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

选择区域:>>>

衡阳市统计局关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路,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全市上下,万众一心,真抓实干,克服了“非典”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战胜了特大干旱造成的自然灾害以及诸多方面的困难,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  合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44.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增幅比上年快0.6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105.13亿元,增长3.1%;二产业增加值154.9亿元,增长13.7%;三产业增加值184.15亿元,增长11.2%。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二、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农业的比重下降。2003年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4.9%和41.4%,分别上升1.37和0.65个百分点,一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25.6%下降到23.7%,下降了1.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上升,主导产业,优势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50.78%,比上年提高了3.66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总量占全部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来势看好。据对全市12.07万户乡镇民营企业统计,实现增加值184.21亿元,增长10.81%,其中上规模的工业企业329家,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02%。据测算,全市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8.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上升,投资环境、投资领域得到改善和拓宽,2003年全市民间投资46.76亿元,占社会投资总额的37.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品种、品质和布局,扶持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强幅射功能和延伸产业链;工业方面坚持以推进工业化为契机,继续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新型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加大传统工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工业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有了明显增强。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实现利润4.13亿元,增长144.4%,实现利税11.86亿元,增长46.96%;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39%,比上年高1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稳中趋升。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2.7%(其中粮食上涨1.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5.7%;鲜菜上涨18%;蛋、水产品分别下降4.1%和7.8%),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分别下降0.9%和1.8%;交通和通讯下降6.6%;居住上涨7.8%。在生产资料价格中,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上涨2.59%和3.8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6%。城市商品房屋销售价格上涨4.97%。

    财政收入良好。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1.45亿元,增长11.0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93亿元,增长11.38%;上划中央“两税”4.42亿元,增长15.39%。

    就业形势向好的方面发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万人,增长1.6%,其中在岗职工43.5万人,增长4.3%,通过各种途径使2.5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投入相对偏少,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仍比较缓慢;国有企业改制难度较大,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少数行业市场秩序较乱,法制观念淡薄,安全意识有待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22亿元,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75.29亿元,增长2.6%;林业6.15亿元,增长5.5%;牧业和渔业产值分别为71.8亿元和12.6亿元,增长3.8%和3.4%。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461.7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2.16千公顷;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172.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83千公顷;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35.95千公顷,增加3.33千公顷,其中优质棉花种植面积10.87千公顷,增加13.23%;优质油料111.34千公顷,增加4.96%,烤烟7.7千公顷,增加0.6%。

    受调减种植面积和严重干旱影响,粮食有所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274万吨,比上年减少4.8%,其中夏粮0.98万吨,减少18.6%;早稻90.9万吨,减少2.84%;秋粮129.2万吨,减少12.54%。

    棉花、油料、烟叶、蔬菜等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棉花产量1.44万吨,增长0.7%;油料16.62万吨,增长2.72%;烟叶1.6万吨,增长0.21%,蔬菜249.82万吨,增长1.3%。

    畜牧业、渔业生产保持平稳势头。全年肉类总产量达66.8万吨,比上年增长0.74%;水产品产量20.95万吨,增长2.45%。

    林业生产取得新的进展。当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7千公顷,封山育林12千公顷;中幼林抚育20千公顷。全市拥有林地面积633.3千公顷,林木积蓄量10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2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61.4亿元,增长21.0%,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1.97亿元,增长11.3%;集体企业12.1亿元,增长19.98%;股份制企业8.04亿元,增长22.68%。

    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较好。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产值20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2.47%,产销率达到99.04%。其中国有企业产销率为99.4%;集体企业为99.02%;股份制企业为97.2%。其中轻工产品产销率为98.7%;重工产品为99.15%。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据对全市46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实现销售收入208.36亿元,增长14.3%;销售利润20.76亿元,增长32.48%;产品销售利润率达到9.96%,比上年高1.36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实现利润4.13亿元,增长1.44倍;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分别下降14.2%和11.6%。

    主要能源、原材料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原煤488.12万吨,增长33.03%;发电量38.38亿千瓦时,增长27.6%;水泥150万吨,增长26.4%;变压器1594万千伏安,增长71.6%;通讯电缆、电力电缆分别增长24.85%和14.5%,有色金属、汽车零配件、精细化工、轻纺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高新技术产品呈现快速成长态势。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7.6亿元,增长22%,其中新产品产值19.81亿元,增长53.9%,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增强。

    建筑业生产增势强劲。受投资规模扩张的拉动,建筑业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8.96亿元,增长18.9%。其中建筑资质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比上年增长23.7%,实现利润1.24亿元,增长11.6%,施工建筑面积117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71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2.3%和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融资环境,扩大民间投资领域,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7亿元(不含垮区项目),增长19.96%。其中国有及其他类型投资68.94亿元,增长30.02%;城乡集体投资9.2亿元,增长2.14%;个体投资32.56亿元,增长7.62%。在国有及其他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2.79亿元,增长19.5%;更新改造投资22.35亿元,增长36.1%;房地产开发11.51亿元,增长56.1%。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用于生产性的投资比上年增长25.8%,非生产性投资增长12.3%;从产业投资情况看,一产业投资增长8.6%,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4.6%和18.3%,加大了工业、能源、交通、公益服务项目的投入。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各类重点工程项目229个,完成投资额3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衡枣高速建成通车;西外环线全线贯通;县乡公路改造全面启动;衡大高速、东外环线以及城市道路建设如火如荼;解放路高标准改造、石鼓书院广场、船山路改造顺利完工。全市城镇建设的步伐明显加速。

