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统计局
(2004年1月15日)
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资产重组和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经济效益逐步好转,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 合
2003年,全县国民经济在克服各种困难的情况下,保持回复性增长。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7.39 亿元, 比上年增长16.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3亿元,增长7.25%;第二产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22.26亿元,增长16.4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78%,44.43%和38.7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27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素质有所提高。通过落实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政策,引导农民调整品种构成和种植结构,进一步压缩了粮田面积,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培植力度,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以资产重组盘活资产为重点, 加快了工业结构调整步伐,高新技术产业得到重视和发展。第三产业总量扩张和结构调整兼顾,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1%、47.7%、33.2%。市场物价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0.9%。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金融体制进一步完善,服务经济的功能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企业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农村费税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外经贸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住房制度、教育卫生体制和科技体制等项配套制度改革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县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切实推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但是,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机制尚未全面形成;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缓慢,物价长时间、大范围地低位运行,对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仍在继续。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下岗人员增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今后随着改革和发展将会逐步得以解决。
二、农 业
2003年,全县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上菜、扩畜、增烟、优果”的八字方针,大力实施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和科技推动战略,重点建设蔬菜、油桃、烤烟、苹果、板栗、黄牛等生产基地,被国家列为全国综合开发示范县。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初步进展。农业无公害生产全面启动,部分瓜果蔬菜以及畜禽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认证,沂南蔬菜批发市场声名远扬,广大农民获益明显。农民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其他因素,其中劳务输出收入增幅较大。据测算,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7.5亿元,比去年增长8.8%, 其中,种植业11.44亿元,林业0.83亿元,畜牧业4.81亿元,渔业0.17亿元,服务业0.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0.1%、9%、36.7%和163.2%。
我县今年农作物总播面积为147.93万亩,较去年的 157.61万亩减少9.69万亩。全县今年粮田面积为54.19万亩,同比减少8.66万亩,粮食耕亩单产447公斤,同比增产6公斤,增长1.4%。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2.61万亩,同比减少16.76万亩,下降15.3%,播亩单产262公斤,同比增加8公斤,实现粮食总产242338吨,同比减产35149吨,减幅12.7%。在粮食总产中,夏粮总产94273吨,同比减产16860吨;秋粮总产148065吨,同比减少18289吨,下降11.0%。
在秋季粮食作物中,全县今年稻谷面积4.24万亩, 同比减少1.95万亩,下降31.5%,稻谷单产502公斤,同比增产38公斤,实现总产21305吨,下降25.9%; 今年玉米播种面积27.13万亩,单产213公斤,实现总产57776吨,分别比去年面积、单产、总产减少2.80万亩、23公斤、12975吨,依次下降9.4%、9.7%、18.3%;地瓜面积17.65万亩,单产359公斤,总产63376吨,比去年面积减少3.11万亩,单产、总产分别增加65公斤、2324吨, 依次增长22.1%、3.802%;大豆播种面积4.04万亩,同比减少0.57万亩,播亩单产107公斤,总产4320吨, 同比去年亩增19公斤,总产增加267吨,分别增长21.6%和6.6%。
在经济作物中,花生面积30.61万亩,亩产180公斤,总产55033吨,分别比去年增加7.13万亩,40公斤,22185吨 依次增长30.4%,28.6%和67.5%棉花生产反弹回升,今年播种面积1.17万亩,单产82公斤,总产965吨,同比去年分别增加0.63万亩,12公斤和588吨;烤烟生产受收购政策及收购价格的影响,今年种植面积大增。据统计,全县今年烤烟种植面积为3.67万亩,同比去年增0.47万亩,单产121公斤,亩减3公斤,烤烟总产4452吨,同比增长12.4%。全县今年蔬菜播种面积18.7万亩,同比减少1.17万亩,单产3316公斤,比去年亩增342公斤,实现总产619896吨,同比增长4.9%。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 2003年全县共完成造林4468公顷,四旁植树278万株。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2003年全县各级始终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县主要畜禽存养量有增有减,生猪存栏达到22.76万头,大牲畜存栏8.92万头,羊存栏18.8万只,家禽存栏459.24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4.31万吨,奶类产量、禽蛋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渔业生产下降。 全县全年水产品总量达到2524吨,比去年增长23.5%。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本设施继续改善, 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4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5 %。 全县农机装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其中农用排灌机械1.1万台套,总动力7.18万千瓦,农用拖拉机达到3.15万台,总动力23.6万千瓦。农村用电量6911万千瓦时。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66万吨,比上年增长4.9%。年末耕地面积100.66万亩。
全县农村通电、通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四通”程度有了较大提高。2003年底,全县978个行政村在村村通电、通车的基础上,实现了村村通电话。自来水受益村达到279个。
