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鹰潭人民经历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百年不遇的高温干旱,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率先崛起,加速进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建市以来最好水平,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9.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2%,创建市以来新高,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3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7.90亿元,增长30.0%;第三产业增加值28.82亿元,增长11.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431元,增长19.5%。总体经济形势是建市以来最好的一年,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市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8.0:43.6:38.4变化为15.7:47.9:36.4,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市财政收入8.63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8亿元,增长23.9%;全市财政支出8.62亿元,增长19.7%。
就业工作全面加强,就业形势保持平稳。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市新增城镇从业人员1338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92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2199人,向省外劳务输出14551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农业总产值21.78亿元,比上年增长4.8%。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25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21万公顷,其中早稻3.37万公顷,下降3.2%,一季晚稻1.49万公顷,增长21.5%。全年粮食总产量47.76万吨,下降1.1%,其中早稻产量16.66万吨,增长0.1%,一季晚稻8.97万吨,增长23.9%;油料总产量1.94万吨,下降2.3%;甘蔗产量3.05万吨,下降14.3%;水果总产量2.73万吨,增长0.9%;茶叶产量223吨,增长12.1%。
林业生产加快发展。全市各级加快了植树造林、国土绿化和低产林改造的步伐,森林面积扩大,覆盖率提高,林木蓄积量增加,主要林产品产量增长较多。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104公顷,比上年增长14.23%,森林覆盖率达55.7%。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生猪出栏73.54万头,比上年增长1.9%;牛出栏2.04万头,增长19.3%;羊出栏1.2万头,增长84.6%;家禽出笼731万羽,增长14.2%。鲜蛋产量1.40万吨,增长2.6%。全年肉类总产量7.74万吨,增长3.7%,其中牛肉增长17.0%,羊肉增长103.4%。水产品生产稳步增长。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2.61万吨,增长1.3%。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57万千瓦,增长10.9%;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65万千瓦,增长9.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9595吨,增长9.3%;农村用电量6245万千瓦小时,增长6.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4.80亿元,比上年增长31.7%,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7.46亿元,增长29.3%,完成工业总产值111亿元,增长44.6%。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93.41亿元,增长46.1%。产销衔接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3.9%,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
重点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电解铜产量达34.31万吨,增长48.1%,铜材加工3.84万吨,增长1.1%,水表产量185.11万只,增长27.0%,灯泡3091万支,增长14.4%,中成药912吨,增长39.2%。
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9.85%,比上年提高18.9个百分点。利税增长快于销售增长。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4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1.7%;实现利税总额9.46亿元,增长71.5%,增幅快于销售9.8个百分点,其中利润总额4.54亿元,增长225.1%,增幅快于销售163.4个百分点。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的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57亿元,增长17.2%。实现利润475万元,下降61.1%,实现税金3168万元,下降30.6%。房屋施工面积170.27万平方米,增长86.9%,房屋竣工面积55.67万平方米,增长4.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89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96亿元,增长38.7%,更新改造投资11.59亿元,增长41.9%,房地产开发投资3.32亿元,增长10.2%,其他投资5.02亿元,增长5.28倍。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28亿元,增长18.9%。其中工业投资15.15亿元,增长26.3%;农林牧渔业投资7331万元,增长347.8%;批发贸易和零售业投资160万元,增长116.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1161万元,增长344.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712万元,增长202.9%。
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32亿元,增长10.2%,商品房销售面积25.68万平方米,增长127.3%,实现销售收入2.72亿元,增长71.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亿元,增长12.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8.0亿元,增长1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9亿元,增长6.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22.1亿元,增长12.8%,餐饮业2.2亿元,增长8.2%,其他行业0.6亿元,增长2.2%。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9215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078万美元,增长2.3倍,进口总额27137万美元。
利用外资增势良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678万美元,增长97.2%,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5项,增长23.5%,签约外资金额4125万美元,增长158%,全市引进市外资金31.52亿元,增长114.3%。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市完成货物周转量(不含铁路)4615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9%。其中:公路增长9.5%,水运下降9.0%。完成旅客周转量46935万人公里,下降5.36%,其中公路下降5.3%,水运下降27.2%。
邮电通信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3.66亿元,增长6.0%。住宅电话发展迅速,年末市内住宅电话用户达10.49万户;移动电话全年新增用户9.44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3.14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达26部/百人。
旅游业在遭遇“非典”冲击的情况下仍保持增长。全市接待国内游客3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2亿元,增长7.8%;接待境外游客2.2万人次,下降10.2%,旅游外汇收入300万美元,下降8.3%。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9.3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65亿元,增长18.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65亿元,增长14.6%。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91.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71亿元,增长14.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1.71亿元,增长18.2%,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3.22亿元,增长14.0%。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14.10亿元,增长12.5%,现金支出209.52亿元,增长11.4%,收支相抵,净回笼4.58亿元,增长109.6%。
保险业务进一步拓展。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24518.27万元,增长4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113.39万元,下降12.0%,寿险保费收入19404.88万元,增长76.0%。财产险赔款金额3339.6万元,增长18.5%,寿险赔款金额2886.3万元,增长3.65倍。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929人,在校学生2070人;成人高等学校招生1411人,在校学生2539人;普通高中招生7140人,增招979人,在校学生18752人;初中招生20478人,在校学生60792人,初中入学率达98.19%;小学招生17864人,在校学生8944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2%;幼儿园在园幼儿16145人。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全市全年共获科技成果20项,获得各级科技奖19项,其中省级5项。全年专利申请数103项,专利授权数87项。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地方国有事业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2900人,比上年增长6.14%。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群艺馆4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2个。全市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5.48%,电视人口覆盖率99.66%。全年共出版报纸491万份。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42个(包括个体机构),其中:医院28个,农村卫生院35个,卫生防疫站3个,妇幼保健所、站4个,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护理部269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843人,其中:医生1328人,注册护师761人。医院病床达2240张。
体育事业较快发展。在全省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上,获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5枚。群众参与体育事业建设积极性明显提高,全民健身运动不断高涨。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6.8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613人,人口出生率14.67‰;死亡人口6971人,死亡率6.55‰;全年净增人口864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12‰,比上年下降0.92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14元,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17元,增长6.4%;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9767元,比上年增加1321元,增长15.6%。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64206人。其中:职工50013人,离退休人员14193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8979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776人,比上年增加2843人。全市共有28982名城镇居民取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民政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765张,收养各类人员1389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6个。直接接受社会捐赠款55.6万元。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治理工业污染投资1127万元,完成工业治理项目4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568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