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黄金立县、旅游兴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县这一主题,立足县情、紧抓机遇、逆势而上,积极实施黄金、果畜、旅游、物流“四轮驱动”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7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94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8.153亿元,增长 20.5%;第三产业增加值11.650亿元,增长 11.5 %。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9.13%,55.35%,35.52%。人均生产总值20990元,比上年增长21.9%。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中有进。201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2526万元(现价),按可比价较上年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30061万元,增长8.1%,林业产值1370万元,增长22.4%,畜牧业产值17496万元,增长2.7%,渔业产值624万元,增长6.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975万元,增长3.6%。
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6.18万亩,较上年下降2%,粮食总产量46482吨,增长7.83%。其中,夏粮面积11.13万亩,下降1.43%,产量27165吨,增长9.59%;秋粮面积8.8万亩,增长0.44%,产量19317吨,增长5.45%。
全县蔬菜面积15562 亩,产量31085吨,产量较上年增长93.24%;设施蔬菜面积2449亩,占蔬菜总面积的16%。水果面积13575亩,产量11914吨,产量较上年增长0.34%。
年内大牲畜出栏1240头,较上年增长32.9%。猪、羊、家禽出栏分别达到80865头、4214只、11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7.64%、6.39%、15.06%。年末大牲畜存栏3664头,较上年下降7.96%,猪、羊、家禽存栏依次为71728头、6200只、13.82万只,分别增长6.76%、8.79%、15.55%。肉、蛋6130 吨、578吨,分别增长17.55%、5.28%。
全县水产品产量380吨,增长2.7%。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93346千瓦,增长16.18%,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76849千瓦,增长18.82%,汽油发动机动力1319千瓦,增长292.56%,电动机动力15178千瓦。
林业发展成效显著。全县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3.2万亩,林木育苗2830亩,栽植各类苗木280万株,道路绿化222公里,绿化文化广场21个,全年争取中省林业重点工程项目3个。林木绿化率达到60%,森林覆盖率达到45.6%,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
农田水利建设快速发展。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581万元,其中安全饮水工程完成投资681万元,新打机井2眼,新建水塔4座,蓄水池12座,铺设管网70.97千米,解决了12014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水土流失治理完成投资269.7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7km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资365万元,新打机井2眼,改造提高5眼,新修改造农田2100亩、新增恢复灌溉面积840亩,完成灌溉农田15万亩次。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7.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47.81亿元,实现增加值16.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1.4%、22.0%。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黄 金 14.395吨(460640两) 比上年增长27.1%
其 中:成品金9.431吨(301792两) 比上年增长7.91%
含量金4.964吨(158848两) 比上年增长91.7%
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拥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4家,年末从业人员1132人。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8亿元,增长49.98%,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106万元,增长14.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42.90万平方米,增长13.7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40亿元,较上年增长30.14%。其中,纳入统计范围的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31.70亿元,较上年增长34.03 %,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2.99亿元、11.79亿元和16.9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5.7%、-0.5%和66.04 %。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县交通系统完成货物运输量456.3万吨,货物周转量24840万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96.3%、37.04%,旅客运输量160万人,旅客周转量1120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1.21%,16.28%。
邮电通讯业协调发展。全年邮政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0万元,电信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9130.69万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13%、7.11%。全县年末固定电话用户为22115户,比上年末增加3478户。移动电话用户为118024户,比上年减少5976户。年末互联网用户为16155户,比上年末增长41.7%。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
商品消费持续升温。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2117.7万元,较上年增长16.9%。其中,县的零售额49270.6万元,县以下零售额32847.1万元。分行业类别看,全年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73888.6万元,增长21.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8229.1万元,下降13.7%。
旅游市场发展势头良好。杨震廉政教育基地自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学习及旅游的各地人士13万余人,获得国家3A级景区、省级廉政教育基地称号。旅游景点建设先后投资3.03亿元左右,建成泉湖景观200亩、岳渎公园观景长廊,古城景区山河一览楼等景观。投资3亿元的黄金苑、天和苑正在开工建设,小秦岭国家矿山公园获得批准。
七、财政 金融 保险业
