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环境,县委、县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紧紧围绕“提升设施、壮大产业、扩大城镇、保障民生、深化改革、维护稳定”总体目标,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努力克服宏观经济低迷、财政困难加剧、民生需求高涨、改革任务繁重、社会矛盾增多等压力与挑战,凝心聚力,克难攻坚,真抓实干,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综 合
全县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47.794亿元 ,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4.7%。第一产业增加值6.248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31.043亿元,增长19.6%;第三产业增加值10.503亿元,增长8.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3.1%、64.9%、22.0%。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不强。长效产业虽已形成,但产业规模小,缺乏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支撑,仍处于加快发展壮大和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把产业做大做强的任务仍很艰巨。二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在当前农业生产条件与水平下,农民增收一靠种养增效益、二靠外出务工挣收入,而这两项的制约因素多、变数较大,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三是财政拮据。刚性支出越来越大,各类配套越来越多,民生需求日益增长,而税收增长和争取转移支付有限,加上债务包袱沉重,财政异常困难。四是贫困面大。全县仍有5 万余贫困人口,解决占全县近三分之一人口脱贫的任务艰巨而紧迫。五是市场消费放缓。商贸流通领域消费水平较往年减弱。社会集团消费降温,互联网、电视购物消费热,当地市场消费受冲击。收入分布欠平衡,大部分农户虽然有购买欲望,但经济实力所限。农业人口占比84%,农民增收不快,消费打折扣。全年消费品零售额较上年同期下滑2.7个百分点。对于这些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将深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逐一加以破解,力促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2013年,我县实施“三个五”扶贫攻坚战略效果明显,启动了4 个片区10 个整村推进项目和5 个县级连片开发项目建设,扶持366 户贫困家庭成功创业,全年1830 户6543 人实现脱贫。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坚持培育强村大户和现代农业园区,深化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农林牧渔业生产增势良好。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07031万元,农林牧渔增加值62477万元,增长5.3%。
种植业“稳粮扩经”,结构逐步优化。农业总产值5156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蔬菜播种总面积63080亩,较上年增长7.06%,优质蔬菜产量58797吨,增长9.05%;粮食总产量67048吨,增长0.8%;油料产量13293吨,增长8.07%;园林水果产量5497吨,增长5.38%;烤烟产量1146吨,增长1.47%;瓜果类面积2321亩,产量4106,增长5.77%;药材面积12836亩,降2%,产量10258吨,增长2.74%;园林水果种植总面积8767亩,增长3.21%,产量5497吨,比上年增长5.39%。
依法治林加强,林业经济增长。林业产值6158万元,增长2.1%。人工造林31500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中荒山造林3000亩,后续产业人工造林16000亩。天保工程中人工造林3000亩。长防工程中人工造林2000亩。其它造林中丹治工程7500亩。年末新封14000亩。其中:退耕还林工程中新封4000亩,天保工程中新封10000亩。本年育面积2700亩,四旁植树51万株。
畜禽出栏增加,肉类产量稳定增长。在市县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畜牧产业建设以“提升科技养殖水平、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为抓手,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提高规模养殖和综合效益。牧业产值40564万元,增长5.1%。全县全年牛出栏13695头,增长0.62%;生猪出栏213200 头,增长5.2%;出栏羊61707 只,增长5.83%;家禽出栏109.78万只,增长4.49%,禽蛋产量2583吨,增长9.91%。蚕茧产量3050吨,增长1.67%。
渔业发挥优势资源,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充分利用“两库”区可养鱼水面,进行较大规模地网箱养殖。水产品全年产值5591万元,增长7.5%;全年水产品产量4697吨,增长7.1%。其中养殖产量3999吨,捕捞产量698吨。石泉县实有养殖水面25187亩,其中石泉、喜河发电型水库两座,形成河流型水库24445亩;池塘养殖面积299亩;水库养殖180亩;其它(网箱)养殖面积263亩。全县共发展网箱3130箱,其中滤食网箱2296箱,投饵网箱834箱。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84万千瓦特,有效灌溉面积3843公顷,全年农药使用量33.46吨,地膜使用量156.38吨。新建农村饮水工程50 个,解决了1.74 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全面完成了南区电网改造工程,投入951.1 万元启动了北区电网改造。完成造林绿化4.55 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3 个百分点。启动了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开展了以整顿乱排乱倒为重点的汉江水质保护工作,县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13年 | 比上年增长(� %) | |
粮 食 | 67048吨 | 0.8 |
#夏粮 | 16809吨 | 0.34 |
油 料 | 13293吨 | 8.1 |
