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福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

选择区域:>>

2009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巩固一方阵,建设大城北”的战略目标,立足发展最需要、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布局工作,努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保持了区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 合

经济实力稳中求进。初步核算,全年全区累计实现GDP 334.5亿元,同比增长15.6%。在GDP中第一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0亿元,同比增长1.9%;第二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82.1亿元,同比增长17.8%;第三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48.4亿元,同比增长15.1%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24.574.3。在GDP累计增幅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拉动0.034.3311.2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0.2%27.8%72.0%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地方财政收入跨越20亿大关,达到20.31亿元,同比增长24.9%;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24.7%。地方财政收入保持了高基数上的高增长。税收收入快速增长,达到11.4亿元,占到一般预算收入的71%,实现了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升。

    为民办实事全面完成。区财政民生保障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5%。省、市为民办实事中涉及我区的31项指标,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新增就业培训、安装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系统建设安装监控摄像机、建立创业基地、发放经济适应房货币补贴凭证等任务全部超额完成。全年全区共向5890户申请对象发放了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凭证。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年累计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6.56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农业产值3.3亿元,同比下降0.9%; 林业产值 2万元,同比下降98.3%;牧业产值2.96亿元,同比增长3.1%;渔业产值2788万元,同比增长7.1%。实现农业增加值4亿元,同比增长1.9%。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06千公顷;粮食总产量达 2.6万吨。生猪出栏18.2万头,家禽出笼68.5万羽,水产品产量2845吨。

    农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169元,同比增长20.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441元,同比增长17.7%;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为17265元,同比增长19.1%;农村人均劳务经济收入为7203元,同比增长25.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2009年全区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4.3亿元,同比增长19.7%。其中,6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10.4亿元,同比增长11.5%;完成增加值37.2亿元,同比增长22.8%。龙头企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全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19家,完成工业总产值93.8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5.0%;随着企业改制的大力推进,股份制经济在开福区规模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全年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1.4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2.9%。随着企业改制的进一步深入,股份制经济为开福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建筑业增长势头强劲。全区独立核算企业72家(包含9家劳务分包企业),其中特级1家,一级9家,二级13家,三级3家。全年共完成建安总产值122.6亿元,房屋施工面积128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23.6万平方米。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0.65亿元,同比增长12.0%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8.9亿元,同比增长28.9%。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94.3亿元,同比增长27.3%。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758个,比上年增加109个,同比增长16.8%。其中:城镇以上投资施工项目734个,比上年增加137个,同比增长22.9%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全年共建设重点工程项目51个,完成年度投资112亿元。浏阳河隧道、湘江大道北延线、兴联东路、冯蔡西路、高冲西路全线拉通;芙蓉北路捞刀河大桥、湘江大道捞刀河大桥相继建成通车;车站北路浏阳河大桥春节前竣工;营盘路过江隧道破土动工;长沙两馆一厅项目主体封顶;蒋家垅堤防、漆家湖泵站等重点水利工程提前完工,大城北的基础配套设施更趋完善。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共完成投资14.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3.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40.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3.3%。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工业投资27.11亿元,占城镇以上投资的6.9%;建筑业投资25.27亿元, 占城镇以上投资的6.4%;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投资66.23亿元, 占城镇以上投资的16.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32.74亿元, 占城镇以上投资的8.3%;教育业投资5.15亿元, 占城镇以上投资的1.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11.80亿元, 占城镇以上投资的3.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 10.34亿元, 占城镇以上投资的2.6%;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8.33亿元, 占城镇以上投资的2.1%。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21.8%

    房地产开发稳步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81.9亿元,同比增长14.0%。在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的同时,全区商品房销售持续火爆。全年共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20.5亿元,同比增长160.6%。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8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0.4%,其中湘江世纪城项目稳居长沙楼市销售榜首。

    五、贸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2009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8.2亿元,同比18.9%,增幅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按行业分组,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35.6亿元,同比增长18.7%;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达31亿元,同比增长20.6%,其它行业零售额达1.6亿元,同比增长14.3%。按企业规模分,146家限额以上企业及共实现零售额162.2亿元,同比增加29亿元,同比增长18.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0.5%;限额以下及个体户及其它行业实现零售额106亿元,同比增加1.7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9.5%。全年餐饮消费继续火爆,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累计实现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0.7亿元,同比增长31.4%

