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工业化总揽经济工作全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和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发展和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 合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8.43亿元,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后同),比上年增长9.4%,增幅快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10.35亿元;第二产业149.65亿元;第三产业158.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11.4%和11.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28.2:35.3:36.5调整到26.4:35.8:37.8,在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同时,一产业占总量的比重继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增速加快。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2002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指导和劳动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发展民营经济,加快社区建设扶持第三产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多种途径使3.5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到374.86万人,比上年增加5.1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76.5万人,比上年减少1.4%,二产业从业人员67.96万人,三产业从业人员132.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0.2%和5.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市场物价平稳,服务项目、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水平比上年分别上升1.8和2.5个百分点,食品类、烟酒及用品、衣着类基本维持上年价格水平,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讯、居住消费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下降4.1、2.0和0.8个百分点。
财政税收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2002年,全市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加强财政管理和税收征管,优化财政、税收结构,保持了财政、税收的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9.3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7.8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61亿元,增长5.39%;上划中央两税3.84亿元,增长22.06%。财政结构不断优化,在治理经济发展环境中,较大幅度地取消了或者减少了部分收费项目和税外负担,使财政收入中费、税比重发生变化,其中工商税收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全年完成税收总额13.97亿元,增长12.7%,其中国税收入7.85亿元,增长10.1%;地税收入6.12亿元,增长16.21%,为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整体效益水平提升。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据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17亿元,增长26.8%;实现利税8.29亿元,增长27.3%;企业亏损面下降6.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减少20%;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上升9.3个百分点。商贸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生产、销售稳步增长,据税务部门对税收分类统计,三资企业上交税金增长19.2%;私营、个体经济上交税金增长8.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基础不牢,农产品加工转换增值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中小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就业和再就业仍然面临较大压力;部分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民生产、生活存在一定困难;公共财政创新、增收能力有待提高。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89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农业总产值78.89亿元,增长1.8%;林业4.95亿元,牧业69.45亿元,渔业12.59亿元,分别增长4.7%、3.8%和5.1%。
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增加,传统农作因播种面积减少和连续遭受洪涝灾害影响,产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287.68万吨,减少30.8万吨,下降9.67%;棉花1.43万吨,下降26.3%;油料16.18万吨,下降0.25%。蔬菜252万吨,增长15.3%;烤烟1.59万吨,增长60.61%;瓜果53.48万吨,增长13.88%,其他经济作物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特种养殖产量增加,传统的生猪饲养受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影响产量略有下降。全年出栏生猪出栏819.9万头,比上年减少5.45万头,下降0.67%;出笼家禽7200万羽,增长16.55%;山羊出栏42.3万只,增长31.41%;肉类总产量66.26万吨,增长3.16%,水产品产量20.45万吨,增长5.36%。湘黄鸡、良种山羊、三杂猪、名特水产等特种养殖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2002年,全市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重点突出农业结构的调整。领导干部层层办点,以点带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各级加大了对农村资金、信息、技术服务的力度,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种养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特色经济初现,打造了一批优质品牌,在全省农博会上,“映武”牌黄花菜、“麒麟”牌香芋、“京湘”牌藤茶、“金雁”牌优质米等10个品牌获金奖,21个产品获银奖,60个产品获铜奖。
林业生产发展势头较好。全市加大紫色页岩山区的改造并取得国际粮农组织的支持,因地制宜发展芦竹、龙须草产业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1万亩,更新林地1.13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6.1%。退耕还林30万亩,促进了农业生态条件的改善。
农村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经过几年的调整、改革、发展,已进入稳步增长阶段,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2002年末,全市乡镇企业已达11.35万户,从业人员89.99万人,实现增加值187.24亿元,比上年增长7.9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15.66亿元,增长40.84%,上交税金6.95亿元,增长16.31%。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随着各级对农业投入的增加,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170.3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3.65万千瓦,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千公顷;农村自来水受益村437个,新增51个;通汽车的村4707个,新增50个;通电话的村4045个,新增352个,其他水利、电力、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农村社会稳定。2002年全市各级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村村实行村务公开,确保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销售、效益快速增长。在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全市工业企业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生产、销售保持快速增长,效益大幅提升。