#油菜籽 | 10455吨 | 9.5 |
烤 烟 | 1146吨 | 1.5 |
水 果 | 5497吨 | 5.4 |
人工造林 | 3.15万亩 | -18.2 |
生 漆 | 117吨 | 7.3 |
油桐籽 | 138吨 | 3.8 |
核 桃 | 237吨 | 21.5 |
板 栗 | 734吨 | 10.1 |
肉类产量 | 20605吨 | 4.4 |
#猪肉 | 15063吨 | 4.5 |
牛肉 | 2132吨 | -0.2 |
蚕茧产量 | 3050吨 | 1.7 |
大牲畜年末存栏 | 3.1万头 | -0.9 |
羊年末存栏 | 5.6万只 | 4.7 |
猪年末存栏 | 18. 8万头 | -1.0 |
家禽存栏 | 68.3万只 | -0.6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提升。2013年,全县工业经济受多种因素影响,运行压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相对困难。全县上下克服各种不利因素,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工业经济表现出,“前低后高”、“缓中趋稳”、“稳中提升”的发展态势,总体运行良好。
一是工业总量上新台阶,工业增速稳中回升。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9.74亿元(含农电),比上年同期增长31%。其中:中省企业7.71亿元,增长20.3%,县属企业61.4亿元,增长39.2%。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4.35亿元(含农电),增长22.6%。保持了稳中提升趋势;二是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发挥重要作用。全县重工业工业总产值完成5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8%;轻工业总产值完成17.7亿元,增长53.9%。重工业总量占比大,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74.3%,拉动全县工业增长24.5个百分点,为全县工业经济稳步回升,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三是主要行业保持增长,支撑行业贡献突出。全县9个主要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3.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1%,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91.5%。主要行业增速超过40%的有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医药制造业。增速在10%-30%之间的有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四是企业户均增加值明显提高,亿元企业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工业总产值由上年同期的1.26亿元提高到今年的1.47亿元,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6家,比上年增加了9户,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6.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2.2%,亿元企业在工业发展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2013年 | 比上年增长(�%) | |
蚕丝 | 1748吨 | 17.3 |
水 泥 | 57.5万吨 | 3.8 |
发电量 | 14.9亿千瓦小时 | -1.3 |
#本县 | 2.4亿千瓦小时 | 2.9 |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2亿元,增长14.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坚持实施项目带动、产业支撑、优化服务、破解难题和改革创新的工作方针,按照“做强产业、做大城镇、做好民生、做优环境”的基本要求,突出抓好基础设施、蚕桑旅游、城市建设为重点的项目建设。新堰、杨柳、东延三大片区开发和池河火电厂、杨柳秦巴风情园、灵雀山景区、后柳水乡、喜河(长阳)汉江大桥、石云路、后合路、汉江三道堤防、县城第二水源、杨柳体育馆、县城影剧院、农村电网改造、保障房、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扶贫开发等一大批骨干项目开工建设且进展顺利。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2384万元,同比增长28.1%。其中:固定资产项目投资383341万元,农户投资完成19043万元。
工业投资呈现逐月回升的态势,扭转了持续负增长局面。累计完成投资104052万元,同比增长42.8%,对全县的固定资产投资支撑作用明显;三次产业投资协调推进。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2011万元,同比下降39.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4052万元,同比增长42.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22957万元,同比增长49.3%;重点项目建设健康运行。完成投资45789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1.4%。大项目助推投资有力增长。全县在建投资项目192 个。其中,计划总投资在亿元以上项目5个,完成投资34510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6%;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42个,完成投资180552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4.9%;房地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县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4321万元,同比增长23.6%。房屋施工面积达529965平方米,同比增长49.0%;商品房销售面积177244平方米,同比增长9.1%;实现商品房销售额6019万元,同比增长22.7%。
