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一化三基”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社会事业建设”开展各项工作,经济和社会建设呈现后发赶超的良好势头。宏观经济增速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稳步改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民生保障能力提升,城乡社会更加和谐。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加快发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初步核算,以2008年经济普查年度GDP调整数为基数,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00.69亿元,同比增长12.9%,增幅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9.88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6.26亿元,增长19.5%,增幅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34.55亿元,增长1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为8857元,比上年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6.8:34.7:38.5调整为25.0:36.0:39.0,一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1.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所占比重达到30.4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35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总量占GDP的比重达到59.6%。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据快报统计,全市财政总收入39.6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市本级完成总收入9.37亿元,同比增长16.7%。全市一般预算收入25.48亿元,增长15.2%,其中税收收入14.69亿元,增长18.0%;非税收入10.79亿元,增长11.6%。全市上划中央“两税”10.28亿元,增长18.4%,上划中央、省所得税3.84亿元,增长3.2%。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27.47亿元,增长20.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78亿元,增长1.9%,教育支出25.06亿元,增长1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79亿元,增长21.4%,医疗卫生支出10.63亿元,增长54.5%,财政保重点、保民生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新型工业扎实推进。工业继续保持对经济强大的带动作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76%;工业企业实际缴纳税金11.75亿元,比上年增长6.1%;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增加值31.4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20.98%,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不断壮大,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96家,比上年增加20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3家。企业上市进展顺利,广信造纸、玉新药业、立得皮革、湘丰特纸、邵阳纺机和维克液压等6家企业进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品牌建设迈出新步伐,截止年末全市已有49家企业获得湖南名牌产品称号,隆回龙牙百合、金银花,洞口雪峰蜜桔,邵东玉竹、黄花菜,武冈卤菜、铜鹅等7个产品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催生了三一汽车、湘窖酒业等一批知名骨干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工业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削减15.2%,化学需氧量削减13.8%;规模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耗能1.73吨标准煤,按可比口径同比下降 14.94%。
民生保障能力提高。为民办实事完成或超额完成全部预定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8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458户。全市共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300多期,技能就业培训近4万人,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万人。新增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0.5万人,城市、农村低保对象达到12.9万人和25.9万人,分别发放保障金1.8亿元和1.4亿元。扩改建乡镇敬老院18所、“五保之家”11所,新、扩改建乡镇卫生院32所。建成城镇廉租房11.5万平方米和经济适用房10.4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租赁补助2100万元,受益人口达到2.8万户共6.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加农民人数达到550.21万人,参合率提升到90.55%,比上年高出3.55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农林牧渔增产增收。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40.64亿元,比上年增长6.4%。种植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产值116.47亿元,同比增长4.8%。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37.39千公顷,同比增长10.1%,油料、棉花、烟叶种植面积同比分别增长34.9%、26.9%和26.8%。粮食生产连续六年增产丰收,各类粮食总产量319.09万吨,增长6.2%,其中水稻产量264.59万吨,与上年相比略降。油料总产量11.08万吨,增长36.8%,烟叶产量1.21万吨,增长39.1%,水果总产量67.3万吨,增长14.1%。畜牧养殖业持续发展,完成产值101.11亿元,同比增长8.1%。年内出栏生猪917.75万头,同比略有增加,肉类总产量70.6万吨,增长5.1%;禽蛋产量1.61万吨,增长3.1%;牛奶产量5.0万吨,增长3.2%。林业和渔业平稳发展,分别完成产值11.71亿元和7.04亿元,同比增长7.8%和2.3%,水产品总产量8.41万吨,同比增长4.6%。
发展基础不断充实。全市完成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2.88亿元,比上年增长7.4%。财政资金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4.46亿元,增长20.9%。水利工程投入资金3亿元,竣工水利工程7.71万处,治理病险水库225座。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21.9万千瓦,增长7.7%。全年共发放良种补贴4689万元、粮食直补5346万元、退耕还林补贴17770万元、农资综合直补31918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4102万元。
