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

选择区域:>>>

邵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落实“兴工强市”战略,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和谐邵阳,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09.51亿元,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1.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3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22.44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168.73亿元,增长12.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6106元,比上年增长10.8%;三次产业结构为28.9:29.9:41.2。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5.2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4.20%,其中市本级完成总收入5.02亿元,同比增长23.73%。一般预算收入16.28亿元,增长14.21%,其中税收收入9.03亿元,增长18.26%。一般预算支出59.0亿元,增长25.47%。

    市场物价涨幅较为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1%,居住价格上涨6.9%。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2.4%。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6.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越等。

    二、农  业

    种植业生产保持较好收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60.35千公顷,总产量326.32万吨,比上年增长2.26%,创近九年来的最好水平。水稻产量263.01万吨,增长1.12%。油料总产量12万吨,增长1.23% 。水果总产量57.96万吨,增长5.1%。

    畜牧养殖业发展加快。全年肉类总产量68.21万吨,比上年增长3.6%。禽蛋产量1.67万吨,增长3.2%。奶业生产保持高速增长,牛奶产量4.55万吨,增长25.2%。水产品产量8.48万吨,增长5.6%。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农、畜优质产品率进一步提高。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202.29千公顷,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9.7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三元杂交猪比重占48.7%。发展药材31.56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90.54千公顷,增长9.91%。

    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7.48万处,水利工程投入资金3亿元,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639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45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89千公顷。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6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农用拖拉机2.05万台,农用运输车1.05万辆。

    全年财政扶贫资金5839万元,以工代赈资金2979万元。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4.5万人,比上年减少3万人;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75万人,减少10万人。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全市农村投资40.35亿元,增长9.8%。财政支农支出2.26亿元,增长5.7%。全市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00个,56个村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新建农村沼气池1.34万口。全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7.67亿元,建成农村公路2964.8公里,其中通乡公路189.4公里,通畅工程2288.4公里,通达工程487公里,全市有982个村通了水泥路或油路。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558家国有及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3.15亿元,增长25.3%,在全市规模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6.80亿元,增长1.1%;集体企业1.94亿元,增长20%;股份制企业36.55亿元,增长2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96亿元,增长31%。轻工业增加值26.32亿元,增长28.3%,重工业增加值36.83亿元,增长23.3%。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40.82亿元,增长8.8%。

    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生产量254.02万吨,增长8.71%;发电量13.27亿千瓦时,增长16.63%;乳制品4.24万吨,增长13.88%;饮料酒4.11万吨,增长19.01%;服装367.04万件,增长109.34%;人造板46.9万立方米,增长49.06%;水泥249.67万吨,增长21.71%;铝材3.7万吨,增长12.12%;平板玻璃68.59万重量箱,增长52.45%;机制纸及纸板35.22万吨,增长27.47%。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56.26%,比上年提高25.57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2.42亿元,增长29.81%。实现利润4.55亿元,增长32.8%,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0.93亿元,同比下降17.04个百分点。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9.70%。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47亿元,比上年增长6.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88.72万平方米,增长26.5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49.96万平方米,增长22.9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6.44亿元,比上年增长32.16%,其中城镇投资131.08亿元,增长41.7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额86.28亿元,增长66.39%,其中工业投资76.23亿元,增长95.37%,工业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占40.9%,分行业看,采矿业投资11.24亿元,增长91.07%;制造工业投资47.54亿元,增长66.30%;电力业投资17.41亿元,增长17.96%;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3.35亿元,增长393.07%。第三产业投资84.33亿元,增长43.29%。房地产开发投资15.17亿元,比上年增长26.88%。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55.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44.92万平方米,增长12.9%。商品房空置面积13.91万平方米。

    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推进。全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74个,完成投资55.21亿元,同比增加8.38亿元,增长17.9%。一批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的省、市重点工程项目施工进展较快,如邵永高速公路、筱溪电站、晒谷滩电站、火车站站前开发区、邵阳大道中段、湘窖酒业万吨曲酒生产基地、白马工业基地路网等工程都取得重大进展。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呈现活跃局面。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3.0亿元,增长14.4%;县及县以下实现102.99亿元,增长15.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0.51亿元,增长15.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5.12亿元,增长10.1%。
    
    2006年,全市74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21.37亿元,增长34.9%,其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9.6%,日用品类增长23.6%,中西药品类增长14.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1.0%。限额以下及个体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9.14亿元,增长12.2%。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21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95%。其中,出口总额11633万美元,增长21.64%;进口总额506万美元,增长63.35%。主要出口商品有打火机、鲜冻猪肉、纺织机械、化工产品、农产品、皮革制品、医药产品等20多类,主要销往印尼、日本、印度、意大利、美国、韩国、泰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拥有进出口资格的企业146家,其中有出口实绩的企业56家,比上年增加了6家;民营企业出口占主导地位,实现出口总值占全市企业出口总值的65%。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2006年我市大力实施“以外引外,以商招商”策略,充分发挥现有外商的桥梁作用,“港洽周”、“邵洽周”、“东莞招商会”和“中博会”等四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履约情况良好,全年新批外资企业21家,到位资金6500万美元,增长18%;利用市外境内资金123.78亿元,增长71%。县市区招商引资活动亮点纷呈,新宁县在广州、深圳、东莞举办了“新宁——广深莞洽谈会”,双清区在邵东自行举办了投资说明会,城步举办了“自治县成立50周年经贸洽谈会”等活动。

