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东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解读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区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市委部署要求,以“项目突破年”为牵引,统筹推进稳增长、提质效、抓改革、防风险,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开创了现代化海滨强区建设新局面。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中有增。根据县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为699.3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1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43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05.76亿元,增长5.9%。

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总量及增速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3:21.7:72调整为6.2:21.5:72.3,第三产业比例提高0.3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68.91亿元,占比达到38.5%。“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34.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区43家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0.29亿元,增长7%,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5.8%,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

2024年全区生产总值构成

物价水平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4%。八大类商品价格“三升五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下降0.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2%,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1.4%,医疗保健类上涨0.8%,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4.6%,衣着类下降0.5%,居住类下降0.5%,交通通信类下降3.1%。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类下降2.9%,畜肉类下降2.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3%。

市场主体释放活力。年末实有市场主体14.9万户,其中:企业5.22万户,个体工商户9.62万户。全年新发展市场主体19384户,其中:企业5108户,个体工商户14265户,农民合作社11户。

脱贫成果持续拓展。截至2024年底,全区台账化管理脱贫享受政策户2727户、4644人,防返贫监测对象40户、96人。深入开展“齐鲁富民贷”金融帮扶,累计发放贷款3490笔、3.4亿元。实施“雨露计划”项目,为符合补助条件的234人次中高职学生发放补助35.1万元。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650个,有效促进乡村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增收。

人口规模总体稳定。全区年末户籍人口71.8万人。常住人口达到83.2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1.45%,比上年提高0.58个百分点。出生人口3593人。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提质保量。东港区行政区(含开发区、高新区、山海天,下同)粮食播种31.86万亩,单产444.9公斤,总产14.17万吨。夏粮(小麦)播种面积11.27万亩,单产432.05公斤,总产4.87万吨。秋粮播种面积20.59万亩,单产451.94公斤,总产9.31万吨。东港区行政区生猪存栏13.63万头,出栏24.15万头;家禽存栏472.72万只,出栏1808万只。

全区水产品总产量10.07万吨,其中海洋捕捞4.0万吨,海水养殖5.8万吨,淡水产量0.31万吨。海水养殖面积7100公顷,淡水养殖面积298公顷。现有渔船601艘、3.88万千瓦。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7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8.78亿元,林业产值1.48亿元,牧业产值16.68亿元,渔业产值38.8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94亿元。

全区主要农牧产品产量

单位

产量

单位

产量

花生

万吨

2.08

肉类

万吨

5.04

茶叶

4932

禽蛋

万吨

1.64

水果

万吨

8.99

奶类

万吨

0.4

蔬菜

万吨

3.62

烤烟

71.5

注:肉类、禽蛋、奶类数据为东港区行政区(含开发区、高新区、山海天)数据。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全区累计创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6家;国家级水产良种场1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6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家、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家,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6家、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5家,国家级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4家,省级生态农场3家。截止2024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共715家、家庭农场共474家。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总数达到165个。东港区被评为山东省农产品出口标杆县,山东美佳集团被评为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二十强企业,日照市东港区岳麓家庭农场等6家单位被评为日照市2024年市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

农业生产条件升级提效。农业机械总动力44.1万余千瓦,农用拖拉机1.9万余台,各类配套机械8.8万余台(套),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名单,创建省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1处,市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3处。对农村河道、水库实施“区划+流域”专业化河湖管护,全区67座中小型水库、橡胶坝、3级以上堤防管护水平大幅提高,保障了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三庄河、大石村西河创建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积极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完成20个村内管网改造,13个管网延伸工程。投资3837万元,实施产业扶持、美丽移民村建设等46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8.04亿元,增长9.8%。增加值增长7.7%。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下降4.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5.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下降25.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9%。累计实现营业收入86.6亿元,增长9.5%。工业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达到96.4%。

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372.57亿元,增长6.2%。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12.31亿元,增长5.5%。实现建筑业竣工产值96.45亿元;施工房屋建筑面积1039.88万平方米;竣工房屋建筑面积306.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转换优化。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5.5%。其中:243个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下降14.6%;71个房地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3.1亿元,增长7.4%。建安投资完成152.56亿元,增长6.4%。“四新”投资下降1.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0.2%,民间投资增长18.6%,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10.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0.9%,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2%,三次产业投资比为2.3:8.9:88.8。

