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东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选择区域:>>

2021年东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东港区统计局

(2022年4月19日)

202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区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有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显示,202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02.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37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3.84亿元,下降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60.21亿元,增长15.4%。

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总量及增速

动能转换加速突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7:19.1:74.2调整为6.4: 17.2:76.4,第三产业比例提高2.2个百分点。“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26.9%,占比达到32.1%,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37%。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4.08%。

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构成

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8%,八大类商品价格“六升二降”。其中,衣着类上涨0.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上涨3.6%、居住类上涨0.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7%,食品烟酒类上涨0.3%,医疗保健类下降0.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1.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0.3%,购进价格上涨9.5%。

市场主体繁荣发展。年末实有市场主体13.51万户,其中:企业4.76万户,个体工商户8.67万户。全年新发展市场主体22227户,其中:企业7903户,个体工商户14257户,农民合作社67户。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全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266元,比2020年增加1072元。健全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新识别防返(致)贫监测户18户43人。创新开发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1279名脱贫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3448元。全区产业项目收益1310万元,差异化分配后户均增收近1400元,村集体结余资金586万元。整合衔接资金1374.6万元实施脱贫村生活污水整治和自来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28个贫困村“蜕变”为省市美丽乡村,占比65.1%。

人口保持平稳增长。全区年末户籍人口为71.7万人,常住人口达到83.89万人。出生4687人,死亡329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2‰。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区粮食播种24.27万亩,单产440公斤,总产10.68万吨。夏粮(小麦)播种面积9万亩,单产409.87公斤,总产3.69万吨。秋粮播种面积15.27万亩,单产457.9公斤,总产6.99万吨,其中:玉米播种面积12.53万亩,单产428.32公斤,总产5.37万吨。全区生猪存栏19.67万头,出栏22.24万头;家禽存栏442.46万只,出栏 1227.45万只。全区现有渔船638艘、4.2万千瓦。水产品总产量8.83万吨,其中海洋捕捞4.05万吨,海水养殖4.5万吨,淡水产量0.28万吨。海水养殖面积5400公顷,淡水养殖面积302公顷。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62家,水产品加工总量11.7万吨。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1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6.86亿元,林业产值1.16亿元,牧业产值13.58亿元,渔业产值33.5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03亿元。

全区主要农牧产品产量

单位 产量 单位 产量
花生 万吨 2.33 肉类 万吨 3.63
茶叶 4443 禽蛋 万吨 2.21
水果 万吨 7.78 奶类 万吨 0.33
蔬菜 万吨 7.38 烤烟 93

乡村振兴有序推进。我区被列为山东省中国对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涛雒镇被认定为国家“一村一品”(对虾)示范镇。培育省级智能牧场和智慧畜牧应用基地1家,新增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家、新增农业生产企业6家,全区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企业达139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6家)。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88家。新发展家庭农场109家,总数达327家。新增种植业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2个,总数达到138个。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共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2万台,各类配套机具8.9万台套。除险加固小型水库6座,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28项,全年完成水利项目投资8100万元。我区被水利部公布为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实施农村水系治理12处,对16个村的饮水安全进行巩固提升。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稳中提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2.6亿元,增长4.4%。增加值增长5.9%。实现营业收入78.5亿元,增长10.9%;实现利润2.3亿元,下降38.2%,实现利税3.2亿元,下降28.1%。工业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达到100.1%。

建筑业实力增强。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362.88亿元,增长5.6%。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4.93亿元,下降6.4%。实现建筑业竣工产值113.04亿元;施工房屋建筑面积1185.8万平方米;竣工房屋建筑面积264.9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0.9%,其中: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236个,下降4.3%。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1.9%,“十强”产业投资增长1.1%,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6.7%。分行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4.3%,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4%。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0.4:10:89.6。

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4.6亿元,增长4.3%。其中住宅投资58.18亿元,下降13.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003.76万平方米,增长14%。房屋竣工面积103.43万平方米。房屋销售面积114.67万平方米,增长14.4%。其中现房销售面积6.48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108.19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106.53万平方米,增长13.6%。房屋销售额130.69亿元,增长21.8%。

五、消费贸易

消费市场稳中向好。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0.5亿元,增长12%。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4.48亿元,增长6.2%。按消费形态分,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61.77亿元,增长5.5%;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2.71亿元,增长23.5%。分行业看,汽车类实现零售额4.43亿元,增长9.8%,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20.37亿元,增长11.7%,大型商超实现零售额30.69亿元,下降1.8%,药品类实现零售额3.56亿元,增长1.4%。

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额累计242亿元,同比增长 50%。实际使用外资5246万美元,增长60%。新设立外资企业10个,增长10%。实际境外投资30.65万美元,新增境外投资项目3个。

六、服务业

服务业支柱作用凸显。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6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拉动GDP增长11.5个百分点。全区127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9亿元,增长11.2%。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167.22亿元,增长22.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7.58亿元,下降18.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4.6亿元,增长27.4%。

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区入选全国市辖区旅游业综合实力百强。日照海洋公园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天台山景区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竹洞天景区提升规划已完成专家评审程序。东夷小镇创建为“山东省精品文旅小镇”、入选“第一批省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日照市抗战纪念馆被评为“省级研学基地”;东方太阳城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区被评为“省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试点区”,下元一村、下崮后村等5个村创建为“省级景区化村庄”,下元一村创建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道路交通事业发展稳定。全区新改建“四好农村路”52公里,规划建设校车通行路线安防提升工程181公里,完成“户户通”工程25个村。年内新增、优化东港区域内城乡公交线路64条,全区通车总里程达到664公里,线网长度257.1公里。其中起止点在我区内的城乡公交线路22条。2021年东港区内乡镇线路客运人次149.7万人次。全区新增运输企业92家,运输企业达到297家、营运货车7156台。

