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统计局
2021年4月7日
2020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持续平稳恢复,经济运行向常态化回归,民生福祉有效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63.60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26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420.31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467.04亿元,增长3.4%。三次产业结构为7.9:43.6:48.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53.9%和41.6%。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1万人,完成任务113%;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18万人,完成任务161%;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209人,完成任务138%;零就业家庭安置率100%;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85万人,完成任务111%;新增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3670人,完成任务111%;青年见习497人,完成任务124%;城镇登记失业率3.85%,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76.20亿元,比上年增长2.1%;税收收入140.47亿元,比上年增长0.5%,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79.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在主体税种中,增值税85.36亿元,增长3.8%;企业所得税20.49亿元,下降2.5%;个人所得税5.71亿元,增长0.8%。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在重点支出中,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5.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8%;节能环保支出1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农林水支出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科学技术支出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卫生健康支出25.46亿元,增长8.8%;教育支出46.06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1.9%。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服务价格“四涨四降”:食品烟酒类上涨6.9%,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5.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9%,医疗保健类上涨0.1%,居住类下降0.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9%,衣着类下降1.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5.7%。
二、农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3.22亿元,比上年增长2.4%。粮食种植面积74787公顷,比上年增加73公顷,增长0.1%。其中,谷物种植面积65427公顷,增加229公顷,增长0.3%;豆类种植面积4962公顷,减少375公顷,下降7.0%;薯类种植面积4395公顷,增加207公顷,增长4.9%。油料种植面积25526公顷,增加222公顷,增长0.9%。蔬菜类及食用菌种植面积27049公顷,增加252公顷,增长0.9%。
全年全市粮食产量49.25万吨。其中,谷物产量46.37万吨,下降3.5%;豆类产量12011吨,下降12.6%;薯类产量17257吨,增产3.9%。油料产量42350吨,增产3.7%。蔬菜类及食用菌产量66.68万吨,增长2.1%。
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2.56万吨,比上年增长4.8%,其中,猪肉产量9.34万吨,增长0.9%;牛肉产量0.22万吨,增长13.4%;羊肉产量0.73万吨,增长35.8%。禽蛋产量1.04万吨,下降0.1%;年末生猪存栏60.41万头,增长24.7%;生猪出栏111.24万头,下降7.0%。水产品产量4.09万吨,增长0.3%。
年末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6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1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491家,增长4.3%。合作社成员达8.96万个,增长1.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358.84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下降4.5%,重工业增加值增长6.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下降7.4%,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合作企业下降1.1%,股份制企业增长5.6%,私营企业增长5.7%,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2%,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下降5.5%;分行业看,31个行业大类中,22个实现增长,占比达到71.0%。新产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1.5%,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12.7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1.9%,金属制品业增长23.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5.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0.0%,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煤炭、陶瓷、水泥、烟花鞭炮、冶金五大传统产业增加值下降1.2%,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5.7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3.5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0.8%,较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
全市重点监测的1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11种产量比上年增长,增长面为73.3%,其中,水泥比上年增长3.2%,平板玻璃增长0.6%,工业陶瓷制品增长1.8%,钢材增长4.3%。
全年全市工业用电量53.1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82%;实现工业增值税28.90亿元,比上年下降7.7%。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16.03亿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利润总额106.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1.52元。
年末全市6个工业园区(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安源工业园区、湘东工业园区、莲花工业园区、上栗工业园区、芦溪工业园区)投产企业达536家。安置从业人员7.95万人。全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956.21亿元,比上年增长6.8%;实现利润总额85.72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全年全市资质以内建筑业总产值175.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63.39亿元,增长11.1%,占建筑业总产值的92.9%;安装工程产值10.59亿元,增长6.3%,占建筑业总产值的6.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74.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2.7%,占全部投资的59.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3.5%,占全部投资的21.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1%。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增长20.8%;非国有投资增长4.6%,其中民间投资增长3.0%,占全部投资的72.1%,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8.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7%,占全部投资的22.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表1 2020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 |
行 业 | 比上年增长(%) |
总计 | 8.0 |
第一产业 | 74.7 |
第二产业 | 12.7 |
工业 | 12.7 |
采矿业 | -35.9 |
制造业 | 13.9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8.5 |
建筑业 | - |
第三产业 | -1.1 |
批发和零售业 | -2.3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40.6 |
住宿和餐饮业 | 2167.3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100.0 |
金融业 | -47.5 |
房地产业 | -8.7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37.1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0.8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5.4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6213.3 |
教育 | -11.9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33.4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54.6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18.1 |
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10.3%。商品房销售面积221.48万平方米,增长0.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06.65万平方米,下降0.7%。商品房销售额120.47亿元,下降1.2%,其中,住宅销售额109.79亿元,增长0.8%。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0.34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4.2%,其中住宅待售面积23.65万平方米,增长0.7%。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30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89.18亿元,增长5.6%。
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可穿戴智能设备类比上年增长79.6%;新能源汽车类增长38.1%;建筑装潢与材料类增长19.0%;中西药品类增长16.3%。
表2 2020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商品分类零售额及增长速度 | ||
指 标 | 零售额(万元) | 比上年增长(%) |
合计 | 843974.7 | 6.1 |
其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 | 27656.8 | 409.6 |
按商品分类 | ||
粮油、食品类 | 91241.0 | 55.6 |
饮料类 | 17424.8 | 9.4 |
烟酒类 | 21241.0 | 21.2 |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 | 21166.4 | -7.2 |
化妆品类 | 3185.1 | 6.0 |
金银珠宝类 | 10397.8 | -10.8 |
日用品类 | 16555.4 | 48.7 |
五金、电料类 | 5363.6 | -0.6 |
体育、娱乐用品类 | 211.8 | 9.7 |
书报杂志类 | 244.9 | -7.8 |
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 | 39.2 | 21.0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 40837.8 | 5.4 |
中西药品类 | 56771.8 | 16.3 |
文化办公用品类 | 6269.7 | 31.8 |
家具类 | 22726.7 | 4.6 |
通讯器材类 | 6937.4 | 53.7 |
煤炭及制品类 | 11.8 | 114.5 |
石油及制品类 | 154599.1 | -13.1 |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 | 20825.1 | 19.0 |