    通过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一批重点工程竣工达产和交付使用,全年新增固定资产比上年增长22.6%,改造和兴建公路里程达45.5公里;兴建成品油(气)输送管道长66公里;城市道路改造35.1公里;各种汽车底盘新增能力700辆;新型猎豹越野车桥生产线15万根;新增变压器生产能力10.17万千伏安;生物制药新增羊胎素5000盒等。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

    运输、邮电通讯事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4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完成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26.93亿吨公里,增长13.29%,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28亿人公里,增长0.4%。邮电业务总量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全市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 79.53万户,增长23.7%;互联网用户19.5万户,增长17.2%;电话入户60.8万户,增长6.6%,其中农村用户29.3万户,增长3.2%。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活跃。全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56.03亿元,增长10.3%,其中市的零售额85.74亿元,增长11.2%;县的零售额22.54亿元,增长9.8%,县以下47.76亿元,增长8.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9.2%;餐饮业增长21.2%;其它行业增长6.2%。在各类商品销售中,家用电脑、手机、空调、大屏幕彩电等销售量增幅均在10%以上,万元级、十万元级的高档购物消费已进入部分人的家庭,限额以上批零贸易汽车类零售额增长49.8%,家庭装饰材料类增长21.8%。

    2003年,全市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旅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环境不断优化,结构不断改善,旅游品牌得到提升。一是广泛开展旅游促销活动,市旅游企业先后参加了国内旅游交易会、国际旅游交易会和省旅游节,成功地与东莞、珠海、桂林签定了互组旅游的合作协议,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收到好的成效。二是精心打造一小时旅游经济圈,开辟旅游新干线。经过积极争取,一批新项目挤入国家及省重点旅游项目开发笼子,其中南岳西(岭)—方(广寺)公路1300万元旅游国债项目已经竣工;耒阳蔡伦景观、衡南江口鸟州、蒸湘雨母山、衡山大元渡等列入省重点景区规划。三是旅游品牌、档次得到提升,旅游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南岳再度评为“全国旅游知名品牌”,衡东  水漂流等新旅游产品倍受游客青睐。旅游接待上档次,全市拥有星级宾馆29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旅行社21家。旅游从业人员达4.2万人。全年接待国内游客509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5%,境外游客0.3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2.07亿元,增长5.6%,创汇50.9万美元。

    七、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1078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出口8068万美元,增长11.9%;进口2720万美元,增长46.3%。在出口产品中,一般贸易出口7709万美元,增长29.0%,加工贸易出口有所下降;工业原材料产品、农产品出口增长较快,机电类、高新技术类产品出口有所下降。从出口的地区看,美国、欧盟、韩国等及非洲国家增长较快,日本、香港地区、拉丁美洲国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进口情况来看,主要是高新技术设备、机电设备进口较多,分别比上年增长235.3%和58.8%。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引资的项目和资金取得重大突破,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02个,合同利用外资18672万美元,分别增长17.2%和24.2%,实际利用外资15208万美元,增长38.0%。全市先后组织参与了西安、东莞、温州和深圳招商活动,引进外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5个,超过1亿元的内资项目13个。引资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各级精心准备,拿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特点的优质项目集中招商,重点向高新技术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交通能源项目等倾斜,提升了引资质量。资金到位率提高,全年外资到位率达到 81.4%,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大批项目实现当年招商,当年投资,当年竣工达产。全市累计开工三资企业达到453家,比上年末新增28家,上交税金2.04亿元,增长34.7%。

    对外劳务输出和合作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比上年增长30.0%。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形势平稳。全市金融系统在强化金融监管、深化内部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信贷业务,建立良好的银企信用关系,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07.36亿元,比年初净增61.9亿元,增长17.92%;其中企业存款59.17亿元,居民储蓄存款323.4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5.77%和17.35%。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58.68亿元,比年初净增28.67亿元,增长12.46%,贷款的投向集中于工业、农业、基本建设以及个人信贷消费等。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比重不断下降,效益提高。

