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地委扩大会议上,地委、行署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区党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提出了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切实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定了“实施‘六大战略'、建成‘五大基地'、实现‘三个翻两番'”的目标,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抓项目、促经济、营造发展氛围,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培育特色经济,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国民经济增速较往年明显加快,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历史上首次突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根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核实,2004年我地区国内生产总值42.98亿元(当年价),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增速比上年快4.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07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7.57元,增长35.5%;第三产业增加值15.34亿元,增长12.4%。
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三大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46.78%,第二产业17.66%,第三产业35.56%。总体看来,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了3.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3.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0.13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得到壮大,二、三产业比重首次过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物价出现小幅回升,与居民关系密切的食品、日用消费品等涨幅较快。2004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升2.9%。在所有商品中,影响物价上涨的商品主要是食品类,其涨幅为9.1%,在食品类中,肉禽、粮食、油脂、蛋、鲜菜、干鲜瓜果分别上涨15.8%、14.4%、11.2%、10.6%、7.4%、3.8%,其次是烟草类、金银珠宝类,分别上涨了5.7%、3.3%,价格下降较大的商品有中西药品及医疗保健品类、酒、饮料,分别下降了12.1%、2.8%、1.6%。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仍很薄弱,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缺乏长期的、战略性的眼光,多数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亏损严重;消费市场缺乏热点;财政收支矛盾依然严峻。
二、农业
2004年和田地区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围绕农民增收靠科技抓好“六个三十万”这个主题,大力发展林、牧、草,积极培育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名、优、特、稀产品开发,尽早发挥“六大产业”效益。对农民增收方面,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落实好退耕还林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扶贫资金、项目带动,增加农民生产性补贴;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确保农民减负增收,抓好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农业总产值达到4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农牧民全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76元,人均增收158元。林:林果业在加强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质量、效益大提高。2004年新增果园面积9.06万亩,水果产量达到21.65万吨,增长13.73%。以三北四期、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18.58万亩,增长1.25%。牧:畜牧业在提高科技含量、扩大规模总量上实现大转移。认真抓好品种改良工作,保护适龄母畜,实现了总量的不断扩张。年末牲畜存栏头数426.31万头只,增长4.06%,能繁殖的母畜达260.41万头,增长9.56%,繁殖成活幼畜达251.79万头只,增长11.41%,牲畜出栏273.03万头只,增长11.89%。产肉量达48920吨,增长10.66%;禽蛋产量6719吨,下降0.7%;羊毛产量6024吨,增长2.19%;牛奶产量12312吨,增长11.76%。农:粮棉生产在提高品质单产上实现大突破。粮食播种面积202.97万亩,减少6万亩。大面积使用优质品种,保证了底肥投入及灌水充足,总产达88.2万吨,增长0.34%,单产继续稳步提高,达434.5公斤/亩,增加14公斤/亩。2004年全地区35万亩棉花全面推广了高密度栽培技术,单产首次突破100公斤,达到109.54公斤/亩,增加11.14公斤/亩。设施大棚农业在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开发市场上实现大变化,日光温室大棚达3.3万座。苜蓿播种面积达到74.65万亩,增长6%,产量48万吨,增长15.58%。渔:各种水产品产量达到982吨,比上年增长11.21%。
农村“六个30万”成效明显。全地区林果保有面积超过150万亩,其中精品林果示范基地7万多亩;新定植红柳3.6万亩,总面积达7万亩,其中接种大芸3万多亩;年末牲畜存栏:牛达到20.63万头,其中适龄母牛10.44万头,驴31.3万头,其中适龄母驴9.41万头;高密度棉花35万亩;新建蔬菜大棚1.6万座,总数达3.3万座;
乡镇企业继续稳步发展。2004年乡镇企业完成产值137553万元,增长21.04%,乡镇企业总收入136070万元,增长25.18%,实现净利润8857万元,增长46.3%,上交税金5511万元,增长34.64%。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补充,其重要性已日渐显现。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2004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8.59千瓦,比上年增长1%,其中:农用排灌总动力3.17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3466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10922台,增长3.82%;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46083吨,增长3.63%;农村用电量9829万千瓦时,增长24.51%;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40.3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呈现重要转机,经过连续几年低迷后,今年呈现增长态势。根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和田地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79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88%。今年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重工业的快速增长,重工业完成产值37286万元(占72%),增长28%。其中水泥制造、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产量分别增长80%、9%。轻工业整体呈下降趋势,完成产值14510万元,下降14%,其中棉布产量下降16%,生丝下降57%,丝织品下降9%,饲料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产量分别下降21%、29%。在轻工业中,只有饮料酒和中成药制造这两个行业生产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说明特色农产品加工行业市场前景看好。
独立核算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为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整体亏损仍很严重。利润总额为-6921万元,比上年增亏2500万元,企业亏损面高达66%。其中:地区电力系统上网电价不断攀升、销售电价逐步下降,农网折旧费用居高不下、财务费用沉重,致使电力行业收不抵支、全行业亏损9642万元;纺织行业受市场、资金和原料影响,生产主要靠来料加工勉强维持,致使纺织行业亏损928万元。