    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全市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391.2万人次,增长11.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3亿元,增长21.5%;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412人次,比上年减少69.9%,其中港、澳、台同胞244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0.96万美元。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6年末全市共完成交通建设总投资32.79亿元;公路里程到达数为14066公里,增长75.7%,其中高速公路82公里,一级公路4公里,二级公路597公里,三级公路742公里,四级公路3136公里;年内全市新建水泥路2500余公里。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为6.36万辆,其中客车3.75万辆,货车2.49万辆。民用运输船舶826艘。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4679万吨,下降10.43%,货物周转量75.11亿吨公里,增长11.17%;水运货运量274万吨,增长1.48%,周转量0.50亿吨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公路客运量10738万人,旅客周转量49.04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63亿元,增长32.9%;电信业务总量29.43亿元,增长33.6%。年末局域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57.7万门,比上年增长19.1%;固定电话用户85.5万户,新增11.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1.2万户,乡村电话用户54.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36.7万户,新增用户29.2万户。电话普及率为30部/百人。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8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4.43亿元,增长2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0.86亿元,增长16.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2.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21.58亿元,增长12.4%;中长期贷款余额50.68亿元,增长22.3%。基本建设贷款余额30.32亿元,增长68.7%,工业贷款余额11.97亿元,增长16.9%,农业贷款余额39.75亿元,增长3.6%。全市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贷款余额55.55亿元,增长2.5%。

    证券业务运行红火。12月末,在邵证券营业部开户人数5.36万人,增长6%,股民保证金2.03亿元,增长99.9%,年内交易量148.9亿元,增长155.7%。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末共有14家保险公司入驻邵阳,其中财险8家,寿险6家。全年保费收入9.43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9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6.93亿元。保险密度127.3元/人,比上年增加9.3元/人。全年赔付额与给付2.36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20亿元,人寿险赔付额0.96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农村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得到落实,22.3万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77所,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3.2万平方米。邵阳学院、职业学院和邵阳医专等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招生规模继续扩大。2006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0.93万人,在校学生达2.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6.24万人,初中招生8.49万人,小学招生10万人;在校学生高中16.78万人,初中27.66万人,小学50.9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万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项。2006年,全市有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4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8个,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58亿元,增长19.6%,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3.81亿元,同比增长176%。全年受理专利申请423件,增长116.9%。技术市场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0.25万份,技术合同成交额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06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4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62%。电视台1座,教育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4%,有线电视用户38.98万户,增长5%。全市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6个。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省祁剧院、市花鼓剧团送戏下乡400场。优秀文艺创作作品《目连救母》、《儿大女大》荣获田汉大奖。文化市场管理得到加强,网吧整治、“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收到实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9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3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个;病床床位1.1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5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62万人,注册护士0.42万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3个,卫生技术人员0.06万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1个,卫生技术人员0.02万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0.63万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县3个,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48.89万人,增长140.1%。
    
    全民健身运动持续推进,体育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共开展各项体育活动190余次,参与活动的人数达到12万人,参加常年性体育锻炼的人口达266.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6%,比去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在省十运会上,我市运动员获得金牌24枚。2006年10月,成功举办了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本次比赛是我市首次承办的全国性顶级汽车赛事,来自全国40多个赛事俱乐部的44部赛车40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全年体育彩票发行6219万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46.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0.48万人,乡村人口535.91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1.1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9.53%。年内出生人口7.86万人,出生率11.99‰;死亡人口3.76万人,死亡率6.8‰;自然增长率为5.19‰,比上年下降0.65个千分点。全市常住人口671.7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42元,比上年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102元,增长7.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75元,比上年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04元,增长2.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3.08%。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2.67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8.10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4.33万人,增加0.6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40.49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13.84万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24.9万人,比上年减少5.09万人。全市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35.36万人,比上年增加3.5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25.29万人,参保退休人员10.07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7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共下拨救灾救济款2898万元,救济粮3100吨,救灾棉被4300床。年内改扩建23所敬老院,设置床位768张。全市共有五保对象57121人,已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其中集中供养2495人,全年共发放五保供养金2300万元。城市低保全年累计保障138.8万人次,共发放保障金9653万元,全市共有11.2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达0.19万张,收养0.19万人。全年共发行社会福利彩票1.12亿元,比上年增加0.25亿元。

    十二、资源与环境

    水资源供求关系稳定。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6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2200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1478.3毫米,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3.12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勘探基本稳定。已查明的矿种有24个,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6种,非金属矿产15种,水气矿产1种。已发现的大型矿床23处,中型矿床33处,石膏、钨、铅锌、锑、金、银、煤等矿产的储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全市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超过5000亿元。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藏量144万千瓦,近期可开发的有70万千瓦。
    
    城市环境保护力度加大。2006年对32家污染企业重点整治,封杀非法炼铟企业5家,关闭取缔“土小企业”10家,资江、邵水等主要河流治理初显成效。城市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7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5%。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5个,达标面积18.3平方公里。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达40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2006年完成造林面积19.3千公顷。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积98.2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6.5%。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71万公顷。
    
    2006年,全市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面积780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254千公顷,绝收面积32千公顷。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邵阳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