    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从商品销售类别看,全年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累计实现汽车类零售总额43.5亿元、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38.8亿元、中西药品类零售额9.9亿元、通讯器材类零售额6.3亿元,分别增长27.1%7.4%24.9%16.7%。其中,石油及制品零售额占全市的66%,汽车类零售额增长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1.7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的增长对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6.3个百分点。

    六、经济合作

招商引资稳步推进。全年引进市外境内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投资83.6亿元;引进省外境内资金37.4亿元;实际到位外资2.95亿美元。成功举办第二届“开福金秋经贸文化节”活动,一对一招商对接活动成效显著,共引进香港新世界、恒大地产、大连万达等重大产业项目27个,签约金额达152亿元。

园区建设带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2009年,金霞经济开发区获批“中国物流实验基地”,园区内金霞保税物流中心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和授牌,8月份实现正式封关运行,4.8万平方物流总部大楼及4万平方米现代仓储启动建设。青竹湖国际会展中心资产全面盘活,引进了安博牛耳教育、鹰皇商务科技公司等服务外包标志性企业,青竹湖服务外包基地被确定为“全省服务外包示范区”。在园区加快建设的带动下,园区物流业快速发展。全年园区货运量达300万吨,同比增长为38.0%;货物吞吐量为550万吨,同比增长43.3%。园区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为43亿元,同比增长25.5%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改革扎实推进。2009年,全区共有区属中学6所、小学48所。区属小学在校学生 24425人,中学在校学生8321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升学率均保持在100%。中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47%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区财政将2009年“免补”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开福区城乡义务教育秋季“一费制”全免率和政策范围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免除率均达到100%,全年“免补”经费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入学金额总计1501万元。其中,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一块,共有16612人次享受了免除杂费,共计金额195万元;共有238人次补助了寄宿生活费,共计金额9万元;共有16612人享受了中央免教科书费,共计金额91万元。

    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全区全年共投入科技三项经费3113万元,为区全年财政支出的1.5%。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52亿元,同比增长30.6%,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全区专利申请量560件,同比增长60%

    八、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

    文体事业进一步繁荣。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设人民满意城市等主题活动,全年共组织群众文体活动61场。推出“四个一”、“百千万”系列活动(四个一”为:一场合唱比赛、一场征文比赛、一场成果展览,及各街镇组织一场报告会;“百千万”为:百场电影贺华诞、千人合奏颂祖国、万人拔河庆国庆)。指导全区13个街、镇建成了集影视欣赏、书报阅览、节目排练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文化活动室13个,建成图书信息资源共享网点13个,形成了区、镇、村三位一体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现了市区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开展送戏下乡演出24场,送电影下乡44场。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辖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296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7家,部队2家,区属医疗机构284家。拥有床位4538张,其中城区床位4378张,每千人拥有医生5.65名,护士10.12名。新建改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100%

九、环境保护

实施蓝天、碧水、绿地、静音生态建设工程,全年环保投入达315.9万元。加强污水排放和扬尘污染治理,整治和关停环境污染企业12家,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1.8%,比上年同期提高2.47个百分点。积极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推广使用清洁燃料,推动技术创新,全年削减二氧化硫228.07吨,提前完成二氧化硫削减任务。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区年末户籍人口总数41.48万人。按人口性别分:男:20.47万人,女:21.02万人;按户口性质分:非农业人口32.88万人,农业人口8.6万人。常住人口48.44万人。全年出生3728人,人口出生率为7.36‰;死亡1809人,人口死亡率3.5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9‰。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72 元,比上年增加1736元,同比增长9.6%人均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0974元,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经营性收入为2302元,比上年增加33元,同比增长1.5%;财产性收入为863元,比上年增加441元,同比增长104.5%;转移性收入为6716元,比上年增加1331元,同比增长24.7%。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001元,比上年增加1078元,同比增长8.3%。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3223元,同比下降4%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稳步发展。2009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378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67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80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100%: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100户;培训各类就业人员10009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13.1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覆盖率达99.8%99.2%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地区生产总值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修订及2009年各项数据初步核算。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规模工业总产值不包含物流企业,规模工业增加值中包含物流企业。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09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4、每千人拥有医生、护士数按户籍人口数计算。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