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石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

选择区域:>>

2014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不断加快发展的压力,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总体要求,积极作为、奋力争先,全县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综 合

全县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54.7592亿元 ,增长13.3%,增速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252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36.487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1.947亿元,增长9.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1.6%、66.6%、21.8%。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维持高速增长难。全县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三次产业比重中工业占比大且竞争力不强,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较低,现代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三次产业比10:45:45差距大。受政策调整、宏观经济持续低迷影响,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放缓态势。GDP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缓1.4个百分点。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9.1%,增加值同比增长17.1%,分别比上年降低1.9、4.9个百分点。行业验证指标有下滑。年度邮政业务收入、批零增值税、全社会用电量、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等环比减速。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面临压力。二是财政增长趋势减弱,保民生促发展难。县本级财政收入仅1.3亿元,增收渠道有限,且中省投资大幅缩减,县级可用财力严重不足。而项目建设及民生配套逐年增多,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加之历史债务包袱,财政运转支出艰难。三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促进创业就业难。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市场低迷、需求不旺,矿产、房地产、餐饮等企业不景气,吸纳就业有限,就业压力很大。加之受产权制度和金融服务体制制约,抵押难、担保难、贷款难问题未能得到破解,贫困户和大学生创业艰难。四是发展环境不优,推动落实仍然难。政务服务仍然不优,法治保障仍然乏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还有待加强,征迁难、融资难、落实难问题依然存在,导致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推进缓慢。这些问题在今年的工作中,必须采取过硬措施创造性地予以破解,力促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运行。2014年,全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坚持培育强村大户和现代农业园区,不断壮大设施蔬菜、蚕桑、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健康、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10801万元,增长5.4%。其中农业产值54386万元,增长6.5%;林业产值6604万元,增长3.4%;牧业产值40915万元,增长5.0%;渔业产值5636万元,增长1.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4794万元,增长5.5%。

粮油生产保持稳定,蔬菜种植规模扩大。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紧抓安康月河川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机遇,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引导设施蔬菜生产向自然条件及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川道村集中,实现规模扩张。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7077亩,下降0.7%;粮食总产量66859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夏粮产量17381吨,增长3.4%;秋粮产量49478吨,下降1.5%。油料种植面积95992亩,增长2.0%,产量13746吨,增长3.4%。蔬菜种植70130亩,比上年扩大面积7050亩,增长11.2%,产量63582吨,增长8.1%。

林业生产力度加大,造林面积增长近9成。紧紧围绕实现陕南山地森林化的总体目标,以山林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作,全年完成造林绿化59500亩,增长88.9%,其中人工造林39500亩,增长25.4%。育种育苗面积2700亩,与上年持平。四旁植树54万株,增长5.88%。

畜牧产业稳步发展,畜禽总量增加。随着近几年发展传统的散养比重逐步减小,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扩大,生猪产业联盟初显成效,规模养殖大户已有6户加盟安康杨晨产业联盟,合作社在产、加、销、繁、防、治等不同领域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据统计,全县全年牛出栏14563头,增长6.3%;生猪出栏219182头,增长2.8%;羊出栏64119只,增长3.9%;家禽出栏110.24万只,增长0.42%。肉类总产量21066吨,增长2.2%。

渔业发挥资源优势,生产稳中有增。充分利用“两库”区可养鱼水面,加大网箱养殖管护力度。全年水产品产量4820吨,增长2.6%。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农药使用量31.03吨,地膜使用量152.49吨。新建农村饮水工程50 处,解决了2.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出台了农村供水安全责任追究办法,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扎实推进流域治理和造林绿化工程,绿化造林4万亩。

