进一步加强。新增城镇绿地面积70.58万平方米,增长19.9%,城镇人均绿地面积13.2平方米,增加1.62平方米。市城区空气质量全年保持在二级标准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98%,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达100%。

节能减排成效显着。全市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初步核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量150.9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全面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总目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累计削减10%和15.2%,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

安全生产形势有效改善。全年生产安全事故69起,比上年下降38.4%。其中,道路交通事故67起,下降26.1%;工矿商贸事故2起,与上年持平。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32人,比上年下降25.6%,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28人,下降36.3%;工矿商贸事故死亡4人,上升100%。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93人,比上年减少0.074人,下降44.3%。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2010年为全国人口普查年份,常住人口情况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汇总及评估完毕后以普查公报等形式发布。

4.公报数与年鉴数不一致时,以年鉴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