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选择区域:>>

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积极实施“工商兴县、产业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支撑、科教奠基、跨越发展”战略,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奋力打造生态大县、文化名县、经济强县,使全县国民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经济效益同步提高,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我县继2005年跻身西部百强县后,2006年又递进32位,名列第20名,再次跨入陕西十佳县,名列全省第7位,较好的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突破25亿。据核算,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29.3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1.4%,比上年净增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9%,增速位居全市第四位,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2.2和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1亿元,增长16.8 %;第二产业增加值22.7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12.6%。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万元,达到21882元,比上年净增4097元。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我县国民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虽然有了一个好的开局,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村产业规模小,开发水平低,科技含量和组织化程度较低;总体经济的发展对石油工业的依赖性太强,其它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明显滞后现象;后续产业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无法在近几年紧随石油产业之后,成为主导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综合素质较低,就业困难,农民增收问题还将有待于解决;要建设和谐志丹,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步伐有待加快。

二、农业

2006年我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44亿元(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85%。

农业生产发展良好。2006年,我县实现农业产值1.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34%。我县全面加大反哺农业力度,累计投入支农资金2.25亿元。其中本级财政投入9471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全年粮食产量5.84万吨,比上年净增1500吨,增长2.6%。其中夏粮1914吨,秋粮5.65万吨,人均生产粮食550公斤。生产水果1.12万吨,比上年下降3.7%。其中苹果5838吨,下降2.4%。油料产量达2442吨,比上年增长4.1%。新建蔬菜大弓棚395座、恢复改造旧棚260座。生产优质小杂粮2.3万吨,加工销售1.4万吨。新建沼气池2183口。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2006年,我县大力实施生态建设,林业产值达562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了2.14倍。全县共种草10.1万亩,造林31.4万亩,加密补植林地27.3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67.5%。

畜牧业处于结构调整阶段。2006年,我县继续推进畜牧产业开发,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养畜效益,使得牛羊饲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畜牧业发展逐步步入舍饲、优质、高效的发展轨道。全年畜牧业产值达817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91% 。肉类总产量6416吨,比上年增长2.2%。大家畜年末存栏7.38万头,比上年下降3%。其中生猪年末存栏6.9万头,比上年增长 10.1%;羊子年末存栏18.23万只,比上年增长0.09%。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2006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4.28亿元,比上年净增4281万元,增长11.1%。农村经济净收入2.57亿元,比上年净增2393万元,增长10.3%。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平稳。2006年,全县乡镇企业单位数达到3205个。其中集体企业6个,个体私营企业2244个。从业人员数8810人,比上年增加373人。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收入3.77亿元,比上年净增5266万元,增长18%。乡镇企业总产值(当年价)达3.63亿万元,比上年净增4885万元,增长15.9%。

三、  工业、建筑业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力。2006年,我县在积极应对石油企业重组形势的同时,大力支持我县石油产业勘探开发。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7.1%。实现工业增加值20.8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增长11.9%,占全县GDP的71%。

规模以上工业继续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1.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7.8%;实现增加值2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占全县GDP的69.9%。其中县属企业完成产值256.7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全县工业产品中原油产量达到111.63万吨,比上年增长6.5%。

规模以下工业全年完成产值9754万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7.66%。

建筑业稳步发展。2006年,我县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占全县GDP的6.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投资结构趋于合理。2006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5.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700万元,比上年增长15.6%。

县十五届四次人代会确定的灵皇地台经济适用住房等8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周河迎川面绿化等10个常规项目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等外援项目顺利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年内新修乡村油路131公里,四级沙石路104公里,油路通村率达到4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高速发展。2006年,全县完成全社会客运量5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4%;客运周转量为419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6.4%。全社会货运量达240万吨,比上年增长25.7%;货运周转量达3960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6.6%。

邮电通讯业发展迅速,为全县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06年,我县邮电业务总收入达8189万元,比上年净增2370万元,增长40.7%。城市电话用户数达11741户,比上年增长22%;农村电话用户达7708户,比上年增长45.3%。新增各类通讯用户28600户,通讯覆盖率达到99%。有线电视用户新增873户,累计达到15840户,电视信号覆盖率达96.8%,比上年高出0.4个百分点,电视信号覆盖人口达12.97万人。完成了旦八镇110千伏输变电站建设前期工作,实施了延志110千伏双回线路初体工程,实现了县城“三馈路”供电和电力调度自动化。已通电的乡镇(区、街道办)13个,已通电的行政村200个,已通电的居民户数17920户。全县全年用电量19026万度,比上年增长24.2%。其中农村用电量1016万度。