新农建设亮点凸现。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实际完成8个,农村用电量73294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1%。改造县乡公路231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路2462公里,提前14个月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定任务。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21万口,完成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263处,有效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大提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50个,比上年增长13.3%,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点9个,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200家,其中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32家,规模企业216家。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221.3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9.7%,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2.6%,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全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29亿元,增长26.5%,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26.5万人,比上年减少3.5万人,解决了3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实力壮大。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643.59亿元,增长21.1%,其中规模工业(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总产值500.16亿元,增长22.7%,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83.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49.68亿元,增长24.3%,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0.9亿元,增长9.1%,股份制企业93.68亿元,增长22.4%;大中型企业32.72亿元,增长15.4%;轻工业60.84亿元,增长29.6%,重工业88.84亿元,增长21.1%;重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30.04亿元,增长24.1%。优势产业较快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6.8%,饮料制造业4.3亿元,增长57.7%,水泥等建材行业10.13亿元,增长44.2%,增幅大大超出整体规模工业。重点企业增势强劲,三一湖汽完成工业增加值5.97亿元,同比增长83.2%,湘窖酒业2.75亿元,增长113.9%,宝庆联纸1.82亿元,增长39.4%。
产品产量增势较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生产量419.98万吨,增长19.4%;发电量25.22亿千瓦时,增长36.6%;乳制品3.78万吨,增长23.9%;饮料酒6322万升,下降7.9%;服装915.58万件,下降5.1%;人造板98.7万立方米,增长6.8%;水泥523.44万吨,增长25.1%;铁合金23.24万吨,增长55.5%;汽车3451辆,增长46.8%;机制纸及纸板59.22万吨,增长13.6%;布0.59亿米,增长81.4%。
企业效益持续改善。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74.02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实现净利润15.38亿元,增长42%,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1.38亿元,下降38%,亏损面3.97%;实现利税总额31.61亿元,增长27.3%。规模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238.66%,比上年提高28.25个百分点。工业品产销衔接较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8.82%。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3.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占GDP的比重为5.51%。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金额181.95亿元,增长30.5%,完成总产值109.8亿元,增长20%,期末从业人员77097人,比上年增加1829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94.57万平方米,增长8.8%,竣工面积692.61万平方米,增长17.9%。
四、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投资热情高涨。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4.51亿元,比上年增加135.78亿,增长41.3%。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51.63亿元,增长45.7%,其中城镇投资415.34亿元,增长45.4%。按产业投向分,第一产业投资额40.5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投资额267.02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投资额186.9亿元,增长27.8%。非国有经济投资367.56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4.3%,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引领增长。全市完成工业投资245.41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1.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04.85亿元,增长78.1%,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10.61亿元,增长73.1%。分行业看,采矿业投资35.81亿元,增长72.1%;制造业投资173.27亿元,增长62.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45.33亿元,增长34.3%。
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全市组织实施108个重点工程项目,投资总额达到61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59.6亿元,年度完成投资92.97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有71个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一批增强全市经济发展后劲的项目大力推进。宝庆电厂120万千瓦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三一湖汽扩改工程投资8亿元,达到1.2万台整车、2万台底盘年生产能力;湘窖酒业计划投资11.3亿元,新建6万吨曲酒和6万吨包装及配套项目,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进入全国酒业十强;立得皮革投资3.5亿元,正在扩改牛羊皮革生产项目;合力化纤投资6亿元,新建年产4.5万吨粘胶短纤维生产线。
房产市场趋势明朗。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6.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8%。商品房施工面积31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5%;商品房销售面积89.1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2.4%,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85.79万平方米,增长35.2%;商品住宅每平方米均价达到1553元,比上年增长15.2%。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分城乡看,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6.86亿元,增长18.8%;县及县以下实现178.6亿元,增长19.8%,农村消费继续活跃。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5.34亿元,增长19.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9.11亿元,增长22.2%。建立家电下乡销售网点1088个,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0万台、汽车摩托车5.5万台,实现销售总额10.4亿元,争取国家和省补贴8700万元;全年新建农家店961家,完成销售额7.02亿元。
全市116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41.55亿元,增长22.5%,其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28.4%,日用品类增长26.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1%,中西药品类增长19.3%,汽车类增长80.5%。61家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3.44亿元,增长26.9%,实现营业额4.86亿元,增长24.3%。