五、交通、邮政和电信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邮政、电信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增长。2013年,石云路改造路基工程基本完工,后合路顺利开工建设,喜河(长阳)汉江大桥深水基础施工进展顺利,建成县乡示范路30 公里、通村示范路163公里、连户路315 公里、便民桥40 座,道路交通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全县从事营运车辆1295辆,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1124万吨,货运周转量180940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53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2295万人公里。水运货运量1.7万吨,水运货运周转量16.6万吨公里;水运客运量16.5万人次,水运客运周转量211.8万人公里。
邮政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业务收入998.4万元;业务总量827万元;年末邮政储蓄余额40578万元;报刊累计发行量达13.7万份。
电信业务收入不断增长。2013年,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600万元,同比增长20%。
全县互联网拨号上网和宽带网用户达14300余户。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9.6万余部(含天翼手机),固定电话用户13000余户。
六、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2013年,从优化金融服务、稳定物价、强化社会保障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着手,引导群众扩大消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一是节日消费拉动,销售全面火爆。从上半年元旦、春节到下半年“十一”黄金周、中秋节等,众商家以市场营销为手段,积极抢抓节日商机,市场消费高潮迭起。二是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旅游示范县创建扎实推进,中坝大峡谷成为我县第二个国家AAAA 级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60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2 亿元、增长43.9%。三是限上企业稳步增长,比重继续提升。全县限额以上企业共有31家,其中法人20家,个体户有11家。全年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35亿元,同比增长27.9%,占社会消费品总额比重上升为40.7%。四是四大行业中零售业居主体地位。全年零售行业实现零售总额6.23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76%,其次分别是餐饮业、批发业和住宿业。
2013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2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6.78亿元,同比增长13.9%,住宿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1.44亿元,同比增长16.4%。全县消费品市场保持健康运行。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平稳。2013年,以 “富民强县”为主线,市场物价调控措施得力,居民消费价格走势相对平稳,居民消费价格价格总指数102.6%,涨幅低于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
食品类价格指数105.7%。其中:粮食价格同比小幅增长2%,肉禽及制品同比上涨4.2%,蔬菜价格一直高位运行,同比增长14.9%,干鲜瓜果价格持续上涨同比增长14%;烟酒类价格指数100.3%。烟草类价格指数100.2%,酒类价格指数100.4%,价格相对稳定,略微波动;衣着类价格指数100.3%。受季节因素影响,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0.3%,主要原因寒冬来临,再则“双节”促销,服装销量大增,衣着类同比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指数100.3%。主要是家用电器更新换代快,乔迁用户较大,商家抓机遇大力宣传。使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总趋势上涨;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指数104.6%。其中:医疗保健价格106.0%,个人用品及服务价格指数101.0%;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指数为100.0%。其中: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下降了1.7%,乘车费价格上涨了2.3%;通信类累计比回落了0.2%,主要原因是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过快,不得不实行降价促销,拉动通信价格逐渐走低;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指数100.4。一是文化娱乐类物价指数101.2,同比上涨1.2%,二是旅游类价格指数101.4,同比上涨1.4%,使得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月比、累计比价格双双上涨;居住类价格指数100.5%。其中:建房及装修材料物价指数100.1%;水、电、燃料物价指数100.6%,其中液化石油气同比上涨4.8%,环比上涨5.3%,以上因素促使居住类价格指数累计同比上涨0.5%。
受市场价格传导效应,国内能源和基础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相关制品价格上涨。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商品成本,也促进了商品价格的上涨。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需求增大,多种因素促成食品价格上涨过快。一是受生产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工工资快速上涨的影响;二是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的影响。
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如下(以上年价为100):
类 别 | 指数(%) |
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 | 102.6 |
食品类 | 105.7 |
烟酒及用品指数 | 100.2 |