机电产品及设备类 | 4955.5 | 7.4 |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值147.4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出口值145.00亿元,增长24.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53亿美元,增长6.3%。利用省外项目资金实际进资627.06亿元,增长8.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全市铁路货物运输量476.5万吨,比上年下降2.8%;铁路旅客运输量300.4万人,比上年下降28.4 %。全年公路社会货物运输量4742万吨,比上年增长4.7%,社会货物运输周转量76227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8%;社会旅客运输量398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6.8%,社会旅客运输周转量70943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25.9%。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003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22公里。民用汽车保有量27.05万辆,比上年增长9.3%。全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143.01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8.11亿元,比上年增长44.8%;电信业务总量134.90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全市邮政寄递服务完成3248.67万件,比上年增长13.1%。全市快递业务完成2093.01万件,比上年增长58.2%;快递业务收入2.35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0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72万户,比上年下降3.9%。年末互联网用户62万户,比上年增长8.8%。
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全市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推动旅游业稳步复工复产,全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恢复良好。全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936.49万人次,恢复到上一年的68.3%;国内旅游收入374.75亿元,恢复到上年的72.0%。受到国外疫情影响,国际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明显下降。全年全市共接待国际旅游人数0.2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96.7%;旅游外汇收入64.1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97.8%。
八、金融和保险业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40.3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36亿元,增长8.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829.92亿元,增加120.01亿元,增长16.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94.3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97.78亿元,增长19.8%;其中,短期贷款326.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47亿元,增长9.5%;中长期贷款792.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1.49亿元;增长25.6%。
全年全市保险公司保费收入31.49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18亿元,增长8.3%;寿险保费收入19.31亿元,增长9.6%。支付各类赔款(含满期给付)11.24亿元,下降0.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6251人,在校生40845人,毕业生7946人;普通高中招生13132人,在校生37319人,毕业生11580人;普通初中招生23577人,在校生75393人,毕业生24225人;普通小学招生23701人,在校生151274人,毕业生23581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891人,在校生23028人,毕业生5771人;特殊教育在校生164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68810人。
年末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34家。全年全市专利申请335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28件,增长18.7%;全年全市专利授权215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76件,增长41.9%。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3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29件,增长0.78件。全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22.32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含个体),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5个,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4座。有线电视用户16.14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75%;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28%。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12个(含村卫生所、诊所、防保站)。其中,医院、卫生院7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6个,疾病防治所(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
疫站)25个,卫生监督检验所6个。卫生技术人员14033人(含村卫生所、诊所、防保站)。其中,执业医师4127人和执业助理医师786人,注册护士6757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1559张。
年末全市共有青少年俱乐部19个,晨晚练健身活动点117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92个。全年参加健身活动人数达200万人次。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05元,首次突破4万元大关,比上年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1元,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比上年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573元,下降3.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233元,增长6.6%。城乡居民收入比1.94∶1,比上年缩小0.03;2020年的城乡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5%、37.7%,受疫情影响比上年回升1.8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06亿元,直接扶持创业6964人,带动就业3.03万人。全年“40、50”人员就业人数2209人。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7.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7万人,增长2.3%。其中,参保职工37.31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9.7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29.27万人,其中,职工18.69万人,退休人员10.58万人。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6.21万人,市本级9.16万人。向城市低保户发放低保金1.86亿元,月人均补差455.08元;向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2.22亿元,月人均补差327.65元。为全市城乡302060名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全面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年度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入住416套;城市棚户区完成改造12002户。
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81所,其中公办养老机构55所,民办养老机构26所;养老机构床位数共12221张,每千名
老人拥有床位数40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床位6047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6174张,临时救济困难户16203人次。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0.88亿元。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全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5.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25%。全市平均降水量1838.6毫米,比多年均值偏多16%。年末全市7座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1.038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7%。
年末全市共有环保机构21个。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为超二级。城镇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34.83万吨标准煤,增长3.4%;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
全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48起,死亡45人。其中,工矿商贸领域发生事故5起,死亡5人;道路交通发生各类事故143起,死亡40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37.8%。
注: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不再单独发布人口和就业人员相关数据,将另行发布。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5.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6.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和房地产。
7.邮电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
8.从2016年起进出口数据改用人民币计价。
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按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物价、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部分农业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萍乡调查队;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数据来自市商务局;铁路客货运输量来自南昌铁路局宜春车务段;公路客货运输量、周转量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民用汽车保有量来自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车辆管理所;公路总里程来自市公路管理局和市交通运输局;电信业务量数据来自市工信局;移动电话用户、固定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数来自中国移动萍乡分公司、中国联通萍乡分公司、中国电信萍乡分公司和江西省广播电视网络传播有限公司萍乡市分公司;邮政业务量来自市邮政管理局;存贷款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萍乡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市保险行业协会;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市科技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旅游、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市文广新旅局;卫生、新农合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险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城乡低保、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数据来自市民政局;保障性住房数据来自市房产管理局;造林、森林覆盖率数据来自市林业局;空气和地表水质量、污染物排放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降水量数据来自市水利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