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选择区域:>>

余姚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余姚调查队

2023年3月2日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多发散发的国内疫情和超预期因素的叠加冲击,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开展“赛马争先”抓落实行动,攻坚克难、实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总体稳定,第13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 称号,创新百强县(市)排名跃居全国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 合

地区生产总值。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3.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76 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98.27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1.56亿元,增长4.5%。三次产业之比为3.6:59.3:37.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988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7824美元)。

表1 2022年余姚市分行业增加值情况

行业名称 实绩(亿元) 比上年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 1513.59 1.9
 农林牧渔业 56.67 3.3
 工业 844.29 -0.5
 建筑业 54.08 10.2
 批发和零售业 127.10 2.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1.78 -1.1
 住宿和餐饮业 18.70 4.6
 金融业 91.17 8.2
 房地产业 115.02 0.4
 其他服务业 184.79 7.8
 营利性服务业 69.12 11.5
 非营利性服务业 115.67 5.6

财政收支。全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05.79亿元,比上年下降9.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74亿元,下降6.9%,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0.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8.96亿元,增长4.5%,其中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等民生支出116.89亿元,增长6.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5%。落实稳链纾困助企一揽子政策,全年累计减(退、缓)税费76.4亿元。

就业和再就业。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53万人,1.87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57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5%。全年新增创业实体2.25万家,创业带动就业11.17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4万人次,培训高技能人才5500人。

二、农业、农村、气象

生产。全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6.67亿元,比上年增长3.3%;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40亿元,增长3.5%。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38万亩,增长0.5%,粮食总产量18.21万吨,增长3.8%;生猪年末存栏数12.24万头,下降0.1%,生猪出栏17.78万头,增长14.8%;肉类产量增长4.4%,生牛奶产量增长18.8%,淡水产品产量增长2.7%。全年新增宁波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累计58家,其中产值上亿元的达12家。

美丽乡村建设。全年全市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特色精品村4个,宁波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4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1条;创建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2个,新建省级星级公厕36座;新增省级数字农业工厂2家,宁波市级数字农业工厂3家、数字化种养基地6家。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2个,绿色食品2个;新增创建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3家、低碳生态农场3家,组织开展各类农民培训3200余人次。

气象。全年全市总日照1484.6小时,总降水量1674.5毫米,全年平均气温18.2℃;全年降水天数142天,最长连续降水天数8天(11月28日-12月5日),降水量为135.4毫米,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13天(7月31日-8月12日);日最大降雨量147.2毫米(9月14日);年极端最高气温41.6℃(7月12日);年极端最低气温-3.0℃(12月19日);无霜期总天数290天。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29.39亿元,同比下降2.5%。分行业看,在33个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9%,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302.79亿元,下降6.8%,其中出口交货值为676.20亿元,增长2.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76.13亿元,下降26.9%,其中利润总额132.20亿元,下降33.2%。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89.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0.5%。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分别增长4.6%、7.0%、13.3%和4.3%。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4家,累计达1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累计达31家;新增“品字标”企业24家,累计达58家,发布“浙江制造”标准6项,累计达41项。

建筑业。全年全市统计在库资质以上建筑业188家,其中二级及以上资质企业59家;实现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156.50亿元,增长12.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98.5万平方米,增长12.4%。

四、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7%,其中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交通投资、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民间投资分别增长17.7%、13.9%、52.0%、45.8%和6.9%。全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57.8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6.5%。

图1 2022年余姚市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领域增长情况
(单位:%)

城市建设。首度召开城市发展大会,完成城中村改造77.03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35.24万平方米、拆迁区块“清零”16个。建设完成金型三路道路延伸工程、南河沿路(阳明西路一舜水北路)、北滨江路西延(开丰桥-长安路)、舜水南路(巍星路-东旱门路)等6条新建道路工程;完成开丰路与兰墅路交叉口、世南西路与兰馨路交叉口等12个堵点路口改造工程。建设公共充电站43座、充电桩392个,完成各类停车位建设 3017 个。高标准完成民生实事工程,全面贯通总长近7公里的环姚江、候青江绿道改造工程,城区道路“补丁减量”行动完成四明西路、新建北路等道路10万平方米的改造提升。

五、贸易、旅游

贸易业。全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2.2%,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增长13.6%,零售业销售额增长5.3%。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47亿元,增长1.1%。从限额以上主要商品类别看,中西药品类、金银珠宝类、汽车类和石油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5.0%、12.7%、4.9%和23.9%。年末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达553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55.0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83亿元。全年累计精准发放消费券1.1亿元,新增跨境电商企业48家、海外仓3个。