六、商业

消费品市场发展稳定。2006年,我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7亿元,比上年净增2909.5万元,增长12.2%。其中县的零售额为1.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6.1%;县以下的零售额为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占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9%。

我县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积极组团参加“西恰会”、“农高会”、“厦恰会”等招商引资活动,累计引进项目12个,引进资金1.32亿元,到位资金1.02亿元。2006年,我县新增个体工商户560户,私营企业65户,新增注册资金4636万元。

七、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2006年,我县完成财政总收入22.3亿元,同口径相比,比上年增长49.2%。人均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一万元,达16648元。地方财政收入为9.5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工商税务收入为3.6亿元,比上年增长54.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7156元。财政总支出达8.84亿元,占年预算5.5亿元的160.37%,比上年同期增长54.39%。其中基建完成2.37亿元;农业支出完成1.51亿元;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完成1.34亿元;抚恤及社保完成3883万元;乡镇级完成1.12亿元。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存款大幅度增长。2006年,我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8.95亿元,比上年净增9.37亿元,增长47.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136亿元,比上年净增1.46亿元,增长15.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有所回落,为16.68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22%。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68.46亿元,比上年净增15.4亿元,增长29.1%。其中商品销售收入为2.04亿元,增长17%。金融机构现金支出为75.95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工资性支出为5.67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0.3%。货币投放为7.49亿元。

保险业良性发展。2006年全县保险费收入达2477万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778万元,增长17.9%;人寿险保费收入699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1009万元。

八、教育、文化、体育和卫生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学校194所。其中小学185所,中学9所。在校学生28960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6645人,中学在校生12315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4%,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我县有文化事业机构19个,其中乡镇文化站12个。村级文化室58个。年内全县开展了一系列大型群众性文艺活动,成功举办了贺新年、闹元宵秧歌汇演;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颂歌献给党”大型歌咏比赛,共有18支代表队参赛;圆满完成了《红都颂》大型综艺晚会的排演工作,为隆重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对全县12个乡镇进行了历史文物征集,共征集铜器、瓷器、铁器、陶器、骨器、碑刻等各类不同历史文物213件;赴北京、西安、延安、洛川及各乡镇征集电台、八仙桌,太师椅、大刀等革命文物256件。

体育工作丰富多彩。我县的运动员参加了延安市第四届少儿体校运动会。分别获全市田经第八名,举重男队第三名,女队第五名,射击第九名,国际跤第六名,古典跤第六名,跆拳道第九名的好成绩。

9月下旬组队代表延安在宝鸡参加了乒乓球比赛,获优秀组织奖。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年末全县共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0个,其中医院15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10人,卫生机构床位374张,其中乡镇卫生院95张。婴儿死亡率为18.36‰,比上年减少了2.6个千分点。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2006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我县常住人口为13.45万人。出生率为10.99‰,死亡率为6.22‰,自增率为4.77‰。

据公安户籍人口年报,2006年末全县居民共有40561户,总人口13402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923人。男性为70659人,男女性别比为,男︰女=1︰0.91。出生660人,死亡108人,总人口比2005年末增加了145人,增加率为1.1‰。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6年, 我县职工年均工资为17324元,比上年净增697元,增长4.2%。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年均工资为17996元,比上年净增124元,增长0.7%;集体单位职工年均工资为6800元,比上年净增2180元,增长47.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650元,比上年净增1773元,增长25.8%。农民人均纯收入2481.1元,比上年净增211.1 元,增长9.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06.5元,比上年增加95元,增长4.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26元,比上年减少127.56元,下降4.3%。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8309元,比上年增长15%。

社会保障工作日益完善。2006年,我县城镇已参加医疗保险10988人,比上年增长28.2%。城镇已参加养老保险10864人,比上年增长6.3%;农村参加养老保险1616人。城镇已参加失业保险6715人,比上年增加10.1%。城镇已参加生育保险6662人,比上年增长10.2%。农村已参加低保12380人,比上年增长17.5%。社会保障率为36.6%。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我县常住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06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评估数;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为公安年报数;

3、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为现行价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5、工业总产值指标及速度均按现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