三、工 业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增长。通过近两年的资产重组,盘活了一大批存量资产,我县工业经济逐步走出了发展的谷底,出现了强劲反弹。2003年,全部工业总产值60.5亿元,同比增长10 %;工业增加值19亿元,同比增长8.2%。全县7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21500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7.92%;工业增加值68394万元,同比增长14.69%;工业产品销售率95.5%;同比增加0.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合计13803万元,同比增长18.41%;其中利润总额7146万元,增长21.91%;总资产贡献率5.79%;资本保值增值率108.28%;资产负债率66.24%;流动资金周转率1.2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3.99%;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29754元/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3.53%。工业生产呈现以下特点:
--重工业快速增长,轻工业增速缓慢。2003年轻工业完成总产值115091万元,增加值3260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9.4%和15.9%,轻工业产品销售率95.89%;重工业完成总产值99918万元,增加值3578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7.5%和22.6%,重工业产销率95.05%。
--农村工业产值增速加快。2003年规模以上农村工业完成总产值93012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3.3%,比2002年提高1.2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产值增加。2003年全年7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7364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2.03%,比2002年提高8.83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摩托车24220辆,电动自行车68272辆 ,变压器45.18万千伏安,水泥27.64万吨,轴承973.8万套,中高压陶瓷电容器32404万只,电感器11123万只,服装610万件,鲜冻畜肉31871吨,合成氨21304吨,供电量29800万千瓦时,供水量717万吨。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2003年,我县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积极实施投资、消费双向启动政策,千方百计扩大投资需求,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亿元, 比上年增长85.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5.6亿元,增长39.35%。在国有单位投资额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2亿元,比去年增长135.7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指国有单位)2.3亿元,比去年增长16.42%。在全部投资额中,第一产业投资5亿元,第二产业投资11亿元,第三产业投资4亿元。
新开工项目增多,在建规模扩大。全年施工的基本建设项目476个,其中农村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2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0亿元。全县完成住宅投资2315万元,比去年增长-10.61。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49427平方米,竣工面积43427平方米,销售面积26231平方米,分别增长23.12%,89.4%和11.66%。
2003年,全县建筑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加快企业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积极开拓市场,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全县共有三级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8家,完成施工产值1.9亿元,比上年增长27%……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县交通运输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努力调整运输结构,强化综合交通优势,运输能力稳定增长,整体服务水平提高, 为经济增长和社会事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县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552.5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151万吨, 货运周转量20908万吨公里。客运量13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1134万人公里。
邮政电信事业增势强劲。邮政新业务发展迅速,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进一步普及,数据和多媒体业务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邮政部门全年完成邮政业务量 2186 万元,比上年增长117.2%,邮政业务总收入1964万元。 电信部门全年完成业务总量5421万元;电信业务总收入5378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年末移动电话达 6.5万部,国际互联网用户5566 户。全县实现978个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13.8 %,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3年,全县各级根据消费升级转换的特点,采取综合配套措施,积极开拓城乡市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渐趋活跃,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效益改善。特别是几大超市的陆续开业,改善了购物消费环境,刺激了居民的消费行为,活跃了全县贸易市场。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农村市场启动初见成效,市场份额有所上升。全县县以上零售额累计实现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累计实现8.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随着市场机制作用在流通领域的日益增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同成份的商业经济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国有、集体商业在市场中的份额有所下降,而个体、私营经济在市场中的份额则不断增长。
分行业看,全县批发零售贸易业消费品零售额12.5亿元, 比上年增长14.6%,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4亿元,增长27.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零售额0.9亿元,下降2.6%;个体经济零售额9.3亿元,增长14.5%;私营经济零售额2.0亿元,增长15.1%;其他经济零售额1.7亿元,增长6.3%。
七、对外经贸合作
2003年,对外经贸工作成绩显著。全县外贸企业和自营出口企业努力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形势呈现好局面。同时,对外加工贸易业务发展势头看好,外商投资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县完成合同利用外资额96 万美元,较去年下降-68.3;进出口总额1936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9.6%,其中出口额1372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7.4%;实际利用外资60 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
