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芙蓉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

选择区域:>>

2007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全局,围绕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全面提速 “繁荣之区、和谐之区、精美之区”的建设步伐,呈现出区域经济快速高效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协调推进、社会大局和谐共进、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增幅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7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97亿元,增长14.5%,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4.84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6.18亿元,增长17.2%。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2.2、14.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0%、13.3%、86.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7.4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1万元,增长21.2%。全年经济运行平稳,四个季度的GDP累计增幅分别为16.8%、17.2%、16.2%、16.7%。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6:16.2:83.2,与上年相比较,二产业比重提高0.8个百分点,随着新型工业化的稳步推进和园区工业磁极效应的加大,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5%,比2006年提高1.4个百分点,“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15.9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06亿元,均增长22%。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43亿元,增长21.2%。地方财政收入连续7年居全省城区之首。

社会事业和谐共进。全区8件实事27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6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劳动就业健康发展。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6306人,下岗职工再就业394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6857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648人。

市场价格出现结构性较快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9%,上涨幅度提高4.7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5%,上涨幅度提高3.3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9%,上涨幅度提高3.8个百分点;城市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3%,上涨幅度提高1.2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5亿元。粮食种植面积为0.26公顷,粮食总产量1922吨,蔬菜总产量69048吨,水果产量220吨,水产品产量805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07.66亿元,增长3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6.87亿元,增长3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按登记注册类型分组,国有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89亿元,占2%;集体企业完成工业产值0.98亿元,占1%;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94亿元,占3%;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1.66亿元,占84.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9.02亿元,占9.3%。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4.84亿元,增长2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6.07亿元,增长28.1%。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49%,比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4.83%,比上年提高4.59个百分点。其中,隆平高科技园共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79.96亿元,增长52.6%。入园企业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1家,比上年增加8家。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区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效益提高,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37亿元,增长14.6%;实现利税8.41亿元,增长18%。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72.32%,比上年同期提高21.77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6.84%;资产保值增值率110.77%;流动资产周转次数4.2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36%;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3.3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8.79%;资产负债率为48.42%。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109.12亿元,增长16.1%;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9.1亿元,增长11.2%。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2.17亿元,增长57.6%。全部房屋施工面积673.85万平方米;全部房屋竣工面积249.3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22亿元,增长6.3%;其中城镇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0.42亿元,增长0.9%。全年施工项目237个,下降6.3%;建成投产项目134个,增长30.1%。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进一步增强,全区工业投资18.61亿元,增长23.3%;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7.43亿元,增长36.9%。实现生产经营性投资27.8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5.69亿元,增长51.5%。其中公共设施管理完成投资13.7亿元,增长84.1%。

房地产开发逐渐回升。全区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37.58亿元,增长22.3%。其中住宅、办公楼类投资分别增长20.7%、14.5%,商业用房类投资增长21.8%。商品房销售面积76.12万平方米,下降16.1%,增速比上年回升40.9个百分点。商品房空置面积10.34万平方米,减少42.7%;其中住宅空置面积减少86.7%。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红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46亿元,增长19.3%。分行业看,批发业完成零售额39.01亿元,增长19.9%,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53.87,增长19.2%;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零售额34.58亿元,增长19.5%;其他行业完成零售额3亿元,增长14.6%。全区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按商品类别分,增速前三位的是:粮油零售额增长322.4%;家具类零售额增长126.1%;金属材料类类零售额增长78.6%。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迅速,贡献突出,2007年全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3个,完成商品成交额221.7亿元。

楼宇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区共有大型商务楼宇83栋,其中税收过千万的楼宇10栋,新增1栋。商务楼宇总建筑面积310.1万平方米。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连续十年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荣誉称号。全区共有国家“863”计划项目3个,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2家。专利申请444件,授权专利442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5项。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5.2%。

科技投入不断增大。全区共投入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R﹠D)经费57162万元,为上年的4.7倍。其中科技三项经费投入1599万元,增长19%。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共有学校33所,其中小学29所,中学4所。共有在校学生28207人,其中:小学阶段在校学生22291人,中学阶段在校学生5916人。全区小学生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小学升初中入学率、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均为100%,初中升学率为90%。全年共投入1059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1.7万余名学生的“一费制”全免。

七、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成果显著。年末全区共有区属艺术表演团体8个,区属文化馆1个,区属公共图书馆1个。投入资金对酒吧文化街、湘女服饰文化街、定王台书香文化街等特色文化街进行提质改造,特色街铸造了独特的品牌和文化底蕴,取得良好效果。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拥有区属医疗卫生机构284个,其中医院10个,卫生院13个;拥有床位总数560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数490张,卫生院拥有床位数70张;卫生技术人员1164名,其中医生504名。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工作进展顺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34441人,参合率为97.9%。

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年共举办千人以上参加的全民健身活动8次。全区共有各类体育场馆42个,其中体育馆1座,运动场29个,游泳池12个。

八、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区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建成面积20.8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建成面积20.8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6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全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三废”排放达标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100%。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有效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COD比去年下降8.7%,SO2比去年下降7.04%。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区人口保持稳定。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44.74万人,户籍人口为39.65万人。在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20.03万人,女性人口19.62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3;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5.13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比重为12.9%。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2‰。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86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18811元,增长17.3%,其中人均工薪收入13117元,增长16.6%;经营净收入1242元,增长37.4%;转移性收入4320元,增长28.1%;财产性收入132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7元,增长22.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271元,增长22.5%。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为14823元,增长43.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238元,增长29.6%;家庭经营收入2633元,增长27.6%;转移性收入3289元,增长203.5,财产性收入4662,增长18.9%。

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4925元,增长23.6%。其中人均食品类消费支出4674元,增长25.4%;人均衣着类支出1335元,增长13.1%;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715元,下降23.4%;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147元,增长29.9%;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3885元,增长153.7%;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679元,下降12.5%;人均居住支出1113元,下降27.5%;人均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376元,增长16.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与去年持平。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2.5辆,家用电脑73.75台,移动电话193.75台,分别比上年增长66.7%、12.6%、8.4%。人均居住面积30.2平方米,增加0.17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9093元,增长31%。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3006元,增长17.6%;人均衣着消费支出934元,增长24.6%;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797元,增长99.4%;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616元,增长57.5%;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927元,增长13.2%;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222元,增长5.8%;人均居住消费支出1423元,增长69.1%;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168元,增长82.8%。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06%,比上年同期下降3.44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保障工作全面发展。全区拥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11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438个,全年共发放低保金1298.8万元。全区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4761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2274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220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498人。基本养老保险发放率达100%。全区共有社区服务设施356处,敬老院床位117张。接收社会捐赠300万元;发放低保金1298.8万元,增长9.8%。

注: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按国家统计局有关规定要求,全年能耗数据待市统计局审核评估后另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