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决落实宏观调控措施,努力克服土地、水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制约,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据初步统计,200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亿元,增长10.9%;第二产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24.3%;第三产业增加值9.8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24.3∶38.0∶37.7调整为22.9∶41.0∶36.1,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分布格局,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份额迅速提高,成为我县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01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992美元,跃上了新台阶。
价格总水平涨幅增高。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4.2%,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7%,消费品价格上涨3.9%。食品类价格上涨8.4%,其中肉禽及制品类价格上涨10.3个百分点,鲜菜和水产品类价格分别上涨7.2个和6.6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年末全县城镇集体以上单位从业人员9063人,比上年增长14.2%;城乡个私经济从业人员8920人,其中个体从业人员6575人,比上年增长1.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净增就业岗位602个,共有504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其中失业职工再就业217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水资源、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渔业“双转”工作任务艰巨,渔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不少低收入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
二、渔 农 业
2004年,全县实现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732万元,比上年增长13.9%。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2004年,我县紧紧抓住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始终坚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渔区稳定两大目标,渔业生产在鱼发资源、海况条件、水产品价格等各方面有利因素的作用下稳步发展,效益回升。全年实现水产品产量25.77万吨,比上年增长3.2%;实现渔业总产值117641万元,比上年增长14.5%。
渔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2004年实现海洋捕捞产量21.17万吨,增长1.2%。分品种看,除鱼类比上年减少0.7%外,虾类、蟹类和头足类水产品产量均呈增长态势,与上年相比,产量分别增长8.0%、48.5%和36.3%。海水养殖在渔业经济中的地位继续攀升。全县海水养殖面积达到17490亩,比上年末增加2940亩,养殖产量4.59万吨,比上年增长13.8%,其中贻贝养殖面积12600亩,比上年末增加1740亩,贻贝养殖产量4.33万吨,比上年增长8.8%。深水网箱养殖取得进一步发展,全年共安装下海139只,比上年净增58只。远洋渔业稳步拓展,全县5艘远洋渔业生产渔船实现产量3480吨,创产值222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倍和1.06倍,创历史最高水平。
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通过狠抓减、转、堵三个环节,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继续得到推进,2004年全县共缩减捕捞渔船188艘,涉及捕捞渔民1217人,其中报废拆解渔船125艘,总功率10773千瓦,弃捕转产渔船63艘。年末全县拥有各种机动渔船2275艘,比上年减少2.8%;渔船总吨位124774吨,总功率224517千瓦,分别比上年减少2.2%和2.6%;其中钢质渔船948艘,功率在184千瓦以上的有665艘。全县渔业劳动力15267人,比上年增长3.2%,其中捕捞专业劳动力比上年减少461人,养殖专业劳动力比上年增加190人。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9541千瓦。
农林牧业平稳发展。随着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增加,2004年新增500套微滴灌设施及部分农业栽培设施,新增无公害基地面积200亩,全县蔬菜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全年完成蔬菜播种面积2776亩,蔬菜产量3231吨,实现种植业产值649万元。继续深入开展再造绿岛工程,造林质量全面回升,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05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67公顷,封山育林面积913公顷,森林覆盖率58.7%,实现林业产值113万元。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荒岛养羊特色畜牧有所突破,落实了四个荒岛养殖示范基地,县内肉类及畜产品市场得到有力保障,全年肉产量为329吨,其中猪肉和禽肉产量分别为281吨和31吨,全年生猪出栏4306头,家禽出栏1.88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329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0254万元,比上年增长25.0%,全部工业销售产值193024万元,增长28.0%;其中个私工业实现总产值82993万元,增长15.0%,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1.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生产和效益同增,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78440万元,增长11.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0342万元,增长17.3%,实现利税总额3173万元,增长49.6%。规模以下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实现总产值121814万元,增长35.2%,实现销售产值118395万元,产销率达到97.2%。全年工业增加值44481万元,比上年增长21.7%。
石料开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二大行业成为我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推力。全年这二大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5757万元,比上年增长43.5%,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6.0%进一步上升至52.8%,提高了6.8个百分点,拉动全部工业总产值增长20.0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04万元,比上年增长1.3倍。列入市考核的十一项考核指标中有八项好于上年水平,经济效益综合考评得分为148.09分,比上年提高51.93分,进一步缩小了与全市平均水平的差距,由上年的83.23分差距拉近到21.04分。
建筑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65907万元,比上年增长26.3%。全县具有三级及以上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施工产值14405万元,增长30.7%,全年施工房屋面积21.14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1.2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6265万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洋山深水港工程完成投资275720万元,比上年增长6.1%,地方固定资产投资70545万元,比上年增长24.1%。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限额以上投资额330989万元,增长9.3%;民间投资53086万元,增长27.3%;城乡个私完成投资20005万元,增长45.4%。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从投向看,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年基础设施投资项目34个,完成投资额299196万元,比上年增长9.5%,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达86.4%;工业投资仍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工业性投资15981万元,增长34.3%。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1663万元,比上年减少19.2%;第二产业投资23333万元,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321269万元,增长8.3%;三次产业占全县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0.5%、6.7%和92.8%。
