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选择区域:>>>

永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始终突出“工业园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和新农村建设”四项工作,努力建设“速度永州、和谐永州、活力永州”三个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强市和科教兴市”两个战略,全市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为417.83亿元,增长11.8%,比上年快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5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18.31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180.02亿元,增长13.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8167元,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按2006年底汇率价格计算,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1050美元)。全市生产总值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1.2%、11.7%和11.5%,连续12个季度保持了11%以上的增长,且波动幅度较小。企业效益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7.61亿元,增长29.3%。

    经济结构继续改善。2006年,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3∶27.0∶42.7调整为28.6∶28.3∶43.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市交通投资20.26亿元,增长124%。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3.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3%,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化率为30.6%,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5%,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122.38亿元,增长26.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7.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6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达292.7亿元,增长11.8%;零冷两区生产总值122.9亿元,增长12.1%;县域落后城区0.3个百分点,差距较上年缩小0.1个百分点。北五县(区)GDP总量为255亿元,增长12.1%;南六县GDP总量160.6亿元,增长11.5%;南北增幅差距为0.6个百分点,较上年缩小0.7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0.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1%。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全省8件实事分给永州21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0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1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5万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4.06万人。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8.78万平方米。建设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1.34万平方米。扩改建乡镇敬老院20所,集中入住五保对象716人。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4761万元(包括现金和实物折价),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17所,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乡镇卫生院53所。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工业经济比较薄弱,产业升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增大等。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200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43.27千公顷,增长3.0%,其中稻谷播种面积413.14千公顷,增长2.1%。油料种植面积34.93千公顷,增长5.0%。蔬菜种植面积138.68千公顷,增长5.4%。粮食总产量305.95万吨,增长3.7%;其中稻谷产量263.25万吨,增长3.0%。全年出栏牲猪717.87万头,增长5.3%;出笼家禽8291万羽,增长6.8%;水产品产量14.51万吨,增长6.3%。

    农业结构出现新变化。2006年,全市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0%,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蔬菜所占比重为33.4%,下降2.1个百分点。全市新增万头猪场4个、畜禽养殖小区27个;牲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0.8%,下降0.1个百分点;家禽所占比重为15.2%,上升0.2个百分点。全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9家,新增3家;过1000万元的50家,新增20家;过500万元的110家,新增3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6家,新增3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50家,新增21家。农村二、三产业产值占农村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3.8%。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市投入水利水电建设资金 13.5亿元,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60047处,其中治理小型病险水库241座;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4.52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4.02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完成投资1.19亿元,治理土地10.2万亩。推广新型农业机械6.3万台套,新增动力38万千瓦,水稻机械化耕作率达到50%,机械化排灌率达到45%。林业生态建设共完成退耕还林20.1万亩,速生丰产林22.6万亩,完成高标准油茶新造低改20.8万亩、楠竹新造低改20.6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23万千瓦,增长13.5%。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全市农村投资8.95亿元,同比增长1.38倍。财政支农支出2.67亿元,增长21%;其中实现两级财政共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4450万元。建设饮水解困工程25处,帮助1.91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7168口;建成县到乡镇公路173公里,建成通村公路1263.72公里;新增通电话的行政村104个。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21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7所,建设改造乡镇卫生院54所。全市1600多个村启动“三清三改”,共清除垃圾、污泥46.3万吨,拆除空心房108万平方米,改水8.16万户,改厕5.12万户,改厨5.21万户,绿化空坪闲地46万平方米,种植绿化苗木40多万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96.58亿元,增长17.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97亿元,增长20.4%。其中轻工业增加值23.81亿元,增长22.8%;重工业增加值41.16亿元,增长19.0%。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六大支柱产业(汽车、食品、医药、烟草、造纸、冶炼)增加值34.3亿元,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5.3%。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0家,比上年增加32家;实现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28%。全市新产品产值76.03亿元,增长74.1%。全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5.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1.4%,电力生产及供应业增长27.9%。

    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全市原煤生产量27.45万吨,增长1.1%;发电量29.62亿千瓦时,增长32.1%;铁合金产量40.62万吨,增长39.2%;生铁产量13.42万吨,增长63.4%;十种有色金属3.37万吨,增长12.8%;水泥289.17万吨,增长6.8%;大米34.65万吨,增长34.1%;罐头9.5万吨,增长76.5%;布1412万米,增长2.2倍;皮鞋99万双,增长35.8%;人造板45.24万立方米,增长42.8%;机制纸及纸板12.06万吨,增长22.4%;汽车1.71万辆,下降5.3%;卷烟产量122.5亿支,下降8.6%。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8.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73.26亿元,增长23.3%;实现利税20.3亿元,增长18.2%;亏损面为7.1%,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独立核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6.8%,同比提高15.8个百分点。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六大行业新增利润1.3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的77.1%。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21.73亿元,增长7.6%。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2.08亿元,增长4.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3.34万平方米,增长2.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56.18万平方米,增长2.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0.38亿元,增长40.1%。施工项目2321个,建成投产项目835个,分别增长77.6%和53.2%。