七、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9家,总数达到73家。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2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1.97%。2020年全区研发投入7.59亿元,占GDP比重为1.46%。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市级众创空间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全区新注册商标4562件,申请商标5106件,有效商标注册数达14791件,有效发明专利达655件,海外发明专利达4件。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现有幼儿园169所,在校生数39457人。小学43所,招生12952人,毕业生8695人,在校生6077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19所(含教育集团分校区4个,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4所),招生8985人,毕业生8564人,在校生26586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初中人数含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残疾儿童60人,送教上门81人。中等职业学校1处,招生1171人,毕业生1269人,在校生3956人。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基地1处。

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完善。区文化馆成功创建为国家一级馆。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启用,设计馆藏图书48万册;新建城市书房4处,藏书量6万册;新建自助农家书屋1处,为全区农家书屋更新配送图书2.4万册。组织开展群众大合唱等活动9场次,举办全区美术作品邀请展和舞蹈专场晚会,举办“周末名家艺术公益讲座”41期。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5400场次,戏曲进乡村463场次。

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区体育中心完成主体建设,28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举办东港区第十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东港区青少年体育锦标赛等赛事活动85场。开展特色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完成率达到100%。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完成监测数据2700余份。全区人均体育场地达到5平方米上。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加健康管理中心获评2021年山东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安泰网球公园获评2021年山东省体育服务综合体,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小镇获评2021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9000万元,体彩销售网点达83家。

医疗卫生水平稳步提升。我区创建为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区现有医疗卫生事业单位17处,包括群团组织2处(区红十字会、区计划生育协会),三级综合医院1处(市中心医院),直属医疗卫生单位5处(区卫生综合服务中心、区医养健康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区疾控中心、区卫生健康综合执法大队、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9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322处。创建国家级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先进单位2个、省级卫生村121个。全区医疗机构现有干部职工2067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60人。区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现有登记注册执业(助理)医师1965人,执业护士1786人,编制床位数1856张。乡村医生678人。

八、建设环境

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全年新建新东关南路、紫钰花园北侧路等城市道路15条,新建公园绿地22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70个、共73个小区,涉及384栋楼、11643户,建筑面积114.4万平方米。年内完成23个新增村和14个巩固提升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242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完成182户农村危房改造,实现东港区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市场化运营全覆盖。扎实推进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村镇杏坊村、西湖镇圈村等4个村被确定为全省景区化村庄。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区环境空气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分别为30微克/立方米、57微克/立方米、7微克/立方米、30微克/立方米,分别下降16.7%、10.9%、12.5%、6.2%,环境空气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居全市第1位、第3位。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保持100%,市控及以上4个河流断面年均值达标率保持100%。区内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生态保护持续加强。我区被评为全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专项评价先进区。扎实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完成598个入海排污口整治、271处入河排污口整治、4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14个农村生活污水巩固提升改造项目。经生态环境部批准,日照水库流域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取得了良好的产出效益,成为全国美丽河湖提名案例之一。

九、财政金融

财政运行保障有力。全区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11亿元,增长8.2%。其中税收收入42.28亿元,同比增长9.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9.7%。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24亿元,增长5.2%。

金融行业稳健运行。全区银行业实现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17.5亿元,较年初增加68.54亿元,增长4.7%,占全市46.34%;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670.68亿元,较年初增加175.20亿元,增长11.7%。保险业保费收入实现35.76亿元,同比增加1.8%。金融业实现税收73317.30万元,同比增加37.6%,占全区税收的17.34%。

资本市场持续发展。全区已完成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新增2家企业与中泰证券签约运作上市,新增14家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即“新四板”)挂牌。全区在“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数量达到96家,挂牌数量居全市首位。在直接融资方面,新东港集团已实现直接融资12.9亿元,极大解决了在银行机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十、民生保障

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760元,增长8.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84元,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6元,增长10.9%。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2735元,增长8.7%。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374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9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972人。登记失业率为1.37%。组织技能培训14845人,农村转移劳动力8199人。发放各类补贴资金9652.73万元,创业担保贷款3.5亿元。

社会保障扎实稳固。全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02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含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合计24.88亿元,基金累计结余25.31亿元。按时足额拨付养老保险待遇18.26亿元,保障全区离退休人员生活稳定。办理社保卡2.98万张,全区社保卡持有量达到57.02万张。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94万人,征缴失业保险金3934.63万元。

医疗保障日趋完善。全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1.63万人,实现居民个人缴费1.39亿元。全区共有城镇职工参保单位8991个,参保职工达到11.49万人。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总收入8.97亿元,其中征缴收入5.28亿,利息收入0.06亿,上级补助收入3.63亿。

社会救助不断发展。全区镇街道共有敬老院6处,总床位达551张。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 795元/人 /月,人均补助519元,比上年提高77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630元/人/月,人均补助390元,比上年提高71元。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1113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880元/人/月。照料护理标准全自理330元/人/ 月,半失能495元/人/月,失能990元/人/月。年内对全区低保、特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给予补贴缴费,共计16789人,补贴资金552.75万元。一站式医疗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6758人次,救助资金1124.13万元。

注:

1、本公报数字主要是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十强”产业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3、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和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业企业。

6、规模以上服务业指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

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