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

选择区域:>>

2010年,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经济运行的各种不利因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的经济总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完美实现“十一五”收官。回顾“十一五”,我们深感历程极不寻常,成绩来之不易。五年来,面对诸多自然灾害和严重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考验,我们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定信心,沉着应对,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综合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8.6亿元,总量位于全市第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位于全市第五。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市3.7、0.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7%,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人均GDP超过13700美元。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83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21.87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12.93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4.4%、90.9%和4.7%,拉动率分别为0.23、13.64和0.17个百分点五年来,志丹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在巩固二产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发展一产,积极培育壮大二产,三次产业由十五末的2.6:89.2:8.2调整为2.8:87.9:9.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产、二产有所增长。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10年,全县投入支农资金3.62亿元,增长7.9%。完成新农村建设改造和移民搬迁130个自然村3077户,有2860人实现脱贫。新建苹果园2.7万亩,新建蔬菜大棚119座、弓棚985座,新发展养殖专业户550户。新修农田7000亩,加固旧坝5座,“全国农村安全饮水示范县”通过省级评估验收,被水利部授予“黄土高原梯田化县”荣誉称号。以果业、草畜业、设施蔬菜和小杂粮为重点的农业产业迅速壮大,果园总面积达到11.4万亩,养殖专业户达到1673户,大弓棚总量达到7671棚,劳务业成为一项新兴产业。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6万吨,比上年增长0.21%。其中,秋粮5.57万吨,增长3.35%。农民人均产粮500公斤。油料产量2895吨,同比增长35.8%。水果产量1.14万吨,同比增长6.7%。肉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年肉类产量2832吨,增长3%。其中,猪肉产量1779吨,增长6%。五年新造林5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达到70%以上,志丹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和“省级园林县城”荣誉称号。

201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91亿元,较“十五”末净增3.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7.6%,年均增长6.6%。其中农业产值实现3.59亿元,占总产值60%;林业产值实现0.34亿元,占总产值6%;牧业产值实现1.67亿元,占总产值28%;渔业产值实现0.03亿元,占总产值1%;服务业产值实现0.28亿元,占总产值5%。总体来看,农村产业规模还小,发展步伐较慢,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8%。

三、工业、投资、建筑业

石油工业仍然是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10年,永宁、西区采油厂分别产销原油130万吨和100万吨,增长2.9%、10.7%。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达154.27亿元,同比增长23.8%;实现工业增加值12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占全县GDP的86.9%。规模以上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8.98亿元,用现价计算,同比增长23.1%;实现增加值118.67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5倍;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占全县GDP的85.6%。规模以下工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10年,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5.29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6.9%。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70亿大关,完成74.18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增速比上年高出6.4个百分点。在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占总投资额的2.2%,第二产业投资占48.4%,第三产业投资占49.4%。28个续建项目中,县职教中心、妇幼保健院等23个项目全面完工,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等5个项目加紧实施。31个新建项目中,通村油路、县城“两山”点亮等19个项目基本完工,保安中学等12个项目按计划推进。

2010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6%,比十五末增长84%。

非公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3.35亿元,比重由“十五”末的6.4%提高到9.63%,五年共引进资金27.7亿元。

四、交通、邮电、广电

交通运输业健康发展。2010年,全县完成客运量41.7万人次,同比下降1.4%,比上年同期提高7.93个百分点。客运周转量3254.6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8.22%;完成货运量348.4万吨,增长11.7%,货运周转量92697.5万吨/公里,增长16.5%.油路通村率达90%。

邮电通信业发展平稳。2010年邮电业务总收入完成1.3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7.8个百分点。

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2010年,有线电视用户累计达到23073户,数字电视用户5693户,新增“村村通”电视用户2652户,电视信号覆盖率达99.9%,完成了1个变电站和30个自然村的农网改造,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83个、村级视频会议室55个,农电、通讯、电视通村率100%。

五、商业、物价

市场消费快速增长。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签订招商引资合同11个,引资总额9.54亿元,到位资金7.47亿元。利用城投公司融资平台,获得政策性贷款3484万元。2010年,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5亿元,比2005年净增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比2005年增长1.4倍。按消费形态分,批发和零售业消费额为4.79亿元,同比增长16.4%;住宿和餐饮业消费额为0.86亿元,同比增长31.4%,比批发和零售业高出1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同比上涨幅度平缓。2010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5.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居住类上涨1.9%,衣着类下降1.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7%,农产品价格同比上涨3.1%。

六、财政、金融

财政金融增长步伐放缓。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7.79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45亿元,同比增长10.3%。财政支出17.07亿元,同比增长13.3%。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是“十五”末的4.2倍和4.1倍,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财力稳居全省前列。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2010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8.3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0.9亿元,同比增长9.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6.47亿元,同比增长15.4%。

七、教育、文化和卫生

教育事业逐步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我县在全省、全市率先推行12年免费教育,城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双高”普九受到省政府表彰,教育创强扎实开展。学龄儿童入学率首次达100%,初中毕业升学率达85.1%,比上年高出8.6个百分点。

文化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五年来,县委、县政府维修了志丹陵园,开发了九吾山景区,组建了志丹县歌舞剧团,成功推出了大型歌舞剧《挂红灯》、《兰花花》,《志丹书库》等文艺精品,文化名县建设迈出新步伐。

卫生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药品“三统一”覆盖所有公立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内部改革全面完成。截止2010年底,我县共建成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67个,76201人次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到免费体检,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八、人口、民生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2010年全县总人口万人(常住人口),人口自增率‰,出生率‰,死亡率‰.据公安户籍人口年报登记,2010年末,全县居民总户58099户,总人口152547人。

民生建设显着加强。五年来,我县以加快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不同群体的利益格局,财政累计支出民生资金27亿元,是“十五”的3倍,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平价医院建设及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分别达到97.7%和95%。群众住房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建成保障性住房27.3万平方米,解决了2530户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平方米,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善,被省政府授予保障性住房建设先进单位,全县新增就业人员1083人,有组织劳务输出8042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4%。发放城乡低保金1849.3万元、各类救灾救济救助金406.6万元、大学生生源地贷款1102.2万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1.8%。“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50%,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14元。扶残助残活动深入开展,残疾人工作继续得到加强。新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5.84万平方米,为214名乡镇干部解决了住房问题,有525户1281人享受到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被省政府评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我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8.3%。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十五”末的2.5倍和2.3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78元,比上年增长17.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市6.3、6.7和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116元,比上年净增913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同比增长21.7%,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市6.8、2.3和0.2个百分点。我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3.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7︰1。

注:

1、本资料数据为初步统计或月快报数据。

2、生产总值、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