衣着类指数 | 100.3 |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指数 | 100.3 |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指数 | 104.6 |
交通和通讯指数 | 100.0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指数 | 100.4 |
居住指数 | 100.5 |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2013年,财税工作按照“促发展、保重点、保民生”的工作理念,千方百计抓收入,增加可用财力。一是加强收入征管督促力度,强化税源监控,规范税收减免行为,大力清缴欠税,防控税收流失;二是大力组织非税收入,实行以“电子开票、自动核销、全程跟踪、源头控制”为核心的财政非税收入征缴电子化管理改革。全年实际开票6715份,收款金额2900万元;三是规范国有资产处置行为,公开召拍挂实现资产收益5183万元;四是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努力增大县级可用财力。优化支出保重点,切实改善民生。一是优先保障人员和基本运转支出,打实留足人员工资和津补贴等各项人员政策支出,足额保障各项涉及人员政策兑现到位,提高村和社区运转经费;二是努力保障民生政策落实,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及时兑现新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补助,促额拨付城市“三无”人员、新农保补贴、高龄老人补贴、孤儿生活补助、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全年共投入9325万元。教育投入按要求全额配套到位,全且教育支出34401万元,占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8.9%。财政惠农资金安全高效兑付。通过一折通系统发放包括陕南移民搬迁、退耕还林兑现、粮食综合补贴、计生奖励、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蚕桑畜产奖补、良种补贴等各类资金12298.58万元;三是加大县域经济建设投入力度。全年为企业提供财信担保贷款3300万元,财信担保余额4020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贷款贴息资金及劳动密集型企业贴息资金344万元。深化财政改革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将教育系统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实现国库支付业务全覆盖。推行公务卡制度及部门预算全公开工作,增强了财政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二是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全年“三公”经费支出1975万元,同比下降23%;三是大力推进阳光政府采购,修定了政府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实行了住宿和会议定点酒店宾馆采购;四是全面推行财政专项资金改革,以部门基础项目库、全县重点项目库和财政综合项目库为重点的“三库通用”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工作模式,被财政部网站刊发推广。
全县共完成财政总收入26800万元,同比增长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368万元,同比增长21.2%;一般预算支出118995万元,下降2.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9835万元,增长27.4 %。
金融形势稳定,存、贷款稳步增加。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68955万元,增长10.3%。其中:储蓄存款335771万元,增长20.7%。各项贷款余额205154万元,增长21.1%。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13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石泉支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石泉支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康中心支公司石泉营销服务部、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石泉营业销服务部等保险机构,全年完成保费收入6320.9万元,赔偿支出1197.7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
科技计划管理及项目实施取得新成效。2013年,科技工作围绕全县经济发展重点产业,精心安排企业技术提升、蚕桑技术推广、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畜牧品种引进扩繁、优质林果栽培、特种水产品养殖、中药材种植等县级年度科技计划项目25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30.5万元。年度科技计划项目如期完成。全年引进农作物、蔬菜、林果、畜牧、水产、中药材等新品种64个,引进种养殖、栽培、病虫害防治、节能改造等新技术23项;建立各类科技示范点34个,推广科技项目22项。其中:在池河、饶峰、中池镇引进示范种植富硒黄花菜500亩;在两河镇艾心村建立黑玉米、黑花生、黑豆种植示范300亩;指导宏盛牧业有限公司在云雾山镇投资、引进种羊,建立了波尔山羊扩繁养殖基地;会同陕西师范大学GAP工程实验室,在曾溪镇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点),种植白芨、黄精、枣皮等300亩;在后柳镇中坝村建立中药材育苗点50亩;在城关镇新联村示范种植猪苓1500窝;在双桥村引进示范人工栽培白虫草4000瓶;在云雾山镇新建标准化良种核桃园1500亩,引进良种品种改良板栗园1000亩;在库区示范网箱养殖大口鲶、鳡鱼等高品质新品种鱼400m2;在后柳镇黄村坝村建立特种水产养殖示范点,仿生态养殖大鲵1250尾。选派10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抓点示范,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0个,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 65个,新技术13项。全年申报专利20项,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15项,创历年之最。组织申报省、市科技项目10项,申报国家科普惠农项目3项,获得批准立项8项,申报专利和省市项目申报量、批准量为历年之最。