房地产市场整体平稳。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3.1亿元,增长7.4%。其中住宅投资88.22亿元,增长22.6%。全年房屋施工面积760.13万平方米,下降15.3%。房屋竣工面积8.67万平方米。房屋销售面积64.69万平方米,增长0.9%。其中现房销售面积17.1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47.6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37.54万平方米,下降20.5%。房屋销售额55.6亿元,下降17.7%。

五、消费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18亿元,增长4.6%。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6.94亿元,增长7.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81.48亿元,增长7%;餐饮收入5.46亿元,增长10.7%。分行业来看:中西药品类实现零售额9.44亿元,增长10.4%;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0.37亿元,增长29%;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29.11亿元,增长10.4%;大型商超实现零售额27.95亿元,下降1.8%。

对外贸易动能强劲。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5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2%。其中,出口99.6亿元,增长11.5%;进口150.7亿元,增长36.2%。新设立外资企业17个,实际使用外资2898万美元。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总量2519万美元,占比为86.92%,高技术产业到资取得新突破。

六、服务业

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05.76亿元,比上年增长5.9%,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0.29亿元,增长6.1%。分行业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139.26亿元,增长3.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3.54亿元,增长39.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1.9亿元,下降1.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实现营业收入41.67亿元,下降13.4%;房地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83亿元,下降4.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99亿元,增长14.3%;卫生和社会工作实现营业收入2.13亿元,增长6.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3.01亿元,下降7.9%;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0.97亿元,增长22.7%。

旅游业亮点纷呈。东港区入选2023年度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督查激励名单,秀文斋·花印小院民宿被评为全市第一家国家乙级民宿,平山下·隐乡民宿被评为省四星级旅游民宿,天台山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台山旅游区太阳街市入选首批“好客山东”文旅市集名单,丹灵造物·和光黑陶套杯荣获2024“好客山东·山东有礼”旅游商品大赛优秀奖。

交通运输向新而行。全区改造提升农村公路改造共计10公里,实施“旅游廊道”服务功能提升53.7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00公里,改造危桥4座。区域内城乡公交直达和途经线路65条,区内运行城乡公交车辆41辆,通公交车总里程达到760.7公里,日运行25条线路332个班次,线网长度294.4公里,2024年运营里程314.73万公里,全年运送乘客104.09万人次。全区新增运输企业15家,累计达到353家,运输车辆头挂合计7086台。

七、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全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6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4家,同比增长7.5%。积极融入全省实验室体系,获批市级以上实验室4家,山东海卓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院获批筹建山东省智能电液控制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研发费用增速10.49%,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11%,同比提高0.04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到41.46%。全区新增注册商标1839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2053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件;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92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3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57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325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87件。

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全区现有公办及民办幼儿园188所,在园幼儿26932人,其中:公办园60所、在校生11126人;民办园128所、在校生15806人。小学40所,在校生73529人,其中:城区28所,在校生67648人;乡镇12所,在校生5881人。初中15所,在校生26371人,其中:城区11所,在校生23799人;乡镇4所,在校生2572人。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在校生10949人,其中:初中部3308人,小学部7641人。特殊学校1所,在校生人数120人。职业教育学校2所,在校生人数3992人,其中:机电工程学校在校生2990人,在编教师198人;高新中等职业学校(民办)在校生1002人,在职教师70人。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基地1处。

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全年开展“戏曲进乡村”演出465场次,荣获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工作先进县。日照风情文艺剧团获评山东省“百团汇演”优秀群众文艺团队。东港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石臼街道综合文化站、陈疃镇综合文化站确定为“特级站”,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农民画绣等10个产品入选2023“山东手造·优选100”产品名单(省级)。东港民歌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日照市抗日战争纪念馆被评为第二批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名单。

