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湖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选择区域:>>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锐意创新,扎实苦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经受住了特大洪灾的严峻考验,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八件实事全面完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在市对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考核中再夺全市第一,创下了“六连冠”的发展佳绩。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定增长,产业结构持续改善。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2.8亿元,突破80亿元大关,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22733元,增长11.2%,按美元汇率,折合人均GDP2856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42.4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8:50.8:43.4发展为5.4:51.3:43.3。

“三化”进程持续推进。全部工业增加值37.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工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45.1 %,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区规模工业产销率99.68%;以花卉、茶叶、蔬菜为支柱的农业产业化不断壮大,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基地总产值30998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全区城市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城市化水平为76.48%,较上年提高2.39个百分点。

八件实事圆满完成。通过考核验收,2006年全区为民办八件实事的目标任务全部达标,14项考核指标全面完成。其中,财政预算安排低保资金增长率、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等8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乡镇卫生院建设、扩改建乡镇敬老院、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发放率等6项指标100%完成目标任务。

劳动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完成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40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798人,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898人,实现劳务经济收32107万元。完成小额担保贷款102户;落实社会保险补贴737人,补贴资金171.59万元,落实公益性岗位补助613人,开展下岗职工职业培训服务5750人次,落实下岗失业人员1669人,税费减免860万元。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交通、建筑行业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商业、粮食、供销、物资等传统商贸流通企业通过改革改制,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社会事业和谐共进。教育事业硕果累累,科技工作成绩斐然,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体育工作再创一流,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国优,“平安创建”卓有成效,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优势产业不强,支柱产业规模不大,后续财源乏力,增支减收因素多;抗灾避灾能力弱,灾后重建压力大;矿山资源整合、关闭困难多,安全维稳任重道远;受国家宏观调控及市区体制影响,资金、土地、职能等要素制约大。

二、农业

农业经济在大灾冲击中保持稳定。2006年全区粮食总产量56020吨,油料1518 吨,烤烟2695 吨,水果44391 吨,出栏生猪25.86万头,出笼家禽264.5万羽,水产品产量3000吨。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922万元,增长2.2%。

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区现拥有裕湘面业、花卉世界、天湖食品、梦里故乡4家省级、奇怪辣业等17家市级、广湘食品等25家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6个。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全区共开工水利项目2180处,新增灌溉面积0.16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1.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4平方公里,加固堤防4.6公里,疏通河道6.6公里,渠道硬化24.5公里。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完成了市郊长冲村、华塘塔水村等20个示范村和保和乡保和村等40个整理村建设,改造房屋143万平方米,硬化通村(组)道路132公里,改水2600户,改厕1700个,完成投资6270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县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31474 万元,较上年增长7.9%。其中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112715万元,增长8.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新产品产值124910万元,增长34.6%,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1%,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50.36万吨,石墨111.55万吨,饲料5.29万吨,白银320吨,铅2.01 万吨。

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7%,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40.5 %,提高25.7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6837万元,实现利税67943万元,分别增长45%和31.3%。

建筑业发展加快,企业效益好转。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1111万元,增长9.7%。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806万元,比上年下降30.9%,其中国有经济投资2518万元,非国有经济投资143288万元。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72452万元,更新改造投资44560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8794万元。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工业投资60905万元,其中技改投资44560万元,比上年增长73.72%。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区确定28个区级重点项目,义帝陵建设、精壁环保建材生产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北湖新世界已部分投入使用;华明锰业、财富广场、东方摩泰、石盖塘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进展较快。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8亿元。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持续兴旺。2006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0135万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03250万元,增长21.2 %;餐饮业236885 万元,增长9.1 %。全区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4175万元,比上年增长5.1 %。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6年新引进外资项目7个,合同利用外资41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21万美元;实际到位内资9.8亿元,增长23.34%,内资项目注册资本金3.1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9823万美元,增长25.01%,名列全市各县(市、区)之首。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新增了邓华故居、宋家洞休闲中心等旅游景点,仙岭温泉等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8.68万人次,增长15%,旅游综合收入15.2亿元。