    保险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各类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9.8亿元,增长31.7%,其中财产险2.05亿元,增长42.4%;寿险7.75亿元,增长33.6%,各类赔偿及给付支出3.5亿元,增长49.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改革继续深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一是努力扩大优质高中资源,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市普通高中73所,在校学生9.6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15.13%,其中省挂牌重点普通高中11所,市级挂牌重点中学17所,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占高中在校学生的54.7%,城区达60%,通过优化、整合,形成了一批优质的教育集团。二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市高考考生占全省的9.7%,本科上线人数占全省的11%,录取率为72.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三是两基教育的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全市正常适龄儿童、少年100%依法入学,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率达到99.4%,小学、初中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1%和3%以内,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7%;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力度,办学条件了有了很大改善;四是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全市拥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6.43万人,比上年增加23.5%。衡阳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完成,秋季招生1600多人。南华大学获得博士授予权,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档次。

    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研机构128个,科技工作人员14.8万人,其中有中级以上职称的5.5人。实施科技项目120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6项。受理各类专利申请288件,授权专利165件,分别比上年增加10%和6.5%。全年签订各类高新技术合同246项,完成高新技术产值57.6亿元,增长22.04%,创利税5.04亿元,增长9.6%。

    十、文化、卫生、体育

    2003年,全市文化事业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取得新的成就。

    各类文化事业机构稳定。年末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285个,其中艺术类22个,图书类11个,群文类220个;公共图书馆11个,各类藏书145万册;博物馆1座;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6%,有线电视用户34.5万人;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0%。

    艺术创作表演精品迭出。由我市作家编剧省湘剧团演出的《谭嗣同》获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市花鼓剧团演出的《家园泪》获省艺术节二等奖;雕塑《博浪》、版画《只要主义真》、摄影《阿妈》等5件作品被选送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国画《追星》、版画《江南三月墟》、《对联》(书法)等3件作品参与第12届全国群星奖的角逐,荣获优秀奖;精心创作的歌曲《海那边》获全省第四届“三湘群星奖”金奖,《乡下有好酒》、《从此是乡亲》、《九洲山歌》获银奖,《哟火火》、《边关情》获铜奖。

    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全市共主办、承办各类大型文艺演出10余场(次),其中《盛世春潮》2003年春节文艺晚会、《远离毒品、关爱未来》电视录播文艺晚会、《公仆颂》颁奖文艺演出等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形式多样,声势宏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各种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先后成功地举办了第五届少儿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毛泽东家史家事展》、《钟增亚书法艺术展》等,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广播影视、新闻宣传等方面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宏扬主旋律,推出精品力作,衡阳电视台的《衡阳新闻联播》、有线台的《都市报道》、电台的《市民热线》、生活频道的《天天生活》、信息频道的《政务公开》等栏目和频道深受观众的好评。

    卫生事业继续得到巩固、发展和完善。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080个,卫生技术人员3.3万人,其中医生0.85万人,医院床位数1.55万张,每千人拥有医生1.3人。

    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提高,疫情报告实现网络化。全市十二个县区已建立了疫情专报体系,县级以上疾控机构都配备了疫情专线电话及传真设备,并实行了专线电话24小时值班制度,各县市区疾控机构实行了常规疫情电脑网络报告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走向规范化。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加强。全市共设置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13个,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居民就医看病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农村卫生工作全面铺开,全年建设重点乡镇卫生院12所,扩建面积1.5万平方米,改建0.38万平方米。

    疾病的预防、医治水平提高。2003年,全市取得了预防“非典”的阶段性成果和重大流行性疾病的控制,全年较好地控制了霍乱疫情,未发生人员死亡和第二代病例,市疾控中心、南华医院等8家艾滋病初筛实验室通过省级验收;结核病控制卫X项目已全部启动,“四苗”覆盖率达到98%。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体育中心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开工前期准备工作,竞技体育在省以上运动会上获得较好成绩,11个项目获奖,获金牌33枚;银牌47枚;铜牌38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和实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越来越多。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2003年,全市环保监测站加强标准化、自动化建设,监控能力得到提高。对一批重点污染源进行了综合治理,全年环保完成投资额1905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11个,面积达112.4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9个,面积92.4平方公里,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新上一批清洁燃料、公用标准厕所及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进展顺利。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都有所好转。工业废液、废气的排放基本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713.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4万人。其中市镇人口206.43万人,增加5.7%;乡村人口507.47万人,减少1.3%。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82‰,上升0.7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85‰,自然增长率为4.97‰,比上年上升0.41个千分点。

    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03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5元,增长10.41%,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6%,其中居民人均工薪收入5106元,增长4.32%;农民人均纯收入3030元,增长5.28%,其中工资性收入1269元,增长5.01%;家庭经营收入1638元,增长1.5%。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99元,增长12.0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9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066元,增长5.27%,恩格尔系数为35.6%,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交通及通讯支出、教育及文化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比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加。一些大宗消费(汽车、旅游)走近市民生活。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为2262元,增长3.53%,恩格尔系数为49.86%,比上年减少3.11个百分点,彩电、冰箱、摩托车、电话、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社会保障继续完善。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42.5万人,增加3.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34.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7.2万人,分别增长1.8%和2.9%。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8万人。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726万元,比上年增长29.1%,有效地救助了部分特困群众和家庭。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衡阳市统计局 供稿]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