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面对社会经济下行压力,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容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稳步前行。
一、综 合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初步核算,2014年全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1.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0亿元,同比下降19.9%;第二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42.5亿元,同比增长8.8%;第三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516.3亿元,同比增长13.3%。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2014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为0.5:21.5:78。在GDP累计增幅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0.1、2.1、10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7.6%、83.4%。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14年共完成财政总收入106.8亿元,同比增长24.2%。税收收入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82.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7亿元,同比增长44.2%;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7.66亿元,同比增长41.7%。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有所下滑。2014年累计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5.96亿元,同比下降17.4%。其中,农业产值3.65亿元,同比下降5.8%;牧业产值2.02亿元,同比下降34%;渔业产值2747万元,同比增长38%。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67千公顷;粮食总产量达2.07万吨。生猪出栏17.8万头,家禽出笼15.2万羽,水产品产量2050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势头趋缓。2014年全区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72.5亿元,同比增长6.7%。全区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99亿元,同比增长7%。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3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72.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6.8%。股份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全年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7.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9.3%。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1家,为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建筑业平稳增长。2014年,全区具有资质以上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及劳务企业74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87.3亿元,同比增长16.2%;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0亿元,同比增长13.2%;房屋施工面积166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1.2%;房屋竣工面积5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实现较快增长。2014年,全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70.8亿元,同比增长20.2%。其中,工业投资84.0亿元,同比增长28.4%;技术改造投资72.9亿元,同比增长1%;生产性服务业投资为205.2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5.9%。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14年,全区实施重大项目110个,完成投资215亿元。其中,政府投资类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4.2亿元,社会投资类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90.7亿元。项目建设进度加快。高岭国际商贸城一期、湖南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一期主体竣工,湖南电商大厦、长沙跨境电子商务监管中心投入使用,佳海工业园、中南现代医药健康产业园建设加快,长沙新港三期、卓尔二期启动建设。捞刀河路一期建成通车,万家丽路快速化改造、渔业路延伸工程、滨河南路等项目进展顺利。城市棚改步伐加快。2014年棚改总面积20.55万m2、2653户。黄兴北路一期、太平变电站等项目征拆全面完成,黄兴北路二期进入扫尾,火车北站二期、清水塘炮后街等项目加快推进,新码头、陡岭路东厢棚改项目启动签约。城中村改造和农村征收扎实推进。启动农村拆迁项目29个,腾地6395亩,动迁7942人。重点推进了朝正垸、胜利村、青竹湖中心片区、传化物流等项目的拆迁。
房地产投资小幅回升。2014年,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2.0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住宅投资78.1亿元,同比下降10.3%。施工面积98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 %,其中,新开工面积14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1.5%;空置面积108.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7%。
五、贸 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2014年,开福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7.4亿元,增长15.8%。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79.7亿元,增长5.3%;零售业零售额439.1亿元,增长18.7%;住宿业零售额11.7亿元,增长-1.5%;餐饮业零售额36.9亿元,增长12.4%。
消费品结构升级加快。从商品销售类别看,2014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累计实现零售额居前五的类别为石油及制品类、中西药品类、汽车类、粮油食品烟酒类、服装鞋帽类,分别实现零售额89.9、58.8、30.3、18.8、13.7亿元,分别增长59.4%、22.6%、-10.9%、-6.8%、4.3%,贡献率分别为43.4%、14%、-4.8%、-1.8%、0.7%。
六、经济合作
招商工作成效显著。2014年,全区共签约落户重点产业项目23个,其中,工业物流项目8个,商住地产项目1个,现代服务业项目14个,签约总金额约100亿元,引进了五矿建设、深圳华为、普洛斯、深国际、阿里巴巴等众多战略投资者和战略合作商。成功举办第七届金秋经贸文化节和乐购开福消费节,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等地,参加省市招商节会3次,开展工业、物流、金融、商业地产等小分队招商活动共8次。全年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6.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0.3%,其中出口总额3.36亿美元,增长101.7%;进口总额2.76亿美元,增长 98.0%。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年新增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达76.25亿元,增长12.7%。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国内旅游收入78.66亿元,增长5.6%;接待入境旅游者48.38万人次,增长4.8%;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87.4亿元,增长4.0%。