物价水平初现涨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由1季度的下降2.5%回升到全年同比持平,12月当月涨幅为4.7%,全年价格指数为100%,其中食品价格指数102.5%,粮食价格指数102.1%,交通和通信价格指数97.7%,居住价格指数100.2%。城市间交通费价格指数99.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全年同比下降1%,指数为99.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4.1%。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外贸出口稳步回升。全年进出口总额2233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从元月份同比下降25.9%转变为全年正增长,回升趋势进一步得到巩固。其中,出口总额19822万美元,下降1.03%;进口总额2514万美元,增长29.7%。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8816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5%,占全部出口额的44.5%,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244万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为6.3%。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有香港地区、东南亚联盟国家、美国、欧盟、韩国和日本等。
招商引资不断深入。全市充分利用第四届中博会、第五届珠洽会以及邵阳(深圳)承接产业转移专题推介会等传统融资平台,不断创新方式,首次举办网上招商会,实际利用外资9027万美元,增长2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7024万美元,增长11.1%,争取国际无偿援助资金123.3万元;实际引进市外境内资金306.74亿元,增长22.0%,引进省外境内资金92.01亿元,增长17.3%。全国500强企业中有华能、中信、国电、大唐、中集、三一、中国建材等7家落户邵阳。
对外经济格局良好。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38家,同比增长80.9%,投资地主要是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实现国际工程承包合同额2000万美元;外派劳务3068人,增长12.5%;初步形成了境外投资、国际工程承包和国际劳务输出“三大邵阳品牌”。
旅游市场发展稳定。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5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35亿元,增长15%;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358人次,增长91.4%,其中外国人90人次,增长18.4%,旅游外汇收入9.44万美元,增长65.9%。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建设加快步伐。邵永高速建成通车,邵衡、邵安、娄新、洞新、包茂5条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开工,邵怀铁路完成预可研,沪昆高铁有望经过邵阳并设站,邵东、武冈机场建设进入全国机场建设布局规划。年末全市公路里程到达数为1895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4公里,比上年新增37公里,交通状况明显得到改善。
运输业务稳步发展。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为39.97万辆,比上年增长27.6%,其中汽车拥有量为12.33万辆,比上年增长26.7%,轿车3.65万辆,增长86.2%。全市公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18.8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0.7%;旅客周转量58.42亿人公里,增长15.0%。
邮电通信较快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85亿元,增长13.6%;电信业务总量48.03亿元,增长22.6%。年末局域交换机总容量528.89万门,比上年增长27.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6.9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31.71万户,年内新增移动用户45.79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1.7部/百人。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业务稳健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03.04亿元,比年初增加135.39亿元,比上年多增26.65亿元,同比增长20.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5.29亿元,同比增长3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4.03亿元,增长14.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76.69亿元,比年初增加45.49亿元,比上年多增21.57亿元,同比增长19.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58.59亿元,增长9.8%;中长期贷款余额113.38亿元,增长36.5%,中长期贷款比例升到40.98%,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余额12.22亿元,同比略有下降,农业贷款余额68.33亿元,同比增长27%。中长期贷款中,基本建设贷款余额46.31亿元,增长5.8%,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4.49亿元,增长42.9%。全市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16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贷款余额93.14亿元,增长21.1%。
证券市场得到修复。年内在邵证券营业部新开户数9676个,比上年下降19.1%,股民保证金7.15亿元,增长73.0%,年内交易量823.66亿元,增长45.1%。
保险产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22家保险公司,其中财险10家,寿险12家,当年新进入的1家。全市保费收入合计2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27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20.21亿元。保险密度332元/人,比上年增加41元/人,保险深度4.36%,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5.27亿元,同比下降10.3%。其中,财产险赔付额2.58亿元,人寿险赔付额2.70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3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0.71万人,比上年略减,在校生2.25万人,毕业生0.6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万人,增长28.1%;在校生6万人,毕业生1.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2万人,下降8.5%,在校生12.1万人,毕业生4万人。初中招生8.7万人,在校生27.75万人,毕业生8.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1.4万人,在校生59.6 万人,毕业生8.56万人。特殊教育招生 0.04万人,在校生 0.22万人。各类民办学校67所,在校学生7万人。建成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94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科技水平较快提升。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66家,产品品种数508个,其中省厅认定的高新企业28家,产品数196个。全部高新企业实现产值104.76亿元,比上年增长42.0%,增加值31.4亿元,实现利润8.57亿元,增长115.3%。全年专利申请量750件,比上年减少23件,其中发明专利111件,比上年增长13.3%,专利授权量399件,增长27.5%;签订技术合同860项,是上年数量的4.6倍,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2亿元,增长39.5%;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179万元,增长39.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年末全市共有市级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纪念馆8个。有线电视用户50.06万户,增长22.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2.14%。新改建乡镇文化站41个,建成农家书屋465家,成功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市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到100%,完成1145个自然村“村村通”工程。隆回魅力花瑶和绥宁民俗文化分别参加国家级栏目演出,祁剧《梦蝶》、花鼓戏《三家铺》等4个剧目获全省大奖。大力实施“文化环保”工程,加强报刊和网络的管理,继续打击地下“六合彩”活动,“扫黄打非”和反盗版工作不断深入。