房地产开发投资呈下降态势,但商品房市场需求活跃。2004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10689万元,比上年下降25.9%。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9.6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1.80万平方米,增长82.9%;商品房销售面积5.88万平方米,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7%,其中销售住宅面积5.78万平方米,增长0.2%;空置面积0.43万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其中空置住宅面积0.26万平方米,下降39.5%。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2071万元,增长16.5%,商品房平均售价上升。
重点投资项目进展顺利。2004年共安排涉及居民生活的水、电、交通、文化、环境、旧城改造等重点实事项目38个,计划总投资63915万元。已开工兴建项目27个,全年共完成投资17986万元,其中用于交通方面项目投资11057万元。望海广场工程、沙河路二期改造工程、海滨路综合改造工程、黄龙北岙——南港隧道、海水淡化三期工程等18个重点实事项目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有力地改善了嵊泗的交通环境,提高了海岛城市的品位,增强了城市发展的后劲。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基本稳定,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完成增加值8898万元,比上年增长11.0%。
货运稳定增长,客运小幅下降。2004年,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2981辆,各种运输船153艘。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201.7万吨,比上年增长8.4%,货物周转量21033.7万吨公里,增长0.6%,其中水运20974.6万吨公里,增长0.7%。完成旅客运输量243.7万人,比上年下降10.3%,旅客周转量7698.9万人公里,增长2.0%。港口吞吐量再创佳绩,达到2837.5万吨,比上年增长9.7%,其中马迹山港吞吐量2500.9万吨,增长10.6%。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各类业务推陈出新。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253万元,比上年增长8.7%。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39000户,增长8.9%,全县电话主线普及率由上年末的42.0线/百人提高到43.8线/百人。移动电话用户50000户,新增7000户,增长16.3%,移动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45户/百人提高到61户/百人。数据网络服务高速发展,年末全县拥有互联网用户6365户,增长13.7%。
六、内外贸易、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936万元,比上年增长15.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0%。其中,县的零售额57497万元,增长20.3%,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2.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3470万元,增长17.4%;餐饮业零售额6254万元,增长21.8%。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私经济零售额为57865万元,比上年增长16.1%,比重达82.7%。
商品交易市场继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2个,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1个。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21181万元,比上年增长2.8%。成交品种丰富,粮食类、油脂油料类、干鲜果类及水产品类成交量和成交额全面增长,其中成交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8.8%、60.9%、11.6%和2.1%。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招商引资进展顺利。2004年全县外贸自营出口总额3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1.3%。其中水产品出口额1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5倍,占全部出口总额的46.6%;仪器仪表类产品全年出口额25万美元。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全县协议利用资金10.32亿元,其中协议利用外资1.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2.7%和66.7%。
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2004年我县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充分挖掘旅游发展潜力,积极创新旅游促销手段,客源市场得到新的拓展,旅游业呈现兴旺势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9%,增幅较上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收入37901万元。县内旅游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全年新增旅行社12家,新增星级宾馆2家,至年末,全县旅行社总数达到了15家,星级宾馆共6家。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4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7693万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086万元,增长43.3%。地方财政收入中的主要税种,营业税9337万元,增长61.2%;增值税759万元,减少2.4%;企业所得税438万元,个人所得税447万元,分别增长16.5%和30.5%。全年地方财政支出33300万元,增长30.6%,其中行政管理费支出6566万元,文教科卫支出8639万元,分别增长17.4%和26.6%。
金融业务稳步发展。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46671万元,比年初增加60003万元。其中企业存款76608万元,比年初增加13448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8125万元,比年初增加33859万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26841万元,比年初增加11096万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4988万元,占新增贷款的45.0%;个人消费贷款18095万元,比年初增加4647万元,其中住房贷款占个人消费贷款的比重达89.5%。