我地区工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与其他行业相比,工业是个薄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新产品开发投入不够,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均很低;传统工业企业步履维艰,缺少灵活多样的营销方式;企业发展缓慢,缺乏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
受地区投资快速增长的影响,建筑行业发展较快。2004年全地区独立核算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9810万元,增长43.11%,竣工产值33041万元,增长14.9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1.77万平方米,增长60.3%,竣工面积34.51万平方米,增长18.8%。
四、固定资产投资
今年固定资产投资立项早、动工快,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426万元,增长45.87%,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8528万元(不含兵团),比上年增长68.03%。全地区施工项目个数272个,比上年增加118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44个,比上年增加125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316871万元,平均每个项目的建设规模为1164万元。
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①2004年是我地区的“招商引资”年,地委、行署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全地区经济工作的“一号工程”,招商引资工作在这一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年已实施招商引资项目数176个,其中自治区外项目83个,总投资金额147099万元,其中自治区外投资46891万元,实际完成投资52052万元,其中自治区外投资18688万元。项目主要覆盖商贸流通、建材、农产品加工、房地产开发等行业。②水利项目(包括总投资8亿元的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和田子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已完成1.69亿元,同比增长1.8倍;③今年和田地区房改力度加大,住宅工程纷纷上马,已完成投资3.79亿元,同比增长1.5倍。④国道建设全面开工,已完成投资2.95亿元。⑤其他项目如农、林业特色产品基地建设、农村“4211”工程、城市重点建设及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等项目纷纷加紧施工,进展顺利。⑥房地产开发渐成规模。由于银行、财政发放住房商业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力度加大,市政建设步伐加快及城市配套设施的完善,居民个人购买商品房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步伐加快。除2001年成立的昆仑房产公司外,今年入驻和田的还有新疆亚中集团、准噶尔房地产公司,2004年在和总投资达8000万元。⑦受县市交通等基础环境改善的影响,私人投资建房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2004年城镇私人建房投资达到17144万元,比上年增长36.62%。
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各类学校学生席位29448个,建筑面积共计32578平方米;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5万册、建筑面积5609平方米;医院病床880张。
五、国内贸易和外贸旅游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促进了消费增长。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6247.8万元,比上年增长16.57%。2004年消费品市场有如下特点:(一)从消费地域看,城镇市场活跃,农村市场平稳。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3944.4万元,增长19.83%,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303.4万元,增长4.15%,农村消费市场不活跃与我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增收缓慢有直接关系。(二)从销售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零售情况表现活跃,其他行业的零售表现平稳。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9623.7万元,同比增长21.53%;餐饮业零售额7418.7万元,增长11.77%;制造业零售额2149.6万元,同比增长8.15%;农业生产者零售额5680.8万元,同比增长8.53%。
旅游业发展迅速。今年由于消除了“非典”影响,加之飞机通航的因素,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81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4362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985万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3.38%,6.37倍、18.15%。
截止到2004年末,和田地区有星级宾馆10家,其中3星级5家,2星级3家,1星级2家。
六、交通邮电业
受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和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影响,公路交通运输业表现活跃。全社会完成公路客运量2097万人,比上年增长68.7%,完成客运周转量211841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3.88%;货运量236万吨,比上年增长20.41%,货运周转量9260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3.46%。
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1882万元,比上年增长35.92%,新增局用交换机1.36万门,总容量达到13.3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8.35万户,同比增长4.71%,分城乡看,农村电话用户发展很快,2004年末农村电话用户达到2.8万户,增长10.19%,城市电话用户5.55万户,增长2.15%,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76.62%,比上年提高2.44个百分点;移动电话用户(含小灵通用户)继续大幅增加,年末达到12.51万户,比上年增长32.05%,远远超过固定电话用户,在各种通讯工具里排名第一。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业
2004年,我地区按照“保稳定、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支出”的原则,加强财政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为我区各项改革、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全年财政总收入30515万元,增长68.1%,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956万元,增长20.11%,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农牧业五税分别比上年增长69%、12%、31%、18%、40%、20%;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8839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9.02%、14.58%、14.04%。