医疗卫生不断加强。全市共有卫生机构760个,拥有床位总数1.6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8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26万人,注册护士0.58万人。全市完成46个乡镇卫生院和70个村卫生室的改扩建工作。全市积极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和手足口病等其他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大力开展打击无证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3652人次,监督检查各类医疗机构4338家,药店231家,查处无证行医785户,取缔698户,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体育活动有声有色。紧紧围绕健身主题,全市共举办大小群众体育活动170余次,参与活动人数达180多万人次,全市500多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村体育健身场地。成功举办中韩群众体育交流乒乓球比赛活动,韩国国民生活体育会副会长和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以及广西观摩团莅临邵阳。在十一届全运会上邵阳市获得两金一银的优异成绩。第二届市运会圆满成功。全年体育彩票销售发行6500万元,位列全省第6位,荣获全省“突出贡献奖”。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计生工作有效。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64.14万人,比上年增加10.05万人,增长1.3%。其中城镇人口232.55万人,比上年增加8.48万人,乡村人口531.59万人,城镇化率30.43%,比上年提升0.58个百分点,非农人口127.31万人,农村人口636.83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4.2万人,比上年增长2.9%,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9.71%。年内出生人口8.42万人,出生率10.25‰,基本与去年持平,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得到了稳固。死亡人口4.06万人,死亡率4.92‰,自然增长率为5.33‰。全市常住人口682.34万人,比上年增加8.19万人。认真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部分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救助制度,全市共为12598人奖扶对象和1085人独生子女特别扶助对象分别发放了907.06万元奖励金和119.52万元扶助金,全市累计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14.95户,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近2000万元。
居民收支持续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72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市区11950元,增长8.0%;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717元,增长9.8%,其中食品支出3184元,恩格尔系数为41.3%,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51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工资性收入1415元,增长11.1%,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133.7万人,增长29.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28元,比上年下降0.6%,恩格尔系数53.11%,比去年下降1.6个百分点。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5.07和28.69平方米。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62.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45.2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3.79万人,增加0.66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49.23万人,增加4.4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32.9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为27.26万人和31.19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4.04万人和4.26万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市耕地面积307.13千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46.25千公顷,旱地面积60.88千公顷。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06.7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153.3千公顷,绝收面积30.7千公顷。
水资源供求稳定。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3.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1874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351毫米,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1.31亿立方米。
资源勘探稳步进行。全市共发现各类矿种74个,其中探明一定储量的有35个。全部矿床226处,其中大型矿床8处,中型矿床29处。石膏、钨、铅锌、锑、金、银、煤等矿产的储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年产矿石量2000多万吨,产值接近30亿。近几年在洞口江口发现的矿藏,远景储量达到3.8亿吨。
环境治理全面推进。全市关停并转高耗能企业51家、“十八小”和“新五小”污染企业138家;大力增加环保投入,财政环保资金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5.8%;工业三废排放达标率95%,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33480吨,比上年少排4931吨,削减率12.8%,化学需氧量81321吨,少排4069吨,削减率4.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面积120平方公里,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平方米,城市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9千公顷,退耕还林面积3.6千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56.2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
安全生产形势向好。全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529起,比上年减少102起,同比下降16.2%,死亡人数216人,同比下降12.6%。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36人,下降18.2%;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5人;煤矿百万吨煤死亡人数4.8人,比上年下降33.8%;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29起,死亡人数153人,同比分别下降14%和10%,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3.83人,同比下降29.2%。
注: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邵阳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