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

选择区域:>>>

2004年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扎实工作,把握机遇,全力推进“三化”进程,国民经济呈现加速、提质的良好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    合

    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初步测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幅快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0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94.75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210.46亿元,增长9.6%。

    市场价格涨幅在调控范围之内。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8.4%(粮食上涨16.2%,肉禽及制品上涨16.4%);烟酒及用品持平;衣着上涨0.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0.4%;居住上涨3.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分别下降1.4%、1.1%和0.9%。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升2.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升8.0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14.4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升6.53%。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就业人员38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0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87.1万人,增加6.4万人。年内通过各种途径安排下岗人员就业人员5.5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4%。

    财政收支情况良好。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29亿元,增长15.78%;上划中央“两税”5.86亿元,增长32.51%;上划所得税2.83亿元,增长35.27%。全市财政总支出为38.57亿元,增长19.0%。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全市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继续做大做强做优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传统工业技术的改造力度,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6%,提高3.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上升了4.3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初步测算,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22.26亿元,占GDP总量的59.5%,比上年提高10.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的规模继续扩大,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民间投资的比重继续上升,全市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1.8%,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43.13%,实现利润总额增长76.71%,亏损企业亏损减少28.71%,实现利税增长47.22%,综合效益指数提高了34个百分点,企业效益的提高促进了财政税收的增长,全年税收总额达到21.52亿元,增长34.2%,其中工商税收增长26.8%。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投资总量偏小,基础设施仍然较差;工业企业的改制难度较大,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煤、电、油、运等“瓶颈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增长;再就业的压力依然很大,部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村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注“三农”问题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村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0.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其中种植业产值100.28亿元,增长8.5%;林业6.6亿元,增长3.7%;牧业96.72亿元,增长4.3%;渔业13.65亿元,增长6.6%。

    主要农产品产量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330.6万吨,比上年增加56.7万吨,增长4.54%,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粮食总产量下滑的局面。油料17.61万吨,增长6%;棉花1.75万吨,增长21.59%;粮料9.82万吨,增长1.4%;烤烟1.63万吨,增长2.1%;水果54.57万吨,增长3.87%;蔬菜268.27万吨,增长7.39%。

    畜牧、水产平稳发展。虽然遭遇禽流感影响,对全市养殖业带来冲击,仍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全年出栏肉猪840.53万头,增长4。.31%;出笼家禽7850.6万羽,增长4.05%。肉类总产量达到70.5万吨,增长5.6%。其中牛肉产量1.02万吨,增长32.86%;羊肉0.82万吨,增长15.51%。水产品产量达到21.97万吨,增长4.9%。

    林业生产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完成人工造林48.8万亩,其中改造紫色页岩11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面积48万亩,油茶垦复38万亩,楠竹修垦20万亩。完成退耕还林48.3万亩。在着力培植森林资源的同时,强力推进生态绿化工程建设,为打造山川秀美的新衡阳奠定了基础。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59.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89.81亿元,增长26.0%,其中国有及控股企业增加值46.79亿元,增长26.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6.14亿元,增长26.1%;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长55.6%;外商及港澳台资企业增长27.4%。轻工业增加值20.06亿元,增长17.1%;重工业增加值69.75亿元,增长28.9%。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100.95%,比上年高1.97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97.7%和64.5%。

    能源和原材料及电力配套设备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原煤717.3万吨,增长32.6%;发电量62.4亿千瓦小时,增长74.7%;钢材59.32万吨,增长32.6%;变压器2060万千伏安,增长36.8%,电力电缆7753公里,增长78.5%。

    建筑企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4.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建筑资质三级及三级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23亿元,增长15%,实现利润1.6亿元,增长28.0%。

    国企改制步伐加快。2004年,全市进一步加大国企改制的力度,完善改制政策,突出改制重点,实行整体推进,取得新的进展。在市直357家国有、集体、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中,有148家批复立项,占41.5%,盘活存量资产近40亿元,依法处置债务5亿元,安置分流职工近6万人。其中已通过检查验收的59家,共引进资金3.4亿元,返聘职工1.1万人。通过招商引资,目前已有31户外资企业参与我市国企改制,合同引进外资21.4亿元,实际到位2.85亿元;有48家民营企业参与国企重组,吸纳民营资本8.7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规模。全市继续优化投融资环境,扩大投资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适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0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城镇以上投资93.64亿元,增长28.25%;农村投资43.41亿元,增长15.18%。在城镇以上投资完成额中,国有投资52.32亿元,增长27.4%,城镇集体投资2.21亿元,增长100.9%;城镇个体投资9.56亿元,增长30.2%。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结构,使过快增长的基本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得到控制,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2.84亿元,增长0.17%,增幅回落1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12.47亿元,增长8.4%,增幅回落48个百分点。加大了技改投入的力度,全年完成技改投资39.82亿元,增长78.19%,增幅提高42个百分点。从产业投入的情况看,重点投资第二、三产业,第二产业投资47.59亿元,增长45%,占城镇以上投资的50.8%,第三产业投资4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占47.6%。从投资的行业来看,主要用于能源、冶金、电信等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城乡交通路网的建设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全市共实施重点工程项目52项,其中续建22项;新开工23项,进入前期准备7项。全年计划投资34.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3.03亿元。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竣工投产或交付使用,耒阳电厂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华菱钢管、特变电工技改完工,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水平;衡阳电信完成新增交换机扩容改造;衡阳移动工程8B、9A无线交换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全市新建和改造通乡公路268公里;建成通村公路488公里;衡大高速完成土石方总量98%,涵洞、通道、桥梁基础等主要工程全部完工;城市建设再添新的亮点,96条背街小巷改造焕然一新,湘江风光带、东外环线等一批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城市97.94亿元,增长14.2%;县及县以下78.33亿元,增长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45.93亿元,增长11.0%;餐饮业29.25亿元,增长24.5%;其它零售1.08亿元,增长7.2%。