    工业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全年工业投资59.49亿元,增长39.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城镇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8.95亿元,增长1.38倍,增幅居三次产业投资之首。第二产业投资65.3亿元,增长52.7%,其中工业投资59.49亿元,增长39.1%,占城镇投资的39.8%;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5.1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投资75.39亿元,增长46.8%。科技、水利环保、文化体育等薄弱环节投资得到显著加强,分别增长47.4%、46.5%和58.7%。投资自主增长能力增强,在城镇投资中,民间投资91.24亿元,增长41.7%,对城镇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7.2%。

    基础建设继续加强。全市基础设施投资63.17亿元,增长43.1%。其中电力、交通、水利、通信、城建等基础设施投资56.31亿元,增长53.1%,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为89.1%,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建筑材料、电子信息、金属冶炼、石油化工、机械设备、金属制品等基础产业投资26.27亿元,增长84.7%。年内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7.5万千瓦。年末在建高速公路里程110公里,相当于已建成通车高速公路的1.03倍。

    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顺利。全年236个在建的市重点监管项目实际投资116亿元,占城镇以上投资的77.1%。如浯溪、晒北滩、五洲、大林江、沱江电站、长丰MPV高档商务车、祁阳泓溧水泥、湘江纸业、熙可产能扩改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洛湛铁路永州南段、邵永高速、永贺高速、冷东、S215、S217、S323等干线公路正抓紧施工或进行前期工作。

    房地产开发产销回落。全市资质以上房地产开发投资15.47亿元,增长19.1%,比上年回落71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投资分别增长14.0%、44.8%和30.3%。土地开发投资和土地开发面积分别下降17.2%和6.9%。商品房销售面积60.95万平方米,下降12.5%。商品房空置面积12.77万平方米,空置率为17.3%。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26亿元,增长14.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2%,增幅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61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3.65亿元,分别增长17.8%和9.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0.54亿元,增长14.2%;住宿餐饮业16.24亿元,增长17.1%;其他行业0.48亿元,增长9.2%。
    
    零售额集中度提高。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14.13亿元,增长33.1%,占贸易业的比重为14.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1个,增加5个;商品总成交额23.98亿元,增长56.7%。

    消费品零售结构升级加快。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47.2%;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47.5%;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1.69倍。汽车零售量1229辆,增长28.4%;零售额9498万元,增长47.1%。其中轿车零售量305辆,增长48.8%。家用电器类零售额3858万元,增长48.0%;其中液晶电视机零售量50台。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外贸进出口总额再迈新台阶。2006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7193万美元,增长8%。其中出口5679万美元,增长1.89倍;进口1514万美元。一般贸易出口总额4230万美元,增长2倍,占出口总额的74.5%;加工贸易出口总额1449万美元,增长1.55倍。私营企业成为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出口2782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9%,同比增长2.7倍,比全市出口增幅高81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97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25亿美元,增长50%。其中第二产业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37亿美元,占60.9%;第三产业0.73亿美元,占32.4%。全市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个。全年实际引进内资89.82亿元,增长43%。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共接待入国内外游客432万人次,增长22.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2亿元,增长28%。全市现有旅行社19家,新增2家;拥有星级饭店17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3家。已开发景区景点25处,新增7处;九嶷山、阳明山入选全省“新潇湘八景”。旅游核心产业(旅行社、景区、星级饭店)从业人员5000余人,带动相关行业1.5万人就业。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社会运输周转量完成139.8亿吨公里,增长8.6%;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0.74亿人,增长7.9%;完成客运周转量70.6亿人公里,增长20.3%;完成货运量0.42亿吨,增长7.1%;完成货运周转量64.2亿吨公里,增长10.1%。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2.84亿元,增长3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99亿元,增长25.6%。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29.77万户,比上年末净增9.6万户。其中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0.68万户,净增2.5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9.09万户,净增6.84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0.5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2户/百人,分别比上年提高0.4户/百人和1.2户/百人。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3.24亿元,同比增长16%,比去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77亿元,增长14.3%。财政总收入超亿元的县区9个,过2亿元的县区2个,均比上年增加1个。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0亿元,增长22.5%,重点支出得到较好的保证。全市拨付基本建设支出增长47.1%;科技三项费用、农业、医疗卫生、抚恤和社会救济费支出分别增长20.6%、21%、26.7%、33.9%。