旅游业。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创建省4A级景区镇1个,省3A级景区镇2个;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宁波市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村2个,首批宁波市民宿产业集聚区5个。阳明故居文化公园(阳明古镇)项目列入宁波“十四五”期间十大重点文化项目,梁弄镇列入宁波市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创建名单。举办“2022中国旅游日‘共游幸福城·共富最名邑’主题活动——‘游遍余姚’文旅体促消费”,累计发放文旅体专项消费券370万元。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全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96.75亿元,比上年下降7.1%,其中出口829.06亿元,增长4.8%;进口267.69亿元,下降31.2%。从企业类型看,三资企业完成出口204.47亿元,下降2.0%,贸易流通企业和自营生产企业分别完成出口107.55亿元和517.04亿元,分别增长15.4%和5.6%。从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526.54亿元,下降11.6%,占全部出口比重为63.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1.18亿元,增长7.4%。从贸易伙伴看,欧美市场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8.8%,其中对美国的出口额下降10.2%,对欧盟的出口额增长10.3%。全年新增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企业592家,累计达8123家。自营出口实绩企业3165家,比上年净增101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45家。

招商引资。全年全市商务部口径实到外资960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2.7%;宁波市外实到内资135.1亿元,余姚市外实到内资143亿元,浙商创业创新实到资金91.7亿元,均实现小幅增长。全年全市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6个,总投资98.62亿元。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全年全市公路客运量40.82万人次,公路客运周转量4057.3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417.64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199292万吨公里。完成新建农村公路18.49公里,大中修26.55公里,公路服务站新建5个。完成新增公交线路7条,优化调整3条,新(改)建农村港湾式停靠站20个。年末出租汽车拥有量286辆;公交线路129条,更新新能源公交车111辆。年末小型汽车保有量399396辆,其中私人小汽车345170辆。

邮电业。年末全市共有固定电话用户数21.2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85.14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67.66万户;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5.14亿元,下降0.7%。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2.73亿元,同比增长8.3%。

八、保险、银行

银行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72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22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年末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4%,比上年下降0.22个百分点。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达32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大型银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2家,邮储银行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家。

证券。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15家,期货营业部5家。全市股票账户数20.72万户,全年股票交易额4971.15亿元;期货投资者开户数5095户,全年期货交易金额5392.67 亿元。全年新增上市公司2家,累计上市公司1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甬股交挂牌企业263家。

保险业。全年全市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7.86亿元,增长14.5%;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16.67亿元,增长8.2%,赔付支出10.54亿元,下降1.1%;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21.19亿元,增长20.0%,赔付支出3.16亿元,增长7.0%。

九、科技、教育、人才

科技创新。全年全市实现技术交易额37.5亿元,比上年增长66.7%;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9家,累计数量达到580家;新认定省科技领军企业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新认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研发中心18家。全市累计拥有各级研发机构86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71家,宁波级190家;省级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批创建。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11家企业列入2022年度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500强企业名单。全年新增专利申请7612件,授权11093件;其中新增发明专利申请1314件,授权1147件,占专利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1.8%和2.5%。

教育事业。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2所,在校学生总数165684人,15年教育普及率为100%。其中,普通高中9所,在校学生12122人;中职学校6所,在校学生10132人;初中28所,在校学生30484人;小学65所,在校学生75210人;幼儿园166所,在园学生37573人;特教中心1所,在校学生163人。全年新(改、扩)建北师大余姚实验学校等5所学校,新增学位9180个,新增省现代化学校9所、省一级幼儿园4所;公办幼儿园招生覆盖率提升至51.93%,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全年共实施教育基建项目19个,投入资金7.8亿元。

人才开发。全市新增博士26人,新增国家重点人才计划专家5人、省重点人才计划专家4人、宁波市甬江引才工程项目26个,15个高层次人才项目被列入“姚江英才项目”,获得“5个500万”政策支持,2名专家成功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新获评“阳明学者”。新增技能人才11140人,遴选余姚工匠23人、“阳明蓝领”20人,国外人才总量98人。新建院士工作站(院士科创中心)3家、博士创新站10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新引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5家。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建设。全年全市建成85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356个小而美公共文化空间、2个城市书房和1个文化驿站。成功举办世界阳明学大会、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季,“阳明文化”入选省首批十个文化标识建设创新项目,市公共文化中心建成启用,姚剧《乡村心事》等2部作品获评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年图书馆接待读者39.03万人次,外借图书76.97万册次。全年公共文化配送(送戏下乡)193场,电影下乡3000场。全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余姚博物馆、王阳明故居等教育基地共接待观众近49万人次。