保险事业稳步推进。全年保费收入4387.8万元,减少9.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85.8万元,增长0.4%;人身险保费收入3202.0万元,减少12.8%。全年赔款支出756.0万元,增长38.8%;给付支出674.7万元,增长78.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成果不断增加。2004年我县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全县新列部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省级13项,市级11项,申报省级新产品计划项目7项,申报省农业科技企业、省科技中小型企业5家。继续实施省科技兴海项目“嵊泗绿华海水养殖高科技园区”建设,作为我县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示范基地。抓好网上技术市场建设,构建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全年新增企业网上加盟14家,总数达78家,发布技术难题14项,企业与大专院所签订技术合同5份,资金成交额370万元。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优化小学布局调整,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2004年全县拥有普通中学4所,招生1113人,其中高中招生401人;毕业学生1253人,其中高中毕业生285人;在校学生3689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180人。普通小学11所,招生539人,在校学生4548人。幼儿园14所,在园幼儿1782人。高中入学率达到90.6%,高考上线率达96.1%,学前一年(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7.7%。
成人学历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发展。2004年,电大在校学生219人,毕业106人。报名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1694人次,实考1182课次,合格率和实考率分别为56.9%和40.0%,全年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人数35人。年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学生677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进展。2004年我县成功地举办了嵊泗渔民文化节、2004年中国嵊泗贻贝文化节和嵊泗县第五届机关运动会,组织各类文艺活动58次,举办各类文艺培训班45次。至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7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4.9万册次,全年图书流通2.6万人次。放映电影82场次,电影观众5.8万人次,放映收入8.1万元。广播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全县共有广播节目5套,县城可接收电视节目31套,大部分乡镇可接收电视节目20套,城乡有线电视用户18143户,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
卫生事业进一步提高。以扎实开展非典和禽流感防治工作为重点,积极开展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医疗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县人民医院与上海仁济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实行委托经营管理,开辟了嵊泗与上海仁济医院技术和诊疗的“绿色通道”。对有限的乡镇医疗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布局,成立了菜园镇卫生院,并下设四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04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个,医疗床位398张,卫生事业从业人员546人,卫生技术人员429人,其中医生132人,护士141人。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2004年全县共举办县级体育比赛13次,参加市级体育运动会4次,全民健身运动32次,参加人数14000人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始试行,继续推行《国家体育标准》,中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9.1%,其中优秀率为28.2%;小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8.7%,其中优秀率为27.8%。
十、环境保护
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2004年全县7个乡镇的生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入尾声,确定了市级生态示范乡和县级生态示范乡各1个,其他5个乡镇也确定了相应的生态示范村。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全年审批建设项目148项,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48项,其中编制报告表项目21个,县级审批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系列创绿活动,2家学校被授予省级绿色学校称号,3家学校荣获市级绿色学校称号。着力做好全县环境质量的常规监测和环境污染纠纷监测,全年投入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建设和环境监测站能力经费分别为19.5万元和32.5万元。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声、空气等质量均保持良好状况,城区主要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四类水质标准,空气质量平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年末全县已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2.28平方公里,新建噪声达标区面积1.07平方公里。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变动继续负增长。2004年末,全县总户数29858户,户籍总人口81387人,其中非农人口34239人。在总人口中,男性40167人,占49.4%,女性41220人,占50.6%。全年出生人口468人,出生率5.73‰,死亡人口558人,死亡率6.83‰,人口自然增长率-1.10‰。全年计划生育合格率为99.15%。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据抽样调查,全年县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75元,比上年增长11.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1%,人均消费性支出8982元,增长15.5%;渔农民人均纯收入6372元,增长16.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2.0%,人均消费性支出4977元,增长8.5%;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6.3%和46.0%,比上年降低2.9个和3.0个百分点。2004年全县城镇集体以上单位职工工资总额19986万元,比上年增长35.3%,职工年平均工资21479元,增长20.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8%。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15692元,增长37.5%。
城乡居民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竣工住宅面积18.27万平方米,其中县城11.29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3倍和64.8%。年末县城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9.18平方米,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8.9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2004年全县养老保险参保单位445家,参保人数11838人,其中参保职工9618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220人;实际收缴养老保险基金2073万元,养老金收缴率为94.0%;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776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640家,参保人数12468人,其中在职职工9811人。参加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职工人数分别为4848人和4162人,比上年增长15.1%和4.4%。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有所提高。年末全县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173人,其中城镇保障对象106人,渔农村保障对象1067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敬老院3个,社会福利院1所,共有床位145张,收养 56人。年末享受伤残抚恤金27人,享受定期怃恤金9人,享受定期补助17人,优待优抚对象113户,优待总金额34.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