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

选择区域:>>>

永州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观念更新、机制转换、结构调整三个关键,突出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园区经济三个亮点,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克服了非典疫情和旱涝灾害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一、综合

    经济增长加快,运行质量提高是2003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初步测算,2003年,永州市GDP为282.95亿元,增长10.6%,为1997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40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76.50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120.05亿元,增长10.7%。人均GDP为4970元,比上年增加440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0.6:27.0:42.4。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全市规模工业中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增长29.0%,比规模工业整体增速快1.1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13.4%,比上年增速提高2.3个百分点;全年私营企业户数和注册资本金同比分别增长21.8%和45.1%。招商引资工作硕果累累,全市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56%,比上年高1.14个百分点;在“深洽会”上,全市合同引进外资和内资分别为13亿美元和186亿元,在全省名列前茅,“西交会”、“日韩招商会”和首次组团赴台招商也取得实效。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长丰配套工业园去年引进的4个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并与客商达成项目总投资3.08亿元的合作协议,湘江林纸工业园、熙可工业园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4%,推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5.6%,比上年高23.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87亿元,增长103.8%,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全市现已形成了粮食、油脂油料、酒类、竹木、果蔬、肉类、药材等七大类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占28.7%,比上年增加7.2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水平为23.4%,比上年高1.7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适度回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6%,比上年高1.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为102.5%,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为114.0%;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9.5%。

    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7.86万人;年内新增城镇就业4.64万人,再就业3.2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进依法治市,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加大,从严查处一批大案要案;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安全生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重特大安全事故明显下降;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进一步落实,农民负担减轻。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等问题仍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缓;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力较多,就业压力较大;县区和乡镇财政形势较为严峻。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市粮食总产量243.45万吨,减少1.4%;油菜籽1.31万吨,增长1.2%;棉花0.26万吨,增长0.6%;烟叶3.1万吨,增长15.9%;大豆7.50万吨,增长6.0%;蔬菜313.09万吨,增长9.0%;水果59.06万吨,增长13.1%;出栏肉猪588.69万头,增长3.3%;出笼家禽6739.72万羽,增长5.1%;出栏牛20.83万头,增长28.5%;出栏羊37.24万只,增长8.3%;禽蛋3.7万吨,增长5.4%;水产品11.66万吨,增长6.7%。

    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6.39千公顷,减少1.7%,其中优质稻播种面积占稻谷播种面积比重为38.9%,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经济作物中,油料播种面积为32.37千公顷,增长3.5%;药材播种面积为4.13千公顷,增长5.1%;棉花播种面积为2.18千公顷,减少1.4%;麻类播种面积为0.92千公顷,减少6.1%;烟叶播种面积15.63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为122.82千公顷,分别增长15.7%和10.2%。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90.1亿元,增长12.0%。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2193处,投入资金14722万元,完成土石方2428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52千公顷。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8.9千公顷,增长1.3%;节水灌溉面积10.98千公顷,减少20.0%。农业机械总动力232.91万千瓦,增长15.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8.49万吨,增长2.8%;农村用电量3.53亿千瓦小时,增长5.8%。完成造林面积3.91万公顷,增长18.3倍,年末森林面积11.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0.0%。