开展了“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周”、“512地震宣传日”等科普宣传活动,发放各种科普资料2万余份,展出展板100余副,现场咨询1500余人。利用“中国流动科技馆石泉巡展”活动,组织全县16500余名中小学生和67500余名干部职工、居民参与了此项活动,增强了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兴趣,丰富拓展了科普教育的内容和效果。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2013年, 在已完成7所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启动了池河、喜河、曾溪3所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目前共完成投资610万元。完成市上下达的中小学校舍建设工程2.5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533万元,分别占年度任务的90.2%和91.3%;推进中小学食堂集中供餐,规范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投资659万元,新建食堂3所总面积1080平方米,改扩建食堂15所总面积9997平方米,全县已顺利实现了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覆盖面100%、学校食堂集中供餐率100%的双百目标;为20所学校增备保安20名,累计投入资金420万元,为15所学校修缮了校园安全基础设施,为45所学校增配了536个灭火器、45盏应急灯,为30所学校和幼儿园安装了监控探头和报警系统;开展师生安全培训60多场次、应急疏散演练2.2万人次。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一是学前教育加快普及。秋季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达4678人,较去年同期净增435余人,较去年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普高发展后劲增强。2013年普高招录新生901人,高考二本上线绝对人数较去年略有增加;三是职业教育高位发展。以完善内部管理等方面为重点,狠抓人才培养质量,多举措推动职业中学内涵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各镇农技校为基础,以村级农技校为补充,部门联动、辐射城乡、点线面三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成职教招生800余人、人人技能培训519人;四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通过倾斜投入、加强村小管理和严格执行城乡教师交流调配等办法,通过采取选齐配强、合理划分师资等措施,办学差距逐步缩小,城区义务教育择校问题逐步缓解,中小学控辍保学责任全面落实。五是民办教育规范管理力度加大。重新修订并严格执行《石泉县幼儿园分类评估奖补暂行办法》,正式出台了《石泉县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不断规范,加强了校外培训机构准入和管理。
全县拥有普通中学、小学校34所,在校学生16998人。其中: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7824人;小学23所,在校学生9174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1所,在校学生2051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724人,小学专任教师812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36%,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5%以内,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6.58%。
广播电视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文化文物工作稳步推进。2013年,广播电视事业围绕全县工作大局,按照“时政、民生、资讯”内容要求,对《石泉新闻》进行了改版,进一步规范了《石泉新闻》栏目。全年共编发《石泉新闻》165期、1613条。新开办了《抓落实促发展——书记局长访谈录》专栏,开展了记者走基层、全民创业、党的建设,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等新闻宣传活动。发布各类创业服务信息100余条。在市台发稿300余条,在省台发稿28条。无线发射调频广播网一期建设工程完工后正始开播,在县城和集镇安装的70支调频音箱定时公开播出;二期工程建设顺利开工建设,部分基站已建成。1100个定时调频音箱也已安装到农村院落和集中安置点。完成了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安装“户户通” 22348套,全县广播电视基本达到全覆盖。全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424场。全面启动县级文化阵地建设。城区重点规划的剧院、体育馆、城展馆、红军纪念馆、文博馆等文化建设项目,已全部启动。其中剧院场地三通一平已完工;老城古戏楼完成外装、彩绘。村级文化阵地的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健身娱乐场所、一支文化活动队伍、一所农家书屋、一组科普宣传栏的“五个一”建设模式,全县已有50%的村(社区)达到了标准。文化社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城关、熨斗、饶峰、两河、后柳、中池、迎丰等镇先后组建了12 个农村文化社团,并多次参加全县性的文化赛事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年成功举办了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第三届林业生态杯广场舞大赛、首届社团表演大赛、汉水好声音歌手大赛和书画摄影奇石根雕展。在全市“我要上龙舟节”大赛中,选送的6个节目获得了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为我县争得了荣誉。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普查工作,有60项被列入县级保护名录。8项被列为市级保护名录。省保文物单位禹王宫、江西会馆消防、技防工程项目,已施工建设。公布了21处不可移动文物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的编辑及出版工作。
年末,全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包括一个县支中心(图书馆)、11个镇文化站和4个社区以及各村的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正常开展工作,各镇文化站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正常运行,村级服务点发挥着积极作用。