    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4.3亿元,增长18.6%。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快速发展。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2.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5%,其中出口1.37亿美元,增长69.7%。在出口中一般贸易1.33亿美元,增长72.9%,加工贸易增长20.4%。从出口的国家和城区看,香港地区0.45亿美元,增长36.6%,占出口额的32.8%;东南亚国家联盟0.24亿美元,增长61.2%,占17.5%;美国0.19亿美元,增长129.6%,占13.9%;对日本、韩国的出口也有较大增加。进口总额1.06亿美元,增长4倍,加工贸易进口下降54.9%。全年新增自营出口单位13个。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年内成功地举办了“东莞洽谈会”、“湘洽会”两次重点招商活动;成功地举办了耒阳农耕文化节、衡东土菜节和南岳寿文化节,通过节会招商、网上招商、上门招商等各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引资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全年共签订外资合同120项,增长125%,合同外资金额2.4亿美元,增长29.0%;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53亿美元(计算口径有变动),增长0.4%。

    对外劳务输出1118人,增长2倍。

    七、运输、邮电和旅游

    运输、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运输、邮电、通信业增加值51.76亿元,增长13.4%。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达31.2亿吨公里,增长15.8%;客运周转量达30.3亿人公里,增长8.3%。邮电业务总量21.65亿元,增长16.5%。全年通信业光缆长度达到5.56万公里,长途电话业务电路达21万路,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达21万路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15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100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103.3万户,移动用户达96万户。已通固定电话行政村达到85%。

    旅游业方兴未艾。全市旅游环境进一步优化,设施日益完善,结构明显改善,旅游经济迅速增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20.2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0%;旅游总收入达到24.52亿元,增长11.0%。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全市星级宾馆增至31家,其中年内新增四星级2家。旅行社增至27家,其中年内新增国内旅行社2家,旅游从业人员达4万余人。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南岳为龙头,城区为中心,涵盖各县市区旅游景点”的一小时旅游经济圈。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全市各金融机构存款稳步增长,贷款增速放慢,环境进一步改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86.91亿元,较年初增加71.6亿元,增长17.1%。其中企业存款69.31亿元,比年初增长10.1亿元,增长17.06%,居民储蓄存款376.65亿元,比年初增加53.18亿元,增长16.44%。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78.76亿元,比年初增加19.06亿元,增长7.3%。从贷款投向上看,农业贷款投放增多,全市新增农业贷款4.08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1.5%,增长11.75%,其中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10.19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三农”发展;工业短期贷款明显放慢,全年仅增加838万元,比上年少增1.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速加快,主要用于支持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改贷款新增3.58亿元,增长2.65倍。

    全市金融机构在确保金融平稳运行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改善信贷环境,努力降低不良资产,银行效益继续不断提高。

    保险业务发展加快。全年保费收入达到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人身保险8.08亿元,增长11.1%;财产险2.1亿元,增长15.9%。各类赔付支出2.23亿元,比上年下降36.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得到新的发展。一是基础教育继续得到巩固。2004年,全市进一步建立健全、落实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双线控流保学责任制,健全政府帮困为主,社会学校帮困为辅的扶贫助学机制,成立教育救助受援捐助中心,免除城市低保户子女杂费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妇女入学的借读费。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7%,升初中比例达到99.09%;初中年辍学率为2.4%;初中升高中比例为72.26%。二是高中以上在校学生规模继续扩大,初中及小学在校学生数呈下降走势。全年在学研究生人数达699人,比上年增加12.5%;普通高校在校学生6.12万人,增长4.3%;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5.98万人,增长13.5%;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87万人,增长12.5%;初中在校学生37.22万人,减少6.6%;小学校学生48.99万人,减少6.4%。三是民办教育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其中举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招收新生已超过4万人。21所学校招生人数在2000人以上。四是整合教育资源,调整教学布局,2004年全市共撤并中小学120所,其中中学12所,小学116所。全面接管铁路中小学。五是农村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投入中小学危改资金近1亿元,改造危房教室达25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18.3万平方米)。

