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

选择区域:>>>

衡阳市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城市建设的发展步伐,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实现了发展和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完成了新世纪开局之年的各项任务。
  

综合


    经济增长加快,综合实力增强。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86.4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快1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107.98亿元;二产业136.54亿元;三产业141.88亿元,分别增长3.5%,118%和12.3%.
    市场物价平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1,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2.5个百分点,消费品价格指数下降0.8个百分点.在消费品价格指数中仪器类下降0.7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升1个百分点;衣着类上升2.4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升1.4个百分点;居住上升0.1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7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80.3万人,增加1.5万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各级广开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多种途径使1.61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
财政税收完成良好.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8.3亿元,比上年增长9.03%,其中上划两税4.2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4%和8.5%.财政收入结构有所改善,工商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8.8%,可用财力的比重有所提高.全年完成税收总额12.5亿元,比上年增长9.0%.
    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12亿元,整体扭亏为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0.69亿元,亏损额减少33.82%,扭亏的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3.9,比上年提高17.9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最好水平.商贸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私营经济营业额(产值),效益都实现了同步增长.三资企业上交税金增长72.5%;个体经济上交税金增长26.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压力较大;企业技术创新和适应市场能力较弱,部分中小企业尚未走出困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经济秩序和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整治.

农业


    农村经济平衡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6.97亿元,增长3.44%,其中种植业产值73.04亿元,增长2.78%;林业产值4.58亿元,牧业产值76.6亿元,渔业产值12.75亿元,分别增长5.39%,3.14%和6.94%.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市在增加资金,住处技术投入的基础上,层层办点,以点带面,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推广作用,区域性特色农业成效显著.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16.4%,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粮食总产量弱有减少,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量318.48万吨,减少2.67%.调减传统粮食种植面积11.49万亩,扩大优质稻面积22.39万亩,优质稻产量增加9.82万吨,增长16.42%.
    畜牧水产生产稳定.全市加强生猪品改工作,生猪价格回升,农民养猪积极性提高,生猪生产平衡发展,牛,羊和家禽生产以及特种养殖发展加快,全年肉类产量64.23万吨,增长1.02%.水产品产量19.41万吨,增长5.32%.
    林业生产平衡.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4千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都有较好的收成.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166.6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04%;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千公顷;农用电网改造取得新的进展.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1.03亿元,增长16.33%,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5.64%,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11.9%,股份制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增长22.73%和37.3%.产销衔接状况继续好转,产品产销率达到100.1%,比上年提高1.31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发展,工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12.3%.有色(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汽车配件,输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精细化工是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深度及企业规模扩大,创出了一批优质品牌产品,成为工业增长的新亮点;一批挂靠上市公司的企业脱胎换骨,产品档次,质量,市场销路,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从分行业来看,煤炭待业关井压产成果显现,煤炭价格出现回升趋势,企业效益好转,亏损大幅减少;冶金行业总是控制取得积极进展,待业利润增长较快;机械待业呈现恢复性增长;纺织待业经过前几年调整,生产逐步摆脱困境;建材待业受投资,消费需求的拉动,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
    企业改革改制继续深化.大多数国有企业完成了改制任务.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改制工作稳步推进,通过改组,联合,租赁,兼并等多种形式的改革,促进了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经营状况的改善.
    建筑企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好转.全社会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78家.实现利润5100万元,税金1.5亿元,分别增长16.5%和12.8%.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08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6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6.28%和3.42%,商品房地产市场出现回升势头.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其它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适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72亿元,增长7.4%.如果不含跨区项目,实际完成投资84.46亿元,增长17.1%.在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54.36亿元,增长12.85%;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1.62亿元,增长2.96%;集体单位投资9.74亿元,下降5.3%.从投资用途来看:基本建设投资31.26亿元,增长2.8%;更新改造投资15.74亿元,增长13.81%;房地产开发投资7.24亿元,增长87.1%;其他投资1.87亿元,与上年持平.
    投资重点继续向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倾斜,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所增加.分行业投资情况看: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完成投资12.45亿元,增长79.7%;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7.19亿元,增长42.35%,制造业投资7.42亿元,增长36.5%,城市广场,绿地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全市实施重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2001年全市列入重点工程项目2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0个,计划投资29.24亿元,实际完成25.15亿元,为年计划的87%.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城乡电网改造新增输电线路51.3公里;新建仓库增容2500万公斤;新建宾馆客房126间;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竣工达产,新增固体碱生产能力1000吨;新增电力电缆生产能力1.8万公里.

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平衡增长,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3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年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9.58亿吨公里,增长0.16%.其中公路运输17.49亿吨公里,增长4.88%.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6.78亿人公里,增长2.81%.其中公路运输26.67亿人公里,增长2.88%.