图书报刊等总藏量不断增加,其中图书2.8万余册。年末全县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2900余户,其中县城10500余户。
九、卫生、体育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疗服务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2013年,全面落实了医院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公立医院理事会管理制度,县级公立医院院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县级医院运行机制,确保县级医院发展活力。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县医院医技大楼二期工程、县急救中心项目、县妇幼保健院母婴保健大楼二期工程、县卫生监督所建设项目、迎丰镇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基层医疗机构远程会诊建设项目和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全部结束。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50万元。“一体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3所县级医疗机构负责包抓11所镇(中心)卫生院的对口支援工作,有效促进了各镇(中心)卫生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通过设置片区医疗服务中心,完善各项制度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建设,改善了医疗服务水平。新农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全面完成了11个镇参合群众基础信息采集工作,9月底全面推行了“就医卡”报销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稽查工作,查处违纪违规行为,确保新农合基金的使用安全。开展了医疗机构专项整治活动,对3个县级公立医院、11所镇(中心)卫生院、175所村级医疗机构、2所民营医院、17所个体诊所进行了专项整治。净化了医疗服务市场,有效规范了服务行为。加强卫技队伍建设。全年共招录引进卫生专业技术人才34人,选派到上级医院培训进修145人。开展“全县基本医疗服务技术大比武”活动,促进了医护人员业务技能的进一步提高。疾病防控工作全面加强。全年发现布病1例,给予了相应治疗,无新发病例出现;结核病初诊患者591例,初诊率3.2‰,确诊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104例,全部接受免费抗结核病治疗。开展了麻风病线索调查,完成了300份碘盐随机抽样监测工作。建立了覆盖全县11个镇24个村集中式供水、学校自建供水、农村分散生活供水监测点38个。坚持每月对县自来水厂出厂水、末梢水水质检测结果进行公示,让人民群众用上“放心水”。
全县拥有卫生机构15个,床位757张,卫生技术人员654人。其中:中医师26人、西医师148人,中西医结合10人,护师104人,中药师13人,西药师19人,检验师21人,其他技师25人。
体育事业发展态势喜人。全年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累计争取和实施全民健身工程13个,各类健身协会异常活跃,累计举行全县性大型全民健身活动15次,我县组团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汉江龙舟节在20多支参赛队中夺得团体总分第7名的好成绩、组团参加安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顺利实现了保四争五的目标,群众体育工作荣获“2009至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称号。中小学体育常规和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落实到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建立健全,中小学生体质明显提升。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2013年,全县出生人口2235人,死亡699人。年末户籍总人口182866人,其中:男98524人,女84342人,性别比为116.81;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9570人,农业人口153296人(公安年报数)。2013年常住人口171718人,出生率9.74‰,死亡率7.9‰,自然增长率1.84‰。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88元,比上年同期净增2463元,增长12%;人均消费支出14228元,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6786元,比上年同期净增838元,增长 14.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323元,增长15.4%。城乡居民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竣工住宅面积不断增加,商品房销售面积177244平方米,同比增长9.1%。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县城乡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027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302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76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431人;参加失业保险4650人;参加工伤保险10085人; 参加生育保险8408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98人。社会救济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837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611人;全县享受伤残抚恤金121人;定期抚恤1725人,抚恤金额714.6万元。
注:1、全县生产总值按地域计算;
2、全县生产总值及各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