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县政府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善识机遇、善抓机遇、善用机遇,知难而为、迎难而上、破难而进,开创了雷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在雷波跨越赶超的征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自然资源及基本情况
(一)地域情况:2011年全县幅员面积2932平方公里。年末实有耕地16262公顷,与上年持平。年降水总量为487.7毫米,减少了177.7毫米。年平均气温13.9℃比上年下降了0.1℃。年日照时数为1250.3小时,比上年增长加了201.2小时。
(二)农村基层组织情况:45个乡,4个镇,281个行政村民委员会,1230个村民小组。全县共有8个社区居委员,其中锦城镇有三个社区居委会。
(三)人口:全县2011年末人口为256054人,比上年增加1468人,同比增长0.6%。总人口中男性132801人,女性为123253人,性别比例为108:100。全县总户数年为70342户,平均每户3.6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为20368人,农业人口为235686人。少数民族22个,其中:彝族137511人,占总人口的53.7%,汉族116840人,占总人口的45.6%,苗族1307人,占总人口的0.5%。2011年常住人口为22.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5‰,死亡率为6‰,自然增长率为9‰。人口密度为87.33人/平方公里。城镇化率23.89%。
二、综合
2011年,经济运行继续高位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76109万元,比上年增长20.0%(可比价),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78371万元,比上年增长4.3%(可比价);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16920万元,比上年增长30.4%(可比价),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105826万元,比上年增长33.2%(可比价),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11094万元,比上年增长28.3%(可比价);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0818万元,比上年增长13.0%(可比价)。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10年24.2:52.1:23.7的,调整为:20.8:57.7:21.5。经济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逐步趋于合理,工业、建筑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79.5%,其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52.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6540元,比上年增加4029元,增长20.6%(可比价)。2011年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努力营造爱商、护商、亲商的政务环境,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94051元,比上年增长24.3%(可比价),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6%,比2010年的49.2%提高了2.4个百分点。2011年工商企业期末总户数为3755户,同比下降了0.8%,其中个体为3413户,同比下降1.9%,但私营企业却达到123户,同比增长19.4%;工商企业期末注册资金 118710万元,同比增长23.4%,其中,个体为2487万元,同比增长8.2%,私营企业19183万元,与上年相比增长30.8%。民营经济完成税收4474万元,同比增长26.6%。
三、农业
农业不断巩固提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推进,累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土2000亩,新增有效灌面1.2万亩,恢复改善灌面6.7万亩,解决了5.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3平方公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连续获得稳产增收,脐橙、茶叶、竹笋、核桃、莼菜、青花椒、白魔芋、芭蕉芋猪、小凉山土鸡等富民支柱产业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加快发展。新建脐橙基地7000亩;从2007年起,连续5年放开竹笋的采摘经营,采笋区群众累计增加收入1亿元以上;核桃产业异军突起,种植面积已达到31万亩,年产值超过1亿元。绿色品牌创建成效显著,获得“中国优质脐橙第一县”和“国家级农业标准化优质脐橙示范区”称号,雷波脐橙、雷波芭蕉芋猪、小凉山土鸡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识证明商标。2011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28834万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3.0%,粮食总产量完成 94132吨,比上年增加1462吨,增长1.2%。猪牛羊肉产量23326吨,同比增长4.1%;出栏肉猪头数226865头,同比下降3.0%。
四、工业
2011年。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据了全县经济的半壁江山,并逐步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地方中小水电开发建设10座电站,装机达34万千瓦,正在陆续投产发电。磷化工已有两条百万吨级的生产线落户工业园区,其中:洋丰公司110万吨磷铵项目已达标达产、施可丰公司100万吨磷复肥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矿业生产大幅提高,磷矿原矿外运外销突破200万吨,建成锦新、西川等千吨级铅锌磷矿洗选厂,提高了原矿产品的附加值;完成了磷矿、铅锌矿、铝土矿等专项规划区的详查普查工作和找矿服务,为加快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加工提供了保障。2011年全县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1400万元,同比增长36.7%,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52.4%。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81000万元 ,比上年增长54.4%,利税总额完成70200万元,增长49.4%;其中:利润总额为46700万元,同比增长67.4%。全县规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有:发电量32000万度,与去年持平。磷矿(五氧化二磷)82.66万吨,同比增长55.8%;铅金属含量2.59万吨,同比增长398.1%;锌金属含量1.18吨,同比增长16.8%;磷酸一铵(实物量)49.91万吨,同比增长95.7%;水泥7.7万吨,同比下降42.2%。
五、固定资产投资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发展基础不断夯,坚持“建设溪洛渡、发展新雷波”主题,把复建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为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优质服务,确保了电站建设顺利开展。溪洛渡水电站大坝浇筑已至500米高程,机电设备调试已安装完成;溪洛渡库区S307线、县乡公路、集镇等专业复建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正在加快推进。2011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31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基本建设完成497882万元,同比增长12.32;更新改造完成33618万元,同比下降15.46%。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
围绕“旅游兴县”战略,加大旅游投入,提升服务质量,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国家级4A景区标准完成了“两湖”及黄琅古镇的旅游规划。加强管理保护,完成了马湖景区打桩定界,实行了马湖景区门票收费。加大旅游宣传促销,连续4年举办火把节、孟获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向外展示和推销雷波旅游。加大旅游投入,完成了金龟岛孟获殿的维修整治和马湖省级地质公园建设;2011年,整合投入资金1000万元,实施龙洞湾民居点及星级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了马湖景区旅游开发。2011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80万人次,旅游收入总额得到1.7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和16.9%。2011年拥有2个星级饭店,140间星级饭店客房。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我县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显著的是商业、餐饮、住宿和居民服务业发展更为迅速。2011年全县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64645万元(包括州直统数),比上年增长17.8%,住宿和餐饮业销售额完成增加值7594万元,比上年增长17.3%。继2007年高速上涨使市场物价在2011年有所控制,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5.4%,农资价格总指数为103.5%。