财政收支大幅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8246万元,比上年增加6386万元,同比增长29.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230万元,同比增长31%。其中,各项税收收入8254万元,增长29.17%;非税收入10976万元,增长32.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00518万元,比上年增长25.62 %。其中,教育支出27697万元,较上年增长34.60%;农林水事务支出11617万元,较上年增长24.25%;文化体育传媒业支出1613万元,较上年增长24.85%;环境保护支出4739万元,较上年增长20.19%。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7%,其中:个人存款29.40亿元,比上年增长9.78%。各项贷款余额20.15万元,比上年增长33.79%,其中:短期贷款18.37亿元,比上年增长49.77%,中长期贷款1.78亿元,下降36.4%。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全年各类财产保险实现保费收入730万元,同比增长55.35%;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526万元,同比下降24.99%。全年财产保险理赔金额341万元,同比增长16.82%,人寿保险理赔金额202万元,同比下降0.64%。
八、科技 教育 文化 卫生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储备部、省、市项目20个,上报10项,8项被列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盘子。其中“奶牛生态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列入省级科技农业创新计划、“大荔模式”推广项目列入省级建设县计划和示范县计划。“生猪养殖疫病综合防治培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等6项项目列入市级科技项目计划。向上争取资金到位64万元,完善发展县级科技计划项目20个,其中研发申报的“瘦肉型三元杂交猪标准化生产技术与产业化开发”科技成果奖励项目荣获渭南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新成效。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先后投资2390余万元,完成了桐峪镇中心幼儿园和秦东镇中心幼儿园改造项目,南头万家岭小学、代字营中心小学、零公里实验学校三所学校的餐厅改造工程及零公里实验学校操场改造工程,建成了城关一中学生餐厅,铺设城关二中塑胶操场、修建了潼关中学体育场。为城区六所中小学安装配备了视频监控系统和消防器材,实现了城区校园视频监控全覆盖。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年末全县拥有教师人数1950人,较上年增加29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915人,小学专任教师1035人。2012年全县高考一本上线269人,万人比率排名全市第三;二本上线609人,万人比率排名全市第四。一本上线同比去年增长58人,二本上线同比去年增长123人,教育质量取得了大幅度提升。
文化事业繁荣向上。2012年末,全县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6个,文化馆面积1200平方米。图书馆1个,面积1180平方米,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4万册。全年共开工建设了35个村级文化广场,为其中26个广场配送500余件体育器材。建成农家书屋1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3个,建成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5个社区安装了新的健身器材。组织创作了《潼关之歌》等颂扬潼关精神的歌曲5首。组办了“两会专场综合文艺表演”、“渭南市首届秦腔自乐班电视大赛”潼关赛区预赛,喜迎“十八大”群众才艺演出,潼关县“矿业杯”篮球友谊赛、全民健身日群众健身活动展示等文体活动,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组建成立了“黄河老腔艺术团”,以秦腔表演等为主要内容,组成了50余人的“欢乐乡村行”文艺惠民演出小分队,在全县免费巡回演出15场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全县年末拥有各级医疗机构130家,其中县属医疗卫生机构6家,乡镇卫生院8个,村卫生室83个,个体诊所30个,厂矿医院3个。全县医疗机构有床位545张,其中县级公立医疗机构465张。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68人,其中医生318人,职业护士230人,乡村医生168人。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到11.35万余人,参合率达97.14%,43495人次享受到合疗补助,补助总金额2456.1万元。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有效推进。深入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形成了《潼关县重金属排放企业自查报告》、《潼关县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实施了代字营含汞废渣生态修复示范治理工程,形成可耕面积157亩,对取缔了的1508处三小提金进行巡查,防止其死灰复燃。积极开展了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一系列活动,全面实施了碧水、蓝天、宁静、洁净安全、农村清洁、饮用水源保护、绿色生态、环保能力建设等八大工程,通过了省级创模调研。环境管理监测工作不断加强,对县域内7条河流逢单月进行监测采样,共取得588个监测数据,降水监测15次,出具数据578个,对县域内企业生产采样38个,取得456个监测数据,检测率为100%。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2年,全县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万元GDP能耗由上年的0.609吨标煤下降至今年的0.589吨标煤,化学需氧量总量减排178.428吨,二氧化硫减排62.404吨,氨氮减排32.424吨,重金属污染物减排4.693吨,其中铅3.938吨、砷0.445吨,汞0.016吨、镉0.291吨、铬0.003吨。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保持在低水平线上。据5‰人口抽样调查,全县常住人口(指年内在本县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不包括在本县登记为常住户口而年内离开本县半年以上的人员)15.6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24‰,死亡率为6.69‰,自然增长率为3.55‰。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县城镇在岗职工年末人数15454人,比上年增加757人,工资总额55844万元,比上年增加17861万元,人均年工资32304元,比上年增加6606元(以上劳动工资数据为初步上报数据)。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388元,比上年增长18.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89元,增长15.9%。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城镇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 11223人,农村已参加养老保险60681人。城镇已参加医疗保险14961人,已参加失业保险10674人。城镇已参加生育保险7808人。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558人,农村居民享受低保人数达8419人,全县支付低保资金1427.8万元。全县8952人参加了住房公积金统筹,比上年增加470人,2012年共统筹住房公积金2694万元。
注: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3、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11年开始,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4、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从2011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本公报比上年增速是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户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城镇项目投资、非农户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
5、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