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2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完成49.48亿元,增长17.5%,国有工业、集体工业分别增长15.5%和20.02%,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外商投资企业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59.56亿元,增长16.6%,产销率达到99.1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较大,其中啤酒5.91万吨,增长47.52%;钢材43.43万吨,增长12.59%;变压器928.77万千伏安,增长52.26%;灯泡9143万只,增长69.57%;原煤、原盐、日用陶瓷、农用化肥、电力电缆、改装汽车等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优化资源配置,挂大靠强取得新的进展。2002年围绕推进工业化,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内引外联,挂大靠强,先后成功地做成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利用汽车零部件生产优势,成功引进风顺车桥项目,总投资3.2亿元,将形成年产车桥15万台的生产能力,已投入6000万元,一期工程将竣工达产;利用丰富的瓷泥资源优势,引进兆锋陶瓷高档墙地砖独资项目,投资1.6亿元,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即将投产运行;香港通达电容器公司租赁毛纺厂1.5万平方米厂房,投资2000万美元进行改建,竣工后可提供4500个就业岗位;界牌瓷厂与深圳振弘陶瓷实业有限公司签订租赁经营合同,计划投资3000万元,已投入500万元进行窑炉和设备改造,已全面投产。市森特公司与清华紫光等、电缆厂与台湾荣华集团、天津三吉清洗润滑防锈有限公司与石鼓科星化工有限公司等重组、合作、合资项目进展顺利。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提升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产生积极作用,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在认真总结前几年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重新理顺了改革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革。年内有工程机械厂、江南药械厂、衡南松柏煤矿、衡东美仑公司等依法实施破产;互感器厂、电线电缆厂等一批企业初步完成了“两个置换”;运输机械厂、仪表公司等将经营业绩与经营者利益直接挂钩,提高经营者持股比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企业摆脱困境,走上正常生产的轨道。
企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增强。据初步统计,全年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12个,其中填补国内空白的14项;填补省内空白的11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53%。全市有9个企业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
建筑企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23.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建筑资级四级及四级以上企业178家,自行完成建筑施工产值71.5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利润5425万元,上交税金1.8万元,分别增长12.6和8.6%。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房屋建筑、商品房销售大幅增加,2002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7.8万平方米,增长48.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规模。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全市进一步优化投融资环境,扩大民间投资领域,加快城镇化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99亿元,增长7.22%,其中国有及其他投资59.62亿元,集体投资8.72亿元,分别增长19.6%和9.26%,城乡个体投资30.42亿元,增长7.81%,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 27.5亿元,更新改造投资16.43亿元,分别增长24.8%和19.6%。
城市建设投资加快。初步统计,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从投资项目完成情况来看,一是一批高标准、高档次集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广场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如市区的莲湖广场、岳屏广场、火车站广场、太阳广场、南华大学校园广场等,这些广场的建成使用,极大地改变了衡阳市区的形象,提升了城市的品位;二是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蒸湘南北路的改造,西外环线的贯通,湘江三桥的竣工通车,红湘路、明翰路样板街的建成,不仅美化了市容市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内交通的压力;三是一批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有湘南第一楼之美誉的永兴阁高120余米共36层,仅用一年零10天的时间建成,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外形美观,环境优雅,结构精巧,成为衡阳高层高档住宅的经典之作。与此同时,全市各县市区改变城市经营之理念,按市场运作之方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城镇化建设迈开可喜步伐,城市建设完成投资额增幅均在10%以上。
基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1.66倍;制造业投资增长29.97%;电力煤气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60.94%,批零贸易餐饮业投资增长1.73倍。
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良好。全年电网改造新增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长度25公里;新增光纤通讯电缆生产能力12万芯公里,电力电缆5万公里;新增原煤开采能力5万吨;完成道路改造 146公里,新建公路60公里;新增城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20万吨。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运输、邮电通讯事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37.97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公路运输能力增强。2002年末,全市拥有公路总长度7643公里,每平方公里分布密度0.5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3140公里,境内高速公路149公里,公路运输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20.08亿吨公里,增长8.3%;完成客运周转量27.87亿公里,增长10.1%。
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7.03万户,比上年增长23.5%;互联网用户16.64万户,增长49.1%;电话入户72.27万户,增长5.0%,其中农村入户28.4万户,增长6.9%。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环境的改善,旅游已成为娱乐、休闲的一种时尚。全市接待各类游客456.8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7%,实现旅游总收入33.23亿元,增长12.1%。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消费水平提高。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市的零售额86.27亿元,增长10.1%;县的零售额13.83亿元,增长16.8%;县以下零售额44.53亿元,增长11.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增长11.3%;餐饮业增长14.9%。在各类商品销售中,家用电脑、微波炉、空调、移动电话等销售量增幅均在10%以上;万元级十万元级的高档购物消费已进入部分人的家庭。
消费市场总的特点是物资丰富,价格平稳,各种类型的商品流通企业竞争激烈。从市场经营情况来看,一是非公有经济是活跃市场的主体,全年非公有经济零售额114.06亿元,增长14.1%,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78.86%,比上年高2.2个百分点。二是现代化超级自选商场在行业中优势明显,全市目前拥有香江百货、北信仓行、金鹏超市等大型自选商场50多家,超市销售额约占全市销售的近三分之一。三是餐饮业市场火爆,洋快餐登陆衡阳市场,居民外出就餐人数增多,餐饮消费成为消费亮点。
生产资料市场销售转旺。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生产资料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1.8%。
集市贸易交易平稳。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10亿元,比上年增长8.3%。
