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81.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28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38.9亿元,增长24.1%,其中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增长24.3%;第三产业增加值26.7亿元,增长17.8%。全县人均生产总值8992元。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9.9:47.5:32.6。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第二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处于主导地位,拉动GDP增长10.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1%,其中工业拉动9.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9%;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5.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5%。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斐然。2006年,全县引进县外投资项目382个,其中超过500万元的项目69个,占18.1%,实际到位县外资金25.34亿元。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2006年,全县实现新增就业82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3人,办理失业登记2752人,求职登记4395人,为1510人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以内。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社会保障体系尚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县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与农村投入力度,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0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18.77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0.84亿元,增长0.01%;牧业产值10.79亿元,下降7.6%;渔业产值0.2亿元,增长0.0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6亿元,与去年持平。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71万亩,比上年增长1.2%,复种指数达到170%。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16.8万亩,增长1.8%;蔬菜播种面积20.7万亩,减少1.1%;棉花播种面积3.2万亩,增加33.3%;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6.1万亩,减少0.2%。
主要农作物获得丰收。粮食产量连续第三年丰收,总产量达到39.27万吨,比上年增长4.9%;棉花总产量0.35万吨,增长62.7%;油料作物总产量7万吨,增长5.2%;蔬菜总产量74.5万吨,下降0.6%;瓜类总产量2.87万吨,增长28.8%;水果总产量5.87万吨,增长14.4%。
造林面积回落。2006年,全县新造林面积0.81万亩,同比下降57.4%,年末实有林地面积71.53万亩,森林覆盖率36.1%。
畜牧业生产略降。受禽流感等疫病情况的影响,畜禽产品的本地消费和外销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导致畜牧业生产略降。2006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9.58万吨,增长2.53%;蛋类总产量0.89万吨,减少26.5%;奶类总产量0.35万吨,减少0.9 %;猪、牛、羊、禽分别出栏51.2万头、4.3万头、23.4万只、3252万只,分别增3.1%、减19.2%、减11.2%、增7.4 %。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2006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0.3万吨,增长4.6%。
农业基础条件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6年末,全县农用机械总动力5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4%。农村用电量1.04亿千瓦时,增长9%。化肥使用折纯量4.1万吨,减少0.94%。年末全县实有耕地面积100.6万亩,减少1%。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9.9万亩。全县通自来水受益村数422个,分别占行政村总数的70.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 33.6亿元,比上年增长 24.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7家,比年初增加24个,实现增加值14.41亿元,增长30.1%。其中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增加值0.63亿元,下降14.87%;集体工业实现增加值0.27 亿元,下降28.95 %;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分别增长 34.0%和 43.6%。轻工业实现增加值7.28亿元,增长5.36%;重工业实现增加值7.13亿元,增长33.63%,轻重工业之比由上年的1:0.99调整为1:0.98。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2.67亿元,增长29.55%。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6.61%,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有所下降。2006年,全县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8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7.71%,比年初降低4.1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19亿元,比上年增长50.01%;实现利润1.92亿元,实现利税3.37亿元,分别增长46.2%和38.5%。应收帐款净额和产成品存货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重为42.56%,与上年基本持平。流动资产的周转次数为2.34次,比上年加快0.11次。
建筑业虽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但对生产影响不大,经济效益仍显著提高。2006年,全县拥有资质等级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 19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99亿元,增长58 %;实现利润 0.21亿元,增长113.6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总产值 0.51亿元,增长41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宏观调控成果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趋缓。2006年,全县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21.15亿元,增长16.3%。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0.52亿元,增长1 %;第二产业投资11.28 亿元,下降9.4 %;第三产业投资 9.36亿元,增长88.7%。一、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2.4个百分点,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均有大幅度的增长。
工业投入有所下降。2006年,全县工业完成投资11.28亿元,比上年下降9.4%,增速回落了12.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8.84亿元,占工业投资比重78.4 %。
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2006年,全县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2.61亿元,增长128.1%。其中商品房开发投资1.86亿元,增长105.1 %。商品房销售额2.04亿元,增长114.7 %。资金到位情况良好。全年到位资金2.51亿元,增长109.2%,其中自筹资金占资金来源的45.8%。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持续旺盛。2006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18亿元,增长15.0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9.17亿元,增长16.54%;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02亿元,增长2.4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67亿元,增长14.2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实现零售额25.93亿元,增长15.6%,增长幅度高出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零售额2.6个百分点。
城乡市场兴旺发展。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效明显 ,县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5亿元,增长16.68 %,市场份额为15.93 %;县以下实现零售额23.8 亿元,增长15.52%,市场份额达到84.07%。
各类商品普遍购销两旺。全县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商品粮油与肉禽蛋类零售额增长38.6%,服装鞋帽、针织品增长32.6%,化妆品增长12.4%,日用品增长19.3%,书报杂志增长21.4%。与消费升级密切相关的家电音像器材、通讯器材、汽车、金银珠宝消费分别增长27.6%、17.9%、32.1%、12.1 %。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0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4%;其中出口4180万美元,增长41.2 %;进口825万美元,增长0.7 %,实现贸易顺差3355 万美元。出口骨干带动作用明显。全年出口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 2 家,共出口1583 万美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37.9 %。出口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县拥有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39家,比上年增加8家。利用外商投资健康有序发展。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个;合同利用外资169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33万美元,增长187.9 %。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通信