    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30家,各类科技人员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1%,其中具有高级职称8.8万人,中级职称的5.2万人。全年获得省部级以科技成果6项;市级14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4项,应用技术成果10项。各类发明创造专利申请320件,授权专利200件。

    产、学、研相结合取得丰硕成果。成功地举办了’2004衡阳产学研信息发布项目洽谈会,邀请26所院校72位专家参会,经过项目对接、合作洽谈,签约项目39项,目前已实施26项,为促进衡阳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全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84.23亿元,比上年增长42.0%。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4年,全市文化事业围绕改革、发展这个中心,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 。年末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285个,其中艺术类22个,图书类11个,群文类220个。公共图书馆11个,各类藏书150万册,博物馆1座。拥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9.9%;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1座,电视人口普及率达到98.5%。全市所有县(市、区)均已建成环结构有线电视城域网,有线电视用户已达到35万户,广播电视网络能提供模拟电视节目35套,标准清晰数字电视11套。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群众企盼已久的群艺馆新馆大楼年内竣工;湘南学联旧址、彭公馆、119号民宅的维修工程全面完工;衡阳大剧院、市图书馆、1000米文化墙等项目等全面启动。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完工,将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文艺创作再获丰收。全市文化单位以“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和全国第十届美展为龙头,整合全市重点创作队伍,创作出一批颇具地方特色、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共有18件(幅)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其中歌曲《乡亲所盼我所爱》代表全省参加全国“群星奖”评选获铜奖;精选作品参加第四届“三湘群星奖”角逐,获得四金三银二铜的好成绩。

    群文活动如火如荼。采用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参与的方法,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全年城区举办各类广场文艺演出达100多场次,莲湖广场的“改陋习、树新风”万人签名及文艺演出活动;“爱我中华”广场文艺演出;“祖国颂”广场文化活动等主题突出,声势浩大,既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陶治了人民的精神情操。

    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强。2004年,成功地承办了湖南(衡阳)非洲艺术节,来自埃及、肯尼亚、博茨瓦纳三国艺术团110余人来衡访问演出,加强了衡阳与国际的文化交流。具有民族特色的内蒙古呼和浩特民族歌舞团来衡阳举办“草原之夜”演出,抒发了两地文艺界人士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艺术品位。市红旗大剧院先后引进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际艺术团来衡演出,既丰富了雁城人民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卫生事业继续得到巩固、发展和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100个,卫生技术人员2.57万人,其中医生和执业助理医师1.42万人,注册护士0.9万人。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65万张。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建了10个疾病控制中心,8个传染病医院,11个农村重点中心医院和市紧急求援中心。建筑面积达8.5万平方米。各县市区分别成立了突出公共卫生事件领导机构及疫情报告网络建设。

    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得到加强。全市13家疾控机构、47家医疗单位开通了疫情报告网络,各乡镇卫生院及一级以上医疗机构也设了报告专用电话,设立了专职疫情报告员,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全年全市共处置可疑禽流感疫情17起,排查非典可疑病人1人;快速有效处置伤寒、甲肝、霍乱、痢疾等多起传染病疫情,没有死亡病例,控制了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率达100%。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全市派出15个项目共378名运动员参加了全省青少年比赛,夺得了40枚金牌、团体总分2008分,其中射击、跳水、游泳的团体总分居全省第一位。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年举办了12次全市性的大型群众体育竞赛,其中的环城赛跑、第五届体舞大赛、体育进社区、体育三下乡、迎奥运万人长跑、舞龙舞狮大赛、健身秧歌比赛、腰鼓赛等既活跃了人民的业务生活,又提高了人民的身体素质。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控制。年末全市总人口718.95万人,比上年增长0.7%。其中城镇人口227.04万人,增长1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1.6%;乡村人口491.91万人,下降3.1%。人口出生率12.56‰,死亡率7.0‰,自然增长率为5.56‰。

    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58元,比上年增长10.4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12%。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019元,增长3.7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0.67%,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数为39.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6元,增长13.8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13%。农民人均纯收入3464元,增长14.28%,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1%;家庭经营收入增长22.3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31元,比上年增长15.0%,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54%。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4.1%。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食品的档次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达到38.01万人,增长3.2%。其中职工24.43万人,离退休人员11.4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5.2万人;增长2.1%;参加医保40.71万人,增长10%。城市低保对象12.4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7873.7万元,比上年增长29.18%,低保户每月免收4吨水费、6度电费,部分有线电视收视费,有700户享受廉租房优待,最大限度减少低保户负担。

    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全市已建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居委会社区服务站163个,医疗网点223个,文化娱场所484个,各种便民利民设施1722个,各种志愿者服务队伍516个,初步形成以家政、养老扶助、助残、法律、卫生、文化、物业等12大系列的社区服务体系。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