八、财政、金融
2003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各项财政货币调控措施,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依法征税,积极培育财源,努力组织财政收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03年全县完成财政收入1.7162亿元。增长10%。财政支出3.4492 亿元,增长9.6%。一般性支出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金融业保持平稳良好运行。2003年,全县各金融企业认真执行适度的货币政策,规范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全面落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责任制,优化贷款结构,提高信贷质量,有力支持了全县经济发展。各项存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16 亿元,比年初增加5.1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17 亿元,比年初增加4.0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7.57亿元,比年初增加4.6 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2003年末,全县共有7.3 万户家庭参加了家庭财产保险,273 家企业单位参加了财产保险。全年财产保险费收入1686 万元,同比增长6.42%;赔保支出1206万元,同比增长53 %。全县有30万人参加了人寿保险,同比增长18%;全年人寿保险费收入7036万元,同比增长11.68 %;赔款支出 890 万元,同比增长17.1%。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县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年共完成治理废水项目8个,治理废气项目2个,累计完成治理投资665.6万元,年新增废水处理能力2065吨/日,新增废气处理能力0.12万标立方米,去除废水中COD6326吨, 去除工业粉尘2040吨, 烟尘去除量1127吨, 二氧化硫去除量310吨,城市环境保护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3年,全县积极贯彻科教兴县战略,增加科技投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努力推动全县高效技术产业的发展。2003年,全县取得县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27项,其中省级以上1项,市级8项。全年共申请专利12项,授权8项。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教育部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心,继续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学前教育步入规范化管理阶段,全面实施了中小学布局调整,高中规范化管理逐步推进。2003年末,全县有职业中学3 所,在校学生42003人;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4.9万人;小学189 所,在校生6.5 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 所,在校学生83 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
十一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各种群众文化机构2处,博物馆2处,电影院1个,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7.8万册。广播电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卫星接收站124 座,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1.76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98.9%以上。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全县医院4处,乡镇卫生院 25 处,专科防治所1 处,妇幼保健院2 处,卫生防疫站1处。拥有病床1750 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95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兴起,体育竞赛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少儿体育比赛中共派出165人次参加,获举重团体第一名、武术团体第三名、散打第四名。
十二、人民生活和人口
2003年,我县全面落实各级制定的增加收入扩大内需政策,积极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了企业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职工养老和失业保险覆盖面,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增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提高企业工资标准,调整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对计划生育工作薄弱环节的指导和监督力度,使人口得到有效控制。经济适用住宅建设加快,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尽管农业生产遭遇干旱灾害,农民从粮油生产中获得的收入大幅减少,但是农民从牧业、蔬菜、水果、黄烟等获得的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特别是外出劳务获得的人均收入85.7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29.2 %,从而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平稳增长。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95元,增长7.9%。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17.89 元,比上年增加108.45元,减少5.9%,其中食品支出875.42 元,与去年持平;衣着支出110.70 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居住支出252.30 元, 比上年减少14.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59.18 元,减少14.7%。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一些现代化的家用电器逐渐进入农家。全县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06.7台,其中彩色电视机62.7台;洗衣机7.3台,电冰箱7.3台,影碟机24台,电风扇126 台,摩托车48.7辆。劳动就业基本稳定,职工工资水平提高。年末全县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30万人(不包括乡办和村办), 比上年减少8.2%,共发放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69亿元,比上年增长8.4%, 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8192元,增长15.64%。年末全县在岗职工3.11万人(不包括乡办和村办),比上年减少6.8%,共发放职工工资总额2.61亿元,比上年增长9.9%,职工平均工资8369元,增长16.8%。2003年末,全县人口90.57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6 万人,农业人口81.91万人。人口出生率9.8 ‰,死亡率5.6 ‰,人口自然增长率4.2 ‰。
注: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 总产值指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