体育事业多点绽放。新建、改造体育场地设施250余处,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63人,承办市级以上群众体育赛事11项,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700余场次。西湖镇舞龙灯志愿服务案例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全省仅有3例。率先启动齐鲁少儿足球“菁英培养工程”,打造覆盖13.8万名学生的校园足球品牌赛事。举办田径、“三大球”、“乒羽”等赛事活动200余场,覆盖学生20余万人次。组队参加市级青少年体育联赛,获得金牌96枚。承办省级以上赛事活动6场,协办中国日照徒步行启动仪式,辖区各单项体育协会举办赛事活动30余项,参与群众1.1万余人次。做好体育行业经济运行工作,指导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小镇、天台山景区、石老山景区等体育旅游项目申报省级体育旅游、文化精品项目。

卫生健康服务强基固本。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包括二级综合医院1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各1处,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322处。全区公立医疗机构现有干部职工2157人,全区公立医疗机构现有注册执业(助理)医师850人,执业护士896人,编制床位数1606张。创建“山东省中医药文化角”1处、“山东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2处。1人入选山东省名中医,7人入选山东省基层名中医。

八、建设环境

精致城市绘就新蓝图。加快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城区裸露土地碳汇工程,2024年实施6处碳汇治理,治理面积约2.5万平方米。完成向阳路、正阳路、德州路等3条市政道路改造提升。全力实施总投资约66.71亿元的城建计划,全年开工60余项,加快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年内完成2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建制镇生活污水管道3.14千米。完成400户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农村危房148户,建立完善农村改厕后续管护长效机制。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区PM2.5平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1.4%。国控傅疃河大古镇断面、饮用水源地、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国控地下水达标率保持100%。危险废物规范化考核合格率达90%以上,区内重点建设用地、耕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完成率100%,全区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连续十年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

生态保护向美而行。谋划实施涛雒镇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融合发展EOD项目,入选省环保金融项目库和2025年全省重大项目名单。石臼湾创建为省级“美丽海湾”。成功创建3个省级“无废细胞”,空港经济开发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试点顺利完成验收,第二轮“四减四增”圆满收官。

九、财政金融

财政运行总体平稳。全区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59亿元,增长2.1%。其中税收收入36.7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0%。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68亿元,同比增长0.9%。

金融行业韧性增强。全区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017.34亿元,同比增长10.6%;各项贷款余额1908.39亿元,同比增长6.8%。全区保险机构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2.84亿元,同比下降4.2%;赔款及给付12.33亿元,同比下降2.07%;累计承担社会风险94483.66亿元,同比增长28.17%。

资本市场稳健运行。全区上市后备企业达到41家,挂牌企业累计达到110家,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四板挂牌企业108家。

十、民生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129元,比全市高6242元,增长4.8%;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5014元,增长4%。

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651人,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650个。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新增就业见习岗位653个。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6个、创新人才96人。加强青年人才集聚,引进大学生10750人,博士18人,海外留学人才15人。深化“政银合作”,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20万元,各类就业创业资金9181万元。

社会保障全方位推进。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94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76万,工伤保险人数参保16.58万。社保基金全年征缴收入21.39亿元,按时足额拨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24.30亿元。推进企业职工“退休一件事”改革,全年核准退休2261人。深化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规范工伤认定程序,全年认定工伤622起。

医疗保障服务精细化。2024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2.57万人,其中职工参保15.88万人,居民参保46.69万人。对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缴费共计1.17万人、456.1万元。市内一站式结算21517人次,医疗救助金额1048.4万元。落实国家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落地集采药品、医用耗材共15个批次737种、30类,314家一体化村卫生室和18家定点零售药店参与了集采药品进基层活动。实现电子医保码全流程应用,累计“刷码”“刷脸”结算15万余人次。

社会救助精准有力。全区现有22处养老机构,其中:敬老院7处,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服务机构15处。养老机构总床位2686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736张。建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2处,长者食堂22处,农村幸福院187处。全年共为5751名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563.14万元。新增城乡低保对象551人。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77元,保障人数737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12元,保障人数9610人。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每人每月1271元,保障人数23人;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每人每月1056元,保障人数1700人。照料护理标准全自理每人每月363元,半失能每人每月545元,失能每人每月1090元。

注:

1、本公报数字主要是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东港区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666.92亿元。

3、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业企业。

6、规模以上服务业指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