    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投入扶贫资金1.56亿元,3.95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和越过低收入线。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8.22亿元,增长1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9%。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7.44亿元,增长17.6%;重工业增加值22.97亿元,增长31.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21.10亿元,增长27.4%;大中型企业增加值17.68亿元,增长31.1%;“十强百亿工程”企业实现产值50.46亿元,增长51.0%,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25.9个百分点;重点行业增长加快。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4个行业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20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原煤28.82万吨,增长17.8%;自来水生产量9415万吨,增长44.5%;罐头2.99万吨,增长79.8%;水泥264.56万吨,增长12.1%;中成药2072吨,增长116.7%;机制纸及纸板6.46万吨,增长23.8%;十种有色金属2.61万吨,增长16.0%;汽车2.27万辆,增长71.6%;人造板5.41立方米,增长80.4%。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0.10亿元,增长22.6%;产品销售率为101.65%,比上年高0.98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28亿元,增长23.2%。具有新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60家,实现利润0.26亿元,增长44.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78.3万平方米,增长39.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1.9万平方米,减少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1亿元,增长28.9%。其中国有经济投资43.77亿元,增长14.3%;非国有经济投资51.33亿元,增长36.0%。在非国有经济中,外商、港澳台、联营、股分制经济投资10.8亿元,增长28.6%;集体及个体经济投资40.8亿元,增长10.0%。国有投资按管理渠道分,基本建设投资25.89亿元,增长62.0%;更新改造投资9.73亿元,增长40.6%;房地产开发投资2.54亿元,增长57.8%。地方项目投资80.4亿元,增长29.1%;中央项目投资14.7亿元,增长6.9%。年内新开工项目697个,竣工项目251个,分别增长14.2%和9.6%。完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14个,完成投资11.3亿元。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在国有及其他经济投资中,全部工业完成投资5.3亿元,增长27.3%,其中工业技改投资4.3亿元,增长25.4%。以长丰为龙头的制造业投资1.6亿元,增长23.0%。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全市工业化进程。

    全年主要新增生产能力:发电机组520万千瓦,11 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120万千伏安,输电线路长度268公里;改建公路148.2公里;城市自来水日供水量8万吨;城市道路扩建长度21.5公里。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2003年,我市三条交通大动脉(衡枣高速公路、永连公路、洛湛铁路)相继竣工通车和试运行,衡枣高速公路永州境内里程达106.7公里,结束了永州无高速公路的历史;永连公路使得永州至广州的营运时间缩短近一倍,客运班车能够朝发夕归;洛湛铁路邵冷段已进入试运行阶段。永州的交通状况如今已大为改观。全年完成全社会货物周转量49.48亿吨公里,增长63.7%。其中公路运输46.31亿吨公里,增长61.5%;水路运输3.17亿吨公里,增长100.0%。受“非典”影响,旅客周转量下降,全年旅客周转量36.92亿人公里,下降4.72%,其中公路运输36.82亿人公里,下降4.71%;水路运输0.1亿人公里,下降5.55%。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38亿元,增长30.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46亿元,电信业务总量3.53亿元,分别增长6.6%和36.7%。局用交换机总容量86万门,增加1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50.12万户,增长13.0%;移动电话用户42.26万户,增长30.8%。电话机普及率16.26部/百人,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8.8%,比上年高1.01个百分点;移动电话普及率为7.4%,比上年高1.75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数49493户,下降29.3%;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20235公里,增长10.5%。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受非典疫情影响,全市消费市场一度处于低谷,五月份后逐步升温并日趋活跃,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65亿元,增长10.4%。其中城市51.52亿元,增长11.2%;农村36.13亿元,增长9.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8.63亿元,增长10.5%;餐饮业8.67亿元,增长9.9%;其他行业0.35亿元,增长7.7%。

    七、对外经济旅游业

    对外贸易取得新成绩。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8745万美元,增长98.8%,其中出口1376万美元,增长337.3%;进口7369万美元,增长80.5%。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7230万美元,增长68.6%;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515万美元,增长30.6倍。

    招商引资成绩喜人。全年协议利用外资7490万美元,增长200.3%;实际利用外资5075万美元,增长151.5%。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28.8万人次,增长8.5%;国内旅游收入7.4 亿元,增长10.1%。接待入境旅游者1.2万人次,增长9.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10万美元,增长10.0%。

    八、金融、证券与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8.44亿元,新增41.50亿元,同比多增14.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0.86亿元,新增29.45亿元,同比多增6.79亿元;企业存款余额29.6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7.93亿元,新增16.08亿元,同比多增5.7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33.02亿元,新增10.50亿元,同比多增7.69亿元;短期贷款95.58亿元,新增3.24亿元,同比少增5.68亿元。