卫生事业。年末全市实有病床3842张,卫生技术人员8704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3815人,注册护士3626人。全市适龄儿童七苗覆盖率96.96%,实现孕产妇零死亡,全年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1.3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77‰,均稳定在较低水平。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40.1%。全市无偿献血10187人次,献血总量322.29万毫升,用血6723人次,用血总量250.19万毫升,无输血安全事故发生。

体育事业。全年全市完成各类民生实事工程12项,校核“浙里办”公共体育场地937条,人均体育场地达到2.7平方米。梁弄镇入选省级运动休闲乡镇培育名单,初新营地获评2022年浙江省十佳户外露营地,河姆渡镇翁方村创建为国家级体育现代化社区(村)标准化试点单位。举办2022浙江省第十一届运动休闲旅游节、第四届“一带一路”中国四明山百公里山地挑战赛等。体彩销售突破3亿大关,年销售额达3.08亿元,比上年增长36.0%,创余姚体彩销售历史新高。

十一、人口、居民收支、社会保障、慈善事业、行政区划

人口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33.12万户,户籍人口83.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4.34万人;18周岁以下人口10.00万人,60周岁以上人口25.76万人。2022年全市出生3886人,其中男性1990人,男女性别比为105.0:100。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分别为4.67‰和 8.54‰,自然增长率为-3.87‰,比上年下降0.43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流动人口登记在册人数为62.85万人,其中男性35.95万人;未成年流动人口9.05万人,60周岁以上流动人口1.88万人。

居民收支。全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73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49元,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65元,增长5.2%。按一体化城乡住户调查新口径统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62:1。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729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338元,增长7.0%。

表2  2022年余姚市居民人均收支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全体居民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实绩(元) 比上年增长(%) 实绩(元) 比上年增长(%) 实绩(元) 比上年增长(%)
人均可支配收入 65773 3.8 73749 3.1 45665 5.2
1.工资性收入 36438 2.9 39813 2.7 28209 4.6
2.经营净收入 13770 5.4 13957 3.2 10701 6.2
3.财产净收入 7545 5.8 10898 4.6 1040 6.1
4.转移净收入 8020 3.3 9081 3 5715 5.9
人均消费支出 42357 5.7 46729 5.1 31338 7.0

社会保障。年末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4.51万人、37.17万人、45.11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末净增1.06万人,本市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22%。年末职工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分别达60.00万人、42.64万人,其中职工医疗保险比上年末净增4.1万人。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处,养老机构37家,养老机构床位总数5963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为58.4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57家。年末全市共有低保对象6562户8267人,每月支出低保资金841万元。

慈善事业。全年全市慈善总会募集善款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年救助支出9491万元,增长13.0%;累计募集善款已达11.91亿元,累计救助支出10.36亿元,受助73万人次。年末,全市共有网站注册志愿者0.89万余人,共开展各种市级志愿服务活动430场。

行政区划。年末全市共有6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1个乡,261个村委会、18个居委会和45个社区。

十二、生态建设、社会安全

生态建设。全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7天,比率为86.8%,比上年下降6.4个百分点;创建省级“污水零直排区”乡镇(街道)6个,隐溪河、最良江入选省级美丽河湖,环境空气质量六项指标连续三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保持无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气,“省清新空气示范区”成功创建。饮用水源地达标率继续保持100%;地表水宁波市控以上断面达标率为100%。推进34个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完成10个村级一般工业固废收运点建设。年末省固废平台已上网注册12300余家,签约企业7200余家,全年共收运一般工业固废10000余吨。

“平安余姚”建设。被授予“一星平安金鼎”。全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2起、死亡8人,按可比口径(前三年平均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1.8%、38.5%。全年共立案查处食品安全各类违法案件570件,罚没款191.92万元,主要药品安全抽检合格率100%。全年共受理刑事案件1083件,审结1036件,同比分别下降17.8%和21.4%。依法严惩严重危害群众安全感的犯罪,审结故意伤害、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犯罪案件489件,有力维护社会安定、人民安宁。推进清廉余姚建设,审结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5件。

 

注:(1)本公报所列2022年的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