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芙蓉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

选择区域:>>

2008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努力克服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积极化解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影响,团结奋进,沉着应对,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在逆境中开创了新局面。

一、综合

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3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3.04亿元,增长15.6%,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44.89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1.13亿元,增长16%。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2.2、1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0%、13.7%、86.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8.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万元。全年经济运行平稳,四个季度的GDP累计增幅分别为15.5%、15.4%、15.8%、15.8%。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5:15.9:83.6,与上年相比较,三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随着中央商务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楼宇经济的蓬勃发展,芙蓉区商贸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三产立区”发展战略作用进一步凸显,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32亿元,增长25%。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94亿元,增长22%。地方财政收入总量连续8年居全省城区之首。

社会事业和谐共进。全区为民办实事27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9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劳动就业健康发展。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7955人,下岗职工再就业446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5%。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3786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9538人。

市场价格出现结构性较快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6.3%,上涨幅度提高0.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3%,上涨幅度提高1.8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2%,上涨幅度提高0.3个百分点;城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9%,上涨幅度提高1.6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3亿元。粮食种植面积为0.37千公顷,粮食总产量2889吨,蔬菜总产量55485吨,水果产量487吨,水产品产量1066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48.65亿元,增长3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6.28亿元,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国有企业完成工业产值5.45亿元,占4%;集体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47亿元,占1.1%;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05亿元,占1.5%;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17.52亿元,占86.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9.51亿元,占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产值0.29亿元,占0.2%。隆平高科技园共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06.57亿元,增长38.4%。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4.89亿元,增长18.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6.79亿元,增长28.8%。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96%,比上年提高7.1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区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效益提高,实现利润5.13亿元,增长17.9%;实现利税10.48亿元,增长25.6%。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25.16%,比上年同期提高53.31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8.51%;资产保值增值率119.17%;流动资产周转次数5.0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31%;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72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8.49%;资产负债率为44.42%。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8.15亿元,增长23.3%。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01亿元,增长38.7%。全部房屋施工面积889.11万平方米;全部房屋竣工面积346.4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14亿元,增长8.9%;其中城镇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2.46亿元,增长12%。全年施工项目262个,增长10.6%;建成投产项目179个,增长33.6%。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进一步增强,全区工业投资21.24亿元,增长14.1%;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0.74亿元,增长19%。实现生产经营性投资43.0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5.6%。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81亿元,下降56.6%;其中公共设施管理完成投资5.95亿元,下降56.6%。

房地产开发逐渐回升。全区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50.6亿元,增长34.7%;其中住宅、办公楼类投资分别增长21.9%、78.2%,商业用房类投资增长38.2%。商品房销售面积93.44万平方米,增长22.8%;商品房空置面积10.87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红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4.42亿元,增长23.4%。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零售额48.99亿元,增长25.6%;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90.05亿元,增长23.5%;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零售额41.66亿元,增长20.5%;其他行业完成零售额3.72亿元,增长24.2%。全区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按商品类别分,增速前三位的是: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104.61%;机电产品及设备类零售额增长76.71%;日用品类类零售额增长56.87%。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贡献突出,全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7个,完成商品成交额258.33亿元。

楼宇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区共有大型商务楼宇90栋,其中税收过千万的楼宇15栋,新增7栋。商务楼宇总建筑面积328.3万平方米。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连续十年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荣誉称号。全区共有认定市级以上企业(集团)技术中心3家。专利申请499件,授权专利452件,新开发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8项。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7.1%。

科技投入不断增大。全区共投入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6亿元。科学技术支出12201万元,增长74.7%。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共有学校33所,其中小学29所,中学4所。共有在校学生28437人,其中:小学阶段在校学生23851人,中学阶段在校学生5586人。全区小学生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小学升初中入学率、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95.9%。全年共投入1030万元免补经费,辖区内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费制”免除率达100%。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成果显著。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6个,区属文化馆1个,区属公共图书馆1个。对酒吧文化街、湘女服饰文化街、定王台书香文化街等特色文化街进行提质改造,特色街铸造了独特的品牌和文化底蕴,取得良好效果。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拥有区属医疗卫生机构284个,其中医院10个,卫生院13个;拥有床位总数560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数490张,卫生院拥有床位数70张。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进展顺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33743人,参合率为97.9%。

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年共举办千人以上参加的全民健身活动5次。全区共有各类体育场馆45个,其中体育馆2座,运动场31个,游泳池12个。

八、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区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建成面积20.8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建成面积20.8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51.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全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8%,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41.22%。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区人口保持稳定。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46.04万人,户籍人口为40.84万人。在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20.53万人,女性人口20.3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1.1;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43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比重为13.3%。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5‰。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592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20620元,增长9.62%,其中人均工薪收入8527.9元,占41.4%;经营净收入2926.2元,占14.2%;转移性收入8545元,占41.4%;财产性收入621.1元,占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582元,增长19.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579元,增长20.5%。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为15834元,增长6.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990元,占31.5%;家庭经营收入2934元,占18.5%;转移性收入2866元,占18.1%,财产性收入5044元,占31.9%。

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328元,增长2.7%。其中人均食品类消费支出增长11.5%;人均衣着类支出增长8.5%;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增长53.7%;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53.6%;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减少50.27%;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2.4%;人均居住支出增长65.52%;人均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减少16.6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0辆,家用电脑66.25台,移动电话173.75台。人均居住面积29.08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2801元,增长40.8%。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增长31.2%;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增长37.6%;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下降-1.6%;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4.7%;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增长114.4%;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79.7%;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增长21%;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增长42.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8%,比上年同期下降2.26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发展。全区拥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36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462个,全年共发放低保金1234.9万元。全区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3879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9530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910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586人。基本养老保险发放率达100%。全区共有社区服务设施368处,敬老院床位117张。接收社会捐赠913万元。

注: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按国家统计局有关规定要求,全年能耗数据待市统计局审核评估后另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