全面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通过考核验收,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县通过技术评估,11个镇全部达到市级生态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其中两个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镇,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14年 比上年增长(� %)
粮 食 66859吨 持平
#夏粮 17381吨 3. 4
油 料 13746吨 3.4
#油菜籽 10740吨 2.73
烤 烟 1084吨 -5.41
水 果 5546吨 0.89
人工造林 3.95万亩 25.4
核 桃 325吨 37.13
板 栗 761吨 3.68
肉类产量 21066吨 2.2
#猪肉 15487吨 2.81
牛肉 2226吨 4.41
蚕茧产量 3018吨 -1.05
大牲畜年末存栏 3.25万头 3.25
羊年末存栏 5.83万只 3.21
猪年末存栏 18.32万头 -2.38
家禽存栏 67.37万只 -1.3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速。2014年,全县上下全力克服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狠抓工业增产增效,全年工业经济运行整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00258.3万元(含农电),比上年同期增长29.1%。其中:中省企业69858.2万元,下降-9.4,县属企业823685.7万元,增长34.2%。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0260.6万元(含农电),增长17.7%。

一是重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发挥重要作用。轻、重工业占比分别达到27.1%,72.9%,重工业仍占主导地位。轻、重工业同比增长分别为36.9%和26.7%,相比2013年,轻工业增速降低了17.7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速降低了4.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工业总产值比例为1﹕3;二是主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支撑行业贡献突出。规模以上工业13个行业大类中,共有8个行业工业总产值实现同比增长20%以上,其中主要行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工业总产值均实现较快增长。相比上年增速有7个行业增速下降。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3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201个百分点,非金属矿采选业下降17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下降342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30个百分点。三是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县6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67亿元,同比增长27.9%。1-12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用率为5.9%,比上年增速提升4个百分点;四是新增企业拉动效果明显。2014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户,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亿元,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为30%,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7个百分点。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2014年 比上年增长(�%)
蚕丝 75.2吨 15.3
水 泥 59.98万吨 4.3
发电量 12.54亿千瓦小时 -15.7
#本县 2.4亿千瓦小时 1.3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5户资质建筑业完成产值4.78亿元,增长28.1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4年,狠抓投资领域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实现了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9597万元,同比增长25.0%。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0559万元,农户投资累计完成19038万元。

一是投资项目个数逐步放大。全年累计新开工项目13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7个;二是重大项目支撑明显。共完成投资233897万元,占比47.7%;三是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完成投资分别为: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8446万元,同比增长20.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2200万元,同比下降1.78%,占比 20.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14738万元,同比增长41.17%,占比61.76%。投资比重由2013年的8:25.6:55.4调整为7.5:20.1:61.76。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明显加快;四是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县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0875万元,同比增长68.1%,房屋施工面积为643774平方米,同比增长21.5%。商品房销售面积222991平方米,同比增长25.8%;实现商品房销售额67417 万元,同比增长12%。

五、交通、邮政和电信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邮政、电信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增长。2014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石红路、后合路全线贯通,长阳汉江大桥加快推进,建成县乡村示范路和连户路164.7公里、便民桥40座。道路交通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全县从事营运车辆1173辆,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1381万吨,货运周转量238110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68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1530万人公里。水运货运量68.3万吨,水运货运周转量683万吨公里;水运客运量15.2万人次,水运客运周转量228万人公里。

邮政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业务收入1094.7万元;业务总量983万元;年末邮政储蓄余额52854万元;报刊累计发行量达168.9万份。

电信业务收入不断增长。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2067万元,同比增长29.2%。

全县互联网拨号上网和宽带网用户达18000余户。年末全县移动电话用户12.4万余部,固定电话用户13700余户。

六、贸 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2014年,按照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刺激经济和扩大内需激励消费的政策,从优化金融服务、稳定物价、强化社会保障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着手,引导群众扩大消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一是节日消费热点引领风骚。节假日各路游客聚焦石泉,观美景,饮美食,各商贸企业也乘机以形式多样的打折、让利、赠物等多种促销活动吸引大量顾客,尤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五一”和“十一”,商贸市场尤为火爆。二是新型企业的加入无疑成为商贸市场的亮点。全年陆续开设了莫尔顿咖啡厅、赛纳咖啡厅、爵士咖啡厅3家西餐厅;景合汽贸、超群汽车、众信汽贸和建丰汽贸4户汽车销售企业(其中2户已达到限上规模)。新型企业的成立弥补了之前餐饮业、零售业市场的一些空缺,同时受政策影响的餐饮业前景有了好的改变。三是四大行业中零售业仍占据市场主体。元至12月,作为消费市场主体的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7.75亿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82%,贡献率达85%,依然是支撑消费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零售业的拉动尤为明显,实现商品零售额7.72亿元,增长15.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个百分点。