公路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86.5公里。其中村镇公路1308.6公里;高速公路52.8公里。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16241万人公里,增长23.5%。公路货物运输量达523万吨,增长31.8%;货运周转量40934万吨公里,增长30.3%。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县实现邮政业务总量 0.31亿元,信函 191万件,包裹1.19万件,国内特快专递7.5万件,国际特快专递0.08万件,报纸569万份,杂志12.49 万份。邮政储蓄余额10.37亿元,同比增长11.3 %。实现电信业务总量1.82亿元。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4.08万户;无线市话 0.7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7万户;互联网用户0.90万户。
七、财政、金融
财税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全县实现税收总收入2.67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国税收入1.47亿元, 地税收入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7%和18.5%。地方财政收入2.05亿元,同口径增长4.8%。
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1.98 亿元,较年初增加6.37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42.19亿元,比年初增加5.5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4.94亿元,较年初增加2.14亿元。其中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分别为3.35、13.2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0.42、2.37亿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喜结硕果,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2006年,全县争取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项,争取资金212万元。全年取得科技成果 26 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6 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二等奖 3 项,三等奖2项。申请专利32项,授权18 项。
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升。2006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大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深入开展教研科研工作,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快速提升,被市教育局表彰为“全市教学工作先进县区”。2006年,全县本科录取2245人,普通文理本科进线数、重点本科进线数、应届生进线数、增长率等几项重要指标均居全市前列。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06年末,全县拥有各种群众文化机构3处,博物馆3处,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7.83万册。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2006年,全县医院35处,乡镇卫生院25处,专科防治所2处,妇幼保健院1处,卫生防疫站1处。拥有病床175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56 人。全县有70.13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受益人口达 158.41万人次。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增强。
广播电视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广播电视紧紧围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工作,全年共制作《沂南新闻》170期,专题报道40余个,播发新闻1920条,在市台播发稿件226条,省台发稿32条,外宣成绩实现新突破。 “村村通”工程步伐加快,全年共投资1300余万元,新建光缆主干线路345公里,敷缆194公里,全县17个乡镇全部开通有线电视信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6万余户,“村村通”入村率达到81%。年末全县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 1 座,电视差转台3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8%。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6年,圆满完成了市政府与我县签订的一枚金牌的任务。培养、输送了8名运动员参加了省二十一届运动会,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全市率先成立教体联办的竞技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九、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果,环境质量得到改善。2006年,全县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年共完成治理废水项目20个,治理废气项目3个,累计完成治理投资5907万元,年新增废水处理能力4000 吨/日,新增废气处理能力2.8万标立方米/小时,年新增设施去除废水中COD6400吨、氨氮360吨;年新增设施去除废气中烟尘90吨、二氧化硫240吨,环境保护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为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安全生产形势较为平稳。2006年,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63起,死亡32人,受伤362人,经济损失283.2万元,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11.69%、12.42%,死亡人数经济损失下降25.58%。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相对较为平稳,没有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十、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12元。其中人均消费性支出5363元。
年末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人数37794人,同比增长 7.6 %。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62亿元,增长19.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337元,增长12.9%。
农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960元,比上年增加489元,增长14.1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2807元,增长20.9%。全年农民人均食品消费1203元,恩格尔系数为42.86 %。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26.23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0.72 平方米。全县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03台,其中彩色电视机93台;洗衣机32台,电冰箱13台,影碟机55 台,电风扇135台,摩托车58辆。
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2006年,全县共收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76 亿元,同比增收 0.48 亿元,增长37.2%;支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1.38亿元,同比增长23.8%。企业社会保险参保人员为3万余人,收缴养老、女工生育、工伤保险费1.1亿元,同比增长116.8%,确保了全县1.01万余名企业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发放;机关事业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为1.62万人,收缴社会保险费0.50亿元。为4175名机关事业离退休人员发放离退休费0.62亿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59万人,共征缴医疗保险费0.13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7.01万人,收缴农村养老保险金117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员3.3万人,征缴失业保险金712万元。
十一、人 口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年末全县总人口 91.04 万人,比上年增加0.13万人,增长 0.14%。人口出生率为10.49‰,死亡率5.56‰,自然增长率4.94‰,男女性别比为107.26:100。
注:
(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核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
(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
(4)本公报使用的户数、人口由县公安局提供,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由县人口与计划生育生局提供。
(5)本公报使用数据为初步核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