园区平台效应彰显。2014年,园区物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0.62亿元,货物吞吐量3126.4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9.9%、25.2%。至2014年止入驻园区的物流企业49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10家、4A级物流企业6家,全省十强物流企业7家,以粮食、钢材、医药、能源为主的物流产业优势日益壮大。保税中心报关7394票,进出口货值173361万美元,分别增长48.2%、83.3%。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14年,全区共有区属中学6所、小学44所、教学点4个、区属公办幼儿园5所。区属中小学在校学生共35301人,其中区属小学在校学生27810人,区属初中在校学生7491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升学率均保持在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7月我区获评湖南省首批教育强区,局团委被评为市教育系统“五四红旗团委”,北雅中学被评为湖南省依法治教工作先进学校,清水塘三小、四方坪小学成功创建市级后备人才基地,育德小学等2所学校被评为市级首批区域教育特色发展校。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2014年,累计支出科技发展专项经费6120万元,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4%。全年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332亿元,实现增加值155.6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3%。2014年我区积极开展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培训、政策引导,全年申请专利1477件,授权939件,全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扎实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科普宣传活动,获评“省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创新打造了省级科普示范社区1家、市级科普示范社区3家,有效巩固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的创建成果。
八、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
文化体育事业丰富多彩。一是夯实文体设施网络。全面落实提质提效三年行动,建成四方坪街道示范性综合文化站,改造捞刀河街道示范性综合文化站,提质荷花池、吉福街等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争取中央专项资金为清水塘等街道、社区配送文化设备300余套;为基层配送室内外健身器材117套、篮球架8套、乒乓球桌17处。二是深化文化惠民服务。全年完成送戏36场,送电影1200余场;新建了汉回村1家长沙市图书分馆,推行书香服务网络模式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打造了三大读书活动品牌,“开福大讲堂”荣获长沙市“优秀学习载体”称号。三是加大公共开放力度。坚持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开放,开展艺术培训70余场,荣获长沙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优秀单位”。四是开展文化活动开展“欢乐潇湘•舞动星城”等活动,组织各类海选、专场演出活动40余场;承办了省文化厅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专场文艺晚会;组织了文艺家和文化志愿者巡演。五是打造文化精品。培育了一批优秀文艺团队,有4个节目入选省“欢乐潇湘”长沙专场演出,舞蹈《打牙祭》获省一等奖。在其他群文赛事中,我区共获国家级奖项12个,省级奖项8个,市级奖项17个。六是力推全民健身。组织开展了开福区全民健身节、长沙市第八届老年人运动会等体育赛事。七是文化产业“多元”。大力推介湖湘文化艺术品市场整体改造和“世界乡村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组织8家企业参加第十届深圳文博会;指导伊飞湘绣、华声在线等企业获评行业内外多个奖项。八是文化遗产保护“多面”。启动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完成全区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及文物认定;指导做好黄兴北路棚改项目内20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方案及前期审批工作;配合制定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规划;承办了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周活动,八拳项目进入市级非遗目录;推荐沙坪街道获评省文化厅“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2014年,开福区顺利通过省级“消除疟疾”工作目标考核验收和省级“儿童保健示范合格区”考核验收。整合卫生、计生人力资源,在浏阳河街道和洪山街道试点推广“社区计生专干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继续巩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化试点和乡村医生签约制度。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85个,拥有床位总数8769张(实有床位);辖区内不含省、市发证的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299人,注册护士6499人。
九、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切实加强环境监管与主要污染源减排,强化了对全区100家重点单位的日常监管;有效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养殖业清退、小洗涤整治、静音联合执法等18个专项整治行动;构建了全市环境安全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创建了2个市级生态村,15个市、区级节能环保社区和9个市、区级绿色学校;全年共依法办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53个、排污许可证57本,建设项目环评率、“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环保信访工作受理率、处理率、回复率皆为100%。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我区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0%,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为100%,未发生环境污染等级事故。
安全监管力度继续加大。2014年,全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不含火灾事故)19起,死亡8人,同比去年事故起数持平,死亡人数上升60%,亿元GDP各类事故死亡人数0.012人,上升50%;,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人数3人(去年死亡0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5人,与去年持平。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生工作保持平稳。2014年,全区年末户籍人口总数45.2万人。按人口性别分:男:22万人,女:23.2万人;按户口性质分:非农业人口36.2万人,农业人口9万人。2014年全年出生4785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6.6%,死亡2392人,死亡率为5.07‰,自然增长率为5.08‰。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80元,同比增长10.0%。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共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355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3175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155517人次;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5569.84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60263人次,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1289.13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
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