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芙蓉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

选择区域:>>

2005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区域经济稳步、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 综    合

区域经济实力稳步提升。据初步核算,全年芙蓉区生产总值(GDP)为23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2%,增幅比全省快3.6个百分点,比全市快0.3个百分点。在GDP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8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9.6亿元,同比增长2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2.0亿元,同比增长13.3%。在GDP增幅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0、3.9、1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1%、25.9%、74.2%。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7:16.3:83.0,与上年相比较,一、三产业比重分别降低0.1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1.6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全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48.8亿元,同比增长28.1%,合同利用外资17562万美元,同比增长35.1%,实际到位外资15018万美元,同比增长148.3%,截止2005年底,已成功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三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3亿元,同比增长38.1%。区属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GDP比重达到67%。

财政收入再攀历史新高。全年共完成财政总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39.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49.0%,比上年增收2794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5506万元,所得税净上划9503万元。

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平稳。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分类指标中,同比上涨的有食品(价格上涨0.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4%)、居住(价格上涨6.5%)四大类;同比下降的有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0.8%)、衣着(价格下降0.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下降0.3%)、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0.7%)四大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4%。

劳动就业健康发展。2005年末全区从业人员达14.63万人,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2005年全区经济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区域经济继续稳健增长,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200亿元;其二是第三产业仍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其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工业集约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传统三产业提质升级任务繁重。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还需进一步转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外向度有待提高,经济增长缺乏大产业、大企业支撑,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三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诸多挑战,就业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安全生产、维护稳定压力较大。

二、农 业

2005年,我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7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农业产值达16869万元,同比增长  2.6%;林业产值达9万元,同比增长-85%;牧业产值达8198万元,同比增长-5.3%;渔业产值达1566万元,同比增长   -27%;农业服务业产值达65万元,同比增长13%。全年粮食总产量1558吨,蔬菜总产量84173吨,水果产量416吨,水产品产量922吨,年末存栏牲猪2.24万头,肉类产量6894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57.0亿元,同比增长39.2%,实现工业增加值19.6亿元,同比增长26.8%。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6亿元,同比增长45.4%;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2.2亿元,同比增长40.6%。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湖南省著名商标13个。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77.61%,比2004年提高34.3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10.0%,比2004年提高1.6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22.45%,与2004年持平;资产负债率为47.8%,比2004年降低3.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7%,比2004年提高0.5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用率为5.7%,比2004年下降0.0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100.12%,比2004年提高1.7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1.76万元/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35万元/人。

隆平高科技园成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2005年,隆平高科技园完成工业总产值37.6亿元,增长  53.5%,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达35.9亿元,同比增长62.2%;完成工业增加值9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达8.5亿元。入园企业达153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4家。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全区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24亿元,同比增长28.2%。全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99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5.4亿元,实现建筑业利润1.30亿元。本年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施工面积为772.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321.3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54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势头。2005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8亿元,同比增长31.0%。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95.03亿元,同比增长32.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5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建安工程投资达60.97亿元,同比增长31.32%。全区实施重点工程项目55个,累计投资达43.5亿元,增长26.42%。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31.2亿元,同比增长10.76%。商品房销售面积为75.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5%;住宅销售额为15.76亿元。工业技改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共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3.7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8%。

五、国内贸易

商品市场持续活跃。2005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2亿元,同比增长16.2%。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138.4亿元,同比增长15.1%;餐饮业零售额为24.5亿元,同比增长23.1%;其他行业消费品零售额为2.3亿元,同比增长18.1%。大型商品市场购销两旺,全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专业市场9家,实现商品成交额193.8亿元。楼宇经济蓬勃发展。全区共有面积过3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务楼宇47栋,其中税收过千万的商务楼宇5栋,全年新增大型商务楼宇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

六、教育和科学技术

素质教育成效显著。全区共有学校31所,其中小学27所,中学4所。教职工1804人。在校学生26094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9820人,中学在校生6274人。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均连续18年保持了100%。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成为全省“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区”。

全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5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年全区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及专利13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1亿元,同比增长3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7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29%。

七、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稳步发展。群众文体活动方兴未艾。参加市“六运会”取得了团体总分和奖牌总数两个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共获得奖牌275.5枚,其中金牌80枚、银牌91枚、铜牌104.5枚。“牵手芙蓉”等广场文化活动成为具有芙蓉特色的文化品牌,共举办“牵手芙蓉”4场、“健康芙蓉”6场。全年共组织开展规模性的群众文体活动120多场。

医疗卫生环境进一步优化。公共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259个,其中,医院9个,卫生院13个;卫生技术人员800人,其中,医生420人;卫生机构床位数460张。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创建市级卫生文明单位6个。

八、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05 年全区空气环境污染指标低于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6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8.94%,城市气化率达80%,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1分贝,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5年末常住人口为43.16万人,同比增长3.2%。户籍人口为36.41万人,同比增长1.2%。年末男女性别比为1.02:1,城市化率为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总收入13933元,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工薪收入9424元;经营净收入862元;财产性收入411元;转移性收入3236元。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67元,增长17.7%。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407.72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66%。在城市居民消费分类中,食品消费占32.7%;衣着消费占 10.0%;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占6.3%;医疗保健消费占    7.9%;交通和通讯消费占11.0%;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占19.6%;杂项商品和服务消费占3.0%;居住消费占9.5%。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843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503元;家庭经营收入1683元;财产性收入3656元;转移性收入59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425元,增长16.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216元,增长16.3%。农村居民总支出6373元,其中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占5.3%;生活消费支出占88.5%;转移性支出占6.0%;其他类型支出占0.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71%。

社会福利、劳动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7%。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0454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553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达1118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2010人。全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3432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0427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317人。截至2005年底,全区纳入低保累计99532人次,累计核发低保金887万元,纳入农村低保5901人次,累计核发低保金26万元。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城市社区服务设施218处,基层社区服务中心56处,敬老院供养人数为80人。全年共接收社会捐赠126万元。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部分数据已经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