国内贸易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和扩大内需政策的驱动,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商品销售稳步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34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8.38亿元,增长8.7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1.96亿元,增长8.36%.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增长8.47%;餐饮业增长24.12%;其它行业增长5.46%.
    生产资料市场交易趋活,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8.2%.
    集市贸易交易平衡.登高集市贸易成交额107.65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2001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世界经济和贸易出现了近十年来最缓慢的增长.在严峻的形势下,全市对外贸易出现了近十年来最缓慢的增长.在严峻的形势下,全市对外贸易逆势而上,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外贸进出口总值(海关数)9357万美元,增长36.8%.其中出口6519万美元,进口2838万美元,分别增长55.3%和7.5%.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新增5家.出口的市场结构呈现由港台,东盟地区和国家扩大到北美国家;由落后和不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及地区出口的外贸新格局.出口商品结构出现积极变化,由传统的资源型产品出口向机电等制造业产品出口,全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49.4%;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增长121.5%.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8980万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3.5%.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劳务出口等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金融和保险


金融形势稳健运行,金融机构效益好转.金融机构存贷双增,年末存款余额298.8亿元,比年初净增39.2亿元,增长15.1%,其中居民储蓄237.04亿元,比年初增长17.4%.年末贷款余额205.5亿元,净增15.7亿元,增长8.3%.贷款的投向集中在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银行现金净回笼24.9亿元,与上年持平.金融机构效益有所好转,国有盈利530万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保费收入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5%,其中财产险收入1.37亿元,寿险收入3.21亿元,分别增长18.1%和3.55%.支付种类赔偿给付1.08亿元,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款6695万元,寿险给付4148万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在改革和调整中得到巩固和发展,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22.6万人,增长6.05%.其中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75万人,增长27.3%;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76万人,下降3.8%;普通高中7.09万人,初中34.97万人,分别增长20.4%和1.98%;小学在校学生60.06万人,下降15.2%.各类成人教育,特种教育,岗位技能培训都得到发展.”两基”教育的成得到巩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率分别达到99.3%和41.2%.素质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
科技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促进经济增长.科研机构,队伍稳定.年末拥有种类科研机构125个,各类科研技术人员142万人,其中自然科研人员51万人,社会人文科研人员9.2万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8.8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万人.
    科技创新取得新的进展.全市组织科技创新项目83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15项;市级59项,项目完成率95%.申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12项;省级科技计划30项,争取省高新技术引导项目8项.有10个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级重点科技计划;有5项获国家级火炬计划.全年受理专利申请223件,授权115件,分别增加2.76%和1.2%.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1.5亿元,实现利税6500万元,分别增长20.3%和15.2%.

文体,卫生和体育


    全市文化事业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发展文化产业,为经济建设服务取得新成就.年底全市拥有种类文化事业机构266个,其中艺术类23个;图书类11个,群文类214个.公共图书馆8个,藏书140万册.兴建博物馆1个,即将投入使用.中短波广播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4.9%,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4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0%.全市有线电视用户40.5万户.
    文艺创作又有佳品.轻音乐剧<<假如今生再来>>,歌曲<<乡下有好酒>>获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伤口奖;参加全国”蒲公英奖”少儿音乐大赛获金奖1个,省级金奖1个,银奖4个;少儿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获金奖6件;银奖11件;铜奖29件,国家金奖1件,银奖2件;铜奖5件.创作的小品<<桥>>,<<今又中秋>>,<<皮蛋王选妻>>参加全省汇演,分别获得金,银奖,<<今又中秋>>参加全国”群星奖”大赛得金奖.
    群文活动精彩纷呈.全市举办了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市组织的”跨越新世纪”心连心艺术团文化下乡活动,深入农村,集镇,部队,厂矿演出10多场,受到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举办的”四上门”服务艺术团赴各县市区农村慰问演出5场,把温暖送到农民心中.2001年中国(耒阳)蔡伦科技发明节”科技之光”大型文艺晚会,气势宏伟,制作精致,深受各界好评;第二届南岳寿文化节别具一格,创造6个世界吉尼斯纪录.
    国际国内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先后与日本,土耳其等国家以及广东中山市,安徽芜湖市开展了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了我市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卫生事业在改革中继续发展,巩固和完善.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075个,床位1.4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14万人,其中医生1.2万人,护师,护士0.65万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5个,卫生技术人员1050人;妇幼保健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364人;农村乡(镇)卫生院210人,床位1520张,卫技人员1080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89%,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医德医风建设有所好转.
    全市继续加强对药品市场的整顿和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药品,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改革中加强药品监督机构的建设.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全市组织的参加省级以上的体育比赛中共夺得奖牌210枚,其中金牌79枚;银牌68枚;铜牌63枚.群众性健身体育活动持之以恒,随处可见.各种体育场馆,学校,群众活动场所的体育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center>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1年,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国家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水平和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以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等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城镇居民 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9元,增长2.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8元,增长4.8%.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59元,增长1.2%;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恩格尔系数为53.1%,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6元,增长5.8%.居民的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6.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37.94平方米,分别增加3.5%和5.3%.居民的家庭设施,卫生条件,居住环境都有明显进步和改善.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年末参加养老保险43.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45.1万人,参加离退休费社会统筹6.3万人.为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全市实行全额缴拨,逐步推选社会化发放,全年拨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亿元,发放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医疗费等594万元,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费1.2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市本级参保职工5.4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院104个,床位6367张,收养4820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各种社会公益福利捐助等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力度加大.全年实施治理项目35个,完成29个,完成投资1.8亿元.年末建立烟尘控制区6个,控制面积101.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6个,达标区面积70.8平方公里.城市空气,饮用水质量有所提高,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取得新的进展.但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人口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控制.年末全市总人口705.74万人,增长0.39%.其中城镇人口185万人,占总人口的26.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乡村人口520.74万人,增长0.11%.全年出生人口7.88万人,出生率11.18%;死亡人口4.51万人,死亡率6.41%,人口自然增长率4.77%.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行价,速度为可比价.
   3.人口数为公安局统计数.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