    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373.7亿元,比年初增加64.39亿元,同比多增19.6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比年初增加11.15亿元,同比多增8.1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246.34亿元,同比多增35.81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9.5亿元,比年初增加27.16亿元,同比多增8.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0.39亿元,同比多增8.1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79亿元,增长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亿元,增长20%;人身险保费收入5.99亿元,增长26%。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2.63亿元,增长95%。其中财产险赔款1.18亿元,增长45%;人身险给付1.45亿元,增长1.69倍。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02项,有4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7亿元,利税4.2亿元,创汇2028万美元。申请专利302件,其中发明专利81件。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4项,落实资金350万元,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项,经费120万元,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2项,经费145万元。完成了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编制下达,共确定94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2项,一般项目25项,指导性计划57项,安排经费300万元。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8.7%,与上年持平。高中、初中阶段在校学生分别为10.37万人、24.73万人。普通高校3所,全年招生8027人,增长1.63倍;在校学生2.56万人,增长1.56倍。民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民办学校115所,在校学生5.8万人,分别增长4.5%和5.5%。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1个,博物馆3个,公共图书馆11个。舞蹈《女书之歌》、小品《贵客来》、摄影《快乐时光》、祁剧《金锁奇缘》、少儿节目《猫》等优秀文艺创作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成功举办了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协办中央台“和谐永州、魅力九嶷”《激情广场》演唱会与中央台《唱响中国•走进永州》大型歌会。全市开展“情系三农”送戏下乡活动,组织专业演出小分队深入农村演出1000余场,送电影下乡3000余场,送书1万余册,送科技信息资料5000余份,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全市广播电台5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5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3.2%。全市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1.4%,有线电视用户25.63万户,增加2.53万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17个,拥有床位总数1.0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3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904人,注册护士3979人。农村卫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县区2个,实行合作医疗村1078个,覆盖农村人口68万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体育场地 26个,其中体育馆8座,各种训练房15个。2006年永州市运动员共获得亚运会冠军 2 个,王明娟获得48公斤级举重金牌,韩冰获得平衡木银牌和女子体操团体冠军。成功举办了世界水球联赛和全国青年水球锦标赛。全市参加全民健身活动245万人次。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对全市5335个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进行了修护。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4个,建设规模4958.01公顷,资金总额达到1.3亿元,共修建农村机耕道339.256公里、水渠595.412公里,全市新增耕地面积1549.27公顷,耕地保有量达513.78万亩,基本农田保有量达446.25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

    矿产资源勘探整治、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新成效。重点勘探、整治了铁、锰、钨、锡、铀、煤、铅、锌等矿种和祁阳、冷水滩煤矿区,江华河路口矿区、铜山岭代管区、零陵锰矿区、道县湘源锡矿区等9个矿区。全市停产整顿选矿厂4个,注销采矿许可证22个,吊销采矿许可证3个,收缴罚没款36.1万元,追究刑事责任23人。对45处较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了实地调查,新设警示牌46块,更换坏损警示牌28块,发放防灾明白卡1500余份。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13个,面积82.1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面积62.8平方公里。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区域有所改善。所有县区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满足III类标准的断面比例达100%。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2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10.38万公顷。全年造林面积16.3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2.7%。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77.5万人,增加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6.72万人,乡村人口400.7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比上年提高0.24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68‰,下降0.0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4.3‰,提高 0.3个千分点。全市常住人口为511.6万人。全市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288.6万元,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6.3万元,共有4810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725元,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其中人均工薪收入6447元,增长13.7%;经营净收入1081元,增长27.2%;转移性收入1473元,增长3.8%;财产性收入154元,增长34.9%。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4108元,增长8.7%,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8024元,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54元,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965.5元,增长14.4%;家庭经营收入1843.38元,增长4.2%;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44.2元,增长14.9%。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38元,增长1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6%。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438元,增长29.9%;交通和通讯支出496元,增长4.7%;旅游消费支出138元,增长54.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5%,下降0.9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5辆,家用电脑20.4台,分别比上年增加0.2辆和4.3台。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4平方米,增加0.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36元,增长7.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2.9%,下降0.6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6台、电话机49台、移动电话机53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3.9平方米,增长5.3%。
    
    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发展。全市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89万人,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6.5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1.0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0.3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0.58万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4.29亿元,增长23%;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7000余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永州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本公报所使用的2006年常住人口数为本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断数据。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