    保险事业高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09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3亿元,增长22.6%;人身险保费收入4.06亿元,增长37.3%。各项赔付支出共1.12亿元,下降10.4%,其中人身险赔款0.56亿元,下降23.2%;财产险赔款0.56亿元,增长7.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继续实施科技兴市,科技综合实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全年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7.66亿元,增长87.7%。全市有县及县以上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个,争取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项。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0项,申请授权137件。

    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2003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2所,普通高校招生4885人,在校学生11807人。普通中等专业教育结构日趋合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所,招生3227人,在校学生6413人。中小学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普通中学399所,在校学生39.54万人,增长4.8%;普通初中入学率96.39%,与去年基本持平;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3.82%,下降0.78个百分点。普通小学2528所,减少540所;在校学生46.7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89%,下降0.43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0.28%,下降0.69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雅俗共赏的歌厅文化,朴实无华的社区文化,还有独具特色的以长丰集团、零陵卷烟厂为代表的企业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我市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大型舞蹈诗剧《盘王之女》获全省第四届专业新剧目汇演金牌和七个单项奖。同时,获文化部"群星奖"铜奖一个,优秀奖2个;获全省"三湘群星奖"金奖一个,银奖3个,铜奖2个;获全省"三湘蒲公英奖"2金3银。《乡下老妈》获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年末全市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2个,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1个,公共图书馆11个。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繁荣。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平均每日播音时间13小时30分,转播中央电台节目4小时20分,转播省电台节目7小时,自办节目2小时10分;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3.2%。全市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电视节目11套,平均每周播出时间988小时45分,增加667小时44分;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1.4%;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3.88万户。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37家,卫生机构床位数9118张,卫生技术人员13498人,执业(助理)医师5784人,注册护士3749人。全市乡镇卫生院233家,拥有床位数2490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比重为57.2%。非典防治工作成绩显著,共排除非典可疑病人1640人,成功堵截了8起可疑非典疫情输入,全市没有发生一例病例。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市拥有体育场3个,体育馆4座。全年获得世界冠军3个,在重大国际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3枚;在全国性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5枚,在省级体育比赛中获得金牌52枚。全年举行规模较大的各类群众活动216次,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3%。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生达标率为93.2%。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3年,全市环保监测站加强标准化、自动化建设,环保监测站12个,环境监测人员125人;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4个,投资额182.9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22个,面积125.8平方公里,增长66.6%。环境噪声达标区15个,面积85.6平方公里,增长57.6%。年末全市建有自然环境保护区19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8.71万公顷。河、湖、空气、重点污染源的监测继续加强。全市实现大气质量按功能分区达标,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列入国家考核的77家重点企业中,达标75家,达标率97.4%;在国家控制的12种污染物中,全部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以内。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70.42万人,增加2.29万人,其中市镇人口133.59万人,乡村人口436.83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37‰;死亡率为6.74‰;自然增长率为3.63‰,下降0.36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实际增长7.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5002.05元,增长4.0%;经营净收入207.9元,增长62.4%;转移性收入557.88元,增长36.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23元,同比增长4.8%,其中工资性收入691元,增加19元;家庭经营净收入1347元,增加70元;转移性和财产性净收入84元,增加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元,增加86元,增长4.3%。城乡居民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120元,实际增长9.9%,其中交通及通信消费支出450.1元,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563.3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95.6元,分别增长7.2%、6.1%和33.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7%;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一辆,家用电脑20台;人均住房面积24.2平方米,增加1.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820.43元,实际增长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4.5%;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电话机48.97台和29.44台;人均住房面积30.59平方米,增加0.28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2003年,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19.31万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数5.0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44万人,增长55.0%;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8.5万人;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费人数为12.1万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61亿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4621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6147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永州市统计局 供稿]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