六、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43502万元,同口径增长23.94 %,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331万元,同口径增长25.76%,上划中央两税11844万元,增长20.73 %;全年财政总支出48932万元,增长10 %。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及基础建设、农业、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项目得到基本保障。

金融保险形势较好,货币政策执行稳健。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1842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0453万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39380万元。全年保费收入1639万元,保险理赔支出113万元。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6年,全区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3项,金贵公司的“载银纳米二氧化钛抗菌材料”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省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高鑫铂业的“DCB合成专用催化剂”列入省新型工业产业化项目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精工石墨的“石墨高温提纯”被列入省科技合作交流项目;宇腾化工的“电铅溶池熔炼关键技术”等11个项目被列入市科技计划。全年共安排科技三项经费602万元,安排科技产业基地专项经费60万元,专利申请资助资金5万元,科技奖励资金5万元,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和专利80余件,其中实施专利43件,专利申请量和实施量均居全市第一。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区普通中学30所,小学45所,幼儿园58所,中等职业学校15所。全区共有教职工5794人,学生87151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1616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31234人。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初中入学率及毕业率均达100%。三中、五中的体艺教育捷报频传,在全国、省、市级大赛中共获300余个奖项,五中被教育部授予“2008年奥林匹克示范学校”称号;我区被省政府评为职业教育先进区,在省两项教育督导评估考核中被评定为优秀等次。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区两年一届的文化盛宴—北湖之夏音乐周历时五个月,区直各单位以及各社区的近300个节目参加演出,演职人员6000余人,观众近10万人;全区农村共举办各类文娱活动180余次,出各种期刊800余期,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全年下乡巡回演出250余场,观众人数达30余万人次。精品创作成效多:《陈家村的大梁》《栋梁基石》《棋》《石魂》等9幅美术作品在省以上刊物中发表或获奖;萨克斯独奏《瑶山情韵》在全国第三届“星星火炬”中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总决赛中荣获大赛最高奖“特金奖”,这是全市器乐类目前在全国获得的最高奖项。整治净化文化市场:在各专项整治活动中,出动136台车次,541人次,走访经营网点636家,查处案件86起,收缴非法盗版音像制品486余张,淫秽影碟98张。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进一步发展。完成了月峰、保和卫生院建设,成功开展了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练活动;对14个乡镇进行了结核病检查,对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进行了HIV/AIDS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建立了艾滋病病毒搞体检测初筛实验室。2006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921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045人,注册护士1330人。全区医院20家,卫生机构床位数2918张,全年就诊人数1690507人次,入院人数68956人次。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2006年,区运动员在全国体育传统校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共荣获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3枚,在全国少儿体操锦标赛荣获铜牌2枚。在省十运会中,共获得金牌16枚,银牌21.5枚,铜牌14枚;在湖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押加项目上荣获金牌3枚、银牌2枚;在湖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游泳项目上荣获金牌3枚,乒乓球项目上荣获金牌2枚,银牌1枚。老年人体育活动频繁新颖,部门和单位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再获全省优秀组织奖。

九、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和生态保护力度加大。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关,进一步落实了“三同时”制度。加大了环保执法力度,共开展生态环境集中整治活动11次,取缔了王仙岭、新田岭、保和乡、月峰乡的非法采沙场,加强了对芙蓉矿区、鲁塘矿区、四清湖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全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100%,项目建设三同时执行合格率和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均达100%。

安全生产形势趋向好转。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8.47%,比上年下降2.44个百分点。

十、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区总人口为317590人,比上年末增加10147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77142人。2006年全区人口出生率为10.45‰,下降0.33个千分点,死亡率为2.91‰,下降0.3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7.54‰,计划生育率为98.66%,多孩率为0.06%,妇女生育一孩率为63.75%,二孩率为25.72%。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06元,增长10.5%,人均消费支出8958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9元,增加191元,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4849元,增加337元,增长7.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20元。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全区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4300人,发放离退休职工养老金3977万元,发放率为100%;机关事业单位参保318家,在职参保职工6685人,离退休职工1999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4111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4029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517人。全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14981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500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中全区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