金融运行形势平稳,存贷款均保持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达53605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4.07%,其中:企业存款180532万元,比上年末增长32.3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67960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0.75%;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264002万元,比上年末增长4.81%,其中:短期贷款153210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0.41%,中长期贷款106092万元,比上年末减少2.06%。全年货币净投放4.47亿元,比上年减少13.72%。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2004年全地区财产保险费收入4462.06万元,比上年增长30.45%,财险赔付金额2219.92万元,增长32.52%。人寿保险保费收入4721.93万元,比上年增长15.12%,人寿险各类满期给付及赔付额1607.32万元,比上年增长46.82%。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04年共投入科技三项费用682万元,比上年增长20%。我地区今年启动实施了三个重大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工业园区、现代畜牧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科技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围绕和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积极组织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认真做好地区科技三项经费的立项、实施工作。组织开展了2004年度和田地区科技进步奖及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评选工作,加强了管花肉苁蓉的技术创新,为管花肉苁蓉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完成了和田地区科技项目库的建立工作。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2004年,全地区有普通高校2所,在校学生数3952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学生数1223人;幼儿园11所,在园幼儿数8419人,比上年增长53.58%;小学学校856所,小学在校学生数232998人,比上年减少3.07%,学龄儿童入学率97.83%,比上年提高2.23个百分点;普通中学学校150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114722人,比上年增长8.63%;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数1575人;年末职业中学9所,在校学生4104人,增长3.58%。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平稳发展。2004年我地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有52个乡镇已成立业余演出队,全地区组织开展“三下乡”、“文艺进村”、“巴扎新风”等活动,共演出1428场,观众达43万余次。“百日广场文化活动”文艺演出达485场,观众97余万人次。全地区有电影发行放映单位6个,全年放映电影7217多场,观众达216.5万余人次,已建成电影放映点1400个,在电影进村方面已有42%的村实现了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比上年增长7个百分点。全地区有广播调频发射台13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42%;有1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4座,有1千瓦以下电视发射台122座,卫星地面接收站25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2.66%,有线电视台(站)入户数达到2.25万户。出版报纸2种(维、汉和田报),共发行404.92万份,减少4.27%,出版杂志(新玉杂志)2.36万份,增长12.17%。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2004年末全地区有各类卫生机构(含个体)282个,拥有床位数4721张,有卫生技术人员458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769人,注册护士1097人。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在竞技体育方面,我地区体育代表团今年首度参加自治区年度体育比赛,73名运动员在柔道、国际式摔跤、拳击、田径四个大项中共获7枚金牌、4枚银牌、10枚铜牌,柔道队和9名运动员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在群众体育方面,全年开展各类群体活动32次,其中大型群众体育活动10次。
十、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发展加快,空气质量继续恶化。2004年有专职环保人员有120人,比上年增长7.1%,有污水处理厂1座,共处理污水458万吨,拥有环境监测站2个,环境监测人员24人。全地区工业粉尘排放量6204.81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900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66.2%,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597.3吨。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2.64平方公里。
空气质量有所恶化。2004年和田市全年二三级天气比上年下降了0.5%,四五级天气(中度和重度污染)比上年上升了0.6%,年平均降尘量为124.13吨/平方公里•月,比上年上升7.2%,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低于国家二级标准,但比上年略有上升,重度污染天气(五级天气)288天,占78.7%,下降5.4个百分点;中度污染天气(四级天气)50天,占13.7%,增长6个百分点;轻度污染天气(三级天气)28天,占7.7%,和上年同期持平;良好天气(二级以下)占0%(主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空气质量有所恶化,空气质量与上年比继续恶化。
十一、人口
年末全地区总人口为1772067人,比2003年末增加28254人,增长1.62%,其中:农业人口1519766人,非农业人口252301人,汉族57642人,维吾尔族1710673人,其他少数民族3752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8.28‰,比上年增长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81‰,比上年下降0.0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2.47‰,比上年增长1.07个千分点;2004年末家庭户均人口为3.99人,比上年减少0.02人。
十二、劳动与就业
劳动就业工作得到加强,但就业压力有所增加。2004年末,我地区全部从业人员数为73607人,比上年增长1.36%,其中:国有经济从业人员64418人,增长2.09%,集体经济从业人员2791人,减少35.06%,其他(股份制和民营)经济从业人员6398人,增长22.52%。年末私营和个体户为29966户,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64093人,比上年减少1.43%。全年实现就业人数14946人,比上年增长21.6%。年末城镇失业人数为3818人,减少36.71%,登记失业率为2.8%,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全年我地区共有下岗职工3950人,比上年减少24.9%。本年通过各种途径帮助982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比上年增长9.97%,再就业率达到24.86%,比上年增长7.88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4年,全地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114414.4万元,比上年增长12.84%,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15782元,增长12.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33%。
据和田市城调队50户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80.65元,比上年增长7.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5733.51元,比上年增长7.1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6元,人均增收158元,增长15.52%。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较快。全年有25321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长11.72%,有7407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社会统筹,比上年增长11.03%。全年有56428人参加了失业保险,比上年增长1.96%;有3036人领取了失业保险金,比上年增长1倍,有74698名在职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比上年增长4.15%,参加医疗费用统筹的退休人员达到17080人,比上年增长18.01%。“两个确保”继续得到落实,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共发放3645万元,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共发放5144万元。
注: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各项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乡镇企业产值绝对数和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为初步测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