七、交通运输、邮电通讯
2011年溪洛渡水电站对外交通渡口乡至五指山隧洞、黄桷堡23号公路至白铁坝连接公路的建成,以及雷大路县城至马湖段42公里水泥路的改造,彻底改善了东出雷波、南至云南永善方向和进入马湖景区的交通条件。
2011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50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144公里。 2011年全县实现公路货运周转量210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6.9%。公路客运周转量1335公里,同比增长5%。
交通运输高速发展的同时,电信和邮政也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201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472万元,同比增长9.3%。邮电业务总量完成6353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完成5774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包括小灵通用户)达12971户,增长7.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07178户,比上年增长23.3%。
八、财政和金融
随着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和财源培植工作的加强,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坚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强化税收征管,实现了财税收入的较快增长。进一步加强了税收征管,坚持应收尽收,实现 了财税的稳步增长,全县财政和金融运行良好。
财政:201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34515万元,同比增长54.1%,其中: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967万元,比上年增长56.7%。实现财政总支出102788万元,同比增长29.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2788万元,比上年增长29.5%。
税收:2011年全县实现税收30471万元,同比增长69.7%。其中:国税完成税收8489万元,同比增长59.1%;地税完成税收21982万元,同比增长74.1%。
金融:金融事业健康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支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91838万元,较上年增长43.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达149457年增长47.0%,年末各项贷款余额65234万元,同比增长22.7%。
九、教育、卫生
“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民族教育、农村寄宿制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得到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基本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重大传染病、重点疾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文化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
教育:2011年拥有65所小学校, 11所普通中学。小学在校学生总数为29840人,同比下降0.4%;其中女生13753人,占46.1%,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4%,较上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普通中学生在校生为10197人,同比下降1.1%,其中女生3635人,同比下降21.8%,占35.6%。中小学专职教师1617人,同比增长了3.9%。其中:初中专任教师665人,同比增长17.9%,小学专任教师952人,下降了4.1%。初中升学率为率为31.6%,高中升学率为72.4%。
文化:2011年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面完成县城西环路片区、城区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县室内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继建成一批乡镇文化站、农村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基层文体活动载体。扩面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移动通信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基本实现乡乡通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76%和89%。另外全县还拥有1个电影院,公共图书馆图书总量为65千册。新建沼气池9700口。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公路沿线民居风貌塑造,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变。
卫生:2011年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重大传染病、重点疾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定点服务全面实行,县医院、保健站、基层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陆续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计划生育奖扶力度,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符合政策生育率96.7%。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县医院医疗设备不断得到改善和更新。全县医院、卫生院数52所,床位数476张,同比增长3.3%。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397人,同比下降2.9%,其中专业医生229人。2011年妇女儿童的权利也有大幅度的提高,产妇住院分娩率为57.35%,比上年提高了6.05个百分点;婴儿死亡率高达10.48‰,比上年提高了0.28‰;全县卫生防疫人数为27人,与上年持平。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深入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94元/人,比上年增加612元,增长18.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4888元,较上年增加1752元,增长13.3%。2011年末城镇在岗职工7066人,同比下降4.4%;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达35511元,增长19%。2011年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380人,同比增长54.5%;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到16655人同比增长22.8%;参加城市居民低保人数4088,同比增长0.4%;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9156人,同比0.9%;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3955人,同比增长2.0%;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达到192944人,同比增长1.3%;我县有社会福利收养单位1个,床位数160张,与去年持平。
十一、环境保护、社会治安
2011年末有森林面积108122公顷,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8800公顷;建成区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平方公里。
“五五”普法深入开展,人民群众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始终保持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进一步清理整治无序流动人员,打击整治“杀人骗赔”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力整治各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平安创建”活动,顺利通过省级平安县验收。加大安全监管和专项整治力度,事故件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等主要指标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2011年共立刑事案件(一审)326件,同比增长了20.3%;犯罪人数130人,比上年减少72人,同比下降了35.6%;民事案件发案数851件,同比减少110件,下降11.1%。交通事故件数31件,同比增长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