2014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7亿元,同比增长15.2%,高于全市2.7个百分点,位居第二。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7.75亿元,增长14.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1.72亿元,增长 19.4%。 全县社会消费品市场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2014年,全县共完成财政总收入30639元,同比增长14.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985万元,同比增长14.2%;在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完成8369万元,增长6.3%,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4.5%;完成财政支出141500万元,增长14.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988万元,增长16.0%。

金融形势稳定,存、贷款稳步增加。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1487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居民储蓄存款372015万元,增长9.7%。各项贷款余额为245240万元,增长19.5%。短期贷款同比增长34.5%,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3.0%。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14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石泉支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石泉支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康中心支公司石泉营销服务部、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石泉营业销服务部等保险机构,全年开展了企业财产险、工程责任险、责任信用险、汽车及第三责任险、货物运输险、家庭财产险、农业险、储蓄人险、短期人险、意外险和其他险等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5425.1万元,赔偿支出1647.7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

科技计划管理及项目实施取得新成效。2014年,科技工作围绕全县强化科技服务,抓好科技示范,做好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深入开展技术培训等工作理念,不断推进我县科技进步,多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全年组织申报国家科普惠民项目2项,省、市科技项目10项,已获得批准立项8项。安排设施农业、畜牧、蚕桑、水产养殖、林特建园、中药材种植、社会事业等25个县级科技计划项目,23个项目都顺利完成计划,其中16个项目达到预期目标,6个项目超预期目标。引进农作物、蔬菜、林果、畜牧、水产、中药材等新品种55个;引进农作物、种养殖、栽培等新技术12项;推广蚕桑养殖、特种水产品养殖、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新技术8项。全年引导企业引进新技术3项、开发新产品12个、完成工艺改进3项、完成技术成果5项。从县农业、林业、水利、蚕桑、科技等部门及科技项目涉及镇选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2个,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46个,新技术6项,现场指导农民掌握实用技术6570人次。邀请省、市专家进行电子商务、设施蔬菜种植、蚕桑养殖、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等技术培训129场次,培训农民104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7万余份(册)。组织开展“科技之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科普宣传活动。全年举办防震减灾知识讲座38场次,发放防震减灾宣传资料2万余份,开展应急演练58场次、1.63万人次,建立了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和示范点。申报市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1个,示范学校2所,池河镇西苑社区被省地震局命名为“2014年度省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示范社区。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2014年秋季开学全县在园幼儿4902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14%。高考成绩再创新高,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600人,同比净增125人。全年职业教育完成招生561人,完成人人技能培训473人。

全县拥有普通中学、小学校34所,在校学生16853人。其中:普通中学11所,在校学生7388人;小学23所,在校学生9465人。职业高中学校1所,在校学生1918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714人,小学专任教师830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14%,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43%以内,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64%。

广播电视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文化文物工作稳步推进。举办的2014年春节民间文化艺术展演暨社团大赛圆满结束;在首届陕南民歌大赛安康赛区比赛中,我县取得可喜成绩 ;在龙舟节文艺活动中喜获数奖;我县三项文艺作品入围全省文艺创作暨第十七届“群星奖”;县文化文物广电局荣获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在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上,音诗画舞《秦巴山水�石泉十美》剧目参演,石泉县文化文物广电局荣获优秀组织奖。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圆满收官,新开通700余户。调频广播进千家,调频广播网二期工程建设顺利完成,新安装调频音响1100只。县政府公布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历史博物馆外立面改造工程基本竣工,内部陈列布展方案初稿送审;熨斗镇被列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禹王宫、江西会馆”古建油漆饰面保护工程竣工;我县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阶段性工作首战告捷。2014年,石泉县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文化先进县”。