七、对外贸易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已初现端倪。根据海关初步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907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1%,其中出口7211万美元,增长10.6%,增幅明显回落,进口1859万美元,下降34.5%。从出口情况来看,生产企业出口增长25.2%,三资企业出口增长1.53%,外贸企业、民营企业出口分别下降60.29%和39.46%。从出口产品结构看,农副产品出口下降59.9%,机电产品下降8.7%,有色、黑色、稀有金属原料及产品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纺织服装出口增长93%,精细化工原料、非金属制品等产品有所长。从出口的国家的和地区看,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港、台地区,欧、美洲、欧盟国家的出口均有大幅度的下降。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市各级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全年新签外资项目87项,合同金额1.5亿美元,增长16.9%,实际利用外资1.17亿美元,增长29.8%。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劳务输出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形势平稳。全市金融系统在强化金融监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信贷业务,建立良好的银企信用关系,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存款金额余额345.46亿元,比年初增加47.4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7.07亿元,居民储蓄增加38.82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30.01亿元,比年初净增24.34亿元,增长11.83%。从贷款的投向看,主要用于支持地方工业的发展,用于工业短期流动贷款增加了7.46亿元,增长23.97%。其次是支持城市建设和扶持信贷消费的发展。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的保险意识增强。2002年全市保费收入7.44亿元,比上年增长48.2%,其中财产险1.44亿元,增长19.7%;寿险收入5.8亿元,增长56.7%。各类赔偿及给付2.34亿元,增长1.13倍。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高中、初中、大学教育规模扩大,年末拥有各类在校学生125.3万人,比上年减少4.0%,其中大学在校学生4.37万人,增长5.6%;高中在校学生8.39万人,增长18.3%;初中38.44万人,增长9.9%。由于前几年计划生育工作有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小学在校学生59.01万人,较上年减少10.7%。各类社会办学进一步规范,成人教育、特种教育、岗位技能培训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两基”教育的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83%,初中升学率达到51.07%。
各类学校的教学条件逐步改善,师资水平得到提高,普通中学具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8.5%,教师的待遇得到保障,2002年全市实行教师工资财政统发,调动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全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工作取的新的成就。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25个,科技人员14.5万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5.1万人,实施科技项目102项,市级以上获奖项目19项,高新技术引导项目14项,争取引导资1020万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7.19亿元,增长33.1%,创利税4.6亿元,增长7.5%。
群众性科技创新工作蓬勃开展,全年受理各类专利申请260件,比上年增加37件,授权115件。
十、文化、卫生和教育
2002年,全市文化事业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步署,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服务经济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各类文化事业机构稳定,文化设施完备。年末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283个,其中艺术类23个,图书类11个,群文类217个;公共图书馆8个,各类藏书128.5万册,博物馆1个;电视覆盖率达到95.9%,广播覆盖率达到84.9%;有线电视用户28.78万户。
各类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服务经济建设。全年先后成功地举办了2002中国南岳寿文化节、2002中国船山文化节和纪念罗荣桓元帅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这些节会文艺演出气势宏势,制作精致,突出主题,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而且经贸恰谈成果显著。群众活动精彩纷呈,全市举办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千年论坛在市船山广场开讲,一千多人参加,使大家对湖湘文化和船山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全市各级开展了文化下乡活动,深入农村、集镇、部队、厂矿演出,受到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群众性绘画、书法、摄影作品佳作迭出,在全省评比中获得好成绩,有两件作品获有“五个一工程”奖。
文艺创作、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围绕“迎接十六大”、“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三化进程”等营造良好的新闻舆论氛围,不仅突出了主题,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衡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在改革中继续巩固、发展和完善。全市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075个,卫生技术人员3.15万人,其中医生0.83万人,护师、护士0.69万人;医院床位数1.47万张,每千人拥有医生1.2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5个,卫生技术人员1100人;妇幼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384人;农村乡镇卫生院210个,床位1550张,卫技人员1200人。农村有医疗卫生点的村占总行政村的90%。
体育事业成果累累。2002年,全市组织参加省级以上竞技体育比赛参赛人数达560人,共获得奖牌496枚,其中金牌159枚;银牌167枚,铜牌171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各种体育设施不断完善。
十一、人口发展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年末总人口709.64万人,比上年增长0.10%,其中城镇人口195.17万人,增长2.34%,占总人口的27.5%,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6‰,比上年下降0.21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据城乡居民住户抽样调查统计,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5元,农村居民286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8%和4.9%,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5175元和2200元,分别增长8.75%和5.5%。在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1963元,比上年下降4.9%,恩格尔系数为0.38,交通和通信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和居住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56.5%、29.5%和91.3%。总体上看,城市居民生活向追求舒适、健康、方便的方向发展。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1159元,恩格尔系数为0.53,其次是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衣着消费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社会保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全市年末参加社会养 老保险人数达到41.28万人,失业保险39.5万人,医疗保险36.16万人,离退休费社会统筹13.18万人,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形成。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170多个,床位6461张,收养孤寡老人和其他救济人员4941人,比上年有所增加。各种社会公益福利捐赠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部分受灾群众和困难弱势群众得到了救助。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加大了综合治理力度,城市空气、饮用水质量有所提高,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取得新的进展。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等进一步提高。
注: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