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湖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

选择区域:>>

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经受了“非典”和特大旱灾的考验,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北湖区生产总值534466万元,突破了50亿大关,比上年增长12.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516万元,增长3.4 %,第二产业增加值266698万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234252万元,增长11.5%,人均北湖区生产总值18966元,比上年增加1530元。200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6.2:50.0:43.8,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

推进“三化”取得成效。以花卉、茶叶、蔬菜为支柱的农业产业化不断壮大。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 家,带动农户近6万多户,连接基地面积16.5万亩。全部工业增加值216697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工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40.5%,全区规模工业产销率99.8%,上升0.4个百分点。全区城市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城市化水平为69.35 %,较上年提高2.67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适度回升,职工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1.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区城镇从业人员13100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15693万元,增长6.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1979元,较上年增长2.7%。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共有下岗职工19801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5822人,再就业率89.56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还很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经济发展的质量还不高,结构调整力度还有待增强,就业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农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比较缓慢等。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2003年全区粮食总产量50672吨,减少2.9%,油料1519吨,增长11.53 %,烤烟2839吨,与上年持平,水果32745吨,增长8.71 %,出栏肉猪24.03万头,增长1.87%,水产品产量3140吨,增长6.12%。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860万元,增长3.17%。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粮食播面9.33千公顷,比上年调减0.88千公顷,其中早稻减0.19千公顷。全区经济作物中蔬菜面积7.85千公顷,增长13.11%。牲猪生产稳步发展,草食动物、家禽和名优特水产快速增长。畜牧水产总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为41.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据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区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25560万元,增长32.47%。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全区共筹资各类水利建设资金4620万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590 处,已完成2588处,完成土石方152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158万个,新增灌溉面积0.18万亩。全区小水电动工25处,完工10处,装机50台,总容量10390千瓦。农业机械总动力11.98万千瓦。全年完成造林2.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6万亩,完成长江防护林工程1.21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县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3353万元,较上年增长37.74%。其中集体工业增加值12852万元,增长34.5%,股份制企业增加值7879万元,增长21.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新产品5项,完成产值32031万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88%,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61.5万吨,比上年增长 72.3%,石墨4.1万吨,比上年增长20.6 %,饲料3.6万吨,比上年增长16.1%,白银292吨,比上年增长65.9%,铅2.4万吨,比上年增长166.7%。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758万元,增长95.3%,利税总额12238万元,增长82.14%,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60.9%,比上年提高25.1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加快,企业效益好转。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0001万元,增长26.2%。区内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万平方米,企业实现利润257万元,增长19.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发展。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6722万元,比上年增长63.1%,其中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16576万元,增长97.05%,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50146万元,增长25.9%。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30819万元,增长8.48 %,更新改造投资19399万元,增长107.81%,房地产开发投资56689万元,增长361.89%。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郴仰公路砂石路竣工,广本郴州汇田公司落户我区,城市广场、兴隆步行街开街营业,龙女湖风景区、“梦里故乡”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如火如荼,区政府搬迁工程进展顺利。

全年主要新增固定资产55322万元,新增生产能力:石墨生产10万吨、农药3000吨、轧钢10万吨、电解铅7120吨。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商品市场销售活跃。2003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887万元,增长11.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0421万元,增长12.6%,餐饮业43283万元,增长9.8 %。大型市场及连锁超市逐步成为商品交易市场的主体。其销售额占城镇消费总额的40 %左右,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全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外开放继续扩大,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引进外来投资项目14个,合同引进外资2733万元,直接利用外资3104万元,增长71%,外贸出口额1358万美元,增长22%。全年引进境内省外资金36469万元,增长2.23倍。

旅游业综合效益明显增加。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1.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72万元。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财政总收入20820万元,比上年增长28.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607万元,增长31.86 %,上划中央两税5213万元,增长19.81%;全年财政支出26943 万元,增长21.35%。

金融保险形势较好,货币政策执行稳健。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4310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6343万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78625万元。全年保费收入4597万元,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519万元,人寿保险保费收入3078万元,全年保险理陪支出908万元,其中财产支出791万元,寿险支出117万元。

七、科学技术、教育、卫生和体育

科技兴区进程加快,科技产业得到发展。全区新培育民营科技企业2家,民营科技总产值达到30445万元,增长35.09%。湘晨高科的贵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剂、宇腾化工的FWR系列无尘复合(有机)稳定剂、区农业局、区科技局的超声波处理水稻种子研究3个项目被省科技部门立项,政府网站建设研究、超声波处理水稻增产的试验示范、医务人员生活质量及其影响的研究、楠竹与淡水叶饮料生产工艺的研究、无公害红薯方便粉生产工艺及其相关设施的研究等5项通过省市鉴定。湘晨高科的纳米级片状银粉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区农业局的水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区全年申报专利52件,实施44件,创产值10096万元,利税530多万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54.63 %,提高了2.48个百分点,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普通中学31 所,小学117所,幼儿园39所。全区共有教职工3728人,学生57590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1637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25953人。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599人,全区卫生机构床位数476张。医院14家,全年就诊人数226355人次,入院人数10068人次。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3年,在市以上运动会上,我区取得了47枚金牌、31枚银牌、26枚铜牌,其中省以上金牌30块,银牌10枚,铜牌13枚。全年健身运动进一步推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占全部人口的45%以上。

八、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3年末,全区总人口为298748人,比上年末增加572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858人。2003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1.2‰,上升0.5个千分点,死亡率为3.44‰,下降0.0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7.76‰,计划生育率为97.88%,多孩率为0.2%,妇女生育一孩率为61.15%。二孩率为34.94%。

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61元,增长8.6%,人均消费支出6199元,增长8.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4元,增加245元,增长7.4 %,农民人均纯收入3671元,增加311元,增长8.0 %,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466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3210元,增长8.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2%。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