年末,全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包括一个县支中心(图书馆)、11个镇文化站和社区以及各村的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正常开展工作,各镇文化站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正常运行,村级服务点发挥着积极作用。

图书报刊等总藏量不断增加,其中图书2.6万余册。年末全县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3800余户,其中县城12000余户。

九、卫生、体育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疗服务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2014年,成功引进两家规模较大的民营特色医疗机构,弥补了现有医疗资源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全县11 所镇(中心)卫生院、145 个村卫生室和30 个片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标准,形成了功能完善、辐射面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全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构建完善了县、镇、村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高度共享,增强了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的综合管理和卫生决策管理。疾病防控工作全面加强,在全县设立了八个布病监测点。大力实施贫困人口健康保障工程。全年深入基层开展义诊活动32 场、5200 人次。对653 人参合特困人口住院治疗实行全额报销,发放救助资金321.53 万元。

全县拥有卫生机构15个,床位787张,卫生技术人员764人。其中:中医师29人、西医师1182人,中西医结合12人,护师103人,中药师12人,西药师20人,检验师21人,其他技师24人。

体育工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总价值79万元的“镇、村、社区和移民安置点农民健身工程”项目22个。开展各类群众体育健身活动12次,参与人数达2万余人次;新成立老年体育协会11个,全县镇级老年体育协会达到全覆盖。召开了第九届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参加了安康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运动会、第十二届标准化高中男子篮球赛,分别取得了乒乓球团体第三和篮球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完成了第十四届中国汉江龙舟节参赛任务,夺得了总成绩第三和团体三等奖的历史最好成绩;共输送2名运动员代表安康市参加了陕西省第十五届全运会,均取得了前四名的好成绩。县体育运动管理中心职工、残疾游泳运动员夏江波在韩国仁川举行的2014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上,勇夺S3/4/5级20分4�50男女混合接力赛金牌。2014年8月,县教育体育局被省体育局评为“2010-2013年度陕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2014年,全县出生人口2273人,死亡2395人。年末户籍总人口181292人,其中:男98454人,女83838人,性别比为116.24;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9668人,农业人口151624人(公安年报数)。2014年常住人口171861人,按户籍人口计算: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2.48‰,13.15‰,-0.97‰。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14年全县围绕“做美县城、做特集镇、做优社区”的总要求,突出以人为本,加强内涵建设、特色塑造,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县城江南、东延、杨柳三大片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提升步入快车道,江南新区开发形成热潮,一个高品质的城市新区雏形基本形成。影视文化中心、博物馆、人行天桥、棚户改造、古街区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桃园农贸市场完成改造投入使用,县城综合承载能力越来越强。池河省级重点镇和后柳、熨斗、两河、云雾山等特色旅游集镇建设步伐加快,集镇规模不断扩张,吸引5000余人进城入镇,城镇化率提高到38.99%。以移民搬迁为重点的新型社区建设成效明显,池河西苑、喜河王家庄、后柳中坝等一批农村新型社区初具规模,成为农村亮丽的风景线。县城市容环境整治和秩序管理力度持续加大,进一步巩固了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优美县城建设成效显著。县城区实现天然气主管网全覆盖。汉江三道堤防完成主体工程,县城第二水厂建成通水,城乡居民生活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47元,比上年同期净增2759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7675元,比上年同期净增889元,增长 13.1%。城乡居民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竣工住宅面积不断增加,商品房销售面积222991平方米,同比增长25.8%。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307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76053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12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431人;参加失业保险4770人;参加工伤保险10852人; 参加生育保险8408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65人。社会救济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09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961人;全县享受伤残抚恤金106人;定期抚恤52人,抚恤金额39.6万元。

注:1、全县生产总